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男,西安市書法傢協會交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書協會員、終南印社社員、陝西省職工作協評論委員會委員,曾齣版《雲經詩話》《姚安書敬老詩詞28首》等書。
篆書於秦代被李斯搜集、整理、研究、統一為小篆。興盛過一段後,在後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難認與不方便書寫,一直趨於式微。直到清代書法界復古潮流的興起,篆書藝術纔迎來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湧現齣一批擅寫篆書並將篆書推嚮一個個嶄新高度的書法大傢,在這一群篆書明星當中鄧石如無疑是其中最為閃亮的一顆。
鄧石如(1743~1805),清代大書法傢、篆刻傢。漢族,安徽懷寜人。因其在篆書和篆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藝術被人尊稱為“鄧派”。初名琰,字石如,後為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即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傢八年,盡摹梅鏐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稍參隸意,被人稱為“神品”。性廉介,不慕榮華與仕途,曾遍遊祖國的名山勝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作品集傳世。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素有“兩彈一星”元勛之稱的著名科學傢鄧稼先是其六世孫。
仔細分析鄧石如的書法藝術,我們會發現鄧石如取得瞭極為重大的成就:他被尊為清代碑學書傢巨擘,擅長四體書。其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瘦硬險絕的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隸書取法漢碑,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但這一切都無法比擬他在篆書與篆刻上取得的成就。他篆書最突齣的創造性是以隸法作篆,突破瞭韆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瞭一個新天地。其篆書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形態,用筆柔中帶剛、老辣遲澀,氣勢高古渾穆、縱橫捭闔。在篆刻上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書法篆刻相輔相成。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之所以會取得這麼高的成就,一是因為紮實地繼承瞭傳統,他機緣巧閤在金陵梅鏐傢住瞭八年,這八年他不必為生計發愁,心無旁騖鑽研書藝,加之梅鏐傢所藏書法資料眾多又大大開拓瞭他的眼界,從多方麵滋養瞭他的書藝——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與韆載難逢的機緣是許多書法傢都不具備的;二是鄧石如天資高邁,不隨流俗,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與能力,能夠將所學的東西進行重新歸納組閤、吸收揚棄。
本書所選例字就選自他的如下名作:
《白氏草堂記》,係書傢晚年之力作。書於清嘉慶九年,時年書傢62歲。有方傢評說:此作用筆圓潤流轉,纔條均衡,體勢端整,有沉雄樸厚之風。此屏高近5000px,現藏於日本。
《處事論》,鄧石如書寫的為人處事的的道理,主張“內存精明,外示渾厚,此大豪傑之局量”。此書讀來叫人心澄如練。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係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齣傢及在傢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最為流行。鄧石如以渾厚的小篆筆法書此,剛勁古樸。
《韆字文》,《韆字文》乃梁武帝(502~549)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一韆個不重復的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許多書法傢都寫過此內容,鄧石如以其獨具特色的篆書筆法書之,彆有風味。
下麵試對他的小篆技法加以分析:相對於其他字體對筆法要求的豐富,篆書在筆法上簡單得多,其每一筆都要求起筆逆鋒、行筆中鋒、收筆迴鋒,而“把中鋒行筆運用到極緻”,是檢驗篆書水平高低的一大關鍵。鄧石如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閤到篆書的書寫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瞭篆書的用筆,特彆是其晚年的篆書,綫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使得綫條具有“摺釵股”的視覺效果,在貌似漫不經意當中飽含韌性與張力,這種高質量的綫條是他多年錘煉的結果。寫好篆書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結體,常規篆書特彆是小篆的結體是偏長的,鄧石如將這一特點又進一步加以強化與誇張,使得結體更加修長,飄飄然有迎風飛舉之態,筆畫間上部緊湊而下部疏朗,符閤黃金分割律的原則,使得字形俊逸瀟灑、卓爾不群,筆畫與結構兩者結閤使字體臻於化境,開創瞭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齣瞭不朽貢獻。
對鄧石如篆書技法的分析雖然概而言之隻有這短短的幾點,但是知易行難,要想切實領悟與靈活運用還需要學習者狠狠地下一番功夫纔有可能做到——我們現在雖然未必有鄧石如客在梅鏐傢八年衣食無憂、心無旁騖的學習鑽研書藝的優越條件,但是完全可以學習他苦心孤詣、麵壁圖破的執著精神,如此學習方可有所成就。
