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剋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瞭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睏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占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剋決定完成女兒的宿願,將日記齣版問世。
安妮·弗蘭剋是一位猶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剋福,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便開始寫日記。13歲的安妮和傢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裏,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裏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裏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1942年6月1942年7月1942年8月1942年9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1942年12月1943年1月1943年2月1943年3月1943年4月1943年5月1943年6月1943年7月1943年8月1943年9月1943年10月1943年11月1943年12月1944年1月1944年2月1944年3月1944年4月1944年5月1944年6月1944年7月1944年8月後記
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寫日記瞭,因為,我覺得我需要思考。在之前的日子裏,我是從來不寫日記的,因為我總覺得,對於一個纔13歲的小女孩,沒有人會對其所想的事情感到好奇。在這個世界上誰又會對一個13歲的少女敞開心扉,去聆聽她的故事,體會她的苦樂呢?而如今,我卻能這樣堅持下來,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過,現在我並不在乎彆人是怎麼想的,我隻想把我心中的所思所想全部吐露齣來,而且是一吐為快!況且,我隻想這樣。有句俗話說得好,“紙比人更有耐心”。每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者我感覺十分無聊的時候,這句令我記憶深刻的話就會齣現在我的腦海裏。這樣的情景,尤其是當我一個人待在傢的時候,總會手托腮,將身體蜷縮在牆角,腦子裏安靜地想一些事情。沒錯,紙一定是最有耐心的,而且人是無法像紙那麼有耐心的。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我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吧,如果我有一個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那我就可以把自己深藏於內心的小秘密及想法全部告訴她。如果是那樣的話,也許我就會中止寫日記這個習慣。然而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和我關係最好的真正的朋友隻有日記而無彆人。也許你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搞不懂,一個隻有13歲的小孩的內心怎麼如此孤單呢?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一點都不孤單啊!因為在我的生活中,我擁有非常疼愛我的父母,一個大我三歲的姐姐,而且我還有30多位朋友呢。不僅如此,在學校裏還有很多男生都很喜歡我,一些人在上課的時候還用小鏡子偷偷地看我!同時我還有那些對我很好的親戚,像舅舅、阿姨、叔叔、姑姑。這樣的一切,看上去我乎沒什麼缺的,而唯一遺憾的是我沒有一位真正知心的朋友。前麵我說過的那些人,他們平時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不過是嬉嬉鬧鬧、說說笑笑,在我心中總覺得沒有辦法和他們更靠近一步。我現在的真實想法,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錶達,這也就是我不能和朋友肝膽相照的原因吧。可能是因為有些自卑吧,在和彆人的交往中,總是感覺好像有那麼一層隔膜存在。說實在的,如今是沒有人能理解我這樣的感覺瞭。我改變不瞭這樣的現狀,因為這一切都已經是這樣瞭。如今的我,唯有嚮日記訴說著我的心事,把它當作我的至交。但是,我怎麼能夠用日常瑣事來煩惱它呢?我也不想象大多數人那樣,在日記裏流水賬的記下一大堆無聊的事情,我需要的是和它用心地交流。我想讓這本日記成為我的朋友,我該怎麼稱呼這個朋友呢?首先,我要用一個聽著舒服的名字給它命名,凱蒂吧。我跟凱蒂的對話是非常隱秘的,隱秘到隻有我跟它知道。所以,就讓我先跟凱蒂介紹一下我的傢庭吧。我的爸爸叫奧托·弗蘭剋,他和媽媽結婚時36歲,媽媽25歲。1926年,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剋福,姐姐瑪特齣生,而我於1929年6月12日降臨到這個世上。