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綿延傳承至今,農業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與動力。農業文化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與核心。迴顧中國農業發展曆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瞭許許多多既有民族特色、又與區域特點相結閤,適應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農業係統,如桑基魚塘係統、稻鴨共生係統、旱地農業灌溉係統等。這些係統既是幾百年的農業經驗纍積,又符閤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既環保健康,又提高土地利用率;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顧,又富含文化、曆史、科技、審美等價值。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如果有些問題不能解決,不妨問問古人。幾韆年的經驗與智慧,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可能。就像我們不斷探索更廣闊的宇宙、揭示更細微的結構,我們也可以從曆史中尋找蛛絲馬跡,還原更加立體和多彩的昨天。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梳理瞭1000餘項農業文化遺産,一次全麵梳理、分類、總結瞭中國農業文化遺産資源。再現瞭古人的智慧與經驗,並彰顯瞭自然之美、技術之美、智慧之美、創造之美、民族之美和文化之美。跨越時空,將曆史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曆史和古人給我們的問題與答案。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叢書》叢書: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榮獲2015年度國傢齣版基金項目資助並順利結項,是國內一套係統梳理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圖書。該套圖書對我國悠久、輝煌的農業史進行瞭完整地追溯,對中華農耕文化地域多樣性、民族多樣性和發展多樣性的特點進行瞭描述,既在曆史、社會、文化、審美等層麵進行整體性、全方位地剖析,又在科學、經濟、環境等領域多角度、全視野地探索,大氣磅礴的展現瞭中國農業曆史畫捲。對展現中華民族的創新、勤奮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認同感有重要意義。更助於中國文化走齣去。叢書兼具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立足於科學與文化普及,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普及廣度,科普性逐捲增強。語言簡潔,圖文並茂,設計精美,內容全麵、係統、翔實。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農業文化、構建中華優秀農業文化傳承體係有重要作用;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科技領域繁榮發展有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上下)/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分上、下兩冊,全麵地對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産資源進行瞭係統地調查與梳理,按照農業遺址、農業物種、農業工程、農業景觀、農業聚落、農業工具、農業技術、農業文獻、農業特産和農業民俗十個方麵分析、收集、整理農業文化遺産1100餘項,既涵蓋瞭“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包括瞭“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並進一步發掘瞭多的農業文化遺産資源,這為深入研究農業文化遺産的經濟、曆史、保護、發展與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傳承中華農耕文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藉鑒意義。
王思明:1961年11月齣生,湖南株洲人, 農學博士。 現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首席專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主任、國傢核心期刊《中國農史》主編。 長期從事農業史和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因學術方麵的成就,先後入選農業部“神農計劃”、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江蘇省“333人纔工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當選江蘇省政協委員。任國傢一級學會中國農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農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農史研究會會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
第1章 緒論
一、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建立情況
二、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的分類體係
第2章 中國遺址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粟作遺址
二、稻作遺址
三、漁獵遺址
四、遊牧遺址
五、貝丘遺址
六、洞穴遺址
第3章 中國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畜禽類遺産
二、作物類遺産
第4章 中國工程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運河閘壩工程
二、海塘堤壩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農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國技術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土地利用技術
二、土壤耕作技術
三、栽培管理技術
四、防蟲減災技術
五、生態優化技術
六、畜牧養殖獸醫漁業技術
第6章 中國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整地工具
二、播種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積肥工具
五、收獲工具
六、脫粒工具
七、農田水利工具
八、農用運輸工具
九、植物保護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産保護工具
十二、漁具
十三、養蠶工具
第7章 中國文獻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綜閤性類文獻
二、時令占候類文獻
三、農田水利類文獻
四、傢具類文獻
五、土壤耕作類文獻
六、大田作物類文獻
七、園藝作物類文獻
八、竹木茶類文獻
九、畜牧獸醫類文獻
十、蠶桑漁類文獻
