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 | 作者 | 山本耀司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476313 | 出版日期 | 2014-02-01 |
| 字数 | 139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k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为什么叫my dear bomb,为什么叫“我投下一枚炸弹“。 山本耀司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个会在衣服里“藏炸弹“的人,这种如同孩子般的淘气和玩心,是以此为武器,对抗这个不能认同的世界。 在《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中,他在自序的*后一句写道:“这,是我曾爱过的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用一个女人去折射自己作为*性的社会义务,用一个宛若孙子的孩子去确认自己的童年,用几个记忆瞬间捕捉早逝父亲的身影,并以其遭遇表述他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母亲的爱在这些文字中,他向没有准备的读者投下一枚又一枚炸弹,让你明白为什么在黑色中,他是安全的,无人能及的。《新视觉》2013.131 对于所有从事设计、趋向时尚的人来说,山本耀司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当时尚界还在以西方传统的紧身衣裙展现女性曲线时,山本耀司勇于突破传统,以和服为概念出发,用垂坠、层叠与缠绕等效果,将女性曲线覆盖于中性化的服装下,创造出时尚界的日本新浪潮。他擅长运用布料及各式的黑,让传统的、用途狭窄的黑色,脱离丧礼般的印象,一跃成为时尚的化身。而他与川久保玲、三宅一生是亚洲少数能在高级时装界站稳地位的设计师,其与主流时尚背道而驰、又能引领潮流的魅力,至今不辍。 为什么叫my dear bomb,为什么叫“我投下一枚炸弹“。 |
| 作者简介 | |
|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1943年,出生于日本横浜。1966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法律系。1966年-1968年,在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学习时装设计,获装苑奖,并得到去巴黎学习时装的奖学金。1970年回到日本,一致活跃在日本时尚界。197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并分别于1972年及1979年创立了Y’s for women 及Y’s for men。1988年,在巴黎开设时装店。1999年,为了响应实用风潮,山本耀司让伸展台上的模特儿从婚纱中拉出鞋子、外套、帽子、捧花、手套等,成为当年时尚圈众所瞩目的焦点。2008年受到资金周转不良与金融海啸的影响,山本耀司宣布公司破产。但很快地,2009年复又崛起,除了本身“Yohji Yamamoto”的品牌之外,他与爱迪达合作的“Y-3”系列,亦成为近年的代表之一。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
| 目录 | |
| 1一个男人 2一位艺术创作者 柿子果实的故事 年谱 残影的反击松冈正刚 |
| 编辑推荐 | |
| Yohji Yamamoto是个谜,是个集东方沉稳细致的性格于一身的谜。《我投下一颗炸弹》为你揭开这个谜。让你看懂日本设计,读懂日本设计师。日本设计为何能震撼世界!? 本书揭开山本耀司对于衣饰、布料等细节的灵感构思 纪录山本耀司如何跨界合约,和坂本龙一一起玩音乐,与北野武、Wim Wender拍电影,和寺山修司创作俳句 收录山本耀司重要设计年谱:参与华格纳歌剧服装设计、碧娜鲍许舞台服装设计、北野武电影服装设计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戈,作者的叙事逻辑充满了跳跃性和内在的关联,绝不是那种线性梳理生平的流水账。它更像是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语调,反复去敲击同一个核心命题:何为真正的自我表达?那些关于早年经历的片段,不是为了交代背景,而是作为引爆点,解释了后续所有激进选择的必然性。你读到某个关于挑战既有观念的瞬间,会立刻理解为什么他日后会毫不犹豫地将“不完美”和“破碎”融入美学体系中。叙事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似乎总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既不一味地赞颂,也不刻意地批判,而是将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填充、去感受那份在时代洪流中逆流而上的巨大张力。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慢慢咀嚼那些看似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的论断,那种被思想震撼后的回味悠长,是极少数书籍才能给予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构建的“时间观”。作者似乎总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进行无缝切换,既对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传统抱有敬意,又坚决地将目光锁定在下一个十年,甚至下一个世纪的审美可能性上。这种对“当下”的超越感,让整本书弥漫着一种永恒的先锋气质。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时尚设计师的故事,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全球化和快速更迭的文化背景下,坚守其美学信念的史诗。每当读到他对某项材料、某种剪裁进行近乎苛刻的审视时,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纯粹——一种对“真”的执拗追求,这远超出了服装本身,上升到了关于生命态度的层面。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审视自我价值的全新棱镜。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振奋的,是它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的勇气。它没有将作者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教父形象,反而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其创作过程中的挣扎、自我怀疑,以及与商业逻辑、传统审美之间那些永恒的拉锯战。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失败”和“错误”的解读。作者似乎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恰恰诞生于那些不被主流认可的“失误”之中,是偏离既定轨道的那一刻,才释放出了真正的能量。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对习惯了“成功学”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不再鼓吹一蹴而就,而是强调过程中的每一次试探、每一次碰壁,都是在为最终的“爆炸”积蓄势能。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坦诚描绘,使得人物形象立体得如同真实的雕塑,充满了人性温暖的光辉和难以捉摸的锐利边缘。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饱含力量的,像极了作者本人那些结构复杂却又线条干净的设计作品。它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氛围,而是通过精准、近乎哲学的措辞,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某些段落,我甚至感觉自己正在阅读一篇未完成的理论论文,它在探讨服装作为一种社会符号、一种身体政治学的功能。作者似乎在不断地向读者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穿衣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否被自己创造的规则所束缚?这种带有强烈思辨性的文字,迫使读者必须调动全部的认知储备去跟进,去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要求读者付出思考的代价,但回报却是思维格局的拓宽,这种“高要求”反而让阅读体验变得无比珍贵和充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年代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封面那种略显粗粝的黑白摄影,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打破常规”的执着。内页的排版布局,大胆地采用了不对称和留白的处理,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强烈,仿佛在跟着作者的思绪在时空中跳跃。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使用的那些看似随意的、却又极具深意的视觉元素,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情绪的载体,引导着读者进入下一个叙事层次。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语言上就完成了一次有力的宣言,它拒绝了传统传记的平铺直叙,而是选择用一种更具实验性和现代感的方式,去呈现一个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哲学。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本身就呼应了书名所暗示的那种颠覆性精神,让人在还未深入内容时,就已经被其独特的审美深深吸引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