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数以千计的孩子学会思考、爱上学习!
教你如何从小培养名校名企青睐的人才!
在21世纪,思考力决定孩子的竞争力!
会思考的孩子更快乐,更自信,更容易成功!
思考有别于记忆,记忆只是把数据放入大脑中的知识数据库,当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并没有太多刺激大脑、活化脑细胞的功能。换句话说,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就是开发他的学习能力与举一反三的灵活思维。思考能力一旦被开启,孩子便懂得如何运用数据、比对事物、分析与解析文字,大脑自然变灵活,人也就变聪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过是看他愿意考多少分,以及想要学到什么程度罢了!因为只要他愿意,成绩自然就会进步。
思考力决定孩子的竞争力。缺乏思考力的孩子,未来必将失去竞争力。而家长的思考态度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思考深度。在各种教育理念空前泛滥的时代,与其授孩子以“鱼”不如授孩子以“渔”,纯知识的教育和成绩至上的教育远远没有教会孩子思考和让孩子学会自我钻研来得科学和合理!其实,学习不是被动的,不是机械的,而是主动的,是自发的,这样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这本书正是要授孩子以“渔”,目的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教出爱思考、会思考的“聪明”孩子。
欧阳自珍,儿童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儿童思考教学与课程研发专家。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思考力开发的研究及教育工作,擅长青少年启发性思维训练。为推广儿童思考教育教学和帮助家长解决亲子问题、儿童学习问题,2003~2015年于台湾、天津、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举办上百场家庭教育演讲与儿童思考创意讲座。
黄学诚,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15年青少年思考力开发的研究及教育工作经验,擅长青少年启发性思维训练。
第1章 家庭教育要教孩子什么
家庭是教育的根/2
你教会了孩子什么/4
考场状元≠职场状元/6
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9
不要放弃寻找你喜爱的东西/11
品德教育始于父母, 伴随一生/13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9
第2章 你的教育方法真的适合孩子吗
测一测你的孩子会思考吗/24
万千父母的迷思/29
“如何移动富士山” /33
富爸爸与穷爸爸/38
青少年的三大问题/45
犯错也是一种学习/51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54
不一样才有价值/57
第3章 如何让孩子更聪明
阅读: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源泉/63
思考:聪明孩子的首要学习习惯/65
运动:孩子的能力来自身体力行/67
艺术: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68
多变的环境: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69
让孩子的兴趣赢在起跑线上/73
第4章 帮孩子找回学习的自信
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得又好又快/76
学习不该仅是在教室/80
“玩” 与“活动” 是最棒的学习与成长/83
别再感慨: 一代不如一代/90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94
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97
让学习快乐起来/100
可怕的金钱价值观/105
爱具有神奇的魔法/108
第5章 你的孩子有哪些硬实力
自主能力——— “会吃饭、洗碗吗?” /112
艺术欣赏——— “懂得穿衣服、洗衣服吗?” /118
时间管理——— “会主动整理、清洁事物吗?” /123
独立能力——— “会独自坐公交车、捷运吗?” /128
玩的能力——— “懂得如何玩吗?” /131
思考能力——— “家长的省思?” /136
第6章 认同孩子, 接纳孩子
