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Leading Across Cultures
國際學會(IACMR)頒發的“傑齣學術貢獻奬”
兩度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頒發的“傑齣博導奬”
陳曉萍全新作品 經典升級
凝聚作者20年跨文化工作和生活經曆
像小說一樣引人入勝的EMBA經典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跨文化管理全麵的、可讀性極強的前沿論述。自2005年初版以來,對跨文化學科領域和實際工作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一直高居同類圖書暢銷榜前列,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全書共9章,分三大部分;第1部分論述文化與管理的關係,強調不同文化中的個體和群體差異;第2部分講的是文化的融閤,注重的是如何使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個體求同存異,共同為瞭一個目標而努力工作;第3部分的講述重心是如何培養全球化經理人。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係統介紹跨文化管理學的有關知識,幫助大傢學習跨文化管理中的有效策略和技巧,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可能齣現的跨文化管理難題,從而成為未來的全球化經理人,在世界經濟的舞颱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全書用生動活潑的實例和案例、引人入勝的練習和角色模擬,以及典型有趣的外國影片來講述跨文化管理這個嚴肅話題,使讀者在跨文化的旅程中,不會有枯燥勞纍之感,而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悅和知識的豐富。
作者簡介
陳曉萍,美國伊利諾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博士,美國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會院士,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Philip M. Condit講席教授。她目前擔任心理學英文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編,以及中英文雙語雜誌《管理視野》(Management Insights)的主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部分 文化與管理
第1章 全球化、文化與管理 3
1.1 文化的定義 5
1.2 關於文化的兩個常用比喻 6
1.2.1 洋蔥的比喻:文化層次論 6
1.2.2 民族社會文化與公司文化 13
1.2.3 文化的冰山比喻 16
1.3 文化的正態分布:文化的個體差異性和鬆緊度 17
1.4 文化與管理的關係 18
1.4.1 文化與企業經營戰略的關係 19
1.4.2 文化對組織架構設置的影響 21
1.4.3 文化對企業製度建立和執行的影響 22
1.4.4 文化對領導和員工行為的影響 23
本章結語 25
思考題 25
本章參考文獻 25
第2章 跨文化管理理論和實踐 27
2.1 剋拉剋洪和斯喬貝剋的六大價值取嚮理論 28
2.2 郝夫斯特的文化維度理論 33
2.2.1 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 34
2.2.2 權力距離 35
2.2.3 不確定性規避 36
2.2.4 事業成功與生活質量 37
2.2.5 長期導嚮與短期導嚮 39
2.3 蔡安迪斯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理論 41
2.3.1 個體對自我的定義 42
2.3.2 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的相對重要性 47
2.3.3 個人態度和社會規範決定個體行為時的相對重要性 48
2.3.4 完成任務和人際關係對個體的相對重要性 52
2.3.5 個體對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區分程度 53
2.3.6 新進展:水平—垂直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 55
前言/序言
再版前言
陳曉萍,美國伊利諾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博士,美國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會院士,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Philip M. Condit講席教授。她目前擔任頂尖心理學英文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編,以及中英文雙語雜誌《管理視野》(Management Insights)的主編。
陳曉萍教授的學術研究涉及很多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主要的研究課題包括跨文化管理、個體和群體決策、領導學、商業談判、創業者激情和中國人的關係等。她的學術論文發錶於全球頂尖的管理學和心理學期刊,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同時,她也是《跨文化管理》《組織和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走齣社會睏境:誘導閤作的心理機製》《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藝術》《幸福的決定因素》《簡化人情》《看山還是山》《隨心所欲》等中文書的作者。
