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长笛名曲精粹

世界长笛名曲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莉 著
图书标签:
  • 长笛
  • 古典音乐
  • 器乐
  • 音乐
  • 艺术
  • 音乐会
  • 名曲
  • 精选
  • 乐谱
  • 演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29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29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46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采用大音符制谱,保护儿童眼睛

  2,内容涵盖了古典名曲,流行乐曲,爵士音乐。是一本很全面很难得的好书!


内容简介

  马莉老师编写的这本《世界长笛名曲精粹》在编排上选择了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和合奏。完全考量了演奏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个性形成的演奏精神,充分把握了国内现有长笛图书的现状,图施奇招,填补了空白。


作者简介

  马莉,

  南京艺术学院长笛教师

  亚洲长笛联盟理事

  江苏省管乐协会理事

  1986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

  随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

  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母校任长笛专业老师

  2006年以专业第*的成绩考上南艺首届艺术硕士,先后师从于张志华教授,刘品教授,何声奇教授,陈建华教授。

  从1998年开始就不断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二重奏及其他形式的音乐会。

  2004年因学生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第*届全国艺术院校长笛比赛获少年组三等奖,同时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奖。

  2006年,2010年两次担任尼克莱国际长笛比赛的组委会成员

  2008年2012年应瑞士中瑞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去苏黎世参加演出及交流,2008年底所排练的三重奏被教育部选中作为中国首届艺术硕士的参展节目去国家大剧院演出

