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百位三国人物勾勒成败兴衰

夕阳红:百位三国人物勾勒成败兴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公孙策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人物
  • 历史故事
  • 人物传记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文化
  • 传记
  • 正史
  • 评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66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5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成败只是结果,性格决定历史

突破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书写传统,首创“五度空间”理论,透过文字洞烛人物心境

★拒绝狭隘的“历史决定论”

近年来史学界里总有一种“历史决定论”的倾向,不断弱化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甚至在这种决定论之下,许多人物无法左右自身命运,沦为历史的牺牲品。

★不读性格,何谈历史?

然而公孙策告诉你,回归本源,决定历史的是人,决定个人命运的是性格。看似英勇善战的吕布,也有着残忍不义的一面;而刘表为什么不采纳蒯越偷袭曹操后方的计策?曹操为什么对张松冷淡,而失去取蜀先机?《夕阳红》中提出另一种可能,那便是人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在当下遭受了影响,因而做出不同于以往,或迥异于性格的决定与行动,其结果甚至造成历史发展的转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魏、蜀、吴三国的魅力无远弗届、历久弥新。

一百个故事还原一百位真实的三国人物,他们不是可以用善恶来划分的名字,他们具有鲜活、复杂的人格。这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世情也有启示作用,成败只是结果,更应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历史人物。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层出不穷的能臣干将撑起了整片历史的天空。“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史学家赵翼的这句话完美诠释了三国的用人精髓。三国的精彩在于用人,英雄的精彩在于心境。公孙策妙语解读,走进英雄的内心,听听历史上真实的声音,是如何影响了成败兴衰。
  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中,其实前三国时期才是这段历史精彩的前奏曲。公孙策讲述着大时代的一百个重要英雄豪杰的事迹,面目清晰、个性分明的人物故事勾勒出完美的历史面貌。在这本书中,他告诉我们,决定历史的不是大决定、大战役,而往往是一些小细节甚至某个人物的性格阴暗面。“三顾茅庐”其实是诸葛亮计划好的?《三国演义》中俊美的吕布,实际上是个不义的莽夫?关羽的最后一仗被打得落花流水,是因为他无法善待后勤?你没读过的三国,都在这里一一展开。
  说到三国大家都会想到“权谋”,仿佛推动三国历史的只是计谋和战役。然而这些历史人物是在如何的心境下做出这样的抉择,这前因后果又是什么,换一个人,换一种性格,历史会有大不同。在以往的三国史书籍中,“人”是客体,甚至处在历史决定论下无法左右自身命运。而公孙策告诉读者,“人”才是历史的推动力,不了解英雄内心,是无法了解历史的。他首度开创“五度空间”理论学习法,在时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心境解读的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个有血肉的三国人物。在他的笔下,枭雄也有软弱的一面,懦夫也有逞能的一面,这些曾经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一走出纸页来到读者面前。历史并非片面的成败,只有阅读人物才能了解真相。

作者简介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政论家。公孙策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曾任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喜欢以历史为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著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等著作,擅长引经据典写乱世浮沉。

  高中时,历史老师说:“你们历史不好好念,将来就会‘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而如今,我会的,就是拿故事跟时事对照,也就是“张飞杀岳飞”啦。

精彩书评

  公孙策说历史故事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多年前就在新闻专业杂志上用以史为鉴的手段让许多浮舞于尘世之间光怪陆离的政治现象有了可参照的历史向度,从而读者非但对现实有了更冷隽的透视;对古史似乎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度。
  我很讶异他的书没能够成为中学生的历史教材(或者至少是历史科的补充教材),像这样浅显易懂而兼具史识的书,他已经写了两本(《英雄劫》《大对决》),据说还得写足一千个故事,若能结合历史教学,让学子在生动的文笔点染之下,贯通历史事件枝叶纷披的繁复因果,而能从主流的历史叙事和晓畅的世情观察中启发更深远的知见,这是多么可观而方便的教育?
  ——张大春(著名作家,代表作《大唐李白》《四喜忧国》)

  公孙策在全书十分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关键,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其实,无论中国与西方史学传统,向来是“重视人物”的。从这样的体认来反思,公孙策侧重“人物心境”的努力,便很有意义。
  ——黄春木(台北语文名师)

