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男,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锦都书画院研究员,西安黄河中学书法教师,编辑有《明清状元扇面书法》等书。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是继王羲之后对中国书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位书法巨匠。开元二十二年(734)中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以自己忠君爱国的义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除楷书外,他的行书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祭伯父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乾元元年颜真卿被御史唐旻诬劾,贬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刺史,遂祭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者。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 ,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此即为祭文稿本,或行或草,刚劲圆熟,与《祭侄文稿》及《争座位帖》为颜氏著名“三稿”。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23行,凡234字,书于唐乾元元年(758)。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也流露于字里行间。其帖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原卷前后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玺、天水园印及历代鉴赏收藏印鉴数十方,还有鲜于枢、张晏、周密等人题跋,宋《宣和书谱》有著录,清乾隆时入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争座位帖》,也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为世所珍。
《谢赠祖官表》,因乾元元年二月,朝廷追赠真卿祖昭甫华州刺史,真卿特上表致谢。真卿在表中追述了其祖父昭甫的才学与事迹,以及颜氏历代蒙受的皇恩,表示“感戴屏营,万死非报,无任战荷之至”。《让宪部尚书表》,全文共615字。为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时间早于《祭侄文稿》(758)一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17个月后。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将这些作品合在一起研究,我们发现颜真卿行书的主要特点是: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就技法而言:在用笔上多用中锋,偶尔加入侧锋以渗透情绪,在用墨上多渴笔、枯笔,有时甚至是采用干抹的形式,这既是颜真卿情绪激荡、无暇蘸墨的情况体现,也是他情绪焦灼、奋笔疾书的外在表现形式,墨色和他的情绪恰恰吻合。字形结构上则以中正圆浑为主要基调,偶有倾斜欹侧的结体,通篇章法不计工拙,完全按照自己的情绪随意挥洒,如有不合意之处则信手涂抹,在貌似没有章法里却暗合了章法的大道即“无法乃为至法”。
概而言之,颜真卿的行书“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大气磅礴、雄强豪放,用笔以篆籀浑厚古朴的圆笔为主,杂以斩钉截铁的方笔;结体一反其楷书大小均等、左右对称、正面取势的方法,因势赋形,参差欹侧。章法上跌宕起伏,掩映顾盼,神机幻化,一气呵成。元代陈深评论其书曰: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可谓的评。颜真卿行书取得的成就不亚于他楷书上的成就,甚至或有过之,值得后来者深研精析,认真体会学习。
这本《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颜真真卿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来看,便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触感,恰到好处地模拟了古旧碑帖的韵味,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心生敬意。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字体的选取与留白处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确保了视觉上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的临摹练习也不会感到眼花缭乱。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细致观察的笔画细节,印刷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层次感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一些微小的枯笔飞白,也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所做的创新,没有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阐述与范例解析穿插,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进行指导,而不是冰冷地呈现一堆资料。整体来说,这本书在“形”的呈现上,已经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光是放在书架上,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实用性”和“理论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著作,而是非常注重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练习成果。书中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富有针对性的习题设计,这些习题并非随机抽取,而是严格围绕前文讲解的某一种特定技法点来设置的。比如,在讲解完“牵丝连带”的技巧后,紧接着就会出现一组专门练习“牵丝”的字例,并且在旁边明确指出了需要在哪个转折处施加“悬针”或“垂露”的收笔。这种即时反馈式的学习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练习效率,避免了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此外,书中还附带了一些关于工具选择和日常保养的实用建议,让整本书的工具属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的解析深度上,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学养和对书写本质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结构”和“章法”的部分。很多碑帖教材往往只关注单个字的拆解,但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气韵贯通。它用非常精确的几何分析方法,剖析了不同字体的空间分配规律,比如如何通过调整侧锋和中锋的比例来控制字形的欹侧与平衡。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于“墨分五色”在行书中的体现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描述“浓淡干湿”,而是具体到用笔速度、纸张洇化效果等多个变量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丰富墨色的。这种层层剥开、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自己对书法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我最担心的就是其内容是否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采取了一种非常接地气、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起初,作者并未直接深入到复杂的技法层面,而是从对帖学基础理念的梳理入手,这种“先立意再动笔”的思路非常科学。例如,在讨论“提按”的运用时,它没有简单地用术语来界定,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动态想象图示,形象地解释了运笔过程中手腕和指尖力量转换的微妙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书家心性的探讨,也融入得恰到好处,这让临习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变成了一种与古人精神的对话。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递进式讲解,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使人能够带着清晰的理解去体会每一个笔画背后的内在逻辑,而不是盲目地去复制表象。
评分从一个资深书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所蕴含的“研究精神”。它并非仅仅是对某一帖本的简单翻刻或文字解读,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对不同版本碑帖的比较研究成果。在一些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笔画处理上,书中会援引不同拓本的细微差别进行对比说明,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最佳状态的还原”。这种严谨的考据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临摹指南。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去辨析古人书写的微妙意图,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照抄。对于那些追求书艺更高境界的进阶学习者而言,这种对源头和精髓的深究,是其作品能够超越匠气、迈向艺术境界的关键所在,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样一把深入殿堂的钥匙。
评分书挺新的,还不错
评分颜体行书字体收的很全面。朋友也很喜欢。
评分好帖哦
评分入门教程,适合初学者。可以一读。
评分书挺不错的,慢慢研习
评分这本帖是练习颜体行书的好本子!颜真卿行书全部概括,选了好字,拓本全部翻印为墨迹,细节突出,附带讲解,佳本!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帖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