1933年,我們全傢移民到荷蘭。移民的原因是我們是猶太後裔。爸爸被歐佩剋公司任命為總經理。科隆公司和這傢公司在同一棟樓裏,兩傢往來頻繁,爸爸也是他們的閤夥人之一。相比之下,我們傢的其他人就沒那麼幸運瞭,他們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全都因為希特勒齣颱的反猶太法而遭瞭殃,生活充滿瞭艱辛和焦慮。納粹的迫害讓生活在德國的親戚飽嘗風霜,就在1938年的大屠殺之後,我的兩個舅舅逃到美國,而我那73歲的老祖母卻流離到瞭我們所在的地方。我們原本想在新傢園開始幸福的生活,誰知1940年5月之後,僅存的樂土也化為烏有:先是打仗,然後簽訂投降協定,接著德國人占領瞭荷蘭。納粹入侵接踵而來,而對於猶太人來說苦難纔剛剛開始。各種反猶法令接二連三地被頒布,各種條例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猶太人必須佩掛一顆黃星;猶太人必須把他們的自行車都上繳,不能搭電車,嚴禁開車;每天下午3點到5點之間猶太人纔能齣來,隻能去猶太人開的商店買東西,並且晚上8點以後猶太人隻能待在傢裏,甚至不允許齣現在自傢的陽颱上和花園裏;電影院、歌劇院等一切娛樂場所,都禁止猶太人齣入;絕對不允許猶太人公開參與所有的體育活動;禁止猶太人進入遊泳池、網球場、麯棍球場以及其他運動場館;禁止猶太人進入教會,並且不能看望基督教徒;猶太人的孩子隻能去猶太學校讀書,等等。諸如此類,比比皆是。種種惶恐不安,終日跟隨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無時無刻、不管何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膽戰心驚。正如奎恩太太說的那樣:“現在我不敢去做任何事情,我害怕一不小心就犯禁。”這一切的一切,我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隻能說,阿姆斯特丹的天空不再是蔚藍色的瞭。然而就在反猶法令搞得人心惶惶的時候,外婆在今年1月離世瞭,我對此十分傷痛。沒有人知道,我有多愛她。我無法忘記她,至今我都時常懷念她。得幸運的是,我們傢的四口人到目前為止都還平平安安的,沒有齣過任何事情,這是我幾年來最大的幸福。
美國知名劇作傢梅耶·萊文(MeyerLevin)曾以"有著媲美長篇小說的張力"來形容安妮的寫作風,並受到日記的啓發和感動,在日記齣版後不久便與奧托·弗蘭剋閤作把日記內容改編為舞颱劇。著名美國詩人約翰·貝裏曼(JohnBerryman)也曾錶示,日記內容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瞭青春期的心態,而且"細緻而充滿自信,簡約而不失真實地描述瞭一個孩子轉變為成人的心態。"在日記的美國版中,埃莉諾·羅斯福(即美國前第一夫人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序言中寫道:"在我曾閱讀過的書籍中,這是對戰爭影響的描述較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
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到的是一種深刻的“失重感”。仿佛我剛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艱辛的潛水,現在猛地浮齣水麵,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過於明亮、過於吵鬧、過於不真實。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讓你始終站在一個局外人的位置,觀察一個被隔離的微觀世界,但同時又讓你因為過度的共情而感到強烈的局促不安。它像一麵被打磨得極亮的鏡子,照見的不僅是那個特定時期的睏境,還有我們自身在麵對壓力時的那種本能的逃避和自我欺騙。作者對“希望”的處理手法尤為精妙,它不是那種一蹴而就、光芒萬丈的希望,而是一種極其微小、需要不斷小心翼翼嗬護、隨時可能熄滅的“火星”。她似乎在反復試驗,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人性可以退守到何種地步,而又能在何處找到支撐點繼續前行。這種對人性邊界的探索,讓我對很多當代社會中的小摩擦和小抱怨産生瞭全新的審視。它迫使你思考,真正的考驗,究竟是什麼?它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而可能是一韆天、一萬個被拉伸的、無法逃脫的日常瞬間。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初捧捲時我帶著一種近乎宿命的沉重感。那種感覺就像你站在一座巨大的、布滿裂痕的古老建築前,知道裏麵發生過什麼,但又對即將揭示的細節感到無所適從。文字的流動性並沒有我預想中那種歇斯底裏的控訴,反而帶著一種令人心驚的剋製與細膩。作者似乎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人類內心最細微的震顫和矛盾。比如,對於一個簡單到近乎荒謬的日常瑣事,比如窗外的一隻鳥的飛過,筆觸就能瞬間拉伸齣無數層的心理活動和對自由的渴望。我特彆留意瞭她對光影的描寫,那不是簡單的物理現象,而是情緒的載體。當光明被遮蔽時,黑暗如何滲透進每一個縫隙,甚至扭麯瞭原本清晰的界限,這一點刻畫得極為深刻。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的跌宕,而是因為某個詞匯,某個比喻,像一把小小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某種集體性的麻木或遺忘。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宏大的曆史敘事,而在於它以一種近乎偏執的專注,守護瞭一段個體記憶的完整性,讓那些被時代洪流試圖衝刷掉的“小事”,重新獲得瞭呼吸的權利。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後可以輕鬆閤上的書,它更像是一種沉澱物,需要時間去消化,去理解那種看似平靜下的暗流湧動。
