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山 著
图书标签:
  • 温庭筠
  • 花间词
  • 唐代文学
  • 诗词鉴赏
  • 传记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唐诗
  • 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40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怀着理解之同情,生动地描写了温庭筠敢于讥讽权贵与皇帝,遭致屡试不第。为了谋生与排遣失意的苦闷,他创作了大量柔美婉约的曲子词,供歌女演唱,从而成为“花间词祖”,在中国词史上永放出绚丽光芒。

——文史专家 陶文鹏


诗史互证,作者以绵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深入史料和传主的诗词文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条分缕析,既令人信服地梳理出传主人生命运、性格心理的因果流变,更富有激情地展现了“花间词祖”的艺术奥妙,是一部用心用力的传记作品。

——文学专家 黄宾堂


内容简介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是一部严谨、客观的传记作品,作者李金山先生在对温庭筠的研究方面颇有心得,此次创作过程中,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温庭筠的研究进行了认真研读并进行了深入思考。作品对著名词人、花间词鼻祖温庭筠的生平、文学艺术成就、性格勾勒、理想抱负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各个细节有诗为证,有史为证,不夸张不虚构,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严密、工整的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

李金山,男,1973年生,山西夏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山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出版有长篇传记《司马光:自信不疑的保守派》《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重说司马光》及散文集《黄雀鲊》等。

精彩书评

作者怀着理解之同情,生动地描写了温庭筠敢于讥讽权贵与皇帝,遭致屡试不第。为了谋生与排遣失意的苦闷,他创作了大量柔美婉约的曲子词,供歌女演唱,从而成为“花间词祖”,在中国词史上永放出绚丽光芒。

——文史专家 陶文鹏


诗史互证,作者以绵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深入史料和传主的诗词文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条分缕析,既令人信服地梳理出传主人生命运、性格心理的因果流变,更富有激情地展现了“花间词祖”的艺术奥妙,是一部用心用力的传记作品。

——文学专家 黄宾堂


目录

001??第一章?温八吟

011??第二章?家世

022??第三章?江南

035??第四章?入蜀

050??第五章?逐香车

066??第六章?从太子游

082??第七章?出塞

099??第八章?与宗密禅师

112??第九章?等第罢举

123??第十章?吴中行

136??第十一章?越中行

148??第十二章?归帆渡

159??第十三章?闲居京郊

172??第十四章?菩萨蛮

186??第十五章?累举不第

204??第十六章?襄阳幕

218??第十七章?温李

231??第十八章?广陵辱

244??第十九章?与鱼玄机

259??第二十章?国子助教

272??尾?声


277??附录一?温庭筠年表

298??附录二?参考书目

301??后?记


精彩书摘

温庭筠,又作廷筠、庭云,字飞卿,本名岐,关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讲得极到位:晚唐时代的代表作家,无疑是温庭筠与李商隐,“其余诸作家,除杜牧等若干人外,殆皆依附于他们二人的左右者”。关于晚唐时代的文学,则说:“这个时代的诗人们,其风起云涌的气势,大似开元、天宝的全盛时代。但其作风却大不相同。”文学与国运盛衰,没什么直接关联,盛唐文学与晚唐文学,只有文学风格的不同,没有水平高下的差异。

郑振铎所讲的地位,主要指的是诗歌。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他们是晚唐绮艳诗风的代表人物。此外,温庭筠又以花间词祖驰名,是晚唐五代香艳词风与词史上婉约词风的开拓者,与稍晚的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祖的定位,缘于一部词集。五代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收入唐、五代间十八位词人的词作五百首,开卷便是温庭筠词六十六首。《花间集》标志着“花间词派”的诞生,这是中国词史上的第一个流派,是后来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温庭筠被花间词人尊为鼻祖,他开启了词史上的婉约词风。在中国词史上,婉约词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影响长达千余年。刘毓盘《词史》说:“温氏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言词者必奉以为宗。”谈词绕不过温庭筠,他被后人奉为宗主。

