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套装全3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李鸿章(套装全3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鸿福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
  • 历史小说
  • 人物传记
  • 长篇小说
  • 经典文学
  • 清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1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95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258
套装数量:3
字数:129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写李鸿章很好的小说!

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内容简介

  第一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为保卫上海,千里运兵赴沪;在上海三战三捷,出任江苏巡抚;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以洋枪洋炮装备淮军,收复江苏失地,封肃毅伯、太子少保。后因曾国藩剿捻无功,李鸿章代师平定捻军,晋升协办大学士。由此,淮军崛起。
  李鸿章通过镇压内乱而平步青云,勇于任事、不惧困苦、不畏人言、坚持已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人不究细故,只重其长,不重其德,使他帐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通达实用人才,但这也埋下了文官多贪墨之辈、武将多怕死之徒的隐患。
  本书是迄今为止写李鸿章好的小说,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第二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出任天下督抚之首——直隶总督二十五年,长期影响着大清的军事、外交和洋务。他痛感大清积弱不振,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千方百计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与列强的差距。在经历了日本侵台、俄罗斯强占伊犁、法国进攻越南等战事后,他深感海洋武备的重要,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责任感创办了大清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
  此一时期,李鸿章堪称晚清洋务运动的巨擘,他的见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在朝堂上,他依然要与顽固派争斗,又要与疑心重重、善耍手腕的慈禧周旋,才能克服重重阻力推进洋务大业。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晚清的近代化。
  本书是迄今为止写李鸿章好的小说,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第三册内容简介:
  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军力大增,拥有了号称东亚的北洋舰队。可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列强完全认清了大清的不可救药,侵吞中国的野心疯长。随后李鸿章出使俄国,为制衡日本签订中俄密约,并游历欧美、开阔眼界。长期的民教相仇、华洋积怨,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为国家计,谋求东南互保。两宫仓惶西逃,推出李鸿章收拾残局,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忧愤而死。
  这一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降低,帝党与后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国家力量更加分散,国策不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李鸿章深深感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可做砥柱的中枢来领导,自强难求,保国也难。
  本书是迄今为止写李鸿章好的小说,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唐浩明的《曾国藩》并称为“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五大名作”。

作者简介

  张鸿福,山东省作协会员。著有《左宗棠》(全两册)《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鲁中烽火》。曾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学》《广西文学》《文学世界》《中国西部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选载。

精彩书评

  ★大清帝国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伊藤博文

  ★少荃天资与公牍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曾国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目录