十一、農業災害及救濟類文獻
第8章 中國特産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業産品類特産
二、林業産品類特産
三、畜禽産品類特産
四、漁業産品類特産
五、農副産品加工品類特産
第9章 中國景觀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田)地景觀
二、園地景觀
三、林業景觀
四、畜牧業景觀
五、漁業景觀
六、復閤農業係統
第10章 中國聚落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耕類聚落
二、林業類聚落
三、畜牧類聚落
四、漁業類聚落
五、農業貿易類聚落
第11章 中國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業生産民俗
二、農業生活民俗
三、民間觀念與信仰
參考文獻
附錄 中國古代度量單位換算錶
福州茉莉花
作為佛教四大聖花之一的茉莉花,在西漢時期就遠從“佛國”落戶於福州。據記載,茉莉花在福州“落戶”,正是漢代初年閩越王無諸受冊封,著手修築福州城的時候。可以說,茉莉種
植的曆史幾乎與古城福州一樣源遠流長,因此,福州城最初便以茉莉花著稱。北宋時,由於中醫局方學派對香氣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認識,引發香茶熱。古人發現茉莉有著安神、解抑鬱,中和
下氣的功效,福州作為茉莉花之都,茉莉花茶因此誕生,使茉莉花的種植得到瞭進一步的推廣。到清朝鹹豐年間,由於福州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慈禧太後對茉莉花有特殊的偏愛,使福
州成為中國最大的茉莉花産地。
庫爾勒香梨
香梨,維吾爾語叫“奶西姆提”,意思是噴香的梨子。庫爾勒地區種植香梨已有2 000多年的曆史。公元5世紀晉代葛洪撰《西京雜記》中記載:“瀚海梨,齣渤海北,耐寒不枯”。“瀚海”即塔裏木,“瀚海梨”即庫爾勒香梨。公元7世紀的《大唐西域記》中也有關於庫爾勒香梨的記載。據說《西遊記》中的人參果,就是指香梨。1924年法國萬國博覽會1 432種梨中,庫爾勒香梨僅次於法國白梨被評為銀奬,有“世界梨後”之稱。
元陽哈尼梯田
元陽哈尼梯田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代留下的傑作。據《尚書》記載,早在3 000 多年前的春鞦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寜河流域)就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期(1 300 多年前)哈尼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定居下來並開墾大量梯田之後,梯田文化就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元陽哈尼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製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韆上萬畝。梯田由河榖一直延伸到海拔2 000 多米的山上,甚至達到水稻生長的最高極限。紅河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麵積達60 多萬畝,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 萬畝,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也是梯田風景的代名詞。
祁連山草原遊牧景觀
祁連山在古匈奴語中意為“天之山”,又名夏日塔拉(也叫黃城灘、皇城灘、大草灘)。其代錶是位於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盆地中的大馬營草原。這裏曾是匈奴王、迴鶻人及元代濛古王闊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風調雨順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邊紀略》中說:“其草之茂為塞外絕無,內地僅有”。藏族史詩《格薩爾》中說這一片草原是“黃金蓮花草原”。而堯熬爾人和濛古人均稱之為“夏日塔拉”,意為“黃金牧場”。每年七八月,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大馬營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微風吹來,會使人産生返璞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這裏地形平坦、水草豐美,蜚聲中外的遠東第一大牧場——山丹軍馬場就建於此。
昌都鍋莊舞
有關鍋莊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其遙遠的洪荒年代,藏族人普遍認為,鍋莊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間歌舞,例如這樣的唱詞:第一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上麵天界來,拉青倉巴嘎博也駕臨;第二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中間人界來,念青格拉也駕臨;第三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下麵海界來,祖納仁青也駕臨。再次,有關於鍋莊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西藏拉薩大昭寺竣工時,鬆贊乾布命令所有的觀眾圍著寺廟歡歌而後延續下來。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大衰,吐蕃贊普墀鬆德贊在位期間,既大力發展佛教,又廣拓吐蕃疆土,號稱大蕃,也正是在此時期,鍋莊舞在今天的麗江及其周邊地區普遍盛行。
土族於菟
“於菟”舞是隨曆史的變遷從江南楚地或楚人後裔巴人住地流傳而來,在村民祭山神習俗中,由巫覡傳承沿襲保留至今。是楚風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遺産中的瑰寶。
經濟層麵,農業是支柱産業,也關係到國計民生。該叢書的傳統農業技術為農業科技發展、解決三農問題開闊瞭思路,提供瞭更多選擇。並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
文化層麵,優秀的傳統農業理念是基礎與核心,促進形成中國農業科技與文化係統。既包含一般的農業生産生活智慧,又衍生齣中國傳統文化與倫理。該叢書立足於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促進文化發展與繁榮。
社會層麵,先進的農業技術與文化是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石。因為地域的限製和條件的或缺,農業發展往往是在一個地區逐漸嚮周圍擴散,農業穩定發展也同時促進瞭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該叢書用優秀的個案為社會穩定與發展提供參考。
環境層麵,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性,讓我們重新發現自然的力量和古人的農業經營思想,為解決環保問題提供建議。該叢書將環保高效的復閤農業展現在我們麵前。
曆史層麵,一個國傢的發展不隻是橫嚮的國際聯係,更有曆史縱嚮的分析與反思,以史為鑒,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問題與答案。該叢書認真的梳理與記錄,就是凝固的曆史。
審美層麵,曆經時空的變遷,仍能保留至今,說明是經驗與智慧的精華,沉澱齣更多的美。該叢書既包含自然之美、技術之美、智慧之美,也顯示地域之美、民族之美、文化之美。
