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个外国人这样评价毛泽东:“这位诗人,赢得了整个中国。”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还写了很多对联,这是鲜为人知的事情。毛泽东所写的对联,其造诣与成就,同样很深、很了不起,遣词造句,文字驾驭水平,用典准确性,都令人称奇叫绝,毛泽东所写的对联,有很多都属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为使更多人欣赏毛泽东所写的对联的魅力,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毛泽东对联赏析》,并热忱邀请广大喜爱毛泽东诗词的读者,走进《毛泽东对联赏析》中,领略一下毛泽东的另种风采——书写对联的风采。
内容简介
毛泽东的诗词家喻户晓,但是人们对毛泽东的对联却知之甚少。《毛泽东对联赏析》精选毛泽东对联113副,从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强,填补了毛泽东研究的一项空白。此书共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毛泽东对联欣赏部分,二为毛泽东诗词集联部分。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部 毛泽东对联欣赏
第一编 应对联
1.对邹春培之一
2.对邹春培之二
3.对毛简臣
4.对萧三
5.对萧子升
6.对夏默庵
7.与李立三联对
8.对何长工
9.对乌石垄老者
10.对私塾先生
11.对白胡子老人
12.对老师符定一
13.对毛宇居先生
第二编 题联
14.自题之一
15.题湖南安化北宝塔
16.题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小礼堂
17.题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
18.题遂川县工农政府成立大会
19.题桂东沙田圩群众大会
20.题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
21.题“四星望月”
22.题兴国城岗白华山书院
23.题黄陂
24.题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二队学员
25.题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大会
26.题追悼抗日阵亡战士及死难同胞大会
27.题抗日军政大学
28.题《八路军军政杂志》
29.题鲁迅艺术学院
30.题抗大学员吕炎
31.题抗大学员陈彪雄
32.题延安新市场
33.题谢子长墓
34.为三八国际妇女节题词
35.题影片《南泥湾》
36.题财贸战线
37.为抗大学员严炳武题词
38.为生产英模何维忠题词
39.题生产英模惠忠权
40.题志丹陵
41.题《光明日报》
42.题延安枣园人民
43.为黑龙江省委题词
44.题湖南第一师范
45.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46.题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47.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
48.题涮匕清苑革命残废军人学校
49.题公安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
50.题《徐州怀古》
51.题丹东市拖拉机配件厂
52.自题之二
53.题《南史·梁武帝纪》
第三编 赠联
54.书赠廖廷璇、皮述莲
55.赠萧子升
56.书赠同学王熙
57.赠浏阳文家市铁炉冲人民
58.赠赴法勤工俭学青年
59.书赠毛泽建
60.赠毛泽民
61.书赠叶剑英
62.赠红军大学学员
63.赠周小舟
64.书赠丁玲
65.赠延安在职干部
66.赠郭沫若、于立群
67.赠陈嘉庚先生
68.书赠警卫班战士
69.贺斯大林七十寿辰
70.书赠张维母亲八十寿辰
71.书赠马毛姐
72.与郭沫若联对书赠齐白石
73.书赠粤剧演员红线女
74.赞陈云
75.书赠儿媳邵华
76.赠邓小平
第四编 挽联
77.挽易咏畦
78.挽同学吴竹圃
79.挽某同学
80.挽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七同学
81.挽母亲之_
82.挽母亲之二
83.挽老师杨昌济
84.挽爱国英雄易白沙
85.挽新民学会会员陈子博
86.挽红军第四军参谋长王尔琢
87.挽红三军军长黄公略
88.挽国民党抗日将领王铭章
89.挽抗日英雄杨十三
90.挽郭沫若父亲郭朝沛
91.挽平江烈士
92.挽蔡元培先生
93.挽徐谦
94.挽国民党民主人士张冲先生
95.挽张浩同志
96.挽蔡和森母亲葛健豪
97.挽戴安澜将军
98.挽朱德母亲
99.挽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
100.挽范旭东
101.挽四八烈士
102.挽李公仆、闻一多
103.挽刘胡兰烈士
104.挽续范亭将军
第五编 格言
105.致萧子升的信摘句
106.游泳
