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印度文化
  • 中国印度关系
  • 智慧
  • 文化比较
  • 宗教
  • 历史
  • 典藏版
  • 精神成长
  • 东方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7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327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印度之智慧》撷取了印度、中国文化中颇为精髓和深刻的内容,全书共分两册。《印度的智慧》通过对印度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的展示,让人们一窥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本质精神。《中国的智慧》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两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梨俱吠陀》颂诗

序 言

致因陀罗

创造之歌

普罗阇婆提

伐楼那(之一)

伐楼那(之二)

毗首羯磨

因陀罗

人类颂歌

慷 慨

信 心

黎 明

《奥义书》

序 言

创世故事

精 微

真正的大梵

解 放

征服死亡

独一神

神无处不在

神在人内

认知神

《薄伽梵歌》

序 言

《薄伽梵歌》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序 言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

抑制:瑜伽的修习

独 存

《罗摩衍那》

序 言

第一篇 悉多的婚礼

第二篇 流 放

第三篇 国王薨逝

第四篇 罗摩和婆罗多会面

第五篇 在瞿陀婆哩河岸上

第六篇 悉多丢失

第七篇 哩舍牟迦山

第八篇 悉多归来

第九篇 战争会议

第十篇 锡兰之战

第十一篇 罗摩回国,接受灌顶

第十二篇 马 祠

大结局


第二部分 印度幽默

《五卷书》

序 言

故事的楔子

骑在蛇背上的蛤蟆

不饶恕的猴子

使狮子复活的婆罗门

小老鼠女嫁给老鼠

麻雀与大象

白鹭、鱼和螃蟹

萤火虫和猴子

婆罗门的山羊

太子肚子里的蛇

容易受骗的丈夫

奶油让婆罗门的眼睛瞎掉

婆罗门、贼和罗刹

忠诚的埃及獴

大象与小老鼠

蒙上虎皮的驴

农民的老婆

婆罗门的一罐大麦片

乌龟与天鹅

《鹦鹉故事七十则》

序 言

雅索戴韦和她的转生

王后和大笑的鱼

有前途的儿子

德维卡和她愚蠢的丈夫

女人和老虎

结局故事


第三部分 佛教

《法句经》

序 言

一品 双 品

二品 不放逸品

三品 心 品

四品 花 品

五品 愚 品

六品 智者品

七品 阿罗汉品

八品 千 品

九品 恶 品

十品 刀杖品

十一品 老 品

十二品 自己品

十三品 世 品

十四品 佛陀品

十五品 乐 品

十六品 喜爱品

十七品 愤怒品

十八品 垢秽品

十九品 法住品

二十品 道 品

二十一品 杂 品

二十二品 地狱品

二十三品 象 品

二十四品 爱欲品

二十五品 比丘品

二十六品 婆罗门品


佛的三个布道

序 言

贝拿勒斯的布道

关于毁谤的布道

火 道


佛教寓言与传说

序 言

吉沙?古塔米

伽姆般纳闼的婚宴

循师过河

贪婪的和尚

水獭和豺狼

娼妓引诱僧人


《亚洲之光》

序 言

《亚洲之光》


《首楞严经》

序 言

《首楞严经》


佛教生活方式


涅槃为何物

序 言

涅槃为何物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大象与小老鼠

有那么一个地方,在这里没有居民,没有房子,也没有庙宇。在这里,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住着一些老鼠,它们同自己的儿子们、孙子孙女们、外孙子外孙女们,在地下的那些洞里搭了窝,大窝接小窝,连绵不断。他们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结婚的时候,有吃有喝,享受着最高的幸福,就把时间打发过去。

正在这时候,有一只象王,在成千的大象前呼后拥之下,领着象群,到一个水池子里去喝水,这里的水它以前注意到过。正当象王在老鼠窝中间向前走的时候,一些老鼠碰巧在它的脚下,那一些就被踏得脸歪、眼斜、头破、颈断。

剩下的那些就商量起来:“这些浑蛋的大象在这里一走,就把我们踏死了。如果他们再来一次的话,我们就剩不下多少,连传留种子都不行了。现在总应该想出一个办法来。”

在它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之后,有几只老鼠就走到水池子那里去,给象王磕过头,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呀!离开这里不远,就是我们的住宅,这是好几辈子传下来的。我们的子子孙孙就在那里繁荣滋长;你们跑过去想去喝水,我们成千的老鼠就给你踏死了。如果你们再走一次这一条路,我们就剩不下多少,连传宗接代都不行了。如果你们可怜我们,那么就请你们走另外一条路。因为,就连像我们这样的小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对于你们也会有一些好处的。”

听了这话以后,群象之王就自己在心里琢磨起来,认为老鼠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它就同意了它们的请求。