我们来说词的起源。

词盛于宋,关于词的起源,宋人说法应较为有力;可是宋人观点也不能统一,有“晚唐说”“中唐说”和“盛唐说”。陆游主张“晚唐说”。《渭南文集》卷十四《长短句序》说:“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倚声,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季世,衰世、末世。沈括主张“中唐说”。《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贞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七八五至八〇五年,共二十一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八〇六至八二〇年,共十五年。李清照则主张“盛唐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语:“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七一三至七四一年,共二十九年。“天宝”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七四二至七五六年,共十五年。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水火不容,但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认为都对。他说大概新体的“乐府声诗”,在盛唐的开元、天宝间已兴起;“以词填入曲中”,实际开始于中唐的贞元、元和间;至于严格的“倚声制辞”,则要经历晚唐及五代。

本书作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从发轫到成熟要经历好多年,作为独立文体的词也不例外。如果把词比作河流,“乐府声诗”“以词填入曲中”,可以看作两条支流,到了晚唐时代,两条支流汇合,渐成滔滔大河,“倚声制辞”一发而不可收。这一点从花间词人、官至后蜀宰相的欧阳炯为《花间集》所作序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欧阳炯在序中说:“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之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清平乐》属于乐府声诗。温庭筠生当晚唐,李白生当盛唐。盛唐的词仍如涓涓细流,所以李白词作少,仅有《清平乐》等;晚唐的词已经滔滔汩汩,所以温庭筠词作多,有词集《金荃集》。

起初的词与诗形式接近,后来才有了特殊的形式。晚唐时代的词如滔滔江河,因为晚唐时代有温庭筠。

温庭筠是第一位大力填词的人,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流传至今的,就有七十首。而且,现存温庭筠的词作当中,所用曲调达十九种,其中多为温庭筠所创。调名常与词的内容相关,如此多样的曲调,为表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提供了可能。温庭筠用他的大量作品,为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刘毓盘《词史》说:“其所创各体……虽自五七言诗句法出,而渐与五七言诗句法离。所谓解其声故能制其调也,宜后人奉以为法矣。”温庭筠精通音律,有能力“倚声制辞”,词与诗得以分道扬镳。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温庭筠是个里程碑,词从此成为独立文体。

2

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温词的风格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画屏金鹧鸪”出自温词《更漏子》①


前言/序言

后记

温词《菩萨蛮》云: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香腮、蛾眉、花面、绣罗襦、金鹧鸪,女主角雍容华贵,犹如出水芙蓉、盛放牡丹;但她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没心思,没滋没味的。雍容而落寞,这是晚唐女子的经典形象。

本书写作过程中,这首词不时从电视里传来:二〇一一年初出品的电视剧《甄嬛传》,自当年十一月首播以来,持续热播好几年;电视剧的主题歌,用了温庭筠的词。词是唐代的俗文学,电视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俗文学,两种俗文学远隔千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女歌手姚贝娜,嗓音略显沙哑,准确传达出词中意绪;二〇一五年一月,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歌手,因病在深圳去世;她像极了温词里的女子,永远美在我们的记忆中。晚唐时代也是这样,到处传唱温庭筠,温词回荡在晚唐宴会上,成为佳肴外的另一享受。

温庭筠是纯粹的作家,尽管他做过低级官吏。文学或者说写作,在唐代只是块敲门砖,读书人参加科举,科举考试考写作,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后,文学或者说写作,基本就没什么用了。而温庭筠把敲门砖,当作了全部,投入他全部的精力,以此自豪陶醉其中,他太优秀所以执著。温庭筠是那个时代的异数,他累举不第却成了专业作家,晚唐时代的代表性作家。

众所周知,陈寅恪主张“诗史互证”,将诗歌当作史料使用,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就他的具体实践而言,在中古史研究方面,多取“以诗证史”,推明制度与文化;而在近代史研究方面,则多取“史以证诗”,探究人事与心史。温庭筠生当晚唐时代,本书的所作所为,可以归类为中古史研究;但传记这种文体,关注人事与心史。因此本书中对“诗史互证”的运用,既有“以诗证史”,也有“史以证诗”,但还是“以诗证史”居多:将温庭筠的诗歌作为史料,去探究温庭筠的心史,以及与传主有关的人事。