我最近在嘗試拓寬自己的楷書視野,希望能從篆書的圓潤中汲取一些內斂的筆意,以期讓我的楷書在方正之中多一份溫潤。這本書雖然核心在於篆書的技法精研,但它在探討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時所蘊含的通用書寫原理,對我産生瞭極大的啓發。例如,書中提到篆書的“摺而不僵”處理,要求運筆時必須保持腕力的穩定與勻速,這與楷書中對懸針、垂露的控製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發現,當把篆書的“圓轉”要求應用到楷書的橫畫收筆時,那個收尾的“意”一下子就齣來瞭,不再是生硬的頓挫。此外,作者對於墨色的層次感分析也極其到位,探討瞭不同載體(如竹簡、石刻)如何影響瞭墨色的錶現力,進而指導我們在現代紙筆上如何通過控墨來模擬那種古樸的蒼茫感。這種跨越書體界限的觸類旁通,是這本書非常寶貴的附加價值,它拓寬瞭我對“筆墨語言”的理解維度。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古代書傢技法解析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流於錶麵,無非是“提按頓挫”幾個詞匯打轉。然而,這本關於書法的深度解析,真正做到瞭“解剖”級彆的細緻。我個人在學習篆書時,最大的睏惑在於如何處理那些形態相似、但筆畫間距又必須微妙變化的字,比如“日”、“目”的結構變化,或者“口”字旁在不同位置上的開閤度。這本書在這方麵給齣的指導非常具有操作性,它不僅展示瞭範例,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要這樣寫——是基於視覺平衡的需求,還是遵循瞭特定的結構模版。它強調瞭“位移”在篆書結字中的重要性,即每一個筆畫在字內占據的空間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它與其他筆畫的相互關係動態調整的。這種對結構內在邏輯的深挖,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模仿綫條,而是開始理解書寫者在構造字形時所遵循的“算法”。讀完之後,我再迴看那些古代碑刻,那種“瞭然於胸”的感覺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興趣的愛好者,我時常感到,要真正領會一種藝術形式的精髓,必須對其曆史背景和工具材質有充分的認識。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未孤立地討論“寫字”這件事。它花瞭相當篇幅去描繪在不同曆史時期,書寫者所麵對的材料限製和審美取嚮。例如,在講解秦係文字時,作者聯係瞭當時的官府文書和車同軌的時代背景,解釋瞭為什麼其綫條會趨於勻稱、規整,減少瞭隸書那種誇張的波磔。這種結閤瞭考古學和文獻學的視角,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代入感。當我理解瞭篆書的“隸變前夜”狀態後,再迴頭看那些流暢的弧綫,便能感受到那種從古拙嚮成熟過渡的張力。這種宏觀的視野,使得單純的技法訓練不再枯燥,而是成為瞭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質量,也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體驗。我注意到,它在關鍵的技法解析處,都配上瞭非常精細的局部放大圖,甚至有些圖示是動態分解的,清晰地標示齣瞭運筆的先後順序和方嚮轉摺點。這對於那些需要精確學習筆鋒轉換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時候,看拓本上的綫條,隻能看到結果,但這本書成功地“逆嚮工程”瞭書寫過程。特彆是在闡述筆畫交接處的處理時,它通過不同力度的綫條粗細變化,直觀地展示瞭如何避免“斷裂感”和“擁擠感”。此外,作者在總結不同流派的特點時,善於使用對比鮮明的語言和圖例,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抓住不同書傢風格的核心差異。這種兼顧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的編輯風格,在同類專業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無疑為我們深入研究和臨習書法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享受。
評分這本關於書法臨習的著作,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研究篆書的演變脈絡時,它提供瞭一種非常係統且深入的視角。我一直對金文和大篆的古樸雄渾之美心嚮往之,但總感覺在具體落筆時,力度和結構把握上難以得心應手。這本書在解析不同曆史時期篆書風格的特徵時,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筆法背後的時代精神和材質影響。比如,它細緻對比瞭商周青銅器銘文與秦係文字在綫條處理上的微妙差異,這對於理解篆書“寓方於圓”、“筆斷意連”的精髓至關重要。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對“氣”的探討,如何讓僵硬的綫條流動起來,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整體,這一點在講解結字規律時體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它對章法布局的論述,很多以往的範帖隻是展示瞭成品,而這本書卻拆解瞭從單字到整篇的結構邏輯,讓我對如何構建一篇氣韻生動的篆書作品有瞭更清晰的認知。總的來說,它不僅僅是一本技法書,更像是一部篆書美學思想的導覽手冊,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技巧層麵,去體會古人書寫時的心境與哲學。
評分書不錯,就是有點舊,角破瞭像二手的。
評分喜歡,好好學習
評分收錄瞭韆字文,心經和處世論雖然不錯,但是字略小
評分書不錯,就是有點舊,角破瞭像二手的。
評分喜歡,好好學習
評分這個係列的字貼,華而不實,用處不大。
評分圖書不錯價格優惠,就是京東搞活動,有些書價格就調整瞭,這樣不好吧
評分不錯
評分喜歡,好好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