平步青云
自 序 我写李鸿章……………………………………………………001
第 一 章 李秀成横扫苏常 曾国藩受任两江…………………………001
第 二 章 李鸿章妙计解困 恭亲王留京议和…………………………017
第 三 章 祁门县愤而辞幕 南昌城儿女情长…………………………033
第 四 章 重入幕三言退敌 克安庆纵论朝局…………………………051
第 五 章 叔嫂合谋擒肃顺 一湖三山募豪杰…………………………064
第 六 章 仿湘营创立淮军 救上海千里轮运…………………………080
第 七 章 结交洋将受冷遇 大战将至筹饷难…………………………095
第 八 章 虹桥大捷扬威名 整顿贪墨去政敌…………………………111
第 九 章 收逃将不拘小节 洋枪队走马换将…………………………124
第 十 章 定大计以沪平吴 围苏州纳王请降…………………………139
第 十一 章 弃信义鸿章杀降 受愚弄戈登反目…………………………154
第 十二 章 费苦心自圆其说 巧斡旋赫德劝和…………………………170
第 十三 章 图自强鸿章上书 重礼义倭仁空谈…………………………184
第 十四 章 遇危机学启托梦 出洋相戈登请辞…………………………199
第 十五 章 报师恩不掠人功 克金陵纵火屠城…………………………214
第 十六 章 曾国藩临渊履冰 安德海搬弄口舌…………………………229
第 十七 章 忧馋畏讥剪羽翼 裁湘留淮谋长远…………………………247
第 十八 章 监临乡试惜人才 鸟尽弓藏受弹劾…………………………262
第 十九 章 巧辩驳有惊无险 受重用署理两江…………………………279
第 二十 章 李鸿章上驷奉师 曾国藩重兵剿捻…………………………295
第二十一章 兴洋务创办沪局 督湖广曾李以代…………………………308
第二十二章 刘铭传以怨报德 李鸿章倒守运河…………………………324
第二十三章 过莱芜凭吊长勺 游岱庙邂逅妙玉…………………………340
第二十四章 李鸿章坚韧求胜 赖文光慷慨赴死…………………………357
第二十五章 济宁危机受处分 张秋城内险丧命…………………………375
第二十六章 张宗禹投河就义 李鸿章晋升协揆…………………………391
洋务巨擘
第 一 章 大清国委曲求全 法兰西虎视眈眈…………………………001
第 二 章 曾国藩回任两江 李鸿章总督直隶…………………………021
第 三 章 幼童出洋多曲折 薪火相传报师恩…………………………038
第 四 章 船政存废起争执 求富求强倡轮运…………………………056
第 五 章 疆臣力争存船政 宣怀招商多曲折…………………………074
第 六 章 轮船招商举步艰 官督商办成大业…………………………092
第 七 章 敢冒险日本侵台 太荒唐皇上微行…………………………111
第 八 章 太大意遗患琉球 无远略请停西征…………………………131
第 九 章 权欲重再度垂帘 筹洋务进京疏通…………………………148
第 十 章 文祥哭谏保新疆 鸿章购舰办海防…………………………166
第 十一 章 马嘉礼云南丧命 李鸿章烟台签约…………………………184
第 十二 章 郭嵩焘出使挨骂 盛宣怀购买铁路…………………………202
第 十三 章 自建铁路成泡影 购并旗昌波折多…………………………220
第 十四 章 日本人得寸进尺 张佩纶出谋献策…………………………238
第 十五 章 总司海防成泡影 借势创办电报局…………………………256
第 十六 章 刘铭传请修铁路 没奈何马拉火车…………………………273
第 十七 章 太软弱力求和局 真果决快刀斩麻…………………………292
第 十八 章 慈禧贪权易中枢 宣怀借势倒财神…………………………312
第 十九 章 无主见和战不定 书生气马尾丧师…………………………331
第 二十 章 袁世凯再平政变 李鸿章连签两约…………………………352
第二十一章 西太后大兴园工 李中堂望洋兴叹…………………………372
第二十二章 天皇节款造军舰 慈禧一心建园林…………………………392
帝国烽烟
第 一 章 醇亲王巡阅北洋 李莲英循规蹈矩…………………………001
第 二 章 多尔齐大闹威海 西太后巡视园工…………………………020
第 三 章 痴情郎跪求醇王 李鸿章进献火车…………………………041
第 四 章 光绪帝违心立后 顽固派谏阻铁路…………………………060
第 五 章 光绪大婚宠珍嫔 鸿章嫁女固靠山…………………………079
第 六 章 失援手友朋频逝 扩园林停购舰船…………………………099
第 七 章 日本增兵谋决战 大清避战失先机…………………………118
第 八 章 赖调停一误再误 敢冒险不宣而战…………………………137
第 九 章 箭在弦中日宣战 士气低株守待敌…………………………155
第 十 章 谋换将交章弹劾 无战志弃守平壤…………………………174
第 十一 章 海战失利丢主权 万寿将至生和心…………………………193
第 十二 章 恭王复出无雄心 辽东溃败多逃将…………………………212
第 十三 章 乏良将旅顺失守 无决断和战分歧…………………………231
第 十四 章 断后路威海危急 赴广岛求和被逐…………………………251
第 十五 章 丁汝昌自杀殉国 李鸿章赴日议和…………………………271
第 十六 章 马关签约留骂名 三国还辽埋祸根…………………………292
第 十七 章 义和团迷信神功 太子党别有用心…………………………312
第 十八 章 行废立列国反对 怀私欲利用神团…………………………332
第 十九 章 太激愤火烧教堂 受怂恿轻率宣战…………………………352
第 二十 章 拒矫诏东南互保 起内讧天津失守…………………………372
第二十一章 假神功难抵洋炮 真凶残联军屠城…………………………393
第二十二章 辛丑签约国权丧 屈辱忧愤鸿章殁…………………………414
后 记 …………………………………………………………………434