  透过公孙策先生流利生动的文笔来诉说这些古老人物,总感觉这些两千多年前的人物竟是栩栩如生,穿越时空来到眼前。
  ——陈美儒(台湾著名教育家)

目录

总序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1
作者序五度空间学习—人物心境是重点中的重点/9
1.刘宏:皇帝公开卖官/11
2.黄巾:巫医变贼匪/13
3.许劭:“乱世奸雄”一锤定音/17
4.曹操:治世能臣的一面/19
5.张温:不杀董卓养虎遗患/21
6.刘焉:避祸反得割据四川/24
7.何进:外戚杀宦官/26
8.袁绍:引狼入室/29
9.董卓进洛阳:先掌控大局,再掌控皇帝/31
10.汉献帝刘协:如果刘协也不行,那么就不该让他们留种!/33
11.吕伯奢:坐实奸雄形象/36
12.韩馥让冀州:引狼入室,只能自杀/38
13.郑泰:董卓搞不定朝廷官员/41
14.曹洪:曹操败部复活/43
15.刘虞:不当傀儡天子/46
16.公孙瓒:赢得幽州争夺战/49
17.刘备:刘关张赵兄弟帮,靠人脉不靠学识/51
18.孙坚:英雄不长命/53
19.刘表据有荆州:洛阳社交圈中的“心机一号”/55
20.公孙度:割据辽东,独自称国/58
21.程昱:慧眼识曹操/60
22.吕布刺杀董卓:“父子之情”破灭/62
23.蔡邕:要命的一声惊叹/65
24.王允:李傕、郭汜兵变,对策却是火上浇油/67
25.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69
26.陶谦:好官乱世非英雄/71
27.张邈叛曹迎吕布:昨日生死相许,今日自相残杀/73
28.典韦:曹操的“救命恩人”/75
29.麋竺:陶谦让徐州,从此追随刘备/77
30.孙策:父子都受袁术耍弄/79
31.吕范:孙策威震江东的原因/81
32.李傕、郭汜:一栖不两雄,引关中内战/83
33.张济、段煨、张杨:流浪天子回洛阳/85
34.沮授:献计失败,袁绍放弃大好机会/89
35.袁术:想称帝想得走火入魔/91
36.董昭:与曹操一拍即合/93
37.郭嘉:高级人才弃袁绍投曹操/95
38.孔融:抛弃北海,曹操收容/97
39.袁涣:写,就活;不写,就死/99
40.祢衡击鼓骂曹:我只看得起两个人,其他都看不上/101
41.张绣:打走了曹操,也不敢留在宛城/103
42.陈登:曹操的眼线,吕布也真好骗/105
43.贾诩:计谋绝妙,曹操弃宛救许/108
44.陈宫:刘备一句话害死吕布/111
45.太史慈、孙策:全凭一股英雄魅力/114
46.公孙瓒、袁术亡:一病不起,吐血而死/117
47.荀彧:袁绍与曹操对决“十败十胜”/120
48.郭图、审配:袁绍听谗分散兵权/122
49.杨阜:坐山观虎斗,“品人”成系统/124
50.韩嵩:被摇摆不定的刘表冤枉/127
51.董承、刘备卷入政变阴谋:迅雷和暴风会让人变色/129
52.田丰:袁绍一误再误/132
53.关羽斩颜良:各为其主,不要追/134
54.许攸阵前倒戈:突如其来的叛变/137
55.逢纪:分裂的种子/139
56.孙权:兄终弟即,南方有大变化/143
57.鲁肃:鼎有三足,却还看不出“第三足”/145
58.袁谭:鹬蚌相争,曹操得利/148
59.辛毗:袁谭靠向曹操,有没有利/150
60.李孚:大胆骗过曹操两次/152
61.陈琳:曹操不记旧恨,封官旧敌/154
62.田畴:选择曹操,眼光堪比诸葛亮/157
63.徐庶:提议刘备三顾茅庐的人/160
64.诸葛亮:旷世战略隆中对,真才与骗子有不同/163
65.甘宁:孙权击斩黄祖,一跃东吴主将/165
66.刘琦:夺嫡斗争惨被算计/167
67.赵云:长坂坡救阿斗,绝不抛弃刘备/169
68.孙刘连手抗曹:决心已定,只差办法/171
69.周瑜:东吴的主战将领不敌曹操“放暗箭”/174
70.黄盖:赤壁大战第一功,刘备也有“愧”与“喜”/176
71.蒋干:不是丑角,只是衬托周瑜的配角/180
72.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182
73.韩遂:凉州军阀败散/184
74.张松:刘备得蜀的贵人,曹操却视而不见/186
75.庞统:说服刘备“抛弃信义”/188
76.严颜: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190
77.刘璋:爱民如子,不得不拱手让益州/192
78.蒋济:一言不合,淮南人民附孙权/195
79.曹操逼死伏皇后:翻版王莽,篡位有术/197
80.诸葛瑾:孙权讨荆州的和谈特使/199
81.司马懿:曹操真的“得陇不望蜀”吗?/201
82.张辽:张辽来也,势不可挡/203
83.周泰:东吴“兄弟治国”的传统/206
84.曹丕:贾诩高招定王储/208
85.曹植:文采胜过才能,最终失去信任/210
86.杨修:因为曹植才被杀/212
87.吴质:低调的高级智囊/214
88.庞德:关羽水淹七军/216
89.陆逊:扮猪吃老虎/218
90.桓阶:曹操锐气已消/220
91.傅士仁、糜芳:关羽兵败被杀/222
92.曹彰:黄须儿表现不俗/225
93.张飞:师未出,身先死/227
94.于禁:曹丕的性格阴险面/229
95.赵咨:“孙权身段柔软”/231
96.孙桓:猇亭之战/233
97.刘阿斗:刘备白帝城托孤/236
98.邓芝:联吴制魏的第一线外交官/238
99.马谡:助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240
100.张昭:孙权称帝,这是一场“君臣秀”/243
后记/245

