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

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河本英夫 著
图书标签:
  • 系统论
  • 自生系统
  • 复杂性科学
  • 控制论
  • 跨学科
  • 系统思维
  • 建模
  • 动态系统
  • 非线性
  • 演化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199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作为第一代系统论的开放性的动态平衡系统、第二代的开放性的非动态平衡系统,即自组织系统,以及第三代的自生系统论。

自生系统论是先进的系统论。本书描写的是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

作者简介

河本英夫,1953年生,学术博士。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毕业(1982年),现为东洋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教授。除本书外,还著有《系统现象学》(新曜社、东京、2006年)、《哲学——震撼你的大脑》(日经BP社、东京、2007年)、《厌恶的力量》(NHK出版、东京、2010年)、《临床自生系统》(青木社、东京、2010年)、《受损的系统如何创发和再生》(2014年,东京,新曜社出版)、《“我”的哲学》(2014年、东京、角川书店出版)等著作。主要研究领域:系统论、混沌理论、现象学、精神医学、理学疗法等。

目录

目 录

一 动态平衡系统 第一代系统论

1 系统论前史………………………………………………………… 3

机械论和生机论……………………………………………………… 3

有机构成的成立—对还原主义的否定……………………………… 6

2 动态平衡系统……………………………………………………… 10

有机构成的意义和内容…………………………………………… 10

内稳态理论—自我维持的有机体………………………………… 15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17

3 多阶层关系论……………………………………………………… 20

从亚里士多德到凯斯特勒的“子整体冶………………………… 20

居维叶和比沙……………………………………………………… 22

哈特曼的阶层关系论……………………………………………… 23

作为基本观点的“关系冶………………………………………… 26

4 结构主义生物学…………………………………………………… 28

对多元论和严密科学的兼顾……………………………………… 28

五大命题…………………………………………………………… 29

对结构主义生物学的质疑………………………………………… 31

多元主义的诸问题………………………………………………… 33

多元主义和现实性准则…………………………………………… 36

二 自组织 第二代系统论

1 生成过程………………………………………………………… 41

个体出现———先成论和渐成论…………………………………… 42

化学的分子形成和辩证法………………………………………… 48

2 动态非平衡系统…………………………………………………… 52

结晶化和相变……………………………………………………… 52

普里戈金的“耗散冶结构原理…………………………………… 55

免疫系统和“自我冶……………………………………………… 59

系统的边界………………………………………………………… 61

3 谢林的自然哲学…………………………………………………… 65

关系主义的方法…………………………………………………… 65

“先验的过去冶和“精神冶………………………………………… 68

谢林的动力学……………………………………………………… 71

有机体论和谢林的维(potenz) …………………………………… 74

物质构成的两种倾向……………………………………………… 75

两极性……………………………………………………………… 76

4 阶层的形成………………………………………………………… 79

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阶层………………………………………… 79

圆环的形成引起阶层的形成……………………………………… 82

核聚变反应………………………………………………………… 86

自催化系统………………………………………………………… 87

超循环……………………………………………………………… 90

系统的共生………………………………………………………… 96

阶层间的变动……………………………………………………… 98

自组织系统的函数化……………………………………………… 99

三 自生系统论 第三代系统论

1 自生系统论的视角…………………………………………… 104

自生系统论的四个特征…………………………………………… 106

系统中既无输入也无输出………………………………………… 108

围绕神经系统的诸解释和问题…………………………………… 110

因运动而存在的系统……………………………………………… 117

2 自生系统的结构………………………………………………… 121

结构的定义………………………………………………………… 121

产出过程的网络…………………………………………………… 123

产出过程与构成元素间的循环…………………………………… 125

系统的实现———位相学的结构分析……………………………… 129

3 运动系统的规范………………………………………………… 135

柏格森和克里普克提出的问题…………………………………… 135

近代科学规范化的局限…………………………………………… 138

没有设计图的规范化—工匠们的例子…………………………… 140

四 自生系统论的展开

1 系统的自由与普遍性………………………………………… 147

多元性与位相空间………………………………………………… 147

系统与环境………………………………………………………… 149

结构变换与系统分化的自由……………………………………… 151

自由性与普遍性的诸特征………………………………………… 152

卢曼的“复杂性的简化冶的问题点……………………………… 156

2 心性系统的位相空间—认知的行为存在论…………………… 160

心性系统的概要…………………………………………………… 160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163

