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是新中国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创作方式极具代表意义。用这种方式创作的《创业史》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作品。《柳青年谱》逐年逐月记录了柳青一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情况。对于研究柳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邢小利,1958年生,陕西长安人。文学硕士,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长安》月刊理论编辑,《小说评论》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兼任陕西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作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研究会副会长,《秦岭》杂志执行主编。著有文艺评论集《坐看云起》《长安夜雨》《文学与文坛的边上》,散文随笔集《独对风景》《回家的路有多远》《种豆南山》《义无再辱》《长路风语》,中短篇小说集《捕风的网》以及《陈忠实画传》《陈忠实传》等。
邢之美,哲学硕士,西安音乐学院讲师。
柳青对生活根据地的精心选择
1952年的柳青,已经是一个成名的新中国的代表性作家,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去处甚多,以他当时的资格和条件,他可以有多种选择。他之所以选择离开首都北京,回到家乡陕西,又从西安这个比较大的城市来到长安县农村,其考虑无疑是长远的,他显然是要寻找一个后半生的安顿之处,以使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有一个稳妥的所在。非如此不能理解柳青的用心。所以,我们看,柳青先是不仅在西安周边各县精心选择,即使后来选定了长安县,他也是一波三折,一步三回头,最后才选定落户中宫寺。请注意,是中宫寺,中宫寺在皇甫村边,但不是在皇甫村里或村中,它与皇甫村这个农民聚居的村落保持了一个“切近的距离”。在长安县,他先住长安县委大院约半年,再住神禾原畔皇甫村西的常宁宫近两年(常宁宫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地方。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窦氏建造的皇家寺庙,常宁宫其名就由此而来。1940年前后,胡宗南驻陕,主持西北军政,并兼黄埔军校七分校主任,七分校在常宁宫东南方向七华里处,胡宗南常来常宁宫游览,深感这里风光秀丽,地势险要,于是在这里为蒋介石建造行宫。蒋介石于1943年至1946年间三次来陕就在此居住。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与西北纺织实业家石凤祥之女石静宜小姐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而后更成为蒋纬国夫妇的度假别墅。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是当时陕西省的高干疗养院),最后扎根于常宁宫东、神禾原半坡、皇甫村边的中宫寺。请看这个中宫寺的历史和位置:中宫寺是一座古旧的破寺,约建于清代,地处皇甫村罗家湾,靠着村子北面的神禾原,坐北面南,南面远处是终南山,近处是一马平川的王曲川,视野开阔。皇甫村东边有个元君庙,当地人称东寺,西头有常宁宫,人称西寺,这儿就叫中宫寺。早先,中宫寺香火不断。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别动队住在这里。后来蒋介石在王曲修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皇甫第七分校,开始,胡宗南当主任,把中宫寺修饰一番,住过半年;之后,第七分校的副主任、张治中的女婿周家斌住过五六年;再后,第七分校的一个姓丘的副主任和顾祝同也住了一段时间;最后,由解放军把中宫寺接管下来。柳青通过组织,用西安的一所房子,从西北军区手里换下这所寺院,自己花钱把这个破寺略加修葺,便搬了进去。寺内一大一小并排两个庭院,柳青住在靠里边的院子里,有三间正房。里边的院子是柳青的写作之地,外边的院子是柳青的生活之所。这样的地方是一个什么地方?我以为,它是柳青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生活和创作兼顾的“王国”。
话再扯远一点。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对自己生活与写作的居处,其选择是很讲究的。明代文人屠隆认为最理想的居处和做人的姿态是:“楼窥睥睨,窗中隐隐江帆,家在半村半郭;山依精庐,松下时时清梵,人称非僧非俗。”理想的居处环境是“半村半郭”,清静,又不清冷,既有乡村的宁静与清闲,又有城郭的繁华与方便,进退有据;理想的身份是“非僧非俗”,亦僧亦俗,闲适,又不空寂。这种生活方式,可进可退,占尽人间一切便宜。柳青是受党教育和培养的作家,总体上看,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大,他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格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文人,他在有条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他总会按照一种理想——自觉不自觉的文人理想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和安排。柳青在延安时期就在文化机关待过,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排名第一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前身)副主席(1954年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立,马健翎是主席,柳是排名第一的副主席;1956年柯仲平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后,马健翎虽然成了排名第一的副主席,但马此后待在工作地戏曲研究院,不再来作协机关;再后,1964年柯仲平病逝,职位空缺,1965年马健翎自杀,职位空缺,柳青就成了这个作协机关排名第一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刚成立时,柳青还主持着一些工作[看一看这个机关当时的领导构成就能明白柳青不担着一些工作就不成。那时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没有党组,主席是马健翎,副主席是柳青、郑伯奇(党外人士)和胡采(西安市文化局长兼任)],但他显然对当什么和手中的权力不以为意,于是千方百计把胡采从西安市文化局局长的位子上调来顶替他主持工作,他脱身了。柳青说过一句话,“文人宜散不宜聚”,这应该是深深的经验之谈。所以,柳青之安居于皇甫村畔的中宫寺,绝对是精心的选择。
在长安的十四年,柳青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或者说非常单纯:他是一个作家。甚至,他终生都很明确,他是一个作家,他要当一个作家,而不是其他。强调这一点乍一看像是废话,其实不然。因为有人说他到这里“深入生活”是“去作家化”呀,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呀,而且诸如此类的说法甚为流行。我以为,这些说法不是误会就是想象,更多的是不看材料不研究柳青本人而在某种观念支配下的超级想象。在长安县在皇甫村,柳青第一不是当官来了,第二不是当农民来了,他就是一个“深入生活”以为创作的作家。1952年9月30日,柳青刚到长安县不久,就写到:“我已经下了决心,长期地在下面工作和写作,和尽可能广大的群众与干部保持永久的联系。”“我今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将表现我的决心是否被坚持了。”“长期地在下面工作和写作”“今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云云,就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这一点。柳青对一个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最初是西北五省区的作家协会)排名第一的副主席的位子看得都不是那么重要,以把主持工作的权力放开撂手为快,更不会把一个长安县委的副书记放在心上,他兼一个长安县委的副书记,是为了下去深入生活的便利,所以,一旦深入生活的一些问题得以解决,县委副书记反而成了累赘,他很快就辞去了。柳青只保留一个长安县委委员的名义,那是为了查看文件(按规定,没有相应的职务不能看相应的文件)和到各处深入调研的方便。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在给长安县委书记的信中就很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考虑到柳青同志工作上的便利,决定保留其县委委员名义,必要时参加县委委员会议,听取各项工作的汇报,定期到县委看电报和深入一部分可以到达的区、乡了解情况。”为了写作《创业史》,柳青确实是尽可能地深入广大的群众和干部之中,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也具体地参与了一些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实际工作,这样做,是为了“入乎其内”,观察,了解,研究,但他没有忘记还要“出乎其外”,要有一个作家的独立自主和高瞻远瞩,所以,他曾经以一个青年作家深入农村生活,在一个生产队当社员,结果忘了自己的本分,三年以后当成“五好社员”,结果“不仅写不出好作品来,甚至于写不出可以发表的作品来”这个事例,引以为教训,告诫作家深入生活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
