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思明,李明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文化遗产
  • 中国农业
  • 传统农业
  • 乡村文化
  • 文化遗产
  • 农业史
  • 民俗文化
  • 地方志
  • 中国文化
  • 农业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4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4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35
套装数量:2
字数:196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绵延传承至今,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动力。农业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与核心。回顾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既有民族特色、又与区域特点相结合,适应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系统,如桑基鱼塘系统、稻鸭共生系统、旱地农业灌溉系统等。这些系统既是几百年的农业经验累积,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既环保健康,又提高土地利用率;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又富含文化、历史、科技、审美等价值。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如果有些问题不能解决,不妨问问古人。几千年的经验与智慧,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可能。就像我们不断探索更广阔的宇宙、揭示更细微的结构,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还原更加立体和多彩的昨天。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梳理了10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一次全面梳理、分类、总结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再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并彰显了自然之美、技术之美、智慧之美、创造之美、民族之美和文化之美。跨越时空,将历史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历史和古人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丛书》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荣获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顺利结项,是国内一套系统梳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图书。该套图书对我国悠久、辉煌的农业史进行了完整地追溯,对中华农耕文化地域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发展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既在历史、社会、文化、审美等层面进行整体性、全方位地剖析,又在科学、经济、环境等领域多角度、全视野地探索,大气磅礴的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画卷。对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勤奋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更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丛书兼具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立足于科学与文化普及,既有学术深度,又有普及广度,科普性逐卷增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设计精美,内容全面、系统、翔实。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业文化、构建中华优秀农业文化传承体系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繁荣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上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分上、下两册,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思明:1961年11月出生,湖南株洲人, 农学博士。 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主编。 长期从事农业史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因学术方面的成就,先后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建立情况

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第2章 中国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粟作遗址

二、稻作遗址

三、渔猎遗址

四、游牧遗址

五、贝丘遗址

六、洞穴遗址

第3章 中国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畜禽类遗产

二、作物类遗产

第4章 中国工程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运河闸坝工程

二、海塘堤坝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农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土地利用技术

二、土壤耕作技术

三、栽培管理技术

四、防虫减灾技术

五、生态优化技术

六、畜牧养殖兽医渔业技术

第6章 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整地工具

二、播种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积肥工具

五、收获工具

六、脱粒工具

七、农田水利工具

八、农用运输工具

九、植物保护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产保护工具

十二、渔具

十三、养蚕工具

第7章 中国文献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综合性类文献

二、时令占候类文献

三、农田水利类文献

四、家具类文献

五、土壤耕作类文献

六、大田作物类文献

七、园艺作物类文献

八、竹木茶类文献

九、畜牧兽医类文献

十、蚕桑渔类文献

十一、农业灾害及救济类文献

第8章 中国特产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产品类特产

二、林业产品类特产

三、畜禽产品类特产

四、渔业产品类特产

五、农副产品加工品类特产

第9章 中国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田)地景观

二、园地景观

三、林业景观

四、畜牧业景观

五、渔业景观

六、复合农业系统

第10章 中国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耕类聚落

二、林业类聚落

三、畜牧类聚落

四、渔业类聚落

五、农业贸易类聚落

第11章 中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生产民俗

二、农业生活民俗

三、民间观念与信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古代度量单位换算表

精彩书摘

福州茉莉花

作为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的茉莉花,在西汉时期就远从“佛国”落户于福州。据记载,茉莉花在福州“落户”,正是汉代初年闽越王无诸受册封,着手修筑福州城的时候。可以说,茉莉种

植的历史几乎与古城福州一样源远流长,因此,福州城最初便以茉莉花著称。北宋时,由于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古人发现茉莉有着安神、解抑郁,中和

下气的功效,福州作为茉莉花之都,茉莉花茶因此诞生,使茉莉花的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清朝咸丰年间,由于福州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使福