陳曉萍教授的MBA、EMBA和博士生課程包括跨文化管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團隊建設、領導力等。她曾多次獲得教學和科研方麵的大奬,包括2016年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頒發的“傑齣學術貢獻奬”。她還兩度榮獲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頒發的“傑齣博導奬”。她曾是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商學院的教授,也曾擔任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的第二任主席。
這本《跨文化管理》從第一次齣版到現在,已經過去10年時間。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的經濟再次實現瞭飛躍式的發展,其GDP已經達到全球第二(很快就將超過全球第一的美國),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全球最有創新力的企業排行榜上所占的名額逐年提升,而且其投資或兼並外國企業的速度越來越快、手筆也越來越大。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外匯管理局2014年的報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53萬傢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2.54萬傢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4個國傢和地區 。隨著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額的逐年增加,其擁有的全資子公司或閤資公司越來越多,嚮海外子公司或閤資公司派遣經理的數量不斷增加,跨文化管理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齣。
上述背景,成為更新這本書的動力。雖然此書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數十次重印,長期作為多所大學“跨文化管理”課程的教材,而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但是在本書第2版齣版之後的6年裏,不僅走齣國門的中國企業數量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而且管理學者的研究成果也有瞭更多的積纍。這些跨文化知識不僅能幫助從事跨文化管理的個體成為文化浪尖上的成功舞者,更能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鳴謝
我首先要感謝讀者對本書的厚愛以及教授“跨文化管理”課程的老師和學生給我的積極反饋和鼓勵。我也要感謝清華大學齣版社編輯對我的督促和耐心。
我在此還要感謝我的傢人,特彆是我的先生勵揚和我的兩個女兒勵伊茜、勵伊珊對我的支持與配閤。他們是促使我孜孜不倦寫作的重要原因,也是我永遠的靈感之源。
陳曉萍
美國西雅圖
再版前言
一轉眼,距離本書的第一次齣版已經過去將近四年的時間。四年來,我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讀者的反饋,特彆是一些讀者因為看瞭這本書後,來信說要轉行專門從事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和學習,這讓我非常感動。齣版社編輯也告訴我,這本書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多次重印,看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如今即使你從不踏齣國門,也難免與來自其他國傢的企業或個人進行閤作和競爭。
這種趨勢使得國傢和國傢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在我看來,人類未來的競爭將會從以前的強調國傢與國傢之間的競爭變成強調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因為企業的國傢屬性已經越來越淡薄,而企業的全球性和個性則越來越鮮明。
一個公司(企業)要具有競爭力,在世界市場(包括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上取勝,所需要具備的一個關鍵能力就是整閤與協作。經仔細觀察,在世界經濟舞颱上長袖善舞的企業,多半靠的不是其核心科技、雄厚資産,而是一種突破國界、善於與各種公司協作的能力和具備這種協作能力的人纔儲備。
在全球供應鏈越伸越長的當今市場,具有跨文化知識和技能成為個體獨特的競爭優勢。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你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使你成為文化浪尖上的成功舞者,在幫助你所工作的公司(企業、組織)在全球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過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第1版的很多讀者來信說,非常喜歡“用跨文化理論解讀外國影片” 一章,因此第2版在有趣和有用方麵加大瞭篇幅。現在這一章的題目是“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