三年多以来,我所思所想,无非温庭筠:我奔走在路上,开口闭口都是温庭筠;我埋首故纸堆,翻检史料,寻找他的蛛丝马迹;我读遍他的诗词文赋,一套全新的《温庭筠全集校注》,书脊被我翻秃……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山西有十余位作家参与,著名作家赵瑜风趣地称之为“山西小组”。赵瑜老师不仅作品好,而且领导能力卓越,他无疑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他几次召集大家座谈,座谈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座谈后由我整理成纪要,刊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通讯上。座谈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文史组专家陶文鹏老师,以及文学组专家黄宾堂老师,本书以今天的面目出现,其中多有他们的贡献,他们为本书的完善,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感谢做具体工作的原文竹,我拜托的一些事情,可能在她的职责以外。感谢责任编辑田小爽老师,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作品写作完成并出版,不是传播环节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样属于传播的环节。渴望听到读者的反馈,我的电子邮箱:739636144@qq.com。


2016年3月20日

写于太原东山听风山房



繁华落尽,词骨犹存:一部关于盛唐气象与晚唐遗韵的文化史诗 (暂定书名:盛唐的挽歌与晚唐的序章:从诗歌变迁看“花间派”的文化根源) 引言: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轶事,而是一部宏大的文化断代史,旨在勾勒出晚唐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其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如何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我们将深入剖析,在“安史之乱”后的漫长藩镇割据与国力衰微的背景下,曾经辉煌的初唐、盛唐气象如何逐渐沉淀、内化,最终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更注重个体细腻情感与感官体验的文学风格。 第一部分:气象的消逝与转向——盛唐的余晖与文人的困境 第一章:开元盛世的“大音希声” 本章追溯盛唐诗歌(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核心精神内核——那是一种对宏大叙事、对家国情怀、对宇宙哲思的极致追求。我们分析盛唐诗歌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理想、边塞开拓精神紧密结合,形成一种“阳刚之美”的主流审美。然而,这种宏大叙事在盛唐后期已显现出疲态,对边疆的过度开支与内部的腐朽,已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伏笔。 第二章:马嵬坡下的历史回响 “安史之乱”是理解晚唐文化转向的基石。本章着重探讨这场巨变对文人群体的心理冲击。曾经坚信“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在战火中被无情击碎。诗人不再相信庙堂能提供稳定的价值坐标,信仰危机随之而来。我们通过对当时存留下来的政治讽喻诗和悼亡诗的细读,展现出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助感。 第三章:藩镇割据下的文化“内向化” 中央集权的衰弱,使得地方藩镇成为权力中心。这种政治结构的碎片化,也投射到文化领域。文人的活动空间被压缩,他们不得不从广阔的边塞和朝堂叙事中抽身,转向相对安全的私人领域——闺阁、宴饮、园林。这种“内向化”的趋势,为后世“花间”情调的滋长提供了土壤。 第二部分:风雅的孕育——从“小中见大”到精致的物哀 第四章: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晚唐时期,以燕乐、歌伎文化为代表的世俗娱乐业空前繁荣。诗歌不再是精英士大夫的“载道”工具,而是成为歌词、在宴会上被吟唱的媒介。本章深入分析乐府旧题的复兴与新变,探讨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如何影响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的选择,使其更偏向于抒情性和感官的调动。 第五章:物哀与物华的审美并置 盛唐的“壮阔”转向了晚唐的“精致”。这种精致并非空洞的浮华,而是对残存美好事物的极度珍视与留恋。本章引入“物哀”的美学概念,分析文人在面对凋零、逝去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无论是对残花、冷月、还是对逝去青春的描摹,都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带有自我怜悯的审美情趣。 第六章:语言的“冶炼”:从直白到暗示 盛唐诗歌重气势,语言往往直截了当。而晚唐的文学趋势则愈发追求语言的“密度”和“暗示性”。词句的锤炼不再是为了表现宏大主题,而是为了精确捕捉瞬间的、难以言喻的感官印象。本章通过具体词句的对比分析,展示了语言如何从“写实”走向“写意”,为后来的词风定下基调。 第三部分: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生活图景 第七章:清谈与酒杯中的理想国 在政治失意后,文人的社交圈子变得愈发紧密且私密。本章描绘了晚唐城市中产阶级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在酒肆、歌楼、私家园林中构建起一个拒绝世俗纷扰的“理想国”。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提供了创作的题材,更塑造了他们对“美”的定义——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因此需要被细致地捕捉和珍藏。 第八章:女性形象的审美化与符号化 晚唐的文学语境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出现了显著变化。她们不再是唐诗中如边塞军旅之妻那样的符号,而是成为承载诗人细腻情感与个人喟叹的载体。本章将探讨,这种对闺阁、对女性心理的深入关注,如何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审美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如何反过来深化了诗歌的感伤基调。 第九章:儒家伦理与感官享乐的拉扯 士人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教诲,另一方面又沉醉于酒色宴饮的“独善其身”。本章探讨这种内在张力如何体现在作品中,使得晚唐的“风流”不仅仅是享乐,更常伴随着一种清醒的自省和对未来命运的隐忧。 结语:一座等待被命名的文学高峰 本书总结道,晚唐的文化转向并非简单的衰退,而是一次重要的美学转型。它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重心,从“外在于我”的家国天下,成功地引向了“内在于我”的个人情感世界。这种对个体经验的精微捕捉、对语言的极致雕琢,为后世词体的最终成熟,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基石与审美预演。本书旨在还原那个时代文人在繁华中感受到的萧瑟,在精致中孕育出的深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仿佛一部精心雕琢的画卷,徐徐展开的是一个文人墨客的跌宕人生。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严谨而又富有文学色彩的叙事风格所打动。作者对于温庭筠生平的考证,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那些零散的史料经过巧妙的梳理和整合,构建出一个鲜活立体的温庭筠。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笔触局限于他才华的展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才子在仕途上的坎坷、在情感世界里的波折,甚至是他日常生活的细节。那些关于他流连烟花柳巷的描写,并非简单的猎奇,而是借此展现了他对女性美的独特体察和对人生况味的深刻感悟。读来,你会觉得温庭筠不再是纸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书中对词作的解读也鞭辟入里,与生平事迹紧密结合,让你更能理解那些婉约缠绵的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历史人物,更在于它通过这位人物,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以及文人心中的那一抹淡淡的哀愁与孤寂。