过了一些时候,有那么一个国王命令捕捉大象的人们,捕捉大象。他们把那块捉象的地区封锁起来,把象王和那一群大象都捉住了;三天以后,用绳子等把它们从那里牵出来,绑在一片树林子里枝干粗壮的树上。

捕捉大象的人走了以后,象王就琢磨起来:“用什么办法,或者借助于什么东西,我才能逃走呢?除了我才想起的那些老鼠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逃跑的方法了。”

于是象王就让它的侍从中的一只母象把自己被捉起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去告诉老鼠们,这一只母象是站在大象被拴的地区外面的,它从前就知道老鼠住的地方。

老鼠们听了以后,就成千地聚集起来,走到象群那里,来报答它们的恩情。它们看到了象王和象群都被拴在那里,哪里有绳索,它们就在哪里咬;它们还爬上树干,把那些拴在树干上的大绳子咬断,把象群都放开了。

因此,我说道:

不管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

朋友反正总是要交;

因为一群大象被捆在树林子里,

是老鼠把它们放掉。


前言/序言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是一部深入探索印度丰富文化、哲学思想与精神传统的著作。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视角,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观和跨文化的视野,精心梳理了印度文明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它并非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流水账式记述,更非对时事政治的浅尝辄止,而是力图挖掘潜藏在印度文化深层结构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深刻的印度。 本书的创作初衷,在于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智慧形态,这种智慧既根植于印度古老的土地,又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吸收、融合,并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因此,书中不会充斥着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对最新科技突破的罗列,也不会详细描绘印度旅游景点的人潮涌动或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日常片段。相反,它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触及灵魂、启迪思想的深层议题。 从吠陀的起源到哲学思辨的繁荣: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首先会带领读者回到印度文明的源头——吠陀时代。在这里,它将深入探讨《吠陀》及其后续经典的宇宙观、创世神话以及早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些古老的文本,如同种子一般,孕育了印度后续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本书将细致分析吠陀时代的祭祀仪式、神灵崇拜,以及其中蕴含的对自然秩序的理解,并进一步阐释其如何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印度哲学最辉煌的时期。它将系统性地介绍印度古典哲学的主要学派,如数论(Sāṃkhya)、瑜伽(Yoga)、胜论(Vaiśeṣika)、弥曼差(Mīmāṃsā)、吠檀多(Vedānta)以及佛教(Buddhism)和耆那教(Jainism)等。每个学派的论述都将力求深入浅出,避免陷入枯燥的哲学术语堆砌。例如,在介绍数论时,作者会着重分析其二元论的本体论,即“识”(Purusha)与“自性”(Prakriti)的相互作用,以及这如何解释世间万物的产生和演变。在讲解瑜伽时,则会从其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定”与“慧”的相互促进,以及身体、心灵与精神合一的终极目标。 对于作为印度哲学重要分支的吠檀多,本书将特别关注其不同流派的思想差异,例如商羯罗(Śaṅkara)的“不二论”(Advaita Vedānta)强调“梵我同一”的非二元性,而罗摩努阇(Rāmānuja)的“限制不二论”(Viśiṣṭādvaita Vedānta)则主张“神我”与“个体我”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些细微的差别,恰恰展现了印度哲学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对人类境况的洞察与精神的升华: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不仅仅是关于抽象的哲学理论,它更是对人类普遍境况的深刻洞察。书中将重点探讨印度思想中关于“苦”(Dukkha)的观念,以及不同学派提出的“解脱”(Moksha)之道。这并非简单地描述生命的痛苦,而是对其根源的追溯,例如轮回(Saṃsāra)的机制、业(Karma)的法则,以及无明(Avidyā)的作用。 本书将详细阐述“业”的理论,并非将其简单理解为宿命论,而是揭示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和行动的责任。它会分析“业”如何影响个体的人生轨迹,以及通过正当的行动和智慧的修行,如何改变生命的走向。同时,对于“轮回”的观念,书中会探讨其作为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及如何从中获得超脱的愿景。 特别地,本书将深入剖析“解脱”的意义,它并非简单的死亡逃避,而是指心灵从束缚中获得自由,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宁静和圆满的状态。书中会详细介绍实现“解脱”的各种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智慧的证悟(Jnana Yoga)、虔诚的奉献(Bhakti Yoga)、无私的行动(Karma Yoga)以及身心的修炼(Raja Yoga)。每一种途径的阐述都将力求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实践方法,展现出印度智慧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艺术、文学与生活的智慧: 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庙宇,它同样渗透在印度民族的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将以此为切入点,展现印度智慧的生动性。 在艺术方面,本书将探讨印度古典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塑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例如,将分析印度古典舞中的“九种情感”(Navarasa),它们如何通过身体的律动和面部表情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以及这背后所体现的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在文学领域,本书将涉及《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等史诗,不仅仅将其视为文学作品,更将其看作承载了印度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和人生哲理的宝库。作者会选取史诗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解读其中蕴含的智慧,例如《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克里希那(Krishna)对阿周那(Arjuna)关于“无我”之“行”的教诲。 此外,本书还会从更广泛的文化层面,探讨印度人的生活哲学。例如,印度社会中对家庭、社群的重视,对“梵我同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对“喜悦”(Ananda)的追求。书中将尝试去理解印度人在面对生活起伏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包容和乐观,以及这些特质背后所根植的深层智慧。 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反思: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它在叙述中也会不自觉地引发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智慧传统的对比与对话。虽然本书的重点在于印度的智慧,但作者会适时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理解“道”与“业”时,是否存在某种共通的哲学旨趣?在追求“无为”与“解脱”的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智慧殊途同归了吗?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印度智慧的独特视角,帮助读者跳出刻板印象,去发现印度文明的深邃与博大。它邀请读者一起踏上一场心灵的旅程,去感受印度智慧的脉搏,去探索那些跨越时空、触及人类共同困惑和追求的永恒命题。 总而言之,《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纪念典藏版)》是一部旨在深度挖掘印度文明精神内核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吠陀,漫步于哲学的殿堂,体悟生命的真谛,并在艺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印度智慧的生动身影。本书并非对某个简单问题的解答,而是一次深刻的探索,一次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壮丽描绘。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智慧,一种能够启迪当下,照亮未来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气质所吸引。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真正的智慧,需要耐心和沉浸式的体验。我还没开始正式阅读第一章,但仅仅是翻阅其中的一些引言或脚注,就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那是两种伟大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互相碰撞、相互启发的证明。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像对待珍贵文物一样去对待其中的每一个论点。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囫囵吞枣读完的书,而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走进一个宁静的房间,关上门,与古老的哲思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深入交谈。这种“沉浸感”的营造,是任何碎片化阅读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群体背景也是我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涉及如此宏大主题的作品,其作者要么是该领域内享有盛誉的资深学者,要么是具有深厚田野调查经验的文化人类学家。我倾向于相信,这种纪念典藏版必然汇集了该领域内最权威的声音。他们的文字风格想必是既有学术的精准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这与那些由业余爱好者拼凑起来的泛读材料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经过多年沉淀、反复打磨的论证力量,而不是被那些未经检验的观点所误导。对于一个严肃的求知者而言,作者的资历就是通往知识殿堂的第一道可靠的门卫。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对于一本精装典藏版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物超所值。市面上很多同类主题的书籍,在内容深度上可能有所欠缺,或者在装帧上显得过于单薄,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关注这类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了,深知要将两个古老文明的精髓提炼出来,绝非易事。因此,我更倾向于选择这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呈现的“典藏”版本,因为它至少从物质层面保证了内容不会因为保存不当而流失,也代表着编辑团队对此主题严肃的学术态度。这种投入,对于严肃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这本书值得被认真对待,值得被长久收藏,而非快餐式的阅读后就被遗忘在书架的角落。