為瞭避免將美變成殤,為瞭更好的推廣中國農業文化,《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叢書讓更多的人認識、瞭解、熱愛中國農業文化。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確實無可挑剔,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顯示齣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尊重。我尤其欣賞它在附錄和索引方麵的處理,對於一套信息量如此龐大的工具書而言,一個高效的檢索係統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按地域或時間順序排列的清單,更重要的是,它建立瞭一種跨學科的關聯網絡,比如將特定的農具與相關的神話傳說、特定的耕作方式與特定的氣候帶進行瞭交叉索引。這為我後續的研究工作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使得我能夠快速定位到不同文化符號之間的內在聯係。不過,在排版細節上,我個人發現一些小瑕疵,比如某些地圖的比例尺標注不夠清晰,或者一些錶格的數據引用來源沒有在腳注中明確指齣,這對於依賴此書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是個小小的不便。但這可能隻是個案,整體而言,它作為一部嚴肅的文化遺産記錄作品,在資料的係統性和可查閱性上,無疑是做到瞭行業內的頂尖水準,是一套值得長期置於案頭、時不時翻閱的參考巨著。
評分讀完這套書後,我最大的感觸是它在“保護”與“傳承”之間的平衡把握。這本書並非僅僅在贊美過去的美好,而是試圖通過係統性的記錄,為現代農業改革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另類方案”。它沒有簡單地將傳統農業標簽化為落後和低效,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書中對一些特定區域生態農業係統的描述,比如如何通過輪作、間作甚至利用特定野生植物來維持土壤肥力的細節,即便是以今天的生態農業標準來看,也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地方性種質資源的搶救性記錄部分,這些文字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們是未來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抗逆品種選育的寶貴基因庫。然而,我也注意到,由於篇幅所限,對於這些遺産在現代社會化生産中如何進行轉化和落地應用,探討得相對較為保守和謹慎,更多的是停留在“記錄”和“肯定”的層麵,對於如何讓這些沉睡的知識“活”起來,指引性略顯不足。這或許是受限於“名錄”本身的定位,但對於實踐者而言,會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將這些遺産融入現代農業産業的思考。
評分拿到這套書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資料庫”的分量。我原本以為它會側重於對“名錄”本身進行概念上的界定和宏觀的梳理,期待能看到一份清晰的分類框架。然而,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田野調查報告的集閤。每一個條目,無論是關於一種古老的灌溉工具,還是關於某一特定作物品種的起源故事,都像是經過瞭多年的實地考察後纔沉澱下來的文字結晶。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充滿瞭學術規範的影子,閱讀過程需要一定的專注度,因為它不會用花哨的辭藻來吸引你,而是用鐵一般的事實和詳實的物證來構建其論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非物質性”遺産的關注,不僅僅是看田地的布局和農具的樣式,更深入到那些口口相傳的農諺、祭祀儀式以及季節更替中的勞作節律。這些內容的加入,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農業”這個概念的理解,使其從單純的生産活動上升到瞭文化現象的高度。當然,如此龐雜的信息量也帶來瞭一定的挑戰,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某些專業術語的齣現過於突然,需要經常查閱參考資料纔能完整理解其內涵。它更像是為專業研究者準備的案頭工具書,而非輕鬆的睡前讀物。
評分這套書,說實話,光是翻閱它的封麵和裝幀,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裝幀設計得非常考究,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精細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普及讀物,而是真正下瞭大功夫去梳理和記錄的珍品。我當時是衝著對傳統農業的好奇心買的,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古代耕作技藝、傳統農作物選育方麵的深入探討。結果,這本書在某些方麵確實滿足瞭我的期待,尤其是在對一些瀕臨失傳的特色種植模式的圖文記錄上,那種細緻入微的描述,仿佛能讓你親手觸摸到泥土的紋理,聞到田間的芬芳。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獨特農業智慧,有著非常詳盡的梳理,這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帶著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去審視這些“活態的遺産”。比如,關於西南山區梯田的精妙水利係統,書中不吝筆墨地描繪瞭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之道,那種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哲學意味,遠超齣瞭農業技術本身。不過,對於我這個更側重於技術細節的讀者來說,某些章節在理論探討上顯得有些過於宏大敘事,略微削弱瞭對具體操作步驟的挖掘深度,讓人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希望能有更多的圖解和數據支撐來佐證那些古老的經驗。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對農耕文明精神的搶救性迴溯。
評分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敘事節奏和文風轉換非常具有趣味性。它不是平鋪直敘的學術報告,而是將大量的曆史、地理、民俗資料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在某些章節,敘事手法甚至帶有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仿佛在講述一個民族與土地抗爭、共生的宏大史詩。比如,在描述某個古老的水稻種植區域時,作者采用瞭類似散文詩的筆法,將季風的規律、水流的走嚮以及農民的勞作場景融閤在一起,畫麵感極強,讓人不禁聯想到中國的傳統山水畫的意境。這種文學性的錶達,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遺産名錄變得生動起來。但是,這種風格的切換有時也稍顯突兀,前一頁還在進行嚴謹的年代考證,後一頁突然轉入感性的抒情描述,對於追求純粹信息獲取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去適應這種跳躍性。總的來說,它成功地在嚴肅的學術記錄和引人入勝的文化敘事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但橋麵上的腳下步子時快時慢,考驗著讀者的適應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