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一本文史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历史书,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二十年经典之作,兼具可读性与专业性。
《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一本书揭示了中国封建帝国颠扑不破的衰亡模式!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子弟上升无门,党锢之祸——大汉帝国为何亲手血刃用自己的文化培养出的知识分子,究竟是谁搞乱了汉朝天下?
---------------------------------------------------------------------------------------------------------------------------------------------
王朝的终结丛书系列:
《》
《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截取了桓、灵、献三帝执政的七十二年,全景式地展示了大汉帝国走向衰亡的全过程。在《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一书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此后中国任何一个帝国的灭亡,都以不同的形式重蹈了大汉帝国的覆辙,这或许就是我们要读这本书的原因。大汉帝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寿命长的王朝,它还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姓名,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个性,令人骄傲的是,它用自己的文化培养起了自己的知识分子。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从亲手血刃知识分子开始,大汉帝国接连经历了外戚专权、宦官擅权、氏族崛起、宗教运动、流民暴动、军阀割据,这些矛盾共同摧毁了这个能与古罗马比肩的强大帝国。读大汉帝国的衰亡史,我们或许更能读懂这个王朝。
徐兴无,1964年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和文学史研究。
第一章 孝灵皇帝 001
享国最久的帝国 002
占星术的失误 002
孤儿、天子、母后 003
士大夫与宦官 009
北宫政变 015
第二章 大放逐 027
被出卖的将军 028
御座上的青蛇 029
党人与太学生 031
李校尉与郭处士 038
党狱 043
黑暗中的对话 054
第三章 风雨如晦 057
胡太傅 058
李太尉 060
段将军 062
蔡议郎 066
鸿都门学 068
酷吏 071
鲤鱼腹中书 076
卖官鬻爵 078
法治的失败 079
屠夫的女儿成为皇后 082
焦尾琴 083
第四章 太平道 085
难民的幻觉 086
岁在甲子 089
大赦 092
战场 095
五斗米道 100
机变与隐患 102
第五章 烽火狼烟 107
凉州 108
两都赋 111
夷夏之分 113
羌族史诗 115
羌乱 124
鹰犬与豺狼 133
第六章 北邙山 141
天子的发明 144
州牧与校尉 145
大行皇帝 148
大将军 150
引狼入室 153
黑夜暗流 156
董卓进京 159
天子别姬 164
第七章 东京西京 165
军阀 166
关东联军 167
天子西迁 169
曹操奋一军之勇 174
西蜀割据 176
荆州割据 177
辽东割据 180
江东英雄 181
冀、幽争夺战 186
刺杀董卓 193
第八章 蒿里行 195
蔡邕之死 196
南行的诗人 197
长安变局 198
青州黄中 202
屯田令 203
赵太仆 204
孙策据有江东 206
死里逃生 207
天子还都 210
易京楼 220
代汉者当涂高 221
挟天子以令诸侯 222
蒿里行 228
第九章 日蚀苍黄 230
征讨袁术 232
排除异己 233
兵不厌诈 235
绞杀吕布 236
逐鹿中原 238
煮酒论英雄 243
官渡之战 246
梦兆龙蛇 248
攻克邺城 251
东临碣石有遗篇 254
三顾茅庐 256
丞相专制 258
赤壁之战 259
平定凉州 261
天下三分 263
皇帝与编年史 265
文姬归汉 267
禅让 268
第十章 遗响 269
天下大势 272
墓穴诅咒 273
附录 东汉帝王列表(凡十三君,一百九十六年) 275
初版后记 277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是个天崩地坼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从黄土高坡上杀下来的闯王李自成,率领着被朝廷称作是“流寇”、“逆贼”的农民军,彻底占领了大明朝的京师北京。也就是在这天夜里,崇祯皇帝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景山东部)自缢身亡。从此,甲申三月十九日就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大明帝国的崩溃,而且也预示着异族即将入主中原的开始。
后人已不太清楚崇祯帝自杀前后的详细情况,现有的记载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矛盾百出。据说崇祯帝在三月十八日就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匆匆安排后事。在这天晚上,崇祯帝在乾清官最后召见周皇后和宠爱的袁妃,痛饮数杯之后,崇祯决定把太子及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由他们设法保护外逃活命。安排妥当之后,崇祯帝对周皇后长叹一声道:
“大事去矣!”