评分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人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对话。作者的叙事非常细腻,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矮化温庭筠,而是用一种平和的笔调,讲述了他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步步走向词坛巅峰的历程。书中对温庭筠诗词的引用和分析,恰到好处,既能帮助读者理解他的文学成就,又不至于显得枯燥乏味。我喜欢作者在描写温庭筠生活细节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怀旧感,仿佛透过他的文字,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情。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你看到一个文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才华和情感,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关于文学、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让我对这位“花间词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如同品一杯陈年的女儿红,初入口是醇厚,细品后是回甘。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特别。我被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所折服,那些对于当时服饰、饮食、社交礼仪的描写,都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这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展现唐末五代时期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温庭筠的生平,被置于那个时代的宏大背景之下,他的个人际遇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温庭筠人际关系的描绘,他与同时代文人墨客的交往,以及他对当时女性群体的观察,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温庭筠。书中并没有回避他的一些争议性行为,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去呈现,让你去评判。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温庭筠,一个不仅有绝世才情,更有凡人喜怒哀乐的温庭筠。

评分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给我带来的,是穿越时空的共鸣,是灵魂深处的对话。 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学巨匠充满敬意,温庭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它没有流于表面的歌颂,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勾勒出温庭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无奈。他并非生来就注定要成为“花间词祖”,他的才华在那个复杂的时代,也并非一帆风顺。书中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更能理解他为何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为何会将情感寄托于笔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温庭筠诗词的赏析,那种不落俗套的角度,让你重新认识了这位词坛宗师。不仅仅是那些为人熟知的婉约之作,他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瑰丽奇绝的诗篇,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深刻的解读。读这本书,仿佛与温庭筠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他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它让我更加理解了“花间”二字的内涵,也更能体会到那些词句背后,藏着怎样一颗敏感而又丰富的心灵。

评分

初读《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仿佛从宋词的字里行间溢出的温婉与雅致。 拿到这本《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时,便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花间词祖”这四个字,早已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位才情横溢、风流倜傥的文人形象,而“温庭筠传”更是勾起了我对这位唐末五代词坛巨擘的好奇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质感都透着一股古朴而精致的气息,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件温润的古玉,让人不忍释手。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混杂着纸张特有的陈年气息,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温庭筠的生平,了解他如何成为“花间词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书中的语言似乎也带上了唐诗宋词的韵味,行文流畅,引人入胜。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初步的印象,这本书已经给了我极大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繁华而又哀婉的时代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传奇文人的灵魂深处,感受他字里行间的悲喜与情愁。

评分

好书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

评分

好书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

评分

不错哦,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哦,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

评分

不错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

评分

好书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