谭嗣同传

谭嗣同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立民 著,高占祥 编
图书标签:
  • 谭嗣同
  • 戊戌变法
  • 维新运动
  • 历史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清史
  • 改革
  • 爱国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4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7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格读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不避生死,积极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他不畏死难,慷慨就义,胸怀兴国济世之心,愿为变法流血的一人。他用自己的死闪耀了百日维新的光彩,点亮了反帝爱国的曙光。梁启超评价他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目录

引言/001
第一章 年少多磨难
晚清1865/001
贤母良训/005
纲伦之厄/008
大漠磨砺/011
拜师“浏阳三先生”/013
广结义士/017
第二章 十年漫游
奔波科举/020
愤作《治言》/023
痛别仲兄/028
初探西学/031
第三章 甲午之变
甲午战争/035
公车上书/042
结交梁启超/047
目 录
浏阳赈灾/051
第四章 投身新政
暂别京都/058
苦著《仁学》/064
上海茶会/069
实业救国/075
不缠足会/079
弃官回湘/082
湖南革新/086
反动压制/094
第五章 戊戌变法/100
抱病赴京/100
辅佐新政/105
步履维艰/111
风云突变/116
不避死难/122
慷慨就义/128
后记/133
谭嗣同年谱/136

精彩书摘

  1865年3月10日,也就是同治四年的二月十三日,北京宣武城南懒眠(烂面)胡同的谭家诞生了一名新生儿,因为孩子与其父亲同一属相,因此给孩子取名为嗣同。1865年,这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十四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二年。当时封建王朝清政府早就走上了下坡路,政治黑暗腐败,国力日渐衰微,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武力掠夺,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清朝国门,带来灾难,带走财富。每有纷争,无论战胜战败,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似乎总免不了割地赔款;凡是合约,皆是丧权辱国。内有不断加深的阶级矛盾,封建官僚鱼肉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每每遭遇旱涝灾害,赋税不减,致使饿死者不计其数,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只好落草为寇或揭竿而起,各路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民不聊生。
  ……

前言/序言


《大唐遗风录》 内容提要: 《大唐遗风录》是一部追溯盛唐气象、探寻大唐由盛转衰关键节点的历史悬疑小说。全书以一位身负“青龙命格”的落魄书生成为引子,串联起贞观之治的余晖、武周政权的动荡与开元盛世的隐忧。小说不仅仅描绘了长安的繁华与宫廷的诡谲,更深入挖掘了盛世之下暗流涌动的文化冲突、信仰重塑以及边疆治理的复杂困境。 第一卷:龙兴之地 故事始于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雍州郊外的一座废弃寺庙。主人公李慕白,一位科举失意的青年,因意外卷入一桩涉及宫中秘辛的命案。他发现死者身上留下的线索,指向一个被尘封已久的秘密组织——“云台秘录”。这个组织据传源自高祖李渊起兵之时,掌握着李唐江山气运的关键图谱。 李慕白被迫踏上探寻真相的旅程,他从长安城鳞次栉比的坊市,穿梭到西域的丝绸之路咽喉——龟兹。在龟兹,他结识了身怀绝技的胡商胡桑,以及一位精通佛学与谶纬之学的女尼空寂。他们发现,“云台秘录”的核心秘密,并非权力交接的秘法,而是一套关于“天命与人道”的哲学辩论,这套辩论直接影响着武则天晚年对继承人的选择。 小说细致描绘了武周时期,佛教与本土道教思想的激烈碰撞。通过对洛阳白马寺和龙门石窟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皇权如何利用宗教仪式来巩固其统治的复杂手法。李慕白一行人必须解开隐藏在石窟壁画和寺庙法器中的密文,以阻止一场可能颠覆朝纲的“祭天大典”。 第二卷:盛世浮光与暗影 时间推进至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初。大唐迎来了短暂的“先天”复苏。李慕白此时已化身为一名低调的史官助理,负责整理宫廷旧档。他所接触到的文献,揭示了唐玄宗初期的政治手腕:一方面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的明君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对异己势力毫不留情的清洗。 本卷的焦点转向“安史之乱”的前奏——边疆的失控。小说通过两条并行线索展开:一条是京畿对“胡风”的推崇与抵制;另一条则是对河西走廊军事部署的探查。一位被流放的唐朝老将,在玉门关外与突厥残部周旋,他留下的战报和家书中,透露出对朝廷“重文轻武”政策的深刻忧虑。 李慕白通过一位精通音律的宫廷乐师,发现了宫廷音乐中隐藏的政治信号。盛世的歌舞升平之下,实则掩盖着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危险信号。乐师利用新创的乐曲,试图警醒当朝宰相,但他的忠言却被理解为“惑乱朝纲”。李慕白必须在长安的繁华落尽之前,找到能够证明边疆危机真实性的关键物证——一份来自安西都护府的加密军报。 第三卷:天宝迷局与回响 故事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天宝年间。玄宗沉溺于享乐,朝政逐渐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李慕白此时已不再是单纯的探秘者,他深陷于一个关于“选择”的道德困境中。他发现,无论是对“云台秘录”的追寻,还是对边疆危机的预警,最终都导向一个悖论:历史的走向,是否早已注定? 本卷引入了大量关于天文历法和地脉走向的描写。小说借用唐代道士对“紫微垣”的解读,探讨了帝王之术与自然法则的界限。一位隐居在终南山的奇人,向李慕白展示了一张绘制于初唐时期的《大唐山河气运图》,图中明确标记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核心区域以及关键的转折点。 在安史叛军即将攻入潼关的危急时刻,李慕白必须做出抉择:是公布真相,引发朝廷的恐慌与清洗,加速内部的崩塌;还是选择沉默,让历史按照既定的悲剧轨迹发展?他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利用自己掌握的线索,在长安城内制造一场“疑云”,迫使杨国忠做出错误的军事调动,从而为太子和部分忠良的撤离争取时间。 结局并未描绘马嵬坡的惨烈,而是聚焦于战乱后,幸存的流亡者们对大唐精神的重新定义。李慕白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汇编成册,不再以“秘录”命名,而是题为《大唐遗风录》,旨在记录一个伟大时代并非只存在于辉煌的诗篇中,更存在于那些微小、挣扎、却试图力挽狂澜的凡人心中。全书在残阳如血的渭水之畔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对“逝去的辉煌”无尽的回味与反思。 艺术特色: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复古而不晦涩,融合了唐传奇的精炼与宋代笔记的考据精神。在历史背景的构建上,严格遵循史料,但将虚构的悬疑情节巧妙地融入到真实的政治事件和文化思潮之中,使得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时,也能领略到盛唐气象的宏大与复杂。小说对长安城的坊市结构、胡人服饰、佛道辩论的场景描写,力求达到极高的细节真实度。它探讨的核心主题是: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末期,个体智慧如何对抗历史的洪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谭嗣同传》的过程,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礼。我被作者细腻的情感描绘所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痛苦与呐喊。书中对于谭嗣同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却极具感染力。我能想象到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儿子,在国家危难之时,内心的煎熬与挣扎。特别是关于他与妻子何氏的感情,虽然短暂,却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悲情。作者在叙述他投身变法救亡的过程中,也穿插了许多他个人的思考和感悟,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都让我动容不已。读到他慷慨赴死的那一刻,我几乎是落泪了。那种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是对生命价值最极致的诠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有时是需要这样一群“以血书写”的先行者来推动的。

