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丹 著,李莹 绘
图书标签:
  • 于丹
  • 国学
  • 人生哲理
  • 文化
  • 智慧
  • 解读
  • 经典
  • 生活
  • 思考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8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9090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幸福与平静似乎成为了一件奢chi品。其实人生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懂得生活的艺术。于丹老师从山水、诗酒、品茗、鸣琴等几方面,带领大家回归古典世界,畅游古代文人雅士活色生香的精神世界。一杯茶、一壶酒、一段琴,于闲适间找回幸福的感觉,做个有趣的人。

内容简介

跟随着于丹,我们就能在生活中品出趣味,发现生活的另一番美好。在《于丹趣品人生》这本书中,“一山一水一世界”,暗喻着境界,人生境界决定着格局、气度和心态;“茶之味”,暗喻着心态,品茶犹如养心;“酒之品”,暗喻着品性,人的品性决定着生活的轨迹和质量;“琴之趣”,暗喻着情趣,人的情趣爱好导引着人生幸福的浓度和烈度。总结来说就是指: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zui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及《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白岩松
“人生”是个艰难的命题,因为它太“形而上”,解题的人容易走上晦涩的路子,自己费劲,听众费解。在这方面,于丹老师似乎特别擅长:从讲《论语》、讲庄子再到这一部品人生,她总是能穿越时空,采撷祖先的智慧与情趣,给当下的我们注入精神、心灵的氧气和养分。 --云中书城

目录


│ 一山一水一世界 │

生活的艺术   004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011
“我”到哪儿去了   013
且停亭中且停停   017
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   019
亲山临水听鸟鸣   023
看见四季的表情   028
嚼一嚼菜根的香   031
抓住“不亦快哉”的瞬间   035
你的现在在哪里   039

│ 茶之味(上)│

茶圣与《茶经》   047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053
烹茶煮茗辨世情   057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061
且尽卢仝七碗茶   065

│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铅华   072
欢愉之茶:平淡中的回甘   074
忧伤之茶:冷暖自知   077
格调之茶:面对世界的名片   078
力量之茶:临危从容   080
柔韧之茶:外化而内不化   083
绿茶:凝一点早春的魂魄   087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091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094
不如吃茶去   096

│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   102
兴亡之酒   105
人心之酒   108
清醒之酒   110
从容之酒   112
智慧之酒   113
豪情之酒   115
酒隐一场红尘心事   126
醉里乾坤   130
斜阳微醺照菊花   132
唯有饮者留其名   137
且尽生前有限杯   142
醉吟千古兴亡事   143
一蓑烟雨任平生   145
俯仰天地,会心一杯   148
千古有真迹,往往醉后得   150
酒中之礼,酒中之禁   154


│ 琴之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162
琴中识文王   165
山水移情,以无为师   169
命若琴弦   172
听音辨意,草木含情   174
用一生奏成一曲胡笳悲歌   177

│ 琴之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183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88
治世之音,养修之物   192
抚琴七忌,人生庄严   194
琴声即心曲   196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201
代后记 感悟生活智慧   205