精彩书摘

  第一章李秀成横扫苏常曾国藩受任两江
  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策划五路大军围攻江南大营。当时,太平天国的天京被江南大营围得似铁桶一般,李秀成本来只想破解天京之围,而彻底踏破江南大营,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天京)后,官军在扬州建起了江北大营,在金陵城东建起江南大营。在咸丰六年和咸丰八年,江北大营先后两次被太平军踏破,后来再也没有建起来;而江南大营虽于咸丰六年被踏破,但咸丰八年又重新建起。自太平军兴以来,清朝经制之师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只不过是乡间练勇的湘军却风生水起,俨然成为平叛的主力。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江南大营,是经制之师仅存的硕果,在支撑着朝廷的脸面,因此,朝廷自然寄予极大的厚望。然江南大营统领、钦差大臣和春,却难孚重托。
  和春,满洲正黄旗人,属于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从太平军广西起事开始,他就与向荣一道尾追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进湖北、赴金陵,在满人中还算得上久经战阵。不过,他有旗人的通病,华而不实,喜欢恭维,看不起汉将。更糟的是他用了一个小人王浚做翼长,此人最擅长恭维巴结,大聪明没有,馊主意一皱眉头就来。尤其是他每月只发半饷的主意,让上上下下的人都颇为不满,他攥着三十多万两银子不放,说是待克复金陵后补发,想以此激励将士效命。可这些绿营、旗人当兵就是为了拿饷,拿饷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整个江南大营,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游娼四出,似集镇如青楼。
  如今饷不凑手,酒赊不出来,婊子不买账,士气不但低落,而且大家愤愤不平,就像一堆干柴,一个火星就可能来个火烧连营。由他把持后勤,弄得上下都有意见。
  军务帮办张国梁意识到了危机,屡次向和春苦求军饷,可和春一概不应。张国梁是土匪出身,外号大头羊。当土匪时就以仗义、不妄杀出名,参加过天地会,后来被向荣招安,屡立战功。就连咸丰也知道张国梁勇猛能战,令图形进览(就是请人画下像来,送到大内请皇上御览),这是非常高的荣耀。要论带兵打仗,张国梁比和春强得多,但他是汉人,所以向荣战死后,继任钦差大臣的不是能打善战的张国梁,而是逊色不少的和春。
  和春知道自己不及张国梁,但官大一级压死人,因此事事为难他。张国梁说东,他偏要西。因此,张国梁来为士兵讨饷,他就更不可能发全饷了。张国梁的部下都为他鸣不平,纷纷气道:“各位兄弟,等长毛来进攻时,咱们都不要动,看大帅和翼长怎么拿银子去破敌。”
  如今五路长毛来攻,最能战的张国梁部情绪又是如此,江南大营实在是岌岌可危。和春心里也急,但他仍放不下架子,不与张国梁商议,却连写七封鸡毛信向两江总督何桂清求援。
  何桂清(1816—1862年),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吏部侍郎、江苏学政,干的都是文职。太平军兴后,正在江苏学政任上的他上折言说兵事,洋洋数千言。咸丰以为他知兵,让他出任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他千方百计为安徽官军筹饷,又得到咸丰的赞赏。后来两江总督出缺,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极力举荐何桂清,咸丰便答应了。
