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

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石川馨 著,刘灯宝 译
图书标签:
  • 质量管理
  • 管理学
  • 入门
  • 教科书
  • 质量工程
  • 精益生产
  • 六西格玛
  • 标准化
  • ISO9000
  • 持续改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9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776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制造业、服务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纪念QCC之父石川馨先生诞辰100周年!
日式质量管理集大成者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经典之作,畅销30余年!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之一刘灯宝先生心血译作!
透析质量管理基本技法与工作实践!

内容简介

《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延续了经典。它对于之前的版本增补了很多的内容,虽历经20多年,其根本技法和理念却没有变化。
中详述了以下内容: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在质量管理中如何使用统计方法?管理图的绘制和使用方法?对工程的分析研究?对工程的管理?质量保证和对质量的检查?如何在全公司推行质量管理。
这是一本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一线技术人员都需要阅读的质量管理基础读物。

作者简介

石川馨,日本质量管理大师,QCC之父。
1915年生于东京。1939年于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担任海军技术大尉,在自产液体燃料株式会社任职。1947年任东京大学副教授,1960年转正。1976年退休,改任东京理科大学教授,同年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任武藏工业大学校长。1989年去世。
他在1952年获得戴明奖,1972年获得格兰特奖章,1977年获得蓝绶奖章,1982年获得休哈特奖章,1988年获得勋二等瑞宝章。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第1章 质量管理是什么 1
1.1 什么是质量管理 1
1.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1
1.1.2 质量管理的格言 3
1.1.3 对质量管理及TQC的误解 14
1.1.4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效果 14
1.2 质量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16
1.2.1 统计质量管理 17
1.2.2 在欧美的发展 18
1.2.3 向日本的引进 19
1.2.4 日本的质量管理 20
1.3 质量保证的演进 23
1.3.1 关注检查的质量保证 23
1.3.2 关注工程管理的质量保证 24
1.3.3 关注新产品开发的质量保证(见1.6.2节) 24
1.4 什么是质量 25
1.4.1 让消费者满足的质量 25
1.4.2 真正的质量特性和代用特性 31
1.4.3 质量分析和产品研究 32
1.4.4 明确质量的定义 33
1.4.5 什么是好的质量,什么是好的产品 41
1.5 什么是管理 42
1.5.1 旧有的管理想法 42
1.5.2 管理的想法与实施 44
1.5.3 防止再发的实施与常态化 57
1.6 如何管理质量 58
1.6.1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基本 59
1.6.2 质量保证体系 59
1.6.3 原材料与采购管理 67
1.6.4 设备管理 67
1.6.5 作业方法及标准化 68
1.6.6 测量管理 68
1.6.7 人员教育 68
1.7 质量及工程的改善 71
1.7.1 管理和改善的想法和前提条件 71
1.7.2 改善的步骤 73
1.7.3 对问题点的调查和分析 73
1.7.4 问题点、目标值和期限的确定 74
1.8 SQC、TQC与技术 75
1.9 经营的目的与手段 76
1.10 QC小组活动 78
1.11 TQC的导入和推进 80
1.12 各部门推进TQC的方法 81
1.13 质量诊断和QC诊断及TQC诊断 82
1.14 经营者对于TQC的作用 83
第2章 统计思想和简易统计方法 85
2.1 在质量管理中使用的统计方法 85
2.2 统计思想 88
2.2.1 关于统计思想 88
2.2.2 管理上的注意事项 100
2.3 数据的种类 102
2.4 用数值表示分布的方法 103
2.5 频数分布的观察和使用方法 104
2.6 帕累托图和帕累托曲线 109
2.7 检查表 111
2.8 工程能力图 113
2.9 散布图 114
2.10 什么是误差 118
2.11 频数分布表的做法 121
2.12 统计量的计算 123
2.13 统计量的分布 126
第3章 管理图的绘制和应用 128
3.1 什么是管理图 128
3.2 管理图的种类 128
3.3 (均值和全距)管理图的绘制 130
3.4 p(不良品率)管理图的绘制 140
3.5 pn(不良品个数)管理图的绘制 143
3.6 u(单位缺陷数)管理图的绘制 144
3.7 c(缺陷数)管理图的绘制 145
3.8 管理图的观察方法 147
3.9 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49
3.9.1 管理图的用途 149
3.9.2 用于分析的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50
