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

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城下裕二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学
  • 量刑
  • 刑罚制度
  • 司法实践
  • 法学理论
  • 增补版
  • 犯罪
  • 刑罚适用
  • 量刑标准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77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966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海道大学教授城下裕二先生于2009年出版的《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的中译本。本书主要是作者发表的有关量刑理论学术论文的体系性汇编,在阐述日本量刑理论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法定刑加重与立法政策、罪数论与量刑理论、量刑情节的意义和界限、作为量刑情节的“侦查程序违法”、死刑与无期惩役的界限、对少年判处不定期刑的量刑基准、消极责任主义的趋向、陪审员制度的量刑等问题。本书不仅有精深的理论分析,也有对日本判例的详细研讨。阅读本书,读者能把握日本当下量刑理论的研究现状,了解zui新的学说和诸多量刑的现代课题。

作者简介

[日]城下裕二:
1960年 生于札幌市
1983年 北海道大学法学部毕业
1990年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修了(法学博士)
1990年 札幌学院大学法学部助理教授
1997年 札幌学院大学法学部教授
1997~1998年 剑桥大学法学院客员研究员
2002年 明治学院大学法学部教授
2008年至今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教授
主要著作
《量刑基准研究》(成文堂,1995年)
《讲义刑法各论(补正第2版)》(共著)(青林书院,2007年)
《New Live 刑事法》(共著)(成文堂,2009年)
《器官移植与法》(编著)(日本评论社,2009年)

黎其武,1976年生,湖南华容人,2005年获得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刑法学),现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13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从事访问研究;著有《量刑公正论》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赵姗姗,河北邢台人,刑法学博士。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师从张远煌教授,主攻犯罪学。2009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赴日本北海道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长井长信教授,主攻经济刑法。2014年6月取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政法大学讲师。

目录

第1章量刑理论的现状
1.问题所在
2.量刑基准的构造
3.被害情感与量刑基准
4.结语
第2章法定刑加重与立法政策
1.问题所在
2.法定刑及其加重的意义
3.法制审议会中的说明与审议经过
4.探讨
5.结语
第3章罪数论与量刑理论
——围绕观念竞合中的“二重评价”与并合罪规定之法意
1.问题所在
2.观念竞合中的“二重评价”
3.并合罪加重之法意
【案例研究1】新女性监禁案
【案例研究2】大阪连续强奸、强盗案
第4章量刑情节的意义与界限
1.问题所在
2.责任判断与量刑情节
3.预防判断与量刑情节
4.与责任判断、预防判断无关联的量刑情节
【案例研究3】违反道路交通法的被告案
第5章作为量刑情节的“侦查程序违法”
1.问题所在
2.裁判例介绍
3.程序法角度的探讨
4.实体法角度的探讨
5.结语
第6章再论作为量刑情节的“侦查程序违法”
1.问题所在
2.“可罚责任”与侦查程序的违法
3.“规范的安定化”与侦查程序的违法
4.结语
第7章最近案例中的死刑与无期惩役之界限
1.问题所在
2.死刑选择之“量刑基准”与“量刑情节”
3.最高裁的新近判例
4.结语
【案例研究4】判处死刑的原判决被改判无期惩役的案例
【案例研究5】18年惩役被改判无期惩役的案例
【案例研究6】撤销维持第一审无期惩役判决之控诉审判决的案例
【补论】5案件之后的判例动态
第8章对少年判处不定期刑的量刑基准
1.问题所在
2.少年刑事案件和量刑基准
3.不定期刑的量刑基准
4.不定期刑和酌情减轻
第9章文献介绍
1.松冈正章著《量刑法的生成与展开》
(成文堂,2000年)
2.原田国男著《量刑判断的实践》
(现代法律出版,2003年)
3.MarvinE.Frankel,SentencingGuidelines:ANeed
forCreativeCollaboration,101YALEL.J.2043-51
(1992);DanielJ.Freed,FederalSentencingin
theWakeofGuidelines:UnacceptableLimits
ontheDiscretionofSentencers,101YALE
L.J.1681-754(1992)
4.KATESTITHANDJOS�IA.CABRANES,
FEAROFJUDGING:SENTENCINGGUIDELINE
INTHEFEDERALCOURTS,The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98,pp.xii+276
第10章消极责任主义的趋向
1.问题所在
2.前提考察
3.来自“实质报应刑论”的批判
4.来自消极责任主义之“再构成”的批判
5.来自主张“运用上之例外”见解的批判
6.结语
第11章陪审员制度中的量刑
1.序言
2.评议
3.量刑相关的评议?决议和量刑“基准”
4.量刑理由的记载
5.控诉审中的量刑审查
判例索引
附:主要期刊、杂志、判例等文献名称中日文对应表
译后记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此次《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成文堂,2009年)(以下简称本书)的中文版得以发行,于作者而言,是件非常高兴的事。
本书的初版(成文堂,2007年),是《量刑基准研究》(成文堂,1995年)出版以后笔者所撰写的有关量刑理论论文的汇集;追加初版发行后已发表的两篇论文,由此作为“增补版”而成为本书。
历来,理论刑法学一直把犯罪“成立与否”之问题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但是,关于刑罚的“程度、分量”之问题也同样存在讨论的可能性。此可谓笔者至今一贯的问题主张。可以说,就委托于实务的量刑,采用刑法解释论的方法进行考察,是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
近年来中国正推进量刑改革,对量刑的学术关注也在增强。日本从2009年5月起开始实施“陪审员制度”;普通市民与法官一起形成合议体,参与到刑事案件的量刑判断中。在有罪率高的日本刑事审判中,相较有罪无罪的结论,被科处多重的刑罚,理所当然地成了作为相关者的被告人主要关心的问题。随着陪审员审判的进展,笔者认为针对量刑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
本书译者之一的黎其武(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是就量刑理论公开发表过许多优秀论文的青年刑法研究者。黎副教授于2013年度在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作访问研究员,在访问期间进行了持续钻研;对笔者来说,确有幸能加深和黎副教授的学术交流。本书另一位译者赵姗姗(西北政法大学讲师),修了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的博士后期课程(刑法专业),取得博士(法学)学位;从比较法的视点研究中日刑法的赵讲师,作为本书的译者非常适合。黎副教授和赵讲师致力于专业书的翻译这种困难且需坚持的工作,笔者对此再次表示感谢,同时祝愿他们取得更多成就。
希望本书能够多少起到架起中日之比较量刑研究的“桥梁”作用。

