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

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贵松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法
  • 行政裁量
  • 行政审查
  • 公共管理
  • 法学
  • 政府法
  • 权力制约
  • 法律适用
  • 裁量标准
  • 合法性审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88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60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律科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页数:3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为参照,以行政裁量的构造分析为基础,从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之间的合理关系出发,把握行政裁量的界限与审查方法。本书突破体系性的面面俱到的架构,而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专题研究,学术上具有创新价值。作者放弃了体系性地研究行政裁量问题,转而以法解释学为进路,剖析行政裁量的内在构造,从行政过程论的角度构建行政裁量的规范和审查之道。其思考涉及行政裁量的本质、存在空间、立法技术和行政裁量基准,另论及了行政裁量的界限与瑕疵、行政裁量与权利、司法审查的关系,以及行政裁量的收缩等问题。

作者简介

王贵松,安徽无为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行政法的传统领域(行政裁量论、中国行政法学说史)和个别现代问题(风险行政法)、以及个别宪法边缘问题(生育法制)的研究。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案例分析等课程。

目录

绪 言 1
一、行政裁量的复眼观察 1
二、本书的主要思考 2
第一章 行政裁量的类型与构造 5
第一节 行政裁量与行政权的裁量 5
一、行政裁量的语意 5
二、行政权的裁量 13
三、行政裁量的价值 20
第二节 行政裁量的羁束与自由 22
一、行政裁量与依法律行政原理 22
二、裁量与羁束的区分及其相对化 23
三、裁量与羁束的再认识 30
四、另辟蹊径话裁量 37
第三节 行政裁量的内在构造 38
一、行政裁量构造论争的发轫 38
二、着眼于法规范的行政裁量构造论争 40
三、着眼于法适用的行政裁量构造分析 46
四、关于行政裁量的基本认知 54
第四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行政裁量 55
一、不确定法律概念的由来与价值 56
二、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构造与类型 58
三、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60
四、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的司法审查强度 63
五、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具体化与行政裁量 70
第二章 行政裁量与行政过程论 71
第一节 行政裁量与判断过程的合理性 71
一、行政过程论视角下的行政裁量 71
二、行政裁量与行政判断的形成 72
三、功能主义的程序性行政裁量论 76
第二节 行政裁量理由的说明与审查 77
一、行政裁量说明理由的缘由 78
二、行政裁量理由的说明要求 81
三、行政裁量理由的追加与替换 90
四、裁量理由与行政裁量的审查 97
第三节 行政裁量基准的设定与适用 98
一、行政裁量基准的界定 98
二、行政裁量基准的设定义务 101
三、行政裁量基准的性质与拘束力 105
四、行政裁量基准的设定要求 111
五、裁量基准与裁量决定的合法性判断 115
第三章 行政裁量的瑕疵与司法审查 118
第一节 行政裁量的界限与瑕疵 118
一、法律的授权与合义务性裁量 118
二、行政裁量界限论的提出与形成 119
三、行政裁量界限的定型化与实定化 123
四、行政裁量双重界限的相对性 127
第二节 无瑕疵裁量请求权 129
一、无瑕疵裁量请求权在德国的形成与展开 130
二、无瑕疵裁量请求权的性质与依据 133
三、无瑕疵裁量请求权的要件与效力 135
四、中国引入无瑕疵裁量请求权的意义 138
第三节 行政裁量与司法的关系变迁 140
一、裁量不予审理的形成及其修正 141
二、行政裁量之不当与违法的吊诡 144
三、司法之于裁量问题的应有立场 147
第四节 行政裁量的司法审查强度 150
一、类型化司法审查行政裁量强度的意义 150
二、司法对行政裁量的最小审查 153
三、司法对行政裁量的中等审查 161
四、司法对行政裁量的严格审查 165
五、司法审查强度选择的考虑因素 171
第四章 防止危险与行政裁量收缩论 175
第一节 行政裁量收缩论的源与流 175
一、行政裁量收缩的概念 176
二、行政裁量收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82
三、行政裁量收缩论的适用领域 190
四、行政裁量收缩论的特点与地位 192
第二节 行政裁量收缩的理论基础 199
一、行政职权职责、义务的区分与转换 200
二、私人地位的变迁与行政介入请求权 205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三方性与行政介入请求权 211
四、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与国家保护义务 215
五、行政职能的变迁与国家保护义务 220
第三节 行政裁量收缩的构成要件 225
一、被害法益的重大性 225
二、危险的迫切性 228
三、危险发生的预见可能性 232
四、损害结果的回避可能性 237
五、规制权限发动的期待可能性 239
六、裁量收缩要件的判断与缓和 250
第四节 行政裁量收缩的救济 255
一、行政裁量收缩的救济概述 255
二、课予义务诉讼 260
三、国家赔偿诉讼 272
章小结:行政防止危险中的裁量正义 290
结语:作为要件补充的行政裁量 293
参考文献 295
初出一览 312
事项索引 314
后 记 320