再版前言
跨文化管理VI (第 3 版)
外影片”,不僅增加瞭幾部外國影片,而且增加瞭對中國影視的解讀。
另外,第2版還加入瞭最新的跨文化理論和實踐。書中比較顯著的改變還有如下幾個:
● 每一章都增加瞭一個大綱目錄,並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上瞭思考題。
● 增加瞭近幾年齣現的最前沿的跨文化理論,比如在第2章中增加瞭舒華茲(Schwartz)的十大價值導嚮理論,在第4章中增加瞭溝通和社會交往方式(CSIS)理論,在第6章中增加瞭文化智商(CQ)和雙重文化認同(BII)等新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
● 去掉瞭一些對基本概念的講解,而直接講述與基本概念相關的跨文化概念。比如“打造優秀的跨文化團隊”一章,原版中首先介紹瞭團隊的屬性、發展階段等基本概念,然後纔開始討論跨文化團隊的特殊性質。在本書中,我不再贅述這些基本概念,而直奔最中心的內容,直接討論跨文化團隊的特點和打造過程中可能會齣現的問題和對策。這樣做能使本書的主題更集中與鮮明,內容更精簡,篇幅也大大縮短。
鳴謝
本書的修訂寫作首先受到讀者反饋的影響,同時也是清華大學齣版社編輯督促的結果。我對他們的支持和鼓勵錶示感謝。
我在此還要感謝我的傢人,特彆是我的先生勵揚和我的兩個女兒勵伊茜、勵伊珊對我的理解與配閤。他們是促使我孜孜不倦寫作的重要原因,他們是我的靈感之源。
陳曉萍
美國西雅圖
第1版前言
這是一個小小世界
“這是一個小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是迪士尼樂園裏的一個大景點。我第一次去那裏,是在15年前。那時,我坐著無人駕駛的小船,緩緩地駛進“小小世界”的石洞門,便看見瞭世界大同的景象。穿著各國服裝的兒童站在小河的兩岸,載歌載舞,歌聲重復唱著:
這是一個充滿歡笑的世界 It's a world of laughter
也是一個充滿淚水的世界 and a world of tears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 It's a world of hopes
也是一個充滿恐懼的世界 and a world of fears
我們都應意識到 There is so much we all share
人類共享如此之多 it's time that we are aware
這是一個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世界上隻有一個月亮 There is just one moon
和一個金色的太陽 and one golden sun
燦爛的微笑對所有的人 And a smile means
都是友好的錶達 friendship to everyone
即使山巒分界地區 Though the mountains divide
海洋浩瀚無垠 and the oceans are wide
這依然是一個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不知怎麼,我聽著童聲,心裏就很感動,有如看到理想就在眼前,很美好,但又有不知究竟何年何月能實現的復雜體驗。
今天再去“小小世界”,不知是由於自己閱曆的加深還是因為看瞭多遍,昔日的感動不再有,倒覺得“小小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現實。在這短短的15年中,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已經大大推動瞭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瞭解,日益加速增容的飛機已經顯著縮短瞭世界各大城市之間的物理距離,使得去國外旅行就像在國內省際來往一樣便捷。再看我們今天使用的物品和工具,穿戴的衣服和首飾,甚至吃的蔬菜和水果、喝的咖啡和可樂,無不來自世界各地。美國設計、深圳組裝的計算機,日本設計、加拿大組裝的汽車,意大利設計、中國縫製的時裝手袋,瑞典設計、中國製造的傢居用品,德國研製、中國生産的傢電産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對於從小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的人來說,他們不會去想可樂、麥當勞和飄柔是美國的産品,雀巢咖啡是瑞士的牌子,奧迪是德國車,醉時尚手機是芬蘭的公司製造,傢樂福是法國人開的超市。國産和進口之間已經失去瞭明顯的界限,這兩個詞也越來越失去它們的使用價值。在他們眼裏,麥當勞與鄰裏的豆漿油條店無異,可樂也和綠茶罐裝飲料相似。所有這些産品和服務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切産品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的確,在經濟領域裏,行業與行業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區分正在慢慢超過國傢與國傢之間的區分,從而促使國傢民族在文化層麵的妥協和融閤。高度融閤的物品是錶象,背後隱藏的其實是漸漸融閤的理念和文化,而理念和文化的融閤纔能促進創造大同的物品、大同的人文和大同的世界。
本書成因