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茉莉花产地。


库尔勒香梨

香梨,维吾尔语叫“奶西姆提”,意思是喷香的梨子。库尔勒地区种植香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公元5世纪晋代葛洪撰《西京杂记》中记载:“瀚海梨,出渤海北,耐寒不枯”。“瀚海”即塔里木,“瀚海梨”即库尔勒香梨。公元7世纪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有关于库尔勒香梨的记载。据说《西游记》中的人参果,就是指香梨。1924年法国万国博览会1 432种梨中,库尔勒香梨仅次于法国白梨被评为银奖,有“世界梨后”之称。


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代留下的杰作。据《尚书》记载,早在3 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就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期(1 300 多年前)哈尼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定居下来并开垦大量梯田之后,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元阳哈尼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 000 多米的山上,甚至达到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面积达60 多万亩,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 万亩,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也是梯田风景的代名词。


祁连山草原游牧景观

祁连山在古匈奴语中意为“天之山”,又名夏日塔拉(也叫黄城滩、皇城滩、大草滩)。其代表是位于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盆地中的大马营草原。这里曾是匈奴王、回鹘人及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藏族史诗《格萨尔》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而尧熬尔人和蒙古人均称之为“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每年七八月,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大马营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返璞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这里地形平坦、水草丰美,蜚声中外的远东第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建于此。


昌都锅庄舞

有关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其遥远的洪荒年代,藏族人普遍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歌舞,例如这样的唱词:第一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上面天界来,拉青仓巴嘎博也驾临;第二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中间人界来,念青格拉也驾临;第三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下面海界来,祖纳仁青也驾临。再次,有关于锅庄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竣工时,松赞干布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欢歌而后延续下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大衰,吐蕃赞普墀松德赞在位期间,既大力发展佛教,又广拓吐蕃疆土,号称大蕃,也正是在此时期,锅庄舞在今天的丽江及其周边地区普遍盛行。


土族於菟

“於菟”舞是随历史的变迁从江南楚地或楚人后裔巴人住地流传而来,在村民祭山神习俗中,由巫觋传承沿袭保留至今。是楚风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前言/序言

经济层面,农业是支柱产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该丛书的传统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开阔了思路,提供了更多选择。并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文化层面,优秀的传统农业理念是基础与核心,促进形成中国农业科技与文化系统。既包含一般的农业生产生活智慧,又衍生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该丛书立足于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

社会层面,先进的农业技术与文化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石。因为地域的限制和条件的或缺,农业发展往往是在一个地区逐渐向周围扩散,农业稳定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该丛书用优秀的个案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参考。

环境层面,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性,让我们重新发现自然的力量和古人的农业经营思想,为解决环保问题提供建议。该丛书将环保高效的复合农业展现在我们面前。

历史层面,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只是横向的国际联系,更有历史纵向的分析与反思,以史为鉴,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问题与答案。该丛书认真的梳理与记录,就是凝固的历史。