精彩书摘

行政裁量的理论问题林林总总,在各论中的问题更为复杂。有关行政裁量的研究文献已浩如烟海,所涉领域也是非常广阔。鉴于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基于对中国当下行政裁量理论和实践的判断,本书并不打算体系性地研究行政裁量问题,而拟展开专题探讨,以法释义学为径路,剖析行政裁量的内在构造,从行政过程论的角度构建行政裁量的规范和审查之道。本书所作行政裁量总论性思考主要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行政裁量的本质行政裁量的本质何在,曾是行政裁量学说史上的一大焦点。从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而言,是法为行政设定的限制或边界,还是法授予行政的自由权限?从行政与司法的关系而言,是行政不受干预的自由,还是让其合乎目的行使的义务?是设定独立基准的承认,还是决定和选择的自由?行政裁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能否归结为法律解释的问题,利益衡量、价值判断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裁量是仅为意志问题,还是兼有认识和意志的问题?
◎行政裁量的存在空间
在行政裁量的学说史上,一直存在要件裁量和效果裁量的论争。法律要件中是否存在裁量选择,还是只存在认识判断?法律效果中是否存在裁量?如果承认效果裁量,那么,在得出法律效果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存在裁量?事实的认定是否存在裁量?法律的解释、法律的涵摄过程中是否存在裁量?通常的所谓裁量,只是在实体意义上而言的,程序的裁量在裁量的体系中占据何种地位,又该如何定性?
◎行政裁量的立法技术
行政裁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行政领域,法律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行政裁量。法律在授予行政机关以裁量权时,也要有防止行政裁量权滥用的立法技术。将原先的粗放式立法改为精细式立法,详细规定行政权限的发动要件与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但只要是立法,就可能多多少少存在裁量。纯粹实体上的规范是不够的。那么,可否从程序上、过程上进行整体设计呢?除了私人参与的法定化、信息公开制度的充实等之外,说明理由义务的法定化、设定裁量基准的义务化等,如何在裁量的规范化中发挥其功能?
◎行政裁量基准
行政裁量基准是近年来的一大热点。为什么要设定裁量基准?其规范上的要求来源于何处?设定裁量基准是否与授权裁量的目的相悖?能否承认裁量基准具有法的性质?裁量基准为什么在行政过程中会具有拘束力?谁有权设定裁量基准,究竟是有裁量权的一切主体,还是只“下放”到某一层级的行政机关?设定裁量基准是要遵循特定的程序,还是仅遵循个案中的裁量行为一般程序?在设定了裁量基准之后,公务人员机械适用裁量基准,又该如何处理?裁量基准与个案考虑的义务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该如何解决?司法如何审查裁量基准?裁量基准在合法性的判断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违反裁量基准是否就意味着违法?
◎行政裁量的界限与瑕疵
在传统行政法的实定法和理论中,秉持着裁量不予审理的原则。那么,行政裁量有无界限与瑕疵的问题?行政裁量的界限论或瑕疵论的提出,对行政裁量的传统理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行政裁量存在怎样的界限?哪些才能称为行政裁量的界限?由此,行政裁量的瑕疵有哪些,如何类型化?承认行政裁量有可能存在瑕疵,也就是也可能违法,那么,裁量问题与法律问题是对立的问题(二元论,是裁量,就没有合法性问题),还是裁量问题包含于法律问题之内(一元论,裁量也要接受合法性的评价)?
◎行政裁量与权利的关系
在最初的理论中,行政裁量与权利是无关的:有行政裁量,就不承认私人的权利;有权利,就不能交由行政去裁量。后来逐渐承认了“无瑕疵裁量请求权”,即便存在行政裁量,私人的请求权也可以成立。问题是这种权利对行政裁量的效力到底有多大,既能为私人提供适当的保障,又能避免给行政裁量权造成不适当的限制?
◎行政裁量与司法审查
行政裁量集授权与限制于一身。对于司法而言,行政裁量与一般的行政行为差别在哪里?传统理论一般认为,行政裁量对司法具有限制的功能,司法在审查行政裁量时应当尊重裁量的价值,甚至不予审查。但在现代法治主义之下,司法仍要表现出如此的谦抑吗?即便表示出尊重,其根据源于何处?过去的行政裁量问题只产生合理性问题、裁量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或法适用的问题等基本命题,还能否成立?虽然司法已可以审查行政裁量,但这里仍然存在司法审查的限度问题,仍然要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面对行政裁量问题,司法能采取何种强度的审查?可否类型化?有哪些审查标准可用?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强度和标准去审查?
◎行政裁量的收缩
行政裁量权是法定界限内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其自由在一定条件下会受到压缩。在私人遭受第三人甚至自然界的侵害时,为什么能将行政的职责、任务等规定,转换为行政的介入义务?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行政裁量权的收缩,甚至只有一种选择才是合法的决定?有无可能在理论上作一体性的把握?怎样把握裁量收缩的要件方为妥当?在行政裁量问题的行政诉讼中,法院作出何种类型的判决、对行政裁量提出怎样的要求,方能合乎法院的宪法定位?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而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侧重于一个完全不同主题的著作,以避免与您原书名产生任何关联。 --- 帝国余晖:拜占庭晚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的重塑 作者:[此处可替换为虚构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此处可替换为虚构的出版社名,例如:古风史学出版社] 页数:约650页(含大量插图与文献索引) 定价:[此处可替换为虚构价格] 导言:漫长的黄昏与艰难的重生 拜占庭帝国,这个承载着罗马法统、希腊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千年帝国,在其“晚期”(通常指君士坦丁堡陷落前的一至两个世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内部转型与外部压力。