  何桂清骨子里是个文人,并不知兵,但他偏偏有志要做个真正的总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嘛!所以太平军进攻江南大营,他反而认为是个机会——如果和春被长毛打得落花流水,那么自己接替他就顺理成章了。所以,他以常州也发现大批长毛、必须力保官军粮饷后路为由,不但不发兵相救,还把浙江赶来援助的一万多人统统留在了常州,名义上是坚固官军后路、保护苏东膏腴之地,其实只是为了保护总督府的安全。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太平军发起总攻。当天还是晴空万里,夜里开始雷雨交加。官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江南大营西南长壕首先被太平军攻破,天京城内的太平军见援军到来,士气大振,也冲出来厮杀,油火罐点燃了官军的火药库,一时间爆炸连环,火光冲天。
  太平军连破五十余营,官军总兵黄靖、副将马守富、守备吴天爵被击毙。张国梁听到西部营垒有战事,带兵赶来时官军已溃不成军,只好原路返回,准备固守大营东北半壁。谁料大营中的官军更是无心恋战,趁乱四处放火,纷纷逃散。
  和春此时因饮酒过度,在枪炮轰鸣中依然酣睡不醒。外甥、副将常亮等人叫醒他后,说太平军正在发动进攻,他不但不信,还要躺下继续酣睡。直到帐外燃起大火,溃兵汹涌,他才被吓醒,连鞋子也没来得及穿,便一路狂奔,经石埠桥再换船逃到了镇江。
  半天一夜的时间,太平军顺利攻破了结营近百里的江南大营,缴获了大量枪炮、火药、铅子以及白银十余万两。
  张国梁部勉强成军,幸未一溃千里,尤其是亲兵营一直维护在他身边。天亮后,他试图收拢部队整军再战,但部下都苦苦相劝,言说兵败如山倒,何况长毛气势如虹,现在能全身而退就是万幸,再战只能是自寻死路。
  张国梁西望江南大营,已是处处烟火,一片狼藉。往东的路上,则是丢弃一路的缨帽刀枪、锅碗篷帐、裹脚烂鞋以及其他军资。再看看身边的亲兵,个个一身烂泥,满脸烟灰血污,垂头丧气,确实不能再战。他长叹一声道:“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便命令亲兵营把路上的旗帜都捡到手中高高举起,他则横刀立马,亲自断后,撤往镇江。
  天京之围完全解除,太平军将士忙着抢夺官军遗弃的物资,大家肩扛背驮,发现更稀罕的物什,便扔掉手中的,捡起新的来。结果就像黑瞎子掰玉米,一边丢一边捡,弄得心猿意马。
  李秀成督带亲军一路往东,见远处全是张国梁的军旗,心中不免胆怯。张国梁乃官军中少有的悍将,太平军屡屡吃他的苦头,怕他撤退之中仍有计谋,所以不敢穷追。
  前线败退下来的溃兵自然也到了常州,何桂清获悉败报,后悔不迭。江南大营与苏常一线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当初他利令智昏,只打自己的好算盘,把唇亡齿寒的道理抛到九霄云外。而今江南大营溃败,和春如果参自己一本,他就是巧舌如簧,也百口莫辩。更糟糕的是,江南大营一溃千里,如果长毛来攻,他只有披挂上阵了。虽说自己以言兵论战出名,但吃烧饼喝凉水,是不是真知兵自己心里最有底。所以他连连给和春数封信,除温语劝慰外,还立即送五万两军饷,同时诚恳相邀:“常州万民,皆盼大帅如望云霓。”
  退到镇江的和春已心胆俱裂,便以加强后路为由,让张国梁随他一起退往丹阳城。和春乃败军之将,见何桂清态度还算诚恳,所以一肚子气没法向他撒了。王浚收到军饷后依然如故,只向溃勇每人暂发二两。张国梁怒不可遏,去找和春理论,和春虽不再趾高气扬,但仍不肯让王浚修改成命。张国梁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
  ……