评分

从目录结构的大致浏览来看,我推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不像某些介绍性的读物那样将东西方思想一锅烩,而是似乎采取了一种更具层次感和对比性的叙事方式。我猜想,作者在梳理脉络时,必定花费了大量精力来界定“智慧”的范畴,避免了流于表面的口号式赞美。例如,它可能侧重于探讨两种文化在本体论、认识论,乃至社会治理理念上的核心差异与共通之处,而非仅仅停留在神话故事或哲学家的生平介绍。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于期望获得系统性理解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预示着这是一部提供深度思考框架而非简单知识罗列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封面纹理,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特别喜欢那种复古的排版风格,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是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核心内容,但仅凭这份匠心独运的制作,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纪念典藏版”这个定位上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打磨,比如书脊的处理和内页的插图(如果有的说),都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哪怕只是抚摸一下书的边缘,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知识载体的尊重。这种外在的精致,无疑为后续的精神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调,让人更加期待内在的宝藏。

评分

书质量不错,送货及时,满意

评分

习惯性好评,不错哦。习惯性好评,不错哦。习惯性好评,不错哦。习惯性好评,不错哦。

评分

还可以吧………………………………………准备看看……………

评分

东西不错,对得起价格,值得买!

评分

好书天天读,京东书籍值得信赖!

评分

书很不错,内容很经典,非常好。书本的质量也非常不错,纸质很好。满减加用券,价格非常合适。总之物超所值,非常不错。

评分

浅显易懂,质量好,一个系列都不错~

评分

放在那里慢慢看,多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

评分

书不错,支持京东正品活动,多买书,多读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