前言/序言

  书写历史人物:愚蠢的人,或理性的人?
  ◎文/黄春木(台北语文名师)
  三国,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历史,千古多少风流人物也谈不尽、说不完。现在公孙策从“人物心境”着眼,重新讲三国,并且标举历史的学习应是“五度空间学习”,这对于中学生,或是爱听历史故事的社会大众而言,确实是一个言简意赅的提醒。
  公孙策在全书十分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关键,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几乎是一个没有“人”的历史,即使有人名的交代,却经常是面目模糊的,人变成历史的配角,仅是历史叙事中一个用来指涉“事实”的媒介而已。在如此局限中,人沦为历史的客体,甚至是历史“决定论”下的产物。
  其实,无论中国与西方史学传统,向来是“重视人物”的。从这样的体认来反思,公孙策侧重“人物心境”的努力,便很有意义。
  在大多数情形下,我们解读历史人物,往往出现两种典型的“想象”,一种是古人很愚蠢,另一种是古人很理性。前者譬如汉灵帝,怎么会胡里胡涂开列价码表,出卖各等官职呢?后者譬如吕蒙,即便同乡故人,私取民家斗笠是为了维护公物,仍然得依律下令处斩。但公孙策显然在本书中很希望再提示另一种可能,那便是人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在当下遭受了影响,因而做出不同于以往,或迥异于性格的决定与行动,其结果甚至造成历史发展的转变。
  不过,想要洞烛历史人物当下心境的转折或冲动,这是谈何容易的功夫!更何况,公孙策认为,“小事情”这等偶发细故,往往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如此“见微知著”的历史解释,非比寻常,相关的书写论述并不轻松,而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大。
  例如第五十五回谈到袁绍的败亡,究竟有多大的程度可以归因于逢纪进谗,导致田丰被处死,无法助袁绍挽回危局?第七十四回谈到刘备取益州,究竟有多大的程度可以归因于曹操没有正视、重用张松?这其实都是极不容易论断,也难以获得共识的问题。
  幸好公孙策在全书已经用心地铺陈大量的史实,因此读者自己可以前后比对、统合,在事理中体会人情,在人情中解读事理,加上全书用字浅显洗练,又能适度引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典籍印证,白话解说,使得可读性大为提高。
  我们每一个人谈论历史、探究历史,其实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回答问题”。因此,我们拣选了主题、取舍了材料、建构了因果,也做出了评价,甚至在“隐身”中将史事“引申”到时事,发为议论。由于历史有太多细节与转折,而现实又有太多暧昧与变化,因此谈古论今,永远是一件题材丰富、趣味盎然的事情。
  现实经验里,在愚蠢与理性之外,人们当然还有诸多样貌,因此历史中的人物自然也不应该只有愚蠢或理性两种可能,过往许多历史书写在人物处理上出现这样的倾向,反映的是一种思想怠惰或贫乏的问题。人的丰富或复杂如何阐释与彰显,并且从中得到发行和启示,这是读史、写史者都必须面临的考验,历史迷人之处就在这里。公孙策这本新书已经做出了尝试,而“三国”应该也会继续是跨时代不断寻求对话交流的好题材。