我想起來寫這本書,是因為受到很多事件和人的影響。我15年前來美國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和管理都還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閤資企業剛剛興起,民營企業剛剛起步,國有企業則岌岌可危。市場經濟尚未齣現,消費者市場、資本市場均不成熟,資本主義仍是意識形態的大忌。跨文化管理離中國企業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然而近2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穩步的發展完全改變瞭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位置。在此過程中,各種類型的企業紛紛誕生,並迅速成長和壯大,各類職業管理人員應運而生,與外國企業和商人的接觸和交往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頻繁;齣現的問題、衝突和矛盾也越來越普遍,有的時候甚至越來越尖銳。更令人矚目的是,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商品進入中國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嚮世界。如TCL購買法國的Thomson彩電公司,聯想並購美國IBM的PC業務,海爾、華為開拓海外産品市場。另外,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或與外國公司攜手閤作共創新品市場,或為外國公司做供應商、代銷商、産品製造商,或充當谘詢服務機構為外國公司在中國順利運作牽綫搭橋、齣謀劃策。這時,跨文化管理學就成為一門不可缺失的學問。
從個人的角度,由於我在中國生活過25年,受到中國文化的充分熏陶和浸染,對中國文化有著切身的體驗。到瞭美國,我纔發現很多自己原來認同的東西受到瞭挑戰,産生瞭很多因為價值取嚮的不同而帶來的睏惑。在美國生活的15年中,我一直覺得自己有許多的感悟其實可以對彆人有所啓示,可以成為他人在國外生活和工作的前車之鑒,不僅對個體與個體之間鴻溝的愈閤,同時也對公司與公司之間、國傢與國傢之間文化鴻溝的愈閤産生積極的作用。
我在美國讀博士時,係裏有一位教授(蔡安迪斯)正好研究文化差異理論,我去上他的課,發現在閱讀該課程的論文時特彆有共鳴,於是就産生對跨文化研究的興趣,從此踏上瞭“不歸路”。6年前,我開始在美國教授“跨文化管理學”的課程,受到美國MBA學生的深切喜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跨文化理論對理解來自不同國傢個體行為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橋梁作用。去年夏天,我有機會給中國的MBA學生上同樣的課程,發現他們對瞭解外國文化並在瞭解外國文化的同時更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我發現跨文化管理學教材的缺乏,中文版的教材尤其如此。為瞭填補這個空缺,我便開始醞釀本書的寫作。
本書內容
本書以文化為著眼點,用經過反復檢驗的跨文化理論去探索個體和群體層次的文化差異,解釋我們在平日工作和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衝突,並預測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人群之間和組織之間可能齣現的文化障礙,從而將貌似雜亂無章的文化差異用簡潔深刻的理論來梳理和闡述。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係統地介紹有關跨文化管理學的知識,幫助大傢學習跨文化管理中的有效策略和技巧,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可能齣現的跨文化管理難題,從而成為未來的全球化經理人,在世界經濟的舞颱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本書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1部分論述文化與管理的關係(第1章),跨文化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第2章),用跨文化理論來分析外國影片(第3章),跨文化溝通中隱含的誤解和解決方法(第4章),以及跨文化談判中的陷阱和策略(第5章)。這一部分是全書的奠基和理論基礎。
如果說第1部分強調的是不同文化中個體的不同,第2部分注重的則是如何使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個體求同存異,共同為瞭一個目標而努力工作。這一部分題為“文化的融閤”,主要講述跨文化團隊的先天優勢和缺陷,以及如何打造卓越的跨文化團隊的有效手段(第6章)。與此同時,討論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跨文化挑戰和優秀的跨國公司如何超越文化差異而取得驕人業績的做法和經驗(第7章)。
第3部分我將重心轉移到培養全球化經理人上,從何為全球化經理人開始討論領導的一般概念,全球化經理人與普通經理人的差異(第8章),然後討論全球化經理人培養的兩大視角:全球化經理人如何培養自己和全球公司應該怎樣培養勝任的全球化經理人(第9章)。
本書用生動活潑的實例和案例、引人入勝的練習和角色模擬,以及典型有趣的外國影片來講述跨文化管理這個嚴肅話題,使讀者在跨文化的旅程中,不會有
跨文化管理X (第 3 版)
枯燥勞纍之感,而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悅和知識的豐富。
鳴謝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和配閤。在此,我首先要感謝我先生勵揚對我的不斷鼓勵和全力支持。他在工作之餘承擔瞭許多傢務,使我得以在緊迫的交稿期限內完成書稿的寫作。我還要感謝我的女兒勵伊茜和勵伊珊給我的理解和配閤,允許我周末離開她們去辦公室寫作。她們是我的靈感來源。
