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卡夫卡短篇小说精选集。代表着卡夫卡艺术上的巅峰成就,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卡夫卡创作中的主题:恐惧、异化和对外在的怀疑,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卡夫卡的天赋所在。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福楼拜、托马斯.曼等作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他不断地吸收、融化,形成了其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的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摸不透的东西,就是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语言结构,荒诞、变形、写实的艺术手法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译文由高中甫选编。高中甫是中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生致力于德语文学的翻译工作,作品有《歌德精选集》《茨威格文集》等。
《变形记》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卡夫卡的评价及其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们,才是它们魅力永存的原由。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认为是“需要用心去阔读的作品”,代表作有《变形记》《地洞》《城堡》《失踪者》《诉讼》等中短篇小说。
卡夫卡的小说展示的是一个充满幻想而又一丝不苟、严密真实的世界,它将会成为永恒的诱惑留在地平线上。
——[法]萨特
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人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个领域,幻想能够如同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中解放出来。
——[捷克]米兰·昆德拉
译序
公路上的孩子们
过路人
倚窗眺望
归途
揭开一个骗子的面具
单身汉的不幸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一个梦
法的门前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猎人格拉库斯
豺狗和阿拉伯人
骑桶者
敲门
十一个儿子
塞壬们的缄默
乡村医生
普罗米修斯
新灯
在阁楼上
舵手
秃鹰
归来
小寓言
陀螺
最初的忧伤
饥饿艺术家
放弃吧!
关于譬喻
一个矮小的女人
地洞
墓中做客
犹太教堂里的“宠物
卡夫卡,其人不可作寻常观。
弗朗茨·卡夫卡,这位世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伟大作家,就其生活经历而言,也许除了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可谓是再平常不过了。一八八三年他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是一个犹太商人之子;小学毕业后升入布拉格一所国立德语文科中学;一九○一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德语部,攻读法律,选修德语文学和艺术史;一九○六年被授法学博士,翌年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自一九○八年起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一九一七年患肺病,一九二二年因病离职,一九二四年病逝,终年只有四十一岁。这便是他短暂而普通的一生,既没有做出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业绩,也没有惊世骇俗的举动;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从形而下来看,一常人也。但若从精神层次来进行观察便迥然不同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愤懑的内心世界。他在给一度炽烈爱过的女友密伦娜的信中用这样的字句概括了他的一生:“我走过的三十八载旅程,饱含着辛酸,充满着坎坷。”
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而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又对犹太教义持异议;作为一个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作为一个白领人士,他不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资产者的儿子却又不属于劳动者;作为一个职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可作为一个作家,他既无法完全从事创作也不珍惜他的作品。正如他是一个二元帝国的臣民一样,他的内心是一个二元的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卡夫卡性格上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无归属感、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便成为这样一种性格的衍化物。
犹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杂于一身,使卡夫卡成了一个多重的无归属感的人,成了一个永远流浪的犹太人,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中称自己是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在另一封同样是致密伦娜的信中,他沉痛地写道:“……可是他(指卡夫卡自己)没有祖国,因此他什么也不能抛弃,而必须经常想着如何寻找一个祖国,或者创造一个祖国。”①
在这个他认为是莫名其妙的世界里,在他诞生的布拉格,在他的家里,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异乡人。他在敞露心扉的日记里(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这种人生体验和生活感受,不仅流露在他的杂感、书信、日记中,更见于他的作品。《判决》中主人公本德曼之对父亲,《变形记》中主人公萨姆沙之在家庭,莫不如是。在这些艺术形象身上,陌生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表达。