历史长河中的风云际会:一部聚焦古代中国政治与军事变革的恢弘巨著 书名:帝国之影:从夏商到唐宋的权力更迭与文化转型 内容简介 《帝国之影:从夏商到唐宋的权力更迭与文化转型》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朝代编年史,它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历史上关键时期——自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经由青铜时代的辉煌与动荡,直至唐宋盛世的文化高峰与制度定型——政治结构、军事战略、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揭示权力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塑造、争夺、巩固和瓦解的复杂过程,并探讨这些变迁对中华文明内核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同时,不失对具体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的精微刻画。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王权的构建(夏商周)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早期文明的奠基阶段。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神话传说的简单复述,而是结合考古学和甲骨文、金文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构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组织形式。重点探讨了“家天下”的权力继承模式如何从部落联盟演变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实体。 夏的模糊边界与早期的社会整合: 探讨夏朝在历史记载中的定位,分析其在黄河流域的地理影响力及其对后世“大一统”观念的潜在影响。 商代的礼乐与祭祀政治: 深入剖析商代以青铜器和甲骨卜辞为核心的宗教政治体系。权力不仅来源于武力,更依赖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解释权和控制权。详细描绘了商王如何通过繁复的祭祀仪式来维系其统治合法性。 周礼的制度化构建与宗法血缘: 重点分析周公制礼作乐的深远意义。周朝如何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构建起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松散而高效的早期帝国框架。本部分还将分析“德”与“命”的概念如何开始取代纯粹的神授权力,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兴起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王权的挑战与思想的觉醒(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是社会结构剧烈动荡的“轴心时代”。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和铁器的普及,军事和经济力量开始向新兴的诸侯国集中,传统秩序遭受颠覆。本书将重点分析权力中心如何从天子向诸侯转移,最终演变为列国争霸的残酷局面。 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化: 剖析经济基础的变革如何直接冲击了周代的政治结构,以及新兴士绅阶层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深入探讨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土壤。重点比较了儒家(仁与礼的回归)、道家(自然与无为的批判)、法家(效率与集权的追求)在应对“乱世”挑战时所提出的不同治理方略。这些思想不仅是哲学思辨,更是指导各国变法和军事行动的实用手册。 秦的统一:集权国家的诞生: 详尽分析秦始皇如何继承并改造了法家思想,用军事效率和严苛的制度,终结了数百年的分裂。着重分析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的创新性与残酷性,以及它们对中国政治模式的奠基作用。 第三部分:汉承秦制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秦汉) 秦朝的迅速衰亡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案例,来研究制度的刚性与柔性之间的张力。《帝国之影》将分析汉代如何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框架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统治思想的软化与巩固。 文景之治的背景与黄老思想的运用: 分析汉初统治者如何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恢复被秦末战乱破坏的生产力,展示了统治智慧中的务实一面。 汉武大帝与儒学的官方化: 探讨董仲舒如何成功地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使其成为维护皇权神圣性的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官僚选拔制度和士人精神世界的长久影响。 边疆治理与军事扩张: 详细论述汉朝对匈奴的长期战略,以及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分析了屯田制等军事经济手段在稳定边防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分裂时期的权力重构(魏晋南北朝) 这段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融合与制度实验的关键阶段。本书不再简单地罗列朝代更迭,而是关注权力基础的转移——从士族门阀到地方豪强,再到最终的民族融合。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与门阀政治的形成: 剖析了曹魏时期为解决人才选拔问题而推行的制度,如何最终沦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加剧了中央政府的空虚。 玄学与清谈:士人精神的避世倾向: 探讨在政治黑暗的时代背景下,玄学的兴起如何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的无力感和精神上的超越追求。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 详细考察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路径、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对玄学的吸收)的影响,以及它在民间积累的社会动员能力。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复杂张力。 第五部分:制度的成熟与文化的高峰(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集大成阶段,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文明开放性与自信心的顶峰。 隋的短暂与制度的预演: 重点分析隋朝在大运河修建、科举制度初步建立等方面的前瞻性贡献,为唐朝的强盛提供了制度蓝图。 唐代的开放性与帝国形态: 考察唐朝如何通过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建立起高效且相对开放的官僚体系。分析其疆域辽阔与“天可汗”体系下,多元文化(如粟特、波斯文化)的交融盛况。 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深入剖析这场内乱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的财政基础和军事结构,导致藩镇割据的出现,并促使中央集权在局部上被削弱。 