城下裕二
2014年11月11日
记于落叶飘舞的校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刑事诉讼法学领域前沿探讨的著作的简介,重点聚焦于程序正义的实现路径、证据规则的精细化以及审判权运行的内在逻辑,与您提到的量刑理论著作主题有所区别。 --- 《刑事诉讼的范式转向与程序基石:当代冲突与制度重塑》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刑事诉讼法学核心议题的学术力作,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法治理念的深刻演进,聚焦于刑事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理论瓶颈。全书并未侧重于量刑的实体性或经验性研究,而是将视野聚焦于更为基础和宏大的主题:刑事诉讼的制度逻辑、权力运行的边界约束,以及程序正义在具体司法场景中的落实机制。 第一部分:程序正义的当代价值重估与规范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程序正义”在现代刑法国家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系统性的哲学辨析和法理学定位。作者认为,在社会风险日益复杂化、司法资源分配日趋紧张的背景下,程序正义的概念已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平衡个体自由与国家惩罚权力的重要工具。 概念的演进与冲突: 深入探讨了康德主义的义务论视角与功利主义的效果论视角在程序设计中的张力。重点分析了“真实发现”目标与“保障人权”目标之间的权衡艺术。 程序保障的基石: 详细梳理了辩护权、沉默权(不自证其罪原则)在不同法域间的制度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特别关注了“预防性司法”倾向对传统程序保障带来的挑战,例如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效性要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交融: 分析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文本对本土刑事诉讼规范的约束力与引导作用,探讨了如何在全球人权标准的框架下,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内诉讼模式。 第二部分:证据裁判的精细化:从规则到事实认定的技术性挑战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分析领域,它彻底脱离了对量刑幅度或情节的探讨,转而深入到司法裁判的“原材料”——证据的收集、审查和采信过程。作者强调,证据的合法性与可靠性是程序合法性的生命线。 非法证据排除的边界: 对“毒树之果”原则在不同司法阶段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善意取得”的例外情形,并构建了一套衡量程序瑕疵严重程度与证据可采性之间的多维度评估模型。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排除规则的刚性与司法裁量的弹性之间的平衡点。 专家证据与科学性审查: 聚焦于法庭科学证据(如DNA、数字证据)在现代诉讼中的地位。分析了“达伯特标准”(Daubert Standard)等科学证据采纳标准在本土语境下的适用困境,并提出了对鉴定人资质和鉴定过程透明度的更高要求。 传闻证据的例外化处理: 详细剖析了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如“死亡供述”、“具有内在可靠性”的陈述)。书中构建了一套基于“对质权实现可能性”的分析框架,以更审慎的态度来评估非庭审陈述的证据价值。 第三部分:控辩对抗的结构性优化与庭审模式的现代化 本部分着眼于刑事诉讼的动态过程,探讨如何通过结构性的制度设计,使控辩对抗从形式走向实质。本书对庭审的组织形式、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以及司法人员角色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证据开示制度的深度构建: 强调了早期、充分且平等的证据开示是实现有效辩护的前提。作者批评了“突袭式”的庭审策略,并提出了构建一套强制性的、全流程的证据交换机制的构想,以降低庭审的不确定性。 交叉询问的技术与艺术: 从证据法理论的角度,而非辩护技巧的角度,分析了交叉询问(Cross-Examination)在检验证人可信度和证据真实性方面的独特功能。书中对引导性问题、暗示性问题的运用规范进行了详尽的法理阐释。 法官角色的转型: 讨论了英美法系中“消极型法官”与大陆法系中“积极调查型法官”的融合趋势。作者主张,法官应在确保程序中立性的同时,对证据的收集和展示过程进行适度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控辩双方的权力失衡。 第四部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程序性反思与人权维度 与传统的量刑改革聚焦于“宽大”不同,本书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视为一个重要的程序选择机制,重点探讨其对诉讼结构、权利保障以及司法效率的深远影响。 自愿性的界定与审查: 探讨了被告人“真实、自愿”认罪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针对智力障碍、精神障碍或文化水平较低的被告人,如何保障其认罪决定的非胁迫性。 程序选择的公正性: 关注制度设计本身是否会诱导被告人放弃审判权,形成一种隐性的“程序压力”。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确保检察官和法官在制度适用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机制性保障措施。 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认罪认罚制度对审判资源分配的积极效应,但同时警告,效率的提升绝不能以牺牲核心程序保障为代价。 总结 《刑事诉讼的范式转向与程序基石》旨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提供一个聚焦于制度基础、证据科学与程序保障的分析框架。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坚守了程序在法治中的首要地位,并以严谨的法理思辨和对现行制度的批判性审视,推动司法实践向着更具公信力、更贴近现代人权理念的方向发展。本书适合于法学理论研究者、资深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所有关注司法公正的法律专业人士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量刑”这一概念有了颠覆性的理解。我原以为量刑就是根据罪行轻重,套用刑法条文,给予相应的刑罚。但《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量刑的社会学视角》这一部分的论述,尤其精彩。它不再将量刑视为一个孤立的法律技术问题,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深入分析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媒体舆论对量刑理念和实践的影响。他举例说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惩罚的必要性”、“刑罚的适当性”等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社会层面的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立法者、司法者乃至公众的量刑观念。这种从宏观社会学层面切入,来解析微观量刑实践的写法,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的社会属性。书中还探讨了“量刑的民主化与公众参与”的问题,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作者认为,量刑决策并非完全由专业人士说了算,适当引入公众的意见和监督,能够更好地体现司法公正,增强司法的公信力。例如,在一些涉及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中,听取陪审团或者公众代表的意见,可能会有助于做出更符合社会期待的量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引发读者的思考,挑战既有的认知,促使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法律问题。