3.9.3 用于控制的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55
3.10 (中位数-全距)管理图 158
3.11 x(单值)管理图 160
3.11.1 x管理图的绘制 160
3.11.2 x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163
3.12 从统计角度观察管理图的方法 164
3.13 管理图平均值差异的检验法 172
第4章 工程的分析和改善 175
4.1 工程的改善和管理 175
4.2 改善的种类和程序 176
4.2.1 改善的种类 176
4.2.2 改善的阻力 179
4.2.3 改善的前提 180
4.2.4 工程的分析与改善的步骤 181
4.3 发现问题点的调查方法 182
4.3.1 一般注意事项 182
4.3.2 分层 184
4.3.3 图表法 185
4.3.4 潜在不良与顾客潜在意见的显现化
(1.4.4~1.4.5节,见图4-2) 187
4.4 问题点的确定 188
4.5 工程分析及改善的组织 189
4.5.1 管理层的改善 190
4.5.2 QC小组改善 191
4.5.3 QC工作组改善 191
4.5.4 技术人员负责制或是管理人员负责制 193
4.6 问题的分析和改善方案的编制 194
4.6.1 改善的着眼点 194
4.6.2 改善方案所应确定的事项——标准化和管理方式 195
4.7 工程分析与改善方法的探究 196
4.7.1 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和改善 196
4.7.2 群策群力进行分析和改善 198
4.7.3 独创性想法和提案制度 199
4.7.4 特性要因图(因果图) 200
4.7.5 质量管理工程图(QC工程图) 203
4.7.6 并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改善 205
4.7.7 工程能力研究 205
4.8 进行分析的注意事项 209
4.9 统计分析的常用程序 211
4.10 工厂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217
4.11 数据量较少时的工程分析 219
4.12 改善方案的决定和实施 220
4.13 对结果的确认、管理和再改善 221
4.14 编写报告书 222
4.15 测量方法的探究 224
4.16 抽样方法的探究 226
4.17 统计检验的思维 234
4.18 统计推断的思维 237
4.19 两组对应数据(计量值)平均值的差异估计——简易法 238
4.20 两组数据不良率的差异估计——采用二项概率
坐标纸的方法 241
4.21 两组不对应数据(计量值)平均值的差异估计 244
4.22 成对数据的相关关系 246
4.23 离散(方差)的加和性 250
第5章 工程管理 252
5.1 什么是工程管理 252
5.2 质量设计和工程设计 253
5.2.1 质量标准 254
5.2.2 工程设计、工程分析和质量管理工程图编制 257
5.3 对策处置 258
5.3.1 对策处置的分类 258
5.3.2 调节用图表 259
5.3.3 应急处置管理图 260
5.3.4 防止再发管理图 260
5.3.5 工程异常报告书 261
5.4 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 263
5.4.1 作业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定义 263
5.4.2 质量特性、管理特性和作业标准 265
5.4.3 作业标准编制的目的和分类 265
5.4.4 作业标准的要素 267
5.4.5 作业标准的编制 269
5.4.6 作业标准的实施和管理 272
5.5 管理水准 274
5.5.1 管理项目的选定 274
5.5.2 管理水准的确定 278
5.5.3 管理水准的管理和修订 280
5.6 异常原因和管理标准 281
5.6.1 异常原因 281
5.6.2 管理标准 284
5.7 工程管理运行状况的核查 285
5.8 管理图及工程受控状态的效益 289
5.9 基准调节方法的确定 291
第6章 质量保证和检查 294
6.1 什么叫质量保证 294
6.2 质量保证的原则 295
6.3 质量保证的方法和质量保证体系 297
6.4 不良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02
6.5 可靠性 308
6.6 质量保证和社会的责任(产品责任和产品公害) 313
6.7 检查 318
6.8 检查种类 319
6.9 抽样检查 322
6.9.1 抽样误差 322
6.9.2 OC曲线 324
6.9.3 平均出厂质量(AOQ) 326
6.9.4 抽样检查的类别 327
6.9.5 对检查后批次的处置和质量水准 330
6.10 全数检查与抽样检查 333
6.11 工程管理与检查 335
6.12 检查部门的任务 336
6.12.1 关于检查部门的任务 336
6.12.2 检查及检查部门的常见失误 339
6.13 检查标准和确定检查标准的方法 341
6.14 顾客投诉的处理和产品的让步放行 343
6.14.1 顾客投诉 343
6.14.2 顾客投诉的处理 346
6.14.3 让步放行 347
6.15 总结 348
第7章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组织运营 350
7.1 公司的质量管理 350
7.2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组织 350
7.3 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推进计划 355
7.4 设计管理 360
7.5 原材料管理、采购管理和中小企业的TQC 360
7.6 设备管理、工模夹具管理和测量管理 365
7.7 营销、销售及服务的TQC 366
7.8 流通机构的TQC 369
7.9 研究开发管理 370
7.10 质量诊断 372
7.11 质量管理诊断和TQC诊断 373
7.12 方针管理 376
7.13 总结 381
作者介绍 383