我還要感謝我的同事對完善這門課程給予我的幫助,如新澤西州立大學的陳昭全教授、陳雅如教授,以及原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Christina Ahmadjian教授。同時,我在美國和中國的MBA和EMBA學生們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給我的反饋和建議,也對改進我的教案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後,我要感謝清華大學齣版社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本書的編輯,是她的不懈努力和傾力支持纔使本書能以最快的速度齣版。
與此同時,我要鄭重聲明本書中所有的錯誤都與他們無關,由我個人全權負責。因為本書是第1版,書的內容和風格可能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希望讀者能夠及時給予我反饋和建議,以便使我不斷修改提高,使本書達到盡可能完美的境地。
陳曉萍
美國西雅圖
跨文化管理(第3版):在多元世界中引領團隊走嚮卓越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與融閤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常態。如何有效地管理一個由多元文化成員組成的團隊,如何跨越文化鴻溝,激發個體潛能,最終實現組織目標,是每一位領導者都必須麵對的挑戰。《跨文化管理(第3版)》深入剖析瞭這一復雜議題,為讀者提供瞭一套係統、實用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探討,而是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研究數據以及作者多年的實踐經驗,幫助管理者們理解跨文化互動的深層機製,掌握應對挑戰的策略,並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鍛造齣富有韌性且高效的團隊。 第一篇:文化根基與跨文化理解的基石 本書的開篇,著重構建瞭讀者對“文化”這一概念的深刻認知。它闡釋瞭文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由一係列共享的價值觀、信仰、行為規範、習俗以及由此衍生的思維模式所構成。這些深層的文化基因,如同無形的操作係統,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認知方式、溝通風格、決策過程乃至工作倫理。 文化的層次與維度: 作者首先將文化劃分為顯性(如服飾、食物、語言)和隱性(如價值觀、假設、信念)兩個層麵,強調瞭理解和識彆隱性文化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引入瞭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跨文化維度理論,如權力距離、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男性化/女性化、不確定性規避、長期導嚮/短期導嚮等,並拓展瞭格特·詹森(Geert Jan van Hoof)等學者提齣的其他重要維度,如情境高低語境、時間觀念(單嚮度/多嚮度)、關係導嚮/任務導嚮等。這些維度不僅幫助我們量化和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它們為理解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工作場所的行為提供瞭分析工具。例如,理解權力距離的差異,可以幫助管理者調整溝通方式,決定是否直接下達指令,還是通過協商達成一緻。理解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差異,則影響著團隊激勵機製的設計,是側重個體成就還是集體榮譽。 文化認同與自我認知: 跨文化管理始於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本書鼓勵讀者反思自己的文化背景如何塑造瞭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産生的誤解。它強調瞭“文化偏見”的存在,以及如何識彆和剋服這些偏見,避免以己度人,將自身文化的標準強加於人。通過自我反思,管理者能夠以更開放、更客觀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從而建立真正的跨文化敏感性。 感知與刻闆印象: 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個常見陷阱是刻闆印象。本書深入探討瞭感知是如何在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形成的,以及刻闆印象如何阻礙我們準確地認識個體,並可能導緻不公平的評價和決策。它提齣瞭識彆和挑戰刻闆印象的方法,鼓勵管理者基於個體而非群體特徵來建立關係和進行管理。 第二篇:跨文化溝通的藝術與挑戰 溝通是跨文化管理的命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溝通的障礙比在同質化環境中更為復雜和隱蔽。本篇內容聚焦於如何理解並剋服這些障礙,構建流暢、高效的跨文化溝通渠道。 語言的挑戰與非語言溝通: 除瞭直接的語言障礙,不同文化對於語速、語調、沉默、眼神交流、肢體語言、個人空間等非語言信號的解讀也存在巨大差異。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些非語言溝通的文化差異,並提供瞭實用的溝通技巧,例如如何調整語速,使用清晰簡潔的語言,避免使用俚語和習語,以及如何留意和解讀對方的非語言信號。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不”被視為不禮貌,人們可能通過委婉的方式錶達拒絕,這需要管理者具備高度的解讀能力。 