精彩书摘

做个有趣的人|于丹
五年前写这本《趣品人生》的动机,是有感于周围的人忙忙碌碌,都说忙得疲惫烦乱,但是又都停不下来。而今这本书再版,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忙碌的节奏比五年前又加剧一些,有意义的事越来越多,有意思的事越来越少。在这个盛夏时节,我不由得想要进到李渔那座“且停亭”中静一静,回望中国人那千年风烟大历史深处的个人趣味,细细摩挲,那些活色生香的集体记忆到底都隐匿在什么地方呢?
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有位满腹经纶的老先生给我出谜语:“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我绞尽脑汁也摸不着边际,还是老先生循循启发,先问“萧萧”二字若指朝代,那么其下又是什么时代?我恍然明白这是萧衍萧纲几位南朝梁帝的代称,其下为“陳”,“陳”字“无边”是“東”,“東”字“落木”,就是一个简单的“日”字了。这就是文人的谜语,逻辑一层层推下来,有趣。
后来陆续看到些古人的对联,像“黄狗踏雪,点点梅花落地”对“乌鸦踩泥,片片竹叶朝天”,都是寻常小景,狗爪印梅花鸦足踩竹叶,真是妙趣横生。再比如“吃西瓜,籽往东放”对“看《左传》,书向右翻”,对得绝妙,自己念起都会忍俊不禁。其实这些也算不上文人雅士的特权,去南通一带就会知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上学前都会念“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朗朗上口,中文的节奏和调性流淌成一种天然的美感,有趣。
再比如赶上溽暑,没有冷气没有冰箱的古人也能趣味灵动。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如此严重苦夏,如何应对是好呢?李渔聪明:“从来行乐之事,人皆选暇于三春,予独息机于九夏”。也就是说每年一个漫漫酷暑给自己放假了,放得彻底决绝。一来和朋友们相约盛夏互不拜访:“夏不谒客,亦无客至。匪止头巾不设,并衫履而废之”。二来寻荫凉处午睡:“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三来品茗啖果:“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最有趣的是光着膀子钻到荷塘里,和老婆孩子藏猫猫,密密荷叶,一片清凉,用李渔自己的话说“可谓极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有趣。小时候记得爸爸的床头,总有一摞明清文人笔记,不是什么正史,但是逸闻趣事真是多。慢慢的,养成自己一个心愿: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个有趣的人。
这样的想法是不大敢拿出来劝别人的,因为大家都在为有用的事忙到不亦乐乎。还是拿古人的话来说事儿吧,张潮在《幽梦影》里讲得最好:“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喜欢这段话,真正的悠闲,养着天真气,养着好奇心,养出一份超乎功利的有趣。倘若养得好,未必不是一种生产力。
所以,即使毕生做着有用的事,也并不妨碍我们终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前言/序言