评分

我从《谭嗣同传》中看到的,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思想者。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笔调,为我揭示了谭嗣同思想的复杂性与前瞻性。我被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西方先进思想的开放性接纳所震撼。书中对他“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思想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那超乎寻常的敏锐洞察力。他不仅仅是一个改革的实践者,更是一位深刻的理论家。作者在分析他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大量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使得谭嗣同的思想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他“以生命殉道”这一行为的评价,他将这种行为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追求。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真正的进步,需要的不仅仅是改革的勇气,更需要解放思想的智慧,以及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评分

《谭嗣同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陨落的史诗。我着迷于作者的宏大叙事,他如何将谭嗣同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晚清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对当时社会政治格局的分析,对光绪帝、慈禧太后等关键人物的刻画,都极其生动,让我对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展现他们各自的立场和动机,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张力。谭嗣同在其中,仿佛是一个孤胆英雄,在腐朽没落的旧制度中,试图点燃一丝希望的火苗。他对变法的执着,对改革的渴望,即使在面对重重阻碍和最终失败的命运时,也未曾动摇。这种精神力量,在书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思考,在历史的关口,个人的选择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评分

这部《谭嗣同传》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对其生平的了解。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引领我深入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我惊叹于作者的叙事技巧,他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却又不失紧凑的节奏感。尤其是在描绘戊戌变法前后,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的较量,以及谭嗣同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都让我看得心潮澎湃。他并非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的年轻气盛、有时甚至显得不计后果的冲动,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想象着他在狱中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决绝,内心充满了敬意。作者在分析他思想的深度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试图去探究他内心深处为何会有如此激进的想法,为何会甘愿为之献身。这种深入骨髓的挖掘,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志士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

评分

初次翻开《谭嗣同传》,我便被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包裹,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谭嗣同作为一个个体,在那个巨变的时代中所经历的矛盾、挣扎与抉择。我尤其被其中对他思想转变过程的描绘所打动,从一个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士大夫,逐渐走向对西方思想的拥抱,再到最终成为维新变法最坚定的牺牲者,这一过程的描绘是如此真实,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那些关于他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交往片段,更是将那个时代的思想激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和呈现,也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诚意,书中引用的各种史料、信件、奏折,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可信的历史画面。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人物,更仿佛与那个时代的脉搏产生了一种共鸣,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承受的苦难与追求的光明,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