高語境與低語境溝通: 這一概念對於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風格至關重要。低語境文化(如德國、美國)傾嚮於直接、明確、白紙黑字的溝通,信息主要依賴於語言本身。而高語境文化(如日本、中國)則更注重語境、非語言綫索、人際關係和共享的理解,話語可能含蓄、間接。本書通過大量案例,揭示瞭高低語境溝通差異可能導緻的誤解,並提供瞭如何在不同語境下進行有效溝通的策略,例如,在高語境環境中,需要花更多時間建立信任和理解背景信息;在低語境環境中,則要注重信息的清晰度和精確性。 反饋與衝突管理: 如何給予和接受反饋,以及如何處理跨文化衝突,是管理者麵臨的嚴峻考驗。本書探討瞭不同文化對於反饋的接受度和錶達方式的差異,例如,某些文化偏好公開、直接的反饋,而另一些則傾嚮於私下、委婉的批評。在衝突管理方麵,本書分析瞭不同文化在麵對衝突時的傾嚮,例如,一些文化傾嚮於直接對抗,而另一些則傾嚮於規避衝突或通過第三方調解。它提供瞭在跨文化情境下進行有效反饋和衝突解決的原則與技巧,強調瞭同理心、耐心和靈活性的重要性。 第三篇:跨文化團隊的構建與領導 有效的跨文化團隊並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精心的設計、培養和領導。本篇內容將深入探討如何打造一支多元文化融閤、協作無間的團隊。 團隊成員的多元化與融閤: 本書強調,多元化本身並不自動帶來優勢,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有效的融閤。它介紹瞭如何識彆和利用不同文化成員的獨特優勢,例如,來自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可能在團隊協作方麵錶現齣色,而來自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可能更具創新精神。書中提供瞭構建包容性團隊環境的策略,鼓勵成員分享不同的觀點,尊重彼此的差異,並形成共同的團隊目標和價值觀。 跨文化領導力: 領導者在跨文化團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闡述瞭跨文化領導力的特質,包括文化敏感性、適應性、同理心、開放性以及促進相互理解的能力。它探討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領導風格可能需要進行的調整,例如,在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中,領導者可能需要更明確地展現權威;而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則需要更多的授權和參與。書中還提供瞭如何激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隊成員,以及如何建立信任和心理安全感的實用方法。 決策與問題解決: 跨文化團隊的決策過程可能比同質化團隊更具挑戰性,因為不同文化成員的決策風格、風險偏好和信息獲取方式可能存在差異。本書分析瞭這些差異,並提供瞭在跨文化團隊中進行有效決策和問題解決的流程和工具,例如,如何確保所有聲音都被聽到,如何平衡個體意見與集體共識,以及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決策僵局。 第四篇:跨文化績效與組織發展 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實現卓越的組織績效,需要管理者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靈活的戰術應用。本篇內容將聚焦於如何將跨文化管理理念融入組織的戰略與運營。 績效評估與激勵: 如何公平有效地評估跨文化團隊成員的績效,以及如何設計能夠激勵不同文化背景員工的激勵機製,是管理者麵臨的難題。本書探討瞭文化差異對績效觀念、工作態度以及激勵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物質奬勵可能比公開贊揚更有效;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職業發展機會和學習機會可能更具吸引力。它提供瞭在跨文化情境下設計公平、有效的績效評估和激勵體係的建議。 跨文化變革管理: 組織變革在跨文化環境中尤為復雜。本書分析瞭文化差異如何影響人們對變革的接受度、參與度和阻力。它提供瞭在跨文化情境下進行有效變革管理的原則,包括如何進行跨文化溝通,如何獲得不同文化背景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以及如何設計具有文化敏感性的變革策略。 全球化戰略與組織文化: 最終,跨文化管理的目標是支持組織的全球化戰略。本書探討瞭如何將跨文化能力轉化為組織的競爭優勢,如何構建一種既能包容多元文化又能保持核心價值觀的全球化組織文化。它強調瞭持續學習、適應和創新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者在塑造積極、包容的跨文化工作場所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跨文化管理(第3版)》不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本實踐操作手冊。它為那些渴望在日新月異的全球商業環境中脫穎而齣的管理者提供瞭一套寶貴的工具箱,幫助他們穿越文化迷霧,激發團隊潛能,最終實現組織與個體的共同卓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迴避復雜性,而是直麵挑戰,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引領讀者在多元共融的世界中,建立更強大、更具創新力和更可持續發展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