审美层面,历经时空的变迁,仍能保留至今,说明是经验与智慧的精华,沉淀出更多的美。该丛书既包含自然之美、技术之美、智慧之美,也显示地域之美、民族之美、文化之美。

为了避免将美变成殇,为了更好的推广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丛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热爱中国农业文化。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概述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是一部集大成、填空白的巨著,它系统地梳理、记录和呈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农业文化遗产。这部由上下两册组成的鸿篇巨制,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农耕文明画卷。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本书的出版,对于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农业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册:根植沃土,生生不息 上册聚焦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其核心组成部分。它从宏观层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其农业文明如何孕育、成长,并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第一部分:溯源与演进。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中国农业文明的最初萌芽。从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到夏商周的青铜农具,再到秦汉的统一农田制度,每一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书中会详细介绍各地早期农业聚落的考古发现,揭示不同地区在粮食作物驯化、家畜饲养、农具改良等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会探讨早期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解中国农业文化的独特性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农事智慧的结晶。 农谚、农时、农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农事智慧,例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季节轮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哲学。书中会收录大量脍炙人口的农谚,并解释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和实践经验。对于各种传统农具,如犁、耙、耧车、石磨、水车等,也会进行详细的图文介绍,展现其精巧的设计和卓越的效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演变。 第三部分:作物品种的宝库。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起源地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本部分将重点介绍那些在中国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对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作物。例如,水稻、小麦、玉米、小米、大豆、茶、桑等,书中不仅会追溯它们的起源和传播,还会介绍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出的特色品种,以及这些品种在当地饮食文化、手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读者将了解到,每一个作物品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生活,一种智慧。 第四部分:灌溉体系的辉煌。 水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灌溉体系,如都江堰、坎儿井、郑国渠、龙须沟等。书中会分析这些工程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管理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克服自然地理的限制,造福一方水土,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和繁荣的农业。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第五部分:节日庆典与农耕生活。 农耕与节日紧密相连,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农业生产的节气、收获息息相关。本部分将探讨中国各地与农业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的祈年、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龙舟竞渡(与农事时节相关)、中秋的赏月(与秋收相关)、重阳登高等。书中会生动描绘节日期间的习俗、祭祀仪式、民间传说,展现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情感寄托之间的深刻联系。 下册:地域风情,生生不息 下册将视角聚焦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不同地域,深入挖掘各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呈现,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农业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北方旱作区的智慧。 聚焦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区,介绍其独特的旱作农业模式。书中会重点介绍如梯田、窑洞、草地放牧、特色粮食作物(如玉米、小米、荞麦)的种植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例如,陕北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下发展出高效的农业。 第二部分:南方稻作区的精妙。 涵盖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江南水乡等地。书中会详细阐述水稻种植的复杂工艺,如育秧、插秧、分蘖、灌浆、收割等各个环节的精细操作。同时,会介绍稻作农业与水网、桑基鱼塘、稻鱼共生、特种养殖等生态农业模式的结合,以及与水乡文化、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等形成的紧密联系。 第三部分:西南山区的坚韧。 关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地的农业遗产。书中会介绍如喀斯特地貌下的石漠化治理、立体农业、特色经济作物(如茶叶、烟草、漆树)的种植,以及少数民族独特的农耕方式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例如,哈尼族的“元阳梯田”如何以其鬼斧神工的形态,展现了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壮丽景观。 第四部分: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生机。 探索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书中会介绍绿洲农业、灌溉技术(如坎儿井)、耐旱作物(如棉花、瓜果)、草原畜牧业、以及在严酷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例如,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如何依靠地下水,孕育出举世闻名的瓜果。 第五部分:沿海与岛屿的特色。 关注东南沿海、海南等地。书中会介绍渔业与农业的结合、海产品养殖、特色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以及因海洋环境而形成的独特渔家文化和生活方式。 第六部分:民族融合与地域特色。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融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例如,蒙古族的长调与草原游牧的关联,藏族的高原农业与宗教信仰的交织,苗族、瑶族等民族的梯田文化与服饰、歌舞的联系。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农业文化格局。 第七部分:农业文化景观的传承。 农业文化景观是农业遗产的重要载体。本部分将重点介绍那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国家列入保护名录的农业文化景观,如红河哈尼梯田、万亩稻田、古茶园、千年桑林等。书中会分析这些景观的形成原因、生态价值、文化意义,以及当前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价值与意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仅是一部记载的史书,更是一份充满活力的活态文献。它以其详实的内容、科学的分析和人文的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价值: 文化传承的基石: 帮助我们认识和珍视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为后代学习和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科学研究的宝库: 为农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研究素材。 生态保护的蓝图: 许多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智慧,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乡村振兴的动力: 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 revitalise 乡村,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民族自信的源泉: 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辉煌农业文明的卓越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是一次对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度“考古”与“梳理”,它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和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更留下了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农业文化遗产。这套书籍,是打开中国农业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是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民族的一扇窗口。它将激发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厚的热爱,对祖先智慧更由衷的敬佩,以及对未来农业发展更深刻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在“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平衡把握。这本书并非仅仅在赞美过去的美好,而是试图通过系统性的记录,为现代农业改革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另类方案”。它没有简单地将传统农业标签化为落后和低效,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书中对一些特定区域生态农业系统的描述,比如如何通过轮作、间作甚至利用特定野生植物来维持土壤肥力的细节,即便是以今天的生态农业标准来看,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方性种质资源的抢救性记录部分,这些文字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未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抗逆品种选育的宝贵基因库。然而,我也注意到,由于篇幅所限,对于这些遗产在现代社会化生产中如何进行转化和落地应用,探讨得相对较为保守和谨慎,更多的是停留在“记录”和“肯定”的层面,对于如何让这些沉睡的知识“活”起来,指引性略显不足。这或许是受限于“名录”本身的定位,但对于实践者而言,会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这些遗产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的思考。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无可挑剔,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附录和索引方面的处理,对于一套信息量如此庞大的工具书而言,一个高效的检索系统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按地域或时间顺序排列的清单,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跨学科的关联网络,比如将特定的农具与相关的神话传说、特定的耕作方式与特定的气候带进行了交叉索引。这为我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能够快速定位到不同文化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过,在排版细节上,我个人发现一些小瑕疵,比如某些地图的比例尺标注不够清晰,或者一些表格的数据引用来源没有在脚注中明确指出,这对于依赖此书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小小的不便。但这可能只是个案,整体而言,它作为一部严肃的文化遗产记录作品,在资料的系统性和可查阅性上,无疑是做到了行业内的顶尖水准,是一套值得长期置于案头、时不时翻阅的参考巨著。