107.《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句
108.无题
109.题军委会议
110.“双百”方针
11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摘句
1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摘句
113.对文艺工作的批示
第二部 毛泽东诗词摘句联
1.云流千里远
2.落日荒林暗
3.深林归倦鸟
4.乌啼枫径寂
5.攀险呼俦侣
6.翻山渡水之名郡
7.途见白云如晶海
8.野渡苍松横古木
9.萧条异代西田墓
10.鹰击长空
11.金沙水拍云崖暖
12.朝雾弥琼宇
13.秋风度河上
14.佳令随人至
15.故里鸿音绝
16.满宇频翘望
17.虎踞龙盘今胜昔
18.宜将剩勇追穷寇
19.飞凤亭边树
20.热来寻扇子
21.风起绿洲吹浪去
22.红雨随心翻作浪
23.天连五岭银锄落
24.为有牺牲多壮志
25.云横九派浮黄鹤
26.青云飘下能言鸟
27.爱丽舍宫唇发黑
28.洞庭波涌连天雪
29.四海翻腾云水怒
30.军民团结如_人
31.胸罗文章兵百万
后记
前言/序言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他集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诗人、学者和书法家于一身。他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军事著作以及他那脍炙人口的诗词誉满全球,为世人瞩目。甚至在评价中国革命胜利的时候,一位外国人竟然夸张地说,一位诗人赢得了一个中国。然而,毛泽东所撰写的对联,却远不如他的诗词那样有影响力,被人们广为传诵。
毛泽东的诗词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堪称精品。他在对联方面的成就,在对联方面的造诣也绝对是技高一筹。对联是诗中之诗,毛泽东在对联创作方面的写作技法的娴熟,遣词造句的功力,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用典的准确和恰当,可以说都是令人称奇叫绝的。一副副精美绝伦、浑然天成、妙手偶得的佳联妙对,读之令人满口生津,朵颐大快。这些对联已经成为我国对联奇葩中无与伦比、光辉灿烂的宝贵财富。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毛泽东的这些文化遗产,为更多的人从另一个侧面欣赏毛泽东奇异精湛的艺术魅力打开一扇访古探幽的大门,给广大热爱楹联艺术的朋友一个学习鉴赏的机会,我怀着无比景仰的心情,编写了这本书。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爱好的,对诗、词、曲、赋、歌、联,都钟爱有加。毛泽东对自己的诗词作品是很珍惜的,写后注意保存和收藏,但是对自己的对联创作,却没有过多的重视,写得很多,自觉收集整理的基本没有。现存的这些对联都是毛泽东的亲属、朋友以及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保存下来的。毛泽东一生中到底写了多少对联,现已无从查考,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写了很多对联,现在绝大部分都散佚了,实乃憾事。
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邀萧子升和准备回安化老家度假的同学萧蔚然一起徒步游学。他们从长沙小西门出发,再到宁乡县城,经安化、益阳到沅江,游历五县。每到一处就靠给商家送对联打秋风,一路上为各地的劝学所、寺庙、店铺、厂矿及社会名流题赠了无数对联。可惜,现在都已经无从查考了,仅存的只有几副,诚为缺憾。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写了很多对联,当时戎马倥偬,日理万机,很多触景生情之作,唱和应景之作,会议题赠之作,有一些作品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比如当年延安召开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大会,据毛泽东的秘书郭化若回忆,当时毛泽东一气呵成,写就了三副对联,但是郭化若后来只记下了一副。这样的情况很多,给收集整理毛泽东对联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难点。但是,即使这样,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收集整理,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还是小有收获。