评分

《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向前看”的动力。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和总结已有的量刑理论,更是在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量刑改革的挑战与机遇”的深入剖析。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当前量刑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痛点,比如量刑不公、量刑畸轻畸重、刑罚执行的异化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其中关于“适应性量刑”的理念,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根据不同罪犯、不同犯罪情境,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灵活调整量刑策略的思维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的僵化模式。书中还非常务实地讨论了量刑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力,例如来自司法体系内部的惯性思维,来自公众舆论的压力,甚至是立法层面的滞后性。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国家在量刑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现有的法律框架,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参与到推动法律进步的进程中去,如何为构建一个更公正、更有效的量刑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所蕴含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它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深度探索。《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量刑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份对公正、对刑罚哲学进行深刻反思的学术报告。我尤其对书中“科技发展对量刑的影响”这一章节感到震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法律自然也不例外。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深入探讨了技术如何在量刑中发挥作用,例如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再犯风险,辅助量刑决策。但同时,他也并没有盲目推崇技术,而是审慎地指出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潜在风险,例如算法歧视、隐私侵犯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科技与法律的融合有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书中对于“跨国界犯罪与国际量刑协调”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跨境犯罪已成为常态,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有效的量刑与合作,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作者提出的几种可能性,无论是对国际刑事管辖权的再探讨,还是对国际量刑标准的初步构想,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战略性。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未来法律发展的方向,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评分

读到《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法律,特别是刑法和量刑实践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枯燥的案例分析,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理论,转化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议题。书中的“增补版”字样,也预示着它并非只是对过往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紧密结合了当下社会发展和法律进步的新动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犯罪预防与量刑目的”的讨论,它不再仅仅将量刑视为对既成事实的惩罚,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量刑设计,有效遏制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书中提到的不同量刑理论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让我对量刑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它在介绍惩罚理论的同时,也详细阐述了修复性司法和恢复性正义的理念,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强调了对被害人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重建,这在很多传统刑法理论中是相对忽视的。我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都在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才能在惩罚与教育、公正与人道之间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从而实现刑罚的真正价值。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读起来既觉得受益匪浅,又时常陷入沉思,不禁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量刑的理解是否过于片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在法律实务一线摸爬滚打的基层法官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鲜活的案件,需要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理论,应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做出公正的裁决。《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全新的视角。书中对“量刑因素的考量与权衡”部分,我尤其推崇。它详细分析了法定刑、酌定从轻、酌定从重等概念的实际运用,并且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案件类型中,把握不同量刑因素的权重。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罗列,作者还结合了大量的司法实践案例,对这些理论的落地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这对于我们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统一量刑标准,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关于“量刑的量化与非量化”的讨论,这触及到了我们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将一些主观的、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等,纳入量刑考量,并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作者提出的多种方法和思路,都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感觉在量刑的“艺术”层面,有了更清晰的指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在某些案例分析处停下来,对照自己以往的判决,反思是否还有更优的量刑选择,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正是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