《柳青年谱》是一本真正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书。它不像是那些静态的史料集合,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我能从中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气息,仿佛他们就在我身边,跟我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家族成员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他们的日常起居、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社交圈的描写,让一个个原本只是名字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某位先辈在午后阳光下,悠闲地读着书;也能想象另一位先辈,在繁忙的农忙时节,辛勤劳作的身影。这些细节,虽然微不足道,却构成了人物最真实的面貌,也最能打动人心。而且,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当时社会风俗和地方特色的描写,这让整个家族史的叙事更加丰富和饱满。我通过这本书,不仅了解了我的家族,也仿佛经历了一段完整的时代变迁。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享受。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家族,也更加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血脉联系。
评分初次翻开《柳青年谱》,内心是怀揣着一份好奇与期待的。我一直对家族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每一本家谱都承载着一段段尘封的故事,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然而,以往接触到的家谱大多是冰冷的名录,枯燥的字迹,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一沉寂。它的排版设计很是考究,没有那种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陈旧感,反而透着一股温和而庄重的气息。当我仔细阅读时,我发现其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姓名、生卒年月,更像是串联起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卷。我看到了先辈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生活、如何奋斗、如何传承血脉的。那些陌生的名字,在文字的勾勒下,逐渐有了温度,有了性格,甚至能想象出他们当时的音容笑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先辈们所处社会环境的描写,那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他们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这种“看见”先辈,而非仅仅“知道”先辈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不仅仅是某个名字的后代,更是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的个体。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历史纵深感,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也更愿意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家族文化和精神。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柳青年谱》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为这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内容有些枯燥的家族名录。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人物关系梳理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层面。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家族习俗和传统形成的探讨,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仪式,究竟是如何在家族内部形成的?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得以保留或改变?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追溯,让我对家族的文化基因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些与现代社会某些现象相呼应的影子,这让我感到十分有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家族成员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事件的记述,这些故事虽然简短,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印记。它让我看到了家族成员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也让我对家族的凝聚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家族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谁是谁”,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去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源。
评分《柳青年谱》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思想启发。我一直以为,家族史的研究无非就是追溯一下族谱、了解一下祖先的功绩,但这本书却将家族史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家族的繁衍,更是在展现一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烙印和精神传承。我从书中看到,家族的许多传统、价值观,是如何在一代代人的实践中得以塑造和延续的。这些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宝贵,也更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书中对家族成员在社会各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的梳理,也让我对家族的整体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家族的兴衰,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读到这些内容,我不仅为先辈们的智慧和努力感到自豪,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作为家族一员所肩负的责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家谱,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家族史书,一本关于如何传承和发展家族精神的教科书。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对未来的家族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读完《柳青年谱》,我最大的感受是惊喜,因为它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生活化的视角,重新打开了我对家族历史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家谱应该是严肃、古板的,充斥着繁琐的辈分和难以理解的古文,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不像传统家谱那样,仅仅罗列数据,而是将家族成员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描绘。你会看到,在某个历史时期,家族的某一脉是如何受到时代洪流的影响,他们的迁徙、职业选择,甚至是婚姻,都与当时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这种“大历史”与“小家族”的交织,让故事变得无比生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技巧,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某位先辈的爱好、某个家庭的传统,来展现人物的鲜活。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让家族历史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记忆,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生命故事。这本书让我对“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所处的这个家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