五代十国的碎片化与后晋的建立: 简要概述了唐末藩镇跋扈的后果,以及赵匡胤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吸取前朝教训,为宋代的重文抑武奠定基础。 结论:帝国之影的延续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目光投向宋代(虽未详述),指出唐宋之间的转变,实则是帝国治理模式从“重武功、尚血缘”向“重文治、尚制度”的深刻演化,为后世王朝树立了新的典范。 《帝国之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古代中国的权力逻辑——它如何从神权走向王权,从贵族走向士人,最终走向更加精密的官僚化控制。这是一部关于制度变迁、思想碰撞与文明韧性的通史性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块精心打磨过的多面镜子,每一面都反射出历史中不同角色的侧影,但每一种反射都精准而深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成败”二字的解读极为辩证和超脱。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英雄定义为胜利者,将失败者一概贬低。相反,作者似乎在努力挖掘那些“失败”背后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那些看似功成名就者光环下的隐忧和局限。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旁观者姿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肆意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浮沉的人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成功学”的那套肤浅说辞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真正有价值的,或许是理解了那些兴衰交替背后的不变人性规律,这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绝对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品的佳作。如果指望一口气读完,可能会错过太多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思想的深度。作者的用词考究,遣词造句之间透着一股文人的傲气和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有一种浸润心灵的愉悦感。比如,描述某个将领面对绝境时的心理活动,他用了一段极具画面感的长句,将那种绝望中的一丝希望和强撑的尊严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积累,对当时的社会风貌、礼仪制度、乃至兵器甲胄的描述都极为精准,这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非常巧妙,似乎是故意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了情感和视角的跳跃,这种跳跃感反而加强了对特定人物主题的聚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拖沓,反而充满了张力和期待感。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三国人物的认知边界。以往我们对很多人物的印象都是标签化的,比如“忠”、“义”、“奸”、“雄”,但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标签剥离,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人”的脆弱、矛盾和复杂性。例如,对于某位一直被歌颂的君主,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他在盛世之下是如何一步步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毒瘤,这种剖析非常犀利,却又不失尊重。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战役,而是决策者内心细微的腐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过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清洁,让我能够更清醒地审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因为人性的本质,在千年更迭中,似乎从未改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的刻画简直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我原以为三国题材的书籍大多是重复叙事,无非是些老生常谈的权谋和战争,但这本书完全跳脱了这种窠臼。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鲜活的个体身上。比如,对于某个谋士的早年经历的描绘,那种从意气风发到遭遇挫折,再到最终选择归隐的心路历程,被描摹得如同在你眼前上演一般。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挣扎与无奈。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历史的尘埃拂去,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物群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其中某一句充满哲理的点评,或者某个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细节。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在史册中的智慧与教训。整本书读下来,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触动和反思。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翻开这本书的,毕竟三国的故事被讲得太多了,能有什么新的角度?然而,我很快就被作者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所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解读,更像是将历史人物放入了一个现代的心理剧场中进行剖析。特别是对于一些边缘人物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某个在史书中只留下一笔的幕僚,在作者的笔下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独特世界观的复杂个体。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灵动,该磅礴时气势恢宏,该婉转时又极其克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一直以来被我忽略的某些历史细节,在这本书里被巧妙地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具逻辑性和人情味的整体。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这种境遇下,人性的复杂面是如何展现的”。

评分

:这书非常不错,有读的意义。:

评分

非常好!趁着活动买的,超值超便宜!买正版好书,就到京东!

评分

很不错的书,百位三国人物兴衰,快递给力!

评分

非常好!趁着活动买的,超值超便宜!买正版好书,就到京东!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货快,印刷也很好,放假好好读

评分

做活动买的,非常给力的活动啊,一次买了N多本书,够看一阵子了

评分

赶上活动买的很划算,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