认同自己的孩子/138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才正确/145
丹麦的“玩的教育” /147
父母常犯的6 个错误/151
第7章 个性决定孩子的未来
个性差异造就不同的未来/160
没有亮丽的学历, 用能力打造亮丽的成就/162
放对位置, 做对事情/166
没有资优班的国家———芬兰/168
第8章 思考型学生与答案型学生
思考型vs 答案型/172
思考是一种能力/175
结束分数的追逐战/177
影响学习的情绪化/180
由被动变主动/182
大学生的一堂课/184
解决学习问题, 父母先要观念正确/186
好品格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189
第1章
家庭教育要教孩子什么
家庭是教育的根
你教会了孩子什么
考场状元≠职场状元
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
不要放弃寻找你喜爱的东西
品德教育始于父母, 伴随一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是教育的根
前些日子,我与一位早几届学生的家长相约喝咖啡,她有个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已半年多了,却没有积极去找工作,整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最近他突然跟父母要钱,想去美国游学,朋友不知如何是好,跑来问我的学生家长,她也正烦恼不知该如何帮忙,而我则回应说:“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就让他去美国,但是不要给他钱。”
反应快的读者或许能够猜到接下来我所要说的是什么,猜到了吗?没错!孩子现在的样子就是做父母的你们给塑造出来的!现在的他假如体能不好,是因为你在他还小的时候没有让他充分运动;假如中文不好,是因为你从小没有培养他的有效阅读;假如品行不佳,那更是因为你从小没有教好他品德规矩。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命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孩子快乐的基础来自家庭教育的付出,快乐和悲伤一样是会彼此传染的,学校的压力再大都敌不过父母给予他的爱与勇气,这股巨大的力量,足以支撑孩子以乐观的态度渡过种种艰难,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与尊重别人。
·童年的记忆会影响长大后的行为与思考模式
照理说,社会富裕了,现在孩子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快乐!可是一眼望去,除了可以远眺到处都是万家灯火的美景窗户外,没有庭院、池塘、大水沟的居住环境,甚至连对门和隔壁的叔叔阿姨是谁都不知道;每天一早出门,没有机会走路或骑单车去学校(因为,马路如虎口),而是享受由父母亲自开车接送的服务。台北捷运的便利须等到高中、大学才有机会学习如何使用悠游卡①来感应进站;在学校的生活就无须多谈了,几十年前的学生时代,体育课被牺牲用来上英文、数学,现在还是一样,只不过更变本加厉;过去,学校没有游泳池,所以旱鸭子一堆,现在大多数小学都有了游泳池,可是旱鸭子照样一堆;过去放学留校加强补习是好学生的噩梦,现在比较好也比较人性化,因为有义工妈妈会带点心,甚至晚餐给孩子鼓励——继续念书吧;过去虽然周六上半天课,不过至少有半个周六和一个周日是Happyday(快乐时光),社团活动可忙碌的咧!现在两天的周末假日反而更辛苦,想要补个觉都没时间,因为上午要加强英文、下午要去弹钢琴、晚上K(攻克)数学,隔日要去学溜冰、舞蹈,顺便再补个科学实验 ……等可以好好休息时,偷偷上个网,也要被念叨个不停,只好被迫再继续预习下周的功课及复习考试内容。
我们的孩子每天除了看不同的白板黑板、彩色屏幕外,有时我很怀疑,他们知不知道玫瑰花是什么颜色?闻起来的味道是怎样?会不会爬山?懂不懂分辨五谷、家畜?科技进步了,家庭富裕了,可是给予他们的成长环境是更好更丰富了吗?未来当他们回顾起记忆中的童年,也许是苹果电脑、苹果手机、平板电脑、PSP(一种多功能掌上游戏机)、Xbox(微软公司开发的一款家用电视游戏机),以及补习,补习,补习 ……更或者根本想不起来童年是什么。国外在研究犯罪档案时,常常会先了解犯案人的童年生活,因为潜意识中童年的记忆会影响我们长大后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也许你无意中已错误地给了孩子过多、过少或不良方式的爱。深思!深思!!
请你好好思考这个影响的严重性,或许才能从分数的恶性竞争中唤醒自己应该尽的职责。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你们这样努力地 “培养 ”孩子,到底可以让他们得到或学习到什么?你又教会了孩子什么呢?