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作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三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四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五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六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人生海海,智者泛舟》 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或长或短的人生航行。有人乘风破浪,意气风发;有人则在暗礁险滩中步履维艰。然而,无论际遇如何,我们总渴望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安宁与智慧的航道。本书《人生海海,智者泛舟》并非一本教人如何“赢”得人生的实用指南,也非一套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黄昏时分,沏上一壶热茶,轻声与你聊起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得失的种种体悟。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理解“为什么”:为什么生活会有如此多的不如意?为什么那些我们拼命追逐的,最终却让我们感到失落?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脆弱又如此羁绊?《人生海海,智者泛舟》不会给你简单粗暴的答案,它而是引导你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它如同一个温柔的触角,轻轻触碰那些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茫,让你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本书的视角是宏大的,它将目光投向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从孩提时代的纯真好奇,到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再到中年时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晚年时的回首与沉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生不同阶段的独特风景。那些关于爱与失去,关于友情与背叛,关于成功与失败,关于欢笑与泪水,都被一一收入其中。它不回避生活中的阴暗面,但更侧重于从中提炼出积极的力量。作者相信,即便是最深的黑暗,也蕴藏着微弱的光芒,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海海”二字,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广阔。海面平静时,我们得以悠游自在;海浪汹涌时,我们又不得不学会如何驾驭风浪。人生亦是如此,充满了变数与挑战。而“泛舟”则是一种智慧的姿态,它并非对抗,而是顺应。智者并非要征服大海,而是要学会与大海共舞。本书便是要探讨这种“泛舟”的人生智慧。它鼓励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学会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将引领读者走进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乃至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故事。这些经典的文本与鲜活的生命,如同无数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深邃。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透过这些故事,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例如,在解读某位文学巨匠的作品时,作者会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绝望的境地,依然有人性的闪光点;在讲述某个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时,作者会引导我们思考,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跌倒后的重新爬起,以及对梦想的坚定不移。 《人生海海,智者泛舟》也十分关注个体的情感世界。它探讨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书中不乏对孤独、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的深入分析,但它提供的不是一种逃避的方式,而是如何与之和解,从中汲取力量。作者认为,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能够拥抱完整的自己,包括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本书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它审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竞争焦虑”,并倡导一种更加和谐、共赢的生存模式。作者认为,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包容不同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同质化和单一标准。理解并尊重差异,是走向真正和谐的关键。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善于将深奥的道理,化为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触动。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往往蕴藏着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它不是一本“速成”的书,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并将其中的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 《人生海海,智者泛舟》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公式”,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所做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以及一种面对生活的勇气。它希望通过分享那些超越时空的智慧,点燃读者内心的火花,让他们在人生的航程中,能够更加从容、更加智慧地前行。 无论你是正值人生岔路口的年轻人,还是经历了风雨的中年人,抑或是对生活有了更深体悟的长者,《人生海海,智者泛舟》都将为你提供一扇窗,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人生风景。它鼓励你去探索,去体验,去爱,去感受,去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之海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成为那个真正能够“泛舟”于人生的智者。 这本书,适合那些愿意停下来思考人生意义的人,适合那些在迷茫中寻求方向的人,也适合那些渴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之处的人。它将陪伴你,在人生的长河中,不慌不忙,稳步前行,最终抵达内心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像是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舒缓如歌,时而激昂澎湃。我发现它在处理严肃话题时,总能巧妙地插入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片段,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丝毫没有拖沓感。举例来说,在探讨时间价值的那一节,作者先是用典故铺陈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紧接着话锋一转,便用一个现代都市人午休的场景来做类比,这种古今对话的错位感,极大地增强了表达的冲击力。而且,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部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道理变得鲜活有趣,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让人一捧卷就不愿意放下,总想看看下一个转折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中蕴含的某种哲思气息所吸引的。‘趣品’二字,绝非寻常的解读或评论,它暗示着一种超脱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带着几分超然的审视角度。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品酒师,在缓缓品鉴人生的百般滋味。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艰涩的理论,而是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到日常可见的琐碎情景之中,信手拈来,却又掷地有声。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丝毫不显突兀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书中很多章节的论述结构如同精妙的棋局,看似随意的一步,实则暗藏了对全局的洞察。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行文风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深的学问,变得平易近见,充满了可亲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被珍视的感觉。封面那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那行书法般的书名,让人立刻联想到一种沉静而富有底蕴的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它选用的纸张,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抚摸一件古老的物件,而不是简单地处理一本印刷品。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华贵,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格调非凡。这种对物质形态的极致追求,似乎也在暗示着作者对内容本身的雕琢和打磨。拿到手后,我特意观察了内页的排版,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收藏的工艺品,光是看着它,心里就充满了对即将展开的文字的期待。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美感构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觉得这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的序幕。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强大的思辨深度和广度。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化根基之上的一种智慧的喷涌。作者的知识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他能将古典哲学、西方文学、乃至自然科学中的某些规律,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剖析中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独立视角,不盲从任何既定的框架,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着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话,他提供了工具和视角,却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自己。这种尊重个体思考的姿态,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播的体现,它激活了我大脑中沉睡已久的分析回路,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世界。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持续影响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很多书籍读完后便束之高阁,内容很快便会消散在日常的喧嚣中。然而,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精妙的论断,却像种子一样,悄悄地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并在后续的生活中不断地给我带来新的启发。比如关于‘专注’的论述,我此后在处理工作任务时,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作者提出的那个关于‘心流’的描述,这直接改善了我的工作效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用,远比那些直白的口号式鼓励来得持久和深刻。这本书带来的不是一时的情绪高涨,而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升级和气质的潜移默化。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塑造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人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能够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应有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还没看,包装不错,是正版。挺喜于丹的。

评分

买了一大堆,要慢慢地读。

评分

一直喜欢于丹教授的讲座和书作,对国学讲解透彻生活趣味性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质量可靠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排版印刷精良,选材构图合理。京东商城有优惠,在京东自营购物放心可靠。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每逢佳节就买一堆书,书的质量超好,肯定比实体店要好得多,还便宜!!!

评分

超级喜欢于丹的书,写的通俗易懂,而且也很让人去思考人生

评分

给孩子的书 很好,正版书,质量好,发货到货快,服务态度好,以后还来买

评分

很好,正版书,京东的书,质量好,到货快,以后还来买

评分

书的品质真不错喜欢的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