前言/序言


《精益生产实践指南》 一本将卓越制造理念融入企业基因的实用手册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卓越的运营能力。而“精益生产”作为一种源自日本汽车工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论,早已被证明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强大武器。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术,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精益生产实践指南》是一本为所有致力于追求卓越制造的企业量身打造的实用手册。它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学术著作,而是以清晰、易懂、可操作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关键原则以及落地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本书旨在帮助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深刻理解精益生产的精髓,掌握运用相关工具和技巧的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流程,消除浪费,最终实现企业整体运营的飞跃。 本书的核心价值与独特之处: 1. 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书打破了以往许多关于精益生产书籍碎片化、侧重单一工具的局限,将精益生产的“全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最基础的“消除浪费”理念出发,逐步深入到价值流分析、拉动式生产、持续改进(Kaizen)、标准化作业、可视化管理、防错(Poka-Yoke)等核心要素,再到更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员工赋能。读者将能系统地构建起对精益生产的完整认知。 2. 实践导向与落地性: 我们深知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实践导向。每一项精益工具和原则的介绍,都配有丰富的真实案例分析、图示、表格和操作步骤。本书不是让你“知道”精益生产是什么,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去做,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切实地应用到你的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3. 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 对于初次接触精益生产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篇就从最直观的“浪费”概念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七种(或八种)基本浪费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帮助读者快速识别生产过程中的“敌人”。随着章节的深入,逐步引入更复杂的分析工具和管理体系,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精益精髓。 4. 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精益生产的成功,离不开全员的参与和奉献。本书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强调通过培训、激励和授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持续改进的主体。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如何赋能一线员工,以及如何通过团队协作来推动精益变革。 5. 贴合当下制造业挑战: 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多样化、交货期缩短、成本压力增大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精益生产的价值愈发凸显。本书的内容紧密结合了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实际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柔性、响应速度和韧性。 本书结构与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精益生产的基石——认识与理解 第一章:为什么需要精益生产? 深入剖析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解释精益生产为何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消除浪费 详细解读七种(或八种)基本浪费,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它们对企业造成的损害,以及识别和消除这些浪费的重要性。 第三章:价值与价值流:从客户视角出发 解释价值的定义,引入价值流的概念,引导读者学会从客户的角度审视和分析生产过程。 第二部分:精益生产的核心工具与方法 第四章:价值流图(VSM):看见全貌,识别瓶颈 详细介绍如何绘制和分析价值流图,找出流程中的瓶颈和浪费区域,为改进提供清晰的方向。 第五章:拉动式生产与准时化生产(JIT):让流程“呼吸” 讲解如何建立拉动式系统,避免过量生产,实现生产的均衡化和准时交付。 第六章:标准化作业:固化最佳实践,减少变异 阐述标准化作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来稳定生产过程,提升效率和质量。 第七章:快速换型(SMED):缩短设置时间,提升生产柔性 介绍SMED技术,帮助企业大幅缩短设备换型时间,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灵活生产。 第八章:全面生产维护(TPM):设备稳定运行的保障 讲解TPM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步骤,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减少意外停机。 第九章:防错(Poka-Yoke):从设计上避免错误发生 介绍各种简单有效的防错装置和方法,从源头上防止缺陷的产生。 第十章:5S现场管理:整洁有序,效率倍增 详细阐述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实施方法和益处,打造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 第三部分:精益生产的深化与发展 第十一章:持续改进(Kaizen):人人参与,永无止境 深入探讨Kaizen的文化和实践,如何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鼓励全员参与。 第十二章:看板管理:可视化沟通,实现有效拉动 介绍看板系统的设计和运用,实现生产信息的透明化和流程的顺畅。 第十三章:精益质量管理:从源头控制,追求零缺陷 探讨如何将精益理念融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主动式质量控制。 第十四章:精益供应链管理:延伸价值流,协同共赢 将精益思想拓展至供应链,提升整体协同效率。 第四部分:精益生产的实施与文化建设 第十五章:精益变革的领导力:点燃变革的引擎 探讨管理者在精益变革中的角色和职责,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 第十六章:构建精益文化:让精益成为一种习惯 强调组织文化在精益实施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培育和巩固精益文化。 第十七章:实施精益的常见挑战与应对策略 预见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十八章:衡量精益成果:用数据说话 介绍如何设定和衡量精益改进的绩效指标,展示精益的价值。 本书的目标读者: 制造业企业管理者: 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如生产经理、运营总监、厂长等,需要全面掌握精益生产理论并指导团队实施。 精益工程师与改善团队: 负责具体工具应用和流程改进的专业人员。 生产线主管与班组长: 需要理解和执行精益原则,并带领团队进行日常改进的一线管理者。 寻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与运营效率的企业: 任何希望通过优化生产和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企业。 对精益生产感兴趣的学生与研究者: 希望获得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案例的学习者。 《精益生产实践指南》 将是您在追求卓越制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更高效、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生产世界,让精益理念真正落地,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价值。立即翻开本书,开启您的精益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我最期待的便是它在“客户满意度”这一块的内容。毕竟,质量的最终衡量标准,往往还是在于客户的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单纯的产品质量,深入探讨如何理解客户的需求,如何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我猜想,它可能会介绍一些市场调研的方法,或者用户访谈的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捕捉客户的“痛点”。此外,我也很好奇,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客户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这本书会如何指导我们去适应和引领这些变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建立有效客户反馈机制的建议,让我们能够及时地收集到客户的意见,并将其转化为改进的动力。毕竟,只有真正了解客户,才能提供让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我在思考和决策时,始终将客户的需求摆在首位。