——————
①悠游卡:台湾地区的一种非接触式交通电子票证系统。
你教会了孩子什么
·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西方教育中,幼儿时期用餐时,父母会将孩子的饭菜准备好,脖子套好围兜兜,让小婴儿在餐桌上自行吃饭且与家人一起共同进餐。此时,孩子的手尚拿不稳汤匙,虽然常吃得满身满脸,桌上、地上到处都是饭粒,但是,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开始,在不断地尝试与摸索中学习。东方的孩子多由家人喂饭,日常生活中过多的干预,使得自主能力易被大人所剥夺,长大后,行为模式较易形成被动、依赖、不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妈妈愈主动帮孩子做过多的生活事务,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丧失得愈快。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能力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这本书似乎在倡导一种对“童年”本身价值的重新尊重。在当前社会普遍以“赢在起跑线”为信条的背景下,很多家长急功近利,恨不得孩子在三岁就能展现出超乎年龄的认知能力。我推测,这本书或许会适当地“叫停”这种过度功利的趋势,转而强调保护孩子的天真、允许犯错和探索的自由空间。它可能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等待”孩子,以及如何欣赏他们独特的、非线性的成长轨迹。这种教育观的转变,要求家长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和对“完美孩子”的想象,转而成为孩子探索路上的支持者和观察者。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传递出“慢下来,才能走得更远”的理念,引导家长们把目光放长远,关注孩子内在的韧性和适应性,而不是眼前的短期表现,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而是一份关于生活哲学的探讨了。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似乎非常注重与读者的“对话感”。我感觉作者并不是居高临下地传授经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同伴,在分享他自己走过的弯路和成功的诀窍。这种平等的交流姿态,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深奥的教育理论,变得亲切而易于接受。我尤其欣赏那种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方式,它可能擅长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认知发展阶段。比如,它可能将儿童的思考发展比作建筑的打地基过程,强调基础的稳固性对未来更高楼层构建的重要性。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让理论不再枯燥,而是能立刻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出清晰的图像,从而更容易被内化和实践。这种温暖而坚定的引导,对于在教育焦虑中挣扎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
评分这套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虽然我并没有深入研读每一页的文字,但从其整体的编排和传达出的理念来看,它确实触及了当代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最核心的痛点。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思考力”这个概念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远超出了那种简单地教孩子解题技巧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本引导性的手册,旨在启发家长们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孩子建立起独立判断和深度探究的能力。比如,书中似乎非常强调情境设置的重要性,而不是死板的知识灌输,这一点深得我心。我个人观察到,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外部成就,却忽略了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有效指导家长如何巧妙地设计生活中的小“谜题”,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视角,那它无疑是极具价值的。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远胜过任何刻意的说教。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解放而不是束缚孩子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似乎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可能采取了一种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理论基石到具体方法,层层深入。我预感它可能不会将“思考力”视为一个单一的能力项,而是将其分解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等多个维度,并针对性地给出训练建议。这种细致的拆解,对于追求系统化学习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避免了那种“大而无当”的教育口号,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观察的培养目标。例如,它可能会指导家长如何通过提问的技巧,例如多问“为什么不呢?”而不是“为什么是这样?”,来引导孩子从既定框架中跳脱出来。这种对教育技术细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也让读者相信,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自己确实有能力去系统性地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灵光一现的教育时刻。
评分初看这本教育读物,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务实”和“可操作性”。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际效果的家长,对于那些空泛的理论,我往往会持保留态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辨层面,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实践路径。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关于日常生活场景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回应孩子那些“十万个为什么”,或者在亲子阅读时如何引导孩子提出超越故事表面的疑问。这种细节的打磨,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一般指导手册的关键所在。如果它真的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工具箱”,让我在日常生活中随取随用,而不必每次都绞尽脑汁去设计复杂的教育活动,那么它就成功地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父母减轻了心理负担,同时提升了教育的效率。这种将教育理论融入日常琐碎细节的能力,才是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所在。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
评分书看了收获很多,在育儿的道路上要不断自我提升
评分书看了收获很多,在育儿的道路上要不断自我提升
评分书看了收获很多,在育儿的道路上要不断自我提升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
评分书看了收获很多,在育儿的道路上要不断自我提升
评分书看了收获很多,在育儿的道路上要不断自我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