魏克斯库尔的《透过动物看世界》……………………………… 167

位相空间的形成…………………………………………………… 169

3 系统的耦合……………………………………………………… 172

系统间关系………………………………………………………… 172

相互渗透…………………………………………………………… 175

社会系统—产出交流的网络……………………………………… 180

自我参照性运动…………………………………………………… 182

心性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渗透………………………………… 184

自生系统论中的自我与他者……………………………………… 186

4 自我参照与观察系统…………………………………………… 189

自动参照产出的表象……………………………………………… 189

时间意识的诞生…………………………………………………… 193

构成元素间的系列化……………………………………………… 195

语言的导入………………………………………………………… 197

自我意识的产出与观察者的出现………………………………… 199

观察者与自我参照………………………………………………… 203

心性系统的结构构筑……………………………………………… 206

观察者的局限与观察系统………………………………………… 207

终章 系统的日常 围绕卡夫卡的《审判(Der Process)》…… 210

后 记………………………………………………………………… 220

精彩书摘

第一代系统论°

一动态平衡系统第一代系统论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

1系统论前史机械论和生机论生命现象和物质现象不同,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零部件坏掉的汽车自己不会修理,而蜥蜴的尾巴却能不断再生。昆虫和一味陈旧下去的汽车不同,自身会完成戏剧性的蜕变。当试图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生命的特异性,去发现有机体内固有的原理时,就产生了与“物质”或“精神”都不相同的“生命”这一第三领域。这是18世纪末的事情。当把无法归结于物质法则的有机体的活力和产出性主题化,并对建立秩序的精神法则提出异议时,“生命”便作为一种固有的广大领域浮出水面。把有机体中固有原理作为一种与物质性要素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进行探究时就会产生“生机论”。一般来说,所谓生机论,指的是觉察到应该探究的固有现象领域,并且关于这一现象只能用比喻性来叙述的悬空状态。有关生机论诸形态的分类整理,请参考以下文献。E. Benton, “Vitalism in 19C Scientific Thought : A Typology and Resssesment,” Stud. Hist. Phil. Sci, Vol. 5(1974).18世纪末,为抵抗笛卡尔(Rane Descartes)的机械论,出现了一群绚丽多姿的“生机论”。X.比沙(X.Bichat)、赖尔(Lyell)、奥腾里特、J.米勒(J.Müller)、J.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和伟大的科学家们察觉到新的生命现象,可以说开始了比喻性的探究。然后19世纪末,出现了以杜里舒(Hans Driesch)、伯格森(Henri Bergson)为核心的“新生机论”。一到世纪末“生机论”便会出现,这只不过是历史的偶然。但是正是因为偶然,历史才反复重演。到了20世纪末,出现“生机论”也属自然,而且有着期待崭新生机论的时代氛围。然而,既然如此,按照历史固定规律,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第三次连玩笑都谈不上。其实,在第一次的悲剧中,问题已经得已解决,并且指出了它的明确方向。当把带来生命现象的固有性的有机体原理视为有机体内存在着的实体性要素时,便产生了与机械论水火不容的生机论。假如在有机体内虚构诸如“生命力”、“有机化力”或者“产出力”等实体性要素条件,认为通过这些要素条件就能带来生命现象的话,那么它无论如何都无法和机械论和解。这是因为这些生命中特有的各种力量,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无法通过“机械性运动”消失。当然,不管如何解剖有机体,都不能从有机体体内找出这些实体性要素。但是即使在解剖学上无法实证,也不能放弃这些生命原理。理由有两个:第一、按照动力学构想,“力”本身是非空间性的,并且可以看做是把物质带到空间内的原理。和斥力、引力一样,因为力不是空间内的存在,而是将物质空间化的原理,因而通过解剖学怎么寻找也无法找到。杜里舒(Hans Driesch)的“隐德来希”就是这种非空间性原理。第二、力学中有弹力,化学中有亲和力,即使元素分解,也无法亲眼看到这些力。解剖学上无法亲眼目睹,不是特别不利的证据。第一个理由是它和力学论(机械论)这种把有机体的空间性存在状态本身作为问题,把空间内物质作为前提的理论,从构思时起就南辕北辙。因此,生机论不仅仅没有消失,而且本来也没有和机械论相对立。第二个理由是它对应的是这样一种事态,既然经验科学性探究在没有前提下无法进行,那么保留了某些靠经验科学性探究无法解释的某些前提。但是这种事态既然能在一切经验科学里产生,所以在这里本来就不存在机械论和生机论的对立范式。因而,虽然生机论没有消失并有反复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它没有和机械论相对立。在生机论和机械论这种错误的对立范式下,曾有过各种各样试图消除这种对立的计划。其中有一种解释是,诸如生命力、有机化力、产出力等有机体的原理,不是存在于有机体内的实体性要素,而只是为了赋予经验性研究方向的“方法论式原理”。效仿康德(Immanuel Kant)《第三批判》的有机体论,撤退到方法论式原理这一紧急避难所中。简而言之,这些原理不是构成对象的“构成原理”,而仅仅被看做是主观的、给予经验性探究方向的“控制原理”而已。由于生命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差异明显,并且生命现象中没有既定的固有原理,因此可以认为把有机体中虚构的“力”,简单地理解为方法论式原理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主张通过今后的经验科学性探究或许可以阐明生命中的固有原理。