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的军事或外交史,而是深入剖析了帝国核心地带——以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为中心的社会肌理、文化精神以及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我们试图描绘一个在辉煌的“古典”时期阴影下,挣扎着寻找新方向的社会:一个在经济碎片化、宗教虔诚度加深以及精英阶层观念重塑中不断自我调试的复杂有机体。 本书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大量近期发掘的私人信函、修道院档案、地方性法律文书,以及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细微艺术品的新释读之上。我们摒弃了将晚期拜占庭视为一个单纯衰亡阶段的传统叙事,主张将其视为一个“后古典”时代的独特形态,一个为后世奥斯曼和东欧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过渡期。 第一部:城市肌理的重塑与地方化趋势 第一章:君士坦丁堡的“去中心化”幻象 在帝国晚期,尽管君士坦丁堡仍是无可争议的政治与宗教首都,但其对周边地区的实际控制力正在减弱。本章探讨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层如何被新的经济现实(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的渗透)所影响。我们分析了“公社”(Demos)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变化,以及贵族家庭如何从中央权力结构中逐渐退回到其地方性地产和私人军事力量的建设中。 第二章:巴尔干与安纳托利亚边疆的“地方化”权力结构 随着中央财政的枯竭和军事征召系统的崩溃,地方军事领主(Dynatoi)的权力空前膨胀。本书通过对若干主要家族的个案研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世袭土地、婚姻联盟和对圣地(例如修道院)的保护来构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这不仅仅是衰落,更是一种权力形态的下沉与重组。我们特别关注了在文化上日益受到斯拉夫或突厥影响的边疆地带,地方精英如何平衡对君士坦丁堡的正统忠诚与实际的生存需求。 第三章:经济的转型:从帝国税收到私人契约 拜占庭晚期的经济不再是查士丁尼时代的国家垄断体系。本章细致考察了货币供应的波动、土地所有权的细化(特别是“普罗尼亚”制度的演变),以及在瘟疫和战争后幸存下来的手工业作坊的适应性。我们认为,私人契约和基于信任的商业网络在维持社会基本运作方面,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名义上的帝国法律体系。 第二部:信仰、艺术与知识的“内向”转向 第四章:密修主义与精神生活的激进化 面对外部的持续威胁和对世俗权力的幻灭,拜占庭社会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达到了顶峰。本书深入研究了十六、十七世纪的修道院运动,特别是阿索斯山(Mount Athos)的复兴。我们分析了“拜占庭静默主义”(Hesychasm)的哲学基础,以及它如何从一个纯粹的神学辩论演变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政治影响力的运动。静默主义者对“神圣光芒”(Phōs)的追求,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混乱的一种精神逃逸。 第五章:晚期拜占庭艺术:情感强度与象征主义的回归 艺术风格的变化是理解社会心态的绝佳窗口。与早期拜占庭艺术的宏大叙事相比,晚期艺术作品,尤其是壁画和手抄本插图,展现出更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更生动的色彩运用以及对超自然界面的模糊处理。本章通过分析若干著名教堂的壁画群(如米斯特拉斯),展示了艺术如何从古典写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一种近乎表现主义的方式来传达信仰的紧迫性。 第六章:知识的保存与“异教”的再发现 在帝国逐渐缩小的背景下,知识的重心从法学和行政管理转向了古典文献的编纂、校勘和保存。本章探讨了宫廷学者(如乔治·格米斯图斯·普列索)在整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努力。有趣的是,这种对古典智慧的重新关注,并非完全是对“异教”的赞美,而是一种利用古希腊哲学框架来巩固基督教教义正统性的策略。 第三部:权力、合法性与身份的重构 第七章:皇帝的“软化”:仪式与神圣性的再定义 君主(Basileus)的实际军事力量和财政收入不断下降,这促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从军事胜利转向纯粹的神圣仪式和传统。本章考察了晚期加冕典礼和公开露面的细微变化,分析了皇帝如何通过扮演更接近“大祭司”而非“将军”的角色来维持其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宫廷礼仪的繁复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外部威胁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仪式上的完美来掩盖现实的脆弱。 第八章:东正教的“共同体”:跨越国界的身份认同 随着奥斯曼势力的崛起,许多“拜占庭人”发现自己生活在穆斯林统治之下。本书将这些东正教徒视为一个“跨国界社群”。本章研究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在外交、仲裁和维护信仰纯洁性方面的作用。东正教信仰,而非帝国领土,成为界定“我们是谁”的核心标准。我们审视了东正教徒在奥斯曼行政体系中的生存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既有的法律框架来保障自身权益。 结论:在废墟上建造的未来 《帝国余晖》总结道,晚期拜占庭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既有对过去的深刻怀旧,也有对未来生存模式的实用主义探索。帝国并非在某一个特定的灾难日彻底崩溃,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和精神的适应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实体。本书致力于揭示,即便是在最黑暗的黄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对秩序的渴望也从未停止塑造历史的进程。 --- 本书特色: 微观史学视角: 摒弃宏大叙事,关注地方性档案与私人文献。 跨学科整合: 结合考古学、艺术史和社会学理论来重构历史图景。 新的时间划分: 挑战传统的“衰落论”,提出“后古典转型期”的概念。 