评分

刚拿到这本《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翻开扉页,熟悉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让人立刻对即将展开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质量管理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关乎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早晨喝的一杯咖啡,到晚上乘坐的公共交通,甚至是手中的手机,都离不开质量的保障。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传达了一种亲切感,"入门"二字仿佛在说,即使你对此领域一无所知,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解释像“六西格玛”或者“精益生产”这样的术语,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复杂难懂。我希望它能用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如结合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这些理论,而不是一上来就堆砌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模型。毕竟,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理解比记忆更重要。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清质量管理的逻辑脉络,知道为什么我们需要它,它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一步步去构建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毕竟,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有一道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连接这道鸿沟的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阅《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想看看它在“全面质量管理”这个概念上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过去我对质量管理,总觉得停留在“产品不出错”的层面,但“全面”二字暗示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析,究竟“全面”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还是包括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价值链?我尤其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实际案例,看看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中的,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指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质量。另外,我也想了解一下,在这种“全面”的框架下,如何平衡成本和质量,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觉得提升质量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比如如何通过优化流程来降低成本,同时又能提升质量,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让我对“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能够真正领会其精髓。

评分

拿到《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我最关注的部分是它如何处理“持续改进”这个永恒的主题。质量管理听起来像是建立一套规则,然后去遵守,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不断地让这套规则变得更好。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改进的机会。比如,我很好奇它会不会介绍一些数据分析的技巧,让我们能从数据中发现问题,而不是凭感觉去猜测。还有,对于改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比如员工的抵触情绪,这本书有没有给出一些策略来应对?我一直觉得,推动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一个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模式的团队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我如何一步步地去推动改进,如何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持续改进的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提到一些经典的改进模型,比如PDCA循环,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教会我如何将这些模型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变成死板的教科书。

评分

读完《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3版)》,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对“质量文化”的阐述。过去,我总觉得质量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检查、是流程、是标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的,其实是整个组织的文化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构建一种全员参与、重视质量的文化。这不仅仅是高层的号召,更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我很好奇,它会不会分享一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通过培训、激励或者榜样示范来塑造这种文化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让质量的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大家的共识。另外,我也想知道,在建立质量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比如如何克服短视的功利主义,如何让大家明白,虽然短期内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长远来看,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让我能够在我所处的环境中,去推动和建立一种真正以质量为荣的文化。

评分

不错。。。。。。。。。。。。。。。。。。

评分

行情不错,值得拥有哦,所以自然好

评分

刚入行,理论与实践并重吧

评分

不错,可以慢慢看,喜欢京东购物

评分

我一直对日本丰田公司为代表的管理很仰慕,但不清楚他们的具体做法,这本书介绍了可操作的管理思考方法,值得购买。

评分

帮公司买,有需要下次再来。

评分

好书要认真细读品味,工作有用!

评分

很好看的书,可以学习很多

评分

书质量很好,产品真不错,京东服务好,物流超级棒!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