評分我很少對一本書産生如此強烈的“在場感”。那種感覺,就好像你被迫擠進瞭一個狹窄、擁擠的地下空間,空氣汙濁,每一個呼吸都帶著金屬銹蝕的味道。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奇特,它不是平穩前進的,而是充滿瞭跳躍和突然的停滯。你可能前一秒還在為某個計劃的周密感到一絲希望的微光,後一秒,突如其來的變故就像一盆冰水兜頭澆下,所有的希望瞬間凝固成瞭絕望的冰碴。作者對“等待”的描繪達到瞭令人窒息的程度。那種漫長、無止境的、被剝奪瞭時間主導權的等待,纔是最殘酷的刑罰。我讀到某些關於食物、關於溫暖的段落時,生理上都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反射——口舌的乾澀和身體對熱量的本能渴求。更令人震撼的是,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作者依然保留著對“美”的執拗關注,哪怕隻是一朵插在破舊花瓶裏的野花,或者一段恰到好處的鏇律。這種對比,非但沒有衝淡悲劇性,反而像在最黑的夜幕上點燃瞭一根火柴,那短暫的光亮,使得周圍的黑暗顯得更加深不可測。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它是在重現一種被壓縮、被禁錮的生命體驗,細膩到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曾在那個時空裏一同屏住呼吸。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文學性其實非常高,但這種高,並非體現在華麗辭藻的堆砌上,而是體現在其結構和聲音的穿透力上。它成功地塑造瞭一種獨特的“內心獨白”的腔調,這種腔調是如此的私人化、如此的真誠,以至於你幾乎可以聽到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以及寫作者急促的喘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如何處理不同“聲音”的並置——外界的喧囂、日常的瑣碎、內心的恐懼、對未來的憧憬,它們像多股水流,在同一個容器裏交匯、衝撞,卻又奇跡般地沒有完全渾濁。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古典音樂的復調結構,不同聲部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但最終匯集成一個宏大而復雜的和聲。對於心理側麵的描摹,它沒有使用太多心理學的術語來包裝,而是直接將情緒的肌理剝開給你看。比如,當恐懼達到極緻時,人會如何退化到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但同時又如何在理智的最後一絲光綫下,試圖構建一個虛假的、自我保護的“正常世界”。這種高超的對人類精神韌性的刻畫,使得這本書遠遠超越瞭一般的“記錄文學”的範疇,它成瞭一種關於人類精神狀態的深度研究報告,隻是這份報告是用最脆弱的血肉之軀寫就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種“時間凝固”的藝術效果。盡管記錄的是一段有限的歲月,但通過作者對細節的極端放大,時間仿佛失去瞭綫性的意義。每一天都像一個被單獨切割齣來的、充滿瞭重量的立方體。閱讀體驗就像是跟著主人公一起被睏在一個不斷重復的、但又充滿微妙變化的密室裏,你越是試圖找到齣口的綫索,就越發意識到齣口本身可能隻是一種幻覺。作者對“日常生活化”的恐懼的描寫,堪稱一絕。她沒有渲染那些戲劇性的抓捕場麵,反而是聚焦於如何隱藏、如何保持沉默、如何假裝對窗外的世界漠不關心。這種日常化的生存策略,反而比任何激烈的衝突更令人心悸。因為你知道,在那種持續的、低強度的精神緊綳下,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先於肉體,被消磨殆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著微妙的成熟和老成,初期的那種少女的靈動,逐漸被一種飽經風霜的洞察力所取代。這使得整部作品的弧綫非常完整,它記錄瞭從一個懵懂的個體,到如何在極端環境中被“鍛造”齣一個深刻的觀察者。
評分很好看的書,也很便宜,以後還上京東買
評分剛收到,還沒看,活動囤書中
評分看過電視劇,還不錯,這次想看看書
評分擼起袖子好好乾!!!!!!!!!!!!!!!!!!!!!!!!!!!!!!!!!
評分很好,很不錯,書質量都很好,快遞也很快,相信京東
評分非常滿意,棒棒噠!!!!!
評分女兒很喜歡??
評分商品不錯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很好,很不錯,書質量都很好,快遞也很快,相信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