详尽的附录: 包含关键希腊语术语表、主要家族谱系图和晚期圣像画风格演变图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并非法律专业背景但对公共管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行政部门在执行法律时,更多的是一种“填空”式的操作,即法律条文规定什么,就照章办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许多时候,法律条文本身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而行政机关正是通过其“裁量权”,来填补这些开放性,并将法律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政行为。这种“构造”的过程,充满了政策选择和价值判断,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因此,“审查”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再是简单的“合法性”审查,而是包含了对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公共利益、是否做到了比例原则、是否符合行政效率等更深层次的考量。这使得我对整个行政法体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非仅仅着眼于理论上的抽象探讨,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贯穿其中。虽然书中没有出现大量的长篇幅的案例分析,但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勾勒出“审查”行政裁量时,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与方法。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在司法审查或者内部监督中,如何判断一项行政裁量是否“越界”?是仅仅看其是否符合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还是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是否兼顾了公平、效率等更广泛的价值?这本书似乎是在引导我去思考,那些看似“自由”的裁量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密的规则和约束。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如何在面对不合理的行政决定时,找到有效的救济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相信,即便是看似强大的行政权力,也并非无懈可击,其行使始终受到法律的审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法律实践与理论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怀揣着对“行政裁量”这个概念的深入探究之情,翻开了这本书。尽管书名直指“构造与审查”,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更加关注的是它如何能够为我解答一些困惑已久的问题。例如,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行政机关在法律框架内究竟拥有多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的边界又在哪里?书中对于“构造”的阐释,虽然未直接罗列出具体的条文或者案例,但通过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辨析,我仿佛能窥见行政裁量在法律体系中形成的过程,理解其合法性的根源。而“审查”的部分,更是让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与纠错,如何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度干预行政效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行政活动。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行政裁量”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权力边界”的思考录。作者在梳理“构造”时,让我深刻理解了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立法意图与价值权衡,认识到行政裁量的产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之上。而当谈及“审查”时,我则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如何对这种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路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审查时,似乎有意无意地强调了“合理性”与“正当性”的重要性,这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合法”与“不合法”的二元划分。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制度在不断追求公平与正义过程中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行政行为的框架,使我能够以更加理性、审慎的态度去审视现实中的行政决策。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行政裁量”这一核心概念的细致解构。在以往的阅读中,我常常感到对裁量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觉得它是一种“弹性”或“空间”,但具体如何“制造”和“衡量”这种弹性,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仿佛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行政裁量这一复杂的制度性概念,从其产生的土壤(法律、政策),到其运作的机制(自由裁量权、附随义务),再到其被检验的标准(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层层剥离,展现出其内在的逻辑与结构。尽管书中并未直接呈现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但通过其严谨的理论推演,我能体会到法律条文并非冰冷的教条,而是承载着制度设计者的意图与价值判断。而这些意图与判断,又在行政机关的实际操作中,通过裁量权得以实现。这种对“构造”的深刻洞察,为我理解行政行为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