评分

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叙事节奏和文风转换非常具有趣味性。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学术报告,而是将大量的历史、地理、民俗资料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某些章节,叙事手法甚至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在讲述一个民族与土地抗争、共生的宏大史诗。比如,在描述某个古老的水稻种植区域时,作者采用了类似散文诗的笔法,将季风的规律、水流的走向以及农民的劳作场景融合在一起,画面感极强,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遗产名录变得生动起来。但是,这种风格的切换有时也稍显突兀,前一页还在进行严谨的年代考证,后一页突然转入感性的抒情描述,对于追求纯粹信息获取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去适应这种跳跃性。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记录和引人入胜的文化叙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桥面上的脚下步子时快时慢,考验着读者的适应能力。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光是翻阅它的封面和装帧,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装帧设计得非常考究,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精细的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记录的珍品。我当时是冲着对传统农业的好奇心买的,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古代耕作技艺、传统农作物选育方面的深入探讨。结果,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确实满足了我的期待,尤其是在对一些濒临失传的特色种植模式的图文记录上,那种细致入微的描述,仿佛能让你亲手触摸到泥土的纹理,闻到田间的芬芳。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农业智慧,有着非常详尽的梳理,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带着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活态的遗产”。比如,关于西南山区梯田的精妙水利系统,书中不吝笔墨地描绘了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之道,那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哲学意味,远超出了农业技术本身。不过,对于我这个更侧重于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某些章节在理论探讨上显得有些过于宏大叙事,略微削弱了对具体操作步骤的挖掘深度,让人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能有更多的图解和数据支撑来佐证那些古老的经验。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对农耕文明精神的抢救性回溯。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资料库”的分量。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对“名录”本身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宏观的梳理,期待能看到一份清晰的分类框架。然而,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田野调查报告的集合。每一个条目,无论是关于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还是关于某一特定作物品种的起源故事,都像是经过了多年的实地考察后才沉淀下来的文字结晶。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学术规范的影子,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因为它不会用花哨的辞藻来吸引你,而是用铁一般的事实和详实的物证来构建其论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非物质性”遗产的关注,不仅仅是看田地的布局和农具的样式,更深入到那些口口相传的农谚、祭祀仪式以及季节更替中的劳作节律。这些内容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农业”这个概念的理解,使其从单纯的生产活动上升到了文化现象的高度。当然,如此庞杂的信息量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某些专业术语的出现过于突然,需要经常查阅参考资料才能完整理解其内涵。它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案头工具书,而非轻松的睡前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