  2009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金钟奖中获木管五重奏入围奖。

  自教学以来,硕果累累,四川爱乐乐团的长笛首席,上海爱乐乐团的长笛首席都出自门下。

  2013年学生在南宁国际青少年长笛比赛分获重奏一等奖,独奏三等奖。


目录

独奏曲篇

1.Take It Easy

2.There is Music in the Air

3.Are You Sleeping

4.Little Brown Jug

5.Abschied Von Der Heimath

二重奏篇

52.Skip To My Lou

53.Lightly Row

54.Menuett

55.Little Scherzo

56.Silent Night,Holy Night

三重奏篇

91.Allegro

92.Menuet

93.Silent Night

94.Deck the hall

95.Menuet

四重奏篇

99.Menuet

100.Vicace

101.Toy soldier’s march-Soldatenmarsch

102.Summer Morning

103.Kamarinskaya

前言/序言


《交响诗篇:十九世纪管弦乐的辉煌与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音乐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十九世纪欧洲管弦乐队艺术的考古挖掘与重新审视。我们聚焦于一个充满戏剧性、技术飞跃与浪漫主义精神的黄金时代——从贝多芬晚期对交响曲形态的拓展,到勃拉姆斯对古典传统的坚守与革新,再到瓦格纳、马勒等巨匠对管弦乐音响的无限探索。 第一部分:浪漫主义的黎明与英雄的遗产 (1800-1830)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留下的磅礴遗产,特别是他如何将交响曲从贵族沙龙的娱乐提升为表达人类宏大精神叙事的载体。我们将详细分析《英雄交响曲》与《第九交响曲》中管弦乐配置的革命性变化,例如铜管乐器作用的增强、对音色层次的精妙构建,以及对奏鸣曲式结构潜能的彻底释放。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早期浪漫主义的先驱者,如舒伯特与门德尔松。舒伯特的抒情性旋律与对小型室内乐思维的引入,如何微妙地影响了对弦乐声部的处理;而门德尔松,以其对莫扎特、巴赫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如何用轻盈灵动的配器,描绘出夏夜的神秘与自然的灵动(如《仲夏夜之梦》序曲)。我们深入探讨这些作曲家在保留古典清晰度的同时,如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个人情感色彩。 第二部分:异域风情与标题音乐的崛起 (1830-1860)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旅行的便利,作曲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远方和文学叙事。本章是关于“标题音乐”——即管弦乐作品与文学、绘画、戏剧等非音乐元素产生关联——如何成为主流的探讨。 柏辽兹是这一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我们将耗费大量篇幅剖析其《幻想交响曲》,不仅仅是其震撼人心的“主导动机”的运用,更是对其配器法革命的细致考察。柏辽兹对乐团的扩充,对低音提琴的极致运用,以及他如何将打击乐器提升到叙事核心地位的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全新的标杆。我们分析他如何通过详尽的配器说明书,试图引导听众进入特定的情感场景。 与此同时,肖邦和李斯特虽然主要活跃于钢琴领域,但他们对和声色彩的拓展和对旋律线条的自由处理,深刻影响了管弦乐织体的厚度与流动性。本节还将涉及早期民族乐派的萌芽,例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早期作品中,对民间旋律在管弦乐背景下的描绘尝试。 第三部分:德奥正统的捍卫者与革新者 (1860-1890) 这一时期是关于“交响曲”这一体裁核心地位的争论白热化之时。一方面,勃拉姆斯以其对巴赫、贝多芬传统的虔诚继承,构建了宏伟、严谨的“纯音乐”堡垒。本部分细致分析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他对声部交织(Polyphony)的精湛运用,以及他对铜管乐器使用的克制与精准,如何创造出饱满而深邃的德奥传统音响。 另一方面,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以其一气呵成的叙事结构,挑战了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本章对比勃拉姆斯对古典形式的“内在线索”的挖掘,与李斯特对“外部叙事”的解放。 此外,理查德·瓦格纳对歌剧改革的探索,虽然不直接是管弦乐作品,但其对“主导动机”的系统性发展以及对音色组合的极致追求,深刻影响了所有后来的管弦乐配器法。我们将考察其管弦乐前奏曲和引子的配器技巧如何被直接挪用到交响作品中。 第四部分:大型化、象征主义与世纪末的迷思 (1890-1900) 进入世纪末,管弦乐队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马勒和布鲁克纳是这一趋势的集大成者。 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以其近乎宗教般的崇高感和对垂直结构(和声在时间上的堆叠)的执着,要求极大的乐队编制和对木管乐器的精确控制,以支撑其宏大的建筑结构。本章将重点探讨布鲁克纳如何通过对和弦的长时间悬置和对乐队全体的集体合奏,营造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空间感”。 马勒,作为最后的“纯粹”交响曲大师,则将个人哲学、对自然与死亡的沉思,以及民间音乐元素,全部熔铸进他的巨型交响曲中。我们研究马勒如何利用不同声部(如独奏小提琴、孤立的军鼓、异乎寻常的弱奏),制造出“世界尽头”般的孤独感与广阔感。他的配器法不再仅仅是音色的叠加,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精确描绘。 总结:管弦乐的未来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十九世纪管弦乐法从古典时期相对统一的“平衡美学”,向浪漫主义的“无限可能性”发展的历程。我们观察到,对音色、编制和叙事手法的每一次突破,都为二十世纪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乃至现代主义音乐埋下了种子,尽管这些音乐已不再遵循十九世纪的直接路径,但其所开创的管弦乐音响领域,至今仍是所有音乐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遗产。 本书旨在为热爱管弦乐的听众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一时期音乐语言核心的、充满细节与洞见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长笛学习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世界长笛名曲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曲谱集,更是一本详尽的音乐指南。在学习过程中,我总是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某首曲子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它在音乐史上有怎样的地位?作曲家创作这首曲子时想表达什么?这本书都一一解答了我的这些疑问。书中对每一首名曲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不仅包含了乐曲的背景、结构、风格特点,还深入剖析了乐曲的艺术内涵和演奏技巧。这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常常会对照着书中的讲解去练习,感觉自己的演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让我对长笛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不断探索长笛音乐的奥秘。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长笛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些作品的资料。这本《世界长笛名曲精粹》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曲目堆砌,而是将那些经典作品按照某种逻辑线索串联起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长笛音乐的发展脉络。其中,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作曲家创作风格的细致对比,以及对同一作曲家在不同作品中表现出的细微差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书中对德彪西《天鹅之歌》和《牧神午后》的处理方式,就生动地展现了他印象派音乐独特的色彩感和氛围营造。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技巧性很强但又极富表现力的乐曲,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演奏提示,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去练习,发现自己的演奏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更在实际演奏上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旋律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乐谱集,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长笛音乐背后那些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情感。书中对每一首名曲的介绍,都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作曲家创作背景的描述,比如,读到某个作品是在特定的人生际遇下诞生的,或是为了纪念某个人物而创作,我再回过头去欣赏那段旋律时,感觉完全不同了,仿佛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那一刻的情绪起伏,那些音符便有了更深的意义。书中的语言也写得非常优美,读起来不像枯燥的音乐理论,更像是散文诗,让我沉醉其中。当我翻到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长笛作品时,书中的文字更是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这种将音乐、历史、情感融为一体的呈现方式,让我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原本以为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长笛曲目,没想到它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几个世纪,领略了长笛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从巴洛克时期那充满几何般精确与华丽装饰的炫技之作,到古典时期流畅如歌、情感充沛的优雅乐章,再到浪漫时期色彩斑斓、恣意挥洒的梦幻旋律,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作者在介绍曲目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乐谱,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阐述了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甚至还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轶事。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旋律在耳边回响,感受到作曲家们在那一刻的心情。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长笛作品,这些作品如同隐藏在繁花深处的珍宝,等待着我去发掘。对于长笛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能够不断带来新发现的宝藏。它不仅是一本曲谱集,更是一部关于长笛音乐的生动史诗,让我对这项乐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我之前以为自己对长笛音乐已经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有限。书中收录的作品,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有些是我闻所未闻但听起来却格外迷人的。作者在介绍这些作品时,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根源和艺术价值,让我认识到长笛音乐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例如,书中对一些东欧国家传统长笛音乐的介绍,就让我领略到了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韵味,那种粗犷而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书中对一些现代长笛作品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项古老乐器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展望未来的指南,让我对长笛音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