《烽火岁月:晚清风云录》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次直面风雨的民族抉择。 本书是一部以晚清中国为宏大背景,深入刻画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变迁、政治斗争以及个人命运的鸿篇巨著。它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晚清画卷,将读者带入一个风云激荡、危机四伏的时代。故事的主线聚焦于一批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奋斗、甚至陨落的各色人物,他们或身居庙堂,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或行走江湖,体验民间疾苦;或肩负使命,为民族的未来奔走呼号。 第一卷:暗流涌动 故事的开篇,将我们置于咸丰年间的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往日的辉煌,然而,内忧外患的阴影早已悄然笼罩。太平天国运动如烈火般席卷江南,搅得民不聊生,朝野震动。同时,西方列强的窥伺如影随形,一次次用坚船利炮敲击着大清王朝脆弱的国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的出身显赫,肩负家族荣耀;有的出身寒门,凭着过人的才智和胆识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舞台。书中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晚清官场的腐朽与僵化,也揭示了那些试图变革却步履维艰的努力。 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影响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从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洋务运动的兴起,再到内部的层层矛盾。我们看到,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博弈,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都使得这个国家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个人层面,本书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是心怀救国救民理想的士大夫,或是身处乱世的普通百姓,或是那些在利益纠葛中沉浮的商人。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将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迷茫、恐惧、希望与绝望。那些在血与火中锻造的友情,在权谋与算计中破碎的爱情,在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之间的艰难抉择,都将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卷:巨变洪流 时间来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更为剧烈的动荡。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帝国的衰亡,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甲午海战的惨败,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国人对“自强”的幻想,也让世界看到了这个东方古国的衰败不堪。 本书将聚焦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看到,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器物上的学习已不足以救国,必须从制度、思想上进行根本性的革新。维新变法运动如同一道短暂的闪电,照亮了变革的道路,但也随即被强大的保守势力扼杀。 在这一卷中,我们将看到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胸怀报国之志、力图改革图强的志士仁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在民间传播新知;有在变革浪潮中摇摆不定、甚至成为阻碍的守旧派官僚;也有在民族危机中奋起反抗的各阶层民众。 故事将深入描写甲午战争的残酷与失败,以及战败后中国社会所承受的巨大创伤。从《马关条约》的屈辱签订,到各地民众的反抗与觉醒,我们将看到一个民族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艰难历程。同时,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愈演愈烈,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加速,国家主权面临严峻考验。 在个人命运方面,本书将展现出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描绘。那些曾经怀揣理想的改革者,他们或被流放,或被绞杀,他们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而那些在乱世中求生的普通人,他们或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或为了家园奋起抗争。爱情在战乱中显得尤为脆弱,亲情在离别中备受考验,友情在危机中得到升华或破灭。 第三卷:走向未来 故事的最后一个篇章,将带领读者走向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溃败,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革命的火种在各地悄然燃起。 本书将重点描绘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图景。我们将看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他们如何呕心沥血,组织革命力量,传播革命思想,为推翻帝制而奋斗。同时,我们也看到,清政府内部的腐朽统治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即使是有限的改革,也无法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在这一卷中,我们将看到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活动。有那些满怀救国热情,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青年;有在旧制度与新思潮之间摇摆,最终选择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也有那些在民族危机面前,开始反思帝国命运的晚清官员。 故事将深入描绘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进程,从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到全国各地的响应,再到最终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非终点。新生的民国面临着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的严峻挑战。本书将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这场革命的成果与局限,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在个人命运方面,本书将展现出更多的希望与新生。那些曾经在乱世中挣扎的人物,他们将在新的时代中寻找新的方向。新的爱情故事在废墟中萌芽,新的友情在共同的理想中建立。而那些曾经的悲欢离合,都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向一个崭新的未来。 《烽火岁月:晚清风云录》 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曲献给那个时代所有奋斗者的挽歌,是一面映照出中国近代史深刻变革的镜子。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跌宕的故事情节以及宏大的历史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晚清那段充满血泪、抗争与希望的岁月,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如何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一步步走向复兴。这部作品,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小说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故事围绕着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女性角色展开,她的命运跌宕起伏,时而被命运的洪流裹挟,时而又能凭借坚韧的意志力逆流而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扯、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权衡,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痛苦与挣扎,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而且,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紧凑激烈,高潮迭起,时而又舒缓悠长,让人有时间去回味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更像是一幅描绘那个时代社会百态的宏大画卷,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描写近代士大夫阶层沉浮的鸿篇巨制。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精美的散文诗。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旧时代精英阶层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迷茫、抗争与最终的落幕。书中的人物群像非常丰富,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命运轨迹和思想深度,即便是配角也绝不脸谱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变”与“不变”这一主题的探讨,探讨了在时代洪流下,个体如何坚守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选择的艰难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历史题材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史实堆砌,而是将历史背景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完美融合。作者似乎对那个年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笔下的权谋较量、外交博弈,都显得真实可信,充满了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位关键历史人物的塑造,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而是有了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尤其是主角团在面对国家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个人牺牲,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深思不已。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洗礼,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类长篇小说会过于沉闷,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讲述晚清变革图景的作品,叙事手法非常新颖,大量运用了书信、日记等第一人称材料,使得故事的代入感极强。我仿佛化身为故事中的一个旁观者,亲历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也令人称道,无论是服饰、礼仪还是当时的风土人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构建了一个极为逼真的历史场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小说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审视和剖析,这种勇气和深度,在同类题材中是难能可贵的。看完之后,留下的不仅是故事的余韵,更有对那个特定时代复杂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部小说真是将“史诗感”做到了极致。它讲述了一个家族跨越数十年、参与并见证了近代中国重大转折点的故事。叙事视角宏大,时间跨度长,但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总能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家族内部的爱恨情仇、权力斗争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同时在欣赏一部波澜壮阔的家族编年史和一部扣人心弦的个人奋斗史。人物命运的交织、历史事件的牵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新的信息和情感冲击所吸引。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下一段命运走向的期待,它成功地让冰冷的历史拥有了温暖而沉重的温度。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发货快,品质不错,值得拜读

评分

本就是小说,白话文让人看得懂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看着舒服

评分

正版图书,价钱优惠,物流很给力

评分

京东直营,快,好书。 。。。。。。。。。。。。。。。。。。。。。。。。。。。。。。。。。。。。。。。。。。。。。。。。。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一直都在想买,印刷还行

评分

喜欢看书,看近代历史更给人启迪!看了曾国藩、张之洞,再看李鸿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