当陌生感成为一个人的主宰时,他便不得不从他生活的世界返回自身世界,这样孤独感便成了一个必然的产物。表现在卡夫卡身上,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在谈到学生时代的卡夫卡时写道:“……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可能与他成为知己,在他周围,仿佛总是围着一道看不见摸不透的墙。他以那文静可爱的微笑敞开了通向交往世界的大门,却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却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疏远和陌生。”① 在青年时期,他渴求爱情,但几次婚约和几次解除婚约表明,他更渴求孤独。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与鲁滨逊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里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是一种抗拒现实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他在给他的好友勃洛德的信中一语中的:“……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② 这种生活中的精神上的孤独感必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来,如中短篇《变形记》《单身汉的不幸》《最初的忧伤》,孤独感都是复调式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声部。
……
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像音乐,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被那些精心打磨的句式所牵引,每一次换行,每一个逗号的使用,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它让我联想到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那种对语言形式的极致追求,但内核却又非常现代和尖锐。故事的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从一开始的日常琐碎,到后来的怪诞与荒谬,这种渐进式的变化处理得极为自然,丝毫没有突兀感。我仿佛能闻到那种陈旧、潮湿的气息,看到那些昏黄的灯光下,人物疲惫不堪的侧影。它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日常的平凡与突发的异变形成鲜明对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冲击力。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画面感和情绪残留,久久不能散去,这绝对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寓言式”的创作手法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流于空泛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寓意”是内嵌在故事的骨血之中的,是角色行动和环境反应的必然结果,而非强行灌输的教条。作者对于人性的弱点和群体的盲从心理,有着近乎残酷的洞察力。书中的配角群像塑造得极其立体,他们不是扁平化的工具人,而是有着自己逻辑和局限的、鲜活的个体,正是这些复杂的个体,共同构筑了悲剧的基石。这种对社会生态的细致描摹,远比直接的社会批判来得更有力量。整本书读下来,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心理洗礼,它迫使我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互动方式,并对“正常”的定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其那种冷峻而疏离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完全抽离于故事之外,用一种近乎客观的、甚至带有一丝疏离感的镜头去记录发生的一切。这种冷静反而营造出一种极强的戏剧张力,让读者被迫以一种审视者的角度去观察角色的境遇。特别是对社会结构与个体隔阂的探讨,处理得极为高明。它没有直接给出批判性的论断,而是通过事件的连锁反应,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那种无声的压迫感。书中的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暴风雨般迅猛,时而又沉寂得让人喘不过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前后,对内心独白的刻画,那种思维的跳跃和逻辑的破碎感,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人在极端压力下的精神状态。它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迫使读者去思考“真实”与“感知”之间的微妙界限。
评分这本小说给我的感受,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充满象征意味的迷宫。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困惑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焦虑感几乎要穿透纸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景物描写,实则都隐隐呼应着主角命运的转折点。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时间在缓慢而沉重地滴答作响,每一下都敲击在心头。书中的对话部分更是精彩绝伦,寥寥数语间,人物之间的张力便被拉扯到极致,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复杂情感,着实令人回味无穷。尽管故事情节推进得不快,但内在的张力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绷感,让人既想探寻究竟,又有些害怕面对最终的真相。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折射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棱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流逝感的处理。那种感觉,不是线性的推进,更像是一种滞涩和凝固,每一个当下都好像被无限拉长,充满了压抑的重量。作者对感官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某种特定的声响、光线的角度,甚至是空气中某种微妙的气味变化,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成为推动情节发展或预示内心波动的暗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灵活切换,虽然整体上偏向于中心人物的体验,但在关键时刻,视角会突然拉远,提供一种宏观的、近乎宿命论的俯瞰感,这种视角上的瞬间抽离,反而加剧了人物的无助感。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解码”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其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每一次重读,想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
评分很好,物流很快,东西也不错,新品,还便宜,五星
评分封面很好看,妥妥的正版
评分雨果最有名的著作,收藏
评分给孩子买的书,让他养成习惯。京东的书品种全,不错。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囤货中,以后有时间慢慢看
评分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书不错。。。。。。。。。。。。。。。
评分变形记很有现实意义,引人深思的故事
评分女儿的寒假书单,课外阅读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