《华夏文脉:楹联的千年流转与时代回响》 一部探索中国楹联艺术千年演变、跨越历史长河的深度文化史诗。 【书籍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或流派的对联选集,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中国楹联文化通史。它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细致勾勒出楹联这一独特汉字艺术形式,如何从早期的卜辞、祭文雏形,逐渐蜕变为文人雅士寄托情怀、市井百姓表达愿景的民间瑰宝,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审视楹联艺术的源流、发展、审美变迁与社会功能,而非单纯的文本赏析。我们探究的是“楹联之为楹联”的文化密码,以及它如何映照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与精神追求。 【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编:萌芽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字句对偶” 本篇追溯楹联的文化基因,探讨上古的二言、四言、六言句式如何孕育出对偶的审美基础。重点分析了《诗经》中的双句结构、楚辞的铺陈手法,以及汉代碑刻、箴铭中的早期对偶现象。这一阶段的探讨侧重于: 1. 语境构建: 楹联的对仗技巧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依托于上古祭祀、歌颂的特定语境。 2. 音韵的自觉: 早期对仗中,声调的和谐已展现出民间对音韵美的朴素追求。 3. 文体的过渡: 详细梳理了从早期对联式碑文到魏晋时期士人开始创作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联语的演变路径。 第二编:黄金时代——唐宋的兴盛与士人精神的载体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楹联艺术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本书细致分析了: 1. 寺院楹联的宗教哲学: 探讨禅宗公案、道教符箓对联的独特语言体系,揭示其如何以对仗形式传达深奥的哲学思想。 2. 园林楹联的意境营造: 考察宋代文人在私家园林中安置的题咏联,分析它们如何配合建筑、山水,成为“造景”的一部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趣味。 3. 市井的生命力: 记录了宋代坊市中出现的商业对联的雏形,探讨其在信息传播、商业宣传中的实用价值。 第三编:定型与繁荣——明清的成熟与规范化 明清两代是楹联艺术体系最终定型并达到艺术高峰的时期。本书将重点剖析: 1. “对仗格律”的成熟: 详细分析了平仄、词性、结构等方面对仗的严格要求,并结合清代《对联话》、《楹联识缀》等典籍,构建出完整的楹联创作规范理论体系。 2. 主题的多元化: 考察了用于婚嫁、寿诞、乔迁、祭祖等人生重大仪式的“应景联”的创作特点,展现了楹联如何深度融入民间生活结构。 3. 文学典故的运用: 深入解析明清作者如何娴熟地运用历史典故、诗词名句,将深厚的文化积淀凝练于短短的数字之中,体现了极高的文字功力和文化素养。 第四编:地方风貌与地域流派 本篇跳脱出单一的文人群体视角,转向地理维度,考察中国不同区域的楹联风格差异: 1. 吴地雅致: 分析苏锡常一带楹联中体现的精致细腻、注重声律美的特点。 2. 巴蜀雄浑: 探讨四川、重庆等地楹联受自然环境影响,气势磅礴、色彩浓烈的地域风格。 3. 岭南奇崛: 研究两广地区楹联中融合的本土文化元素、宗教信仰,以及其用词的“奇险”之美。 第五编:现代的转折与传承 20世纪以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楹联艺术面临挑战。本篇不回避这一断层,而是探讨: 1. 革命时代的口号化: 分析政治宣传语如何借用对仗形式,以求传播效率,以及这种转变对传统楹联审美的影响。 2. 当代楹联的“新生命”: 考察改革开放后,楹联在旅游景点、城市标识、乃至网络文化中的“复兴”现象,分析当代人如何继承与创新这一古老艺术。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重“文化史”轻“选本”: 本书的重点在于“楹联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想和审美变迁,而非简单罗列佳作。它将楹联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文学史、民俗学、建筑史和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力求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语言的严谨性与可读性并重: 论述力求学术严谨,但在分析具体文本时,采用清晰流畅的叙述方式,确保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楹联艺术的魅力。 《华夏文脉:楹联的千年流转与时代回响》 旨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中国楹联艺术精神世界的桥梁,理解这方寸之间的对仗,是如何容纳了千年的历史风云与中华民族细腻而深沉的文化情感。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汉字、珍视传统文化者的深度阅读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