话音刚落,便已是泪流满面。皇后、袁妃也是掩面而泣,环立周围的宫女更是哭声一片。崇祯帝只得挥挥手,命宫女们赶快出宫逃命,自寻活路。这时,周皇后抬起泪眼,无限哀怨地对崇祯说道:
“妾侍候陛下十八年,陛下从来听不进我一句劝,以至弄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说完,周皇后便搂抱着太子和永、定二王,放声痛哭。之后,又是千叮万嘱,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走。
生离死别之后,各寻归宿。周皇后回到她的坤宁宫,上吊自杀,干脆利落。崇祯皇帝见状连声称好。袁妃也回西宫,在崇祯帝的逼迫之下,上吊自杀,不料绳子一断,竟未能一次成功。皇帝只得上去连砍三剑,助她上路。十五岁的长平公主,也被崇祯召来。公主大概已预感到了厄运难逃,大声哀号。崇祯帝只说了句“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呢”,便以左袖掩面,右手挥剑砍向公主,没想到公主在情急之下,本能地以左臂挡剑,结果被砍落左臂,昏死倒地。崇祯见此惨状,再也不忍痛下杀手,便又召集平时宠爱的妃嫔,亲手一一砍杀。
此时的崇祯帝似乎已处于半疯狂的状态之中。他清理后宫之后,竟亲自换上快靴,手提三眼铳,率领几十位持斧拎刀的太监们,骑马在内城中东奔西突,不知是要出城去击杀敌寇,还是想突围逃命,结果是到处碰壁,到天亮时只得灰溜溜地退回宫中。
后人已无法知道崇祯帝是如何度过这最后几个时辰的。据说到了此日的深夜,他还曾亲自跑到前殿,去击钟召集百官,大概是希望能有几位忠臣,来为他殉节,没想到竟无一人赶来,令他大失所望。无奈之中,崇祯帝只得遣散了身边最后几位随从,与太监王承恩携手走入后花园,登上了万寿山。这万寿山俗称煤山(今称之为景山),上有一个新建的寿皇亭,俗称红阁。这红阁原是崇祯为操练内军(由太监组成)而新建的,不料此时竟派上了用场。他在阁中逡巡良久后,便向他宠爱的太监王承恩提出了一个疑问:
“我待大臣向来不薄,今天至此,为什么竟无一人能像前朝靖难时的程济那样追随我而去呢?!”
大概是王承恩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他又为这些文武大臣开脱道:“料想是这些人不知道,所以不能迅速赶来!”
随后,崇祯帝便在红阁边上的海棠树下,上吊自杀。王承恩也随即步其后尘,追随而去。君臣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吊在树上,在景山的夜风中,随风摇曳。
三天后,李自成的人马终于发现了他的遗体。他的死状十分惨烈:长发覆面,光着左脚,衣衫凌乱。据说他在衣服上留下了血书遗诏:
“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
也有人说,遗诏中还有“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杀尽百官、无杀百姓”之类的激愤之辞。
后人大概永远无法弄清上述的记载是否属实,但绝大多数人却宁愿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因为根据崇祯帝生前的所作所为,上述的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亡国之君能像崇祯皇帝那样,博得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同情。这倒不是因为他死状惨烈,也不是因为他死后被降格安葬,与周皇后一起被草草塞入昌平县的田贵妃墓中(后称思陵),而是因为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像是一位亡国之君。正像他生前多次哀叹的那样:“我不是亡国之君,为什么会遇上这么多亡国之事?!”
崇祯帝至死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他也无法弄明白这个问题。大明朝的江山虽然在他手中丢失,但应该承担责任的又何止他一个人呢?!他自称无颜去见他的列祖列宗,而他的列祖列宗又何尝有脸见他呢?!
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何在?西方史学家一直推崇公元前二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话:“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而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国人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时的史官们不仅要记录发生了的事件,还要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他们选择龟甲来刻写卜辞,因为龟具有长久的寿命,见证过历史的沧桑,所以能够暗示未来的吉凶。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也是文明延续性最强的民族国家,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个民族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们一旦遇到重要的选择,便首先去翻阅史书。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某个王朝一旦出现衰亡的征兆,上天和民众马上会抛弃它,将它变成新兴王朝的历史收藏,以供取资。《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记载夏桀迷惑暴乱,太史令终古便出奔投商。而当商纣王迷惑暴乱之际,内史向挚也“载其图法,出亡之周”。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似乎有着一种自觉的意识:让历史永远服务于未来。
什么是重大事件?古代史书中记录的重大事件大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中最大的又莫过于改朝换代,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兴亡”。而中国人讨论“亡”似乎更有甚于“兴”。古代中国在战国秦汉之际发生过最为重大的转折。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享国超过五六百年甚至达八百年的氏族王国,但这样的国家毕竟是联盟式的松散政体。而经过战国秦汉的历史实践过程完成、确立的郡县制国家,才是统一的领土国家和全民国家。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国家体制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起算,至清帝逊位的1911年,延续了2132年。其间有过二十多个统一或分裂;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王朝,但都奉行了郡县制度,因此我们不妨将他们视作一个中华帝国的不同届次的政府。只是这些政府的任期与更换方式与近现代国家不同而已。而他们开辟的国土、抟成的民族,创造的文化、锻造的性格大都被近现代的中国人继承了下来。
汉、唐、宋、明、清是中华帝国任期最长的五大王朝,这些国祚久长,创造过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历史意味。我们发现,尽管它们的灭亡各有原因,但有两个方面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其一是这五个王朝的灭亡形式囊括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两种形式:来自内部的分裂与来自外部的挑战。汉、唐亡于内;宋、明亡于外;清朝有些例外,其外部的挑战来自于新的时代与新的世界。当然,他们的灭亡都是内忧加外患,销磨积弊多年,才导致一个最终解决的方式。其二是这五个王朝由于制度的优越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没有一个王朝是毁于一旦的。他们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抚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除了清朝,其他四个王朝的代替者无一不以他们的继任者自居,进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国史。就清朝而言,最后的革命是由于改良政治的失败而导致的。这一点,与夏、商、周、秦、汉之间的推翻暴政,解民于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汉、唐、宋、明、清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最为丰富的,而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也是最为深刻的。它们是历史遗产最丰富的王朝。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套讨论兴亡的丛书只是历史通俗读物而不是学术著作,是三个大学文史专业教师不务正业的少作和一位作家对历史的演绎,代表着他们的文字趣味与历史见识,这次再版作了少许的修订。他们的目的只是用现代散文话语营构一个历史阅读场景,其中只有情节、人物、议论而不是在阐述历史的规律和理论,叙述与议论各有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的看法和文风也不尽统一。但他们相信,在这个全球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会有更多的国人想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关注我们的未来。正如法国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言:“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惟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如果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戏说的丛书能够感发人们对国史的兴趣,便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徐兴无
2016年5月于南京大学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读完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作者在宏大叙事的间隙,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往往是点睛之笔,让冰冷的历史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对某个重大事件前夜的心理描摹,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被烘托得恰到好处,让人能真切感受到当时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挣扎。行文间流淌着一股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不仅仅满足于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对不同派系、不同地域力量的互动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复杂的政治网络被作者用清晰的脉络展现出来,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很快理清头绪。文笔古朴又不失灵动,尤其是一些场景的切换和时间线的跳跃处理得非常高明,避免了长篇历史叙述容易产生的拖沓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乐趣的佳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该段历史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作者似乎站在一个超然的、近乎哲学的制高点,审视着历史洪流的必然与偶然。他并没有沉溺于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而是冷静地剖析了结构性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推向深渊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那种精辟见解,许多以往困扰我的历史疑团,在读完相关章节后豁然开朗。书中对官僚体系的瓦解过程描述得极其透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制度漏洞,最终汇聚成了压垮巨人的稻草。文字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和思维上的提升。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参与这场历史对话。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历史周期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沉思。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而有力,没有过多的煽情,却处处透露着历史的苍凉与无情。他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鼎盛时期的繁华与衰落期的萧条并置,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书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固化,生命力是如何被一点点抽干的。我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同理心,他理解那些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个体,也敬畏着历史规律的强大力量。语言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力量感和准确性。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为无数个可以被理解和感知的片段,使得“大厦倾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可以被追溯和分析的真实事件链。这是一部能让人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史学著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全面”与“深入”。作者在处理史料上展现了令人赞叹的广度和细致度,他对不同来源的记载进行了交叉验证和审慎权衡,使得全书的论述基础异常坚实。它不仅仅是关于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关于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缩影。我对书中关于边疆政策演变和内部民族关系处理的章节印象尤为深刻,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通史类著作容易一带而过的地方,但作者却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和细致的剖析,展现了帝国肌体上那些隐秘的病灶。文风介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流畅之间,读起来既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能享受到文字的艺术美感。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思考点。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古代帝国的兴衰提供了极为宝贵且深刻的参照系,是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抱有真正探究之心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迷的盛宴,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把握细腻入微,读起来让人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不仅仅是在叙述事件的发生,更是在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复杂的人性。比如,对于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解读,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决策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局限,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对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的描绘也极其生动,那些看似枯燥的制度演变,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关于某个时期权力斗争的描写,那种步步惊心的紧张感,让我几乎屏住呼吸。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他引用史料的方式,既有引经据典的严谨,又不显得生硬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到叙述之中,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关于那个历史时期的重量级作品,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在这60年里,皇帝由一个“痞子”变成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深谋远虑的真正男人;
评分还好还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是不错的到书店找起来很麻烦
评分好,是原版书,印刷清晰,装订也很好,满减加券很便宜,值得阅读和收藏,快递也很迅速,京东让我收藏了很多好书,谢了!图片也很多。
评分名家作品,好好读一读,京东活动是时买的,非常划算。
评分不错啊!!!!!!!!!!!!!!!!!!!!!!!!!!!!!!!!!!!!!!
评分货刚收到还未使用过,性价比较高,家人喜欢就好。
评分还好还好好好好好
评分东西不错!东西不错!东西不错!东西不错东西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