这种理解方法,看似是把问题转移到今后的经验性探究发展中,却只不过是把问题推迟到以后罢了。更糟糕的是,即使没有这种方法论式原理,生理学以及生物学的经验性探究也会不断发展,事实上已经有了发展。而“方法论式原理”这个紧急避难所中的勉强救济,几乎徒劳无功。那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生机论和机械论这种错误的对立模式争论的焦点在哪里。生命现象和物质现象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有机体和机械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就有机体是否就是一种单纯的机械性东西这一问题,可以立刻回答:不是。但是,有机体和机械为何不同,这一问题却不易回答。并且即使想从有机体中寻找出固有原理,也无法简单地和经验性探究结合起来。在现象的解释能力这一点上,机械论有着压倒性优势。机械论不是断言生命仅仅是机械,而是以现实的机械为榜样来解释生命现象的一种解释观点。诸如把心脏比作水泵,把眼睛比作镜头的一种解释方式。既然是以机械为榜样来解释生命现象,所以这种解释可以和物理、化学规律全面接触。但尽管如此,心脏具备水泵所没有的某些东西,眼睛也具备镜头所没有的某些东西。在解释现象这一点上,机械论在同时代水准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解释,与此相反,生机论却一直主张不就此罢休。这是在生机论和机械论错误的对立模式下出现的情况。机械论展现了对生命现象最大限度的解释,而生机论则指出了这一解释的局限。机械论在解释经验科学现象的能力方面,有压倒性优势,这大半是必然的。这不是因为在今天的科学中,机械论有着优势。而是因为机械这种榜样的设置实在是个高明的设定。理由有以下两点:第一、机械在不断地进化。机械论的解释能力相应也在不断升级。笛卡尔、牛顿、康德用时钟作为机械的典型例子。时钟通过一个个齿轮的运动带动其精确地走动。时钟体现了笛卡尔所发现的运动量保存规律。而让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感动的水车则成为18世纪末机械的典型例子 。水车将势能转化为动能。产生了能量的形态转变。19世纪中叶,工场成为机械的典型例子。克罗德反复把工场比作生命。工场购入原材料生产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因此工场进行着物质代谢。20世纪前期机械的典型例子是福特型的传送带生产线。诸如柠檬酸循环类的生物化学反应系统被模式化为传送带型的反应循环。然后20世纪后半叶的机械典型例子是计算机。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机械论,随着机械的进化,机械论本身也在进化。机械论随着机械的进化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解释榜样。第二个理由是机械既然是人类制造出的,那么人类所拥有的能力就会以某种方式被纳入到机械中。因此,通过把机械作为榜样,人类可以从所谓的视觉上发现自身各种各样的能力。既然机械是作为代替身体机能的工具而被制造出来,那么身体机能本身就会被客体化。在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机械并不是单纯地把人类的身体机能转移过来。制造出铁锹代替手,单从挖洞这个功能上看,铁锹比手能干。把人类的计算能力转移到计算机上,单看计算功能,计算机比人脑厉害。因为人类在机械上实现的是比自身所拥有能力更强的东西。这种事态过去被盖伦(Arnold Gehlen)称为“过剩代替”请参考[德国]A.盖伦:《技术时代的灵魂危机》,[日本]平野具男译,法政大学出版局,1986年12月。。这时,把机械当作榜样就变成是观察在机械中被扩大了的功能。既然是用机械这种放大镜观察生命机能,那么机械论在一开始就处在有利的位置上。事实上,正是在过剩代替中隐藏了人类超越自身能力形成自身文明的秘密。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所谓“名副其实的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的。有机构成的成立—对还原主义的否定就这样,机械论自身完成了多次蜕变,将解释现象的能力提升到了极限。由此,生机论和机械论的对立,假设即使有这种对立的话,也不具有实质上的现实性。所遗留的唯一争论是围绕生命现象是否可以被还原成机械这一点。被认为是生机论和机械论对立的真正争论点其实无非就是围绕还原的争论。只要能巧妙地处理好还原论,那么生机论和机械论中的那些对立,都能够得以消除。而这一课题最终将由自生系统来完成。在第一期生机论的鼎盛期,出现了否定要素还原论,即还原论最原始的理论构想。这是对还原论最初的突破口。也就是有机构成(Organization)的概念。为了把有机体的固有性用有机构成明确表示出来,有必要满足以下的条件。(1)不能导入与物理、化学上固定了的物质要素性质截然不同的、特殊的要因。(2)但是必须在结构上写明生命现象和物质现象间的差异。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诞生的“生物学”,就拥有了能满足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构想。这就是有机构成。请参考[法国]M.福柯:《词汇和事物》,[日本]渡边,[日本]佐佐木译,新潮社,1974年6月,第八章第三节。虽然福柯以居维叶为题材论述了这个概念,但居维叶的构想并不是这个概念的主要内容。请参考[法国]F.雅各布:《生命的理论》,[日本]岛原,[日本]松井译,MISUZU书房,1977年11月。有机构成在物质要素成为复合体的时候,显示出如同维持要素特定配置那样拥有统一性的构成化水准。当物质要素成为复合体,维持特定的水准时,产生了物质现象中所不能见到的新现象。而衡量这个独自构成化水准的东西正是有机构成。正是有机构成才体现了生命的特性。之后贝塔朗菲(Bertalanffy)在《一般系统论》中用得最多、并将其置于系统论中心位置的就是这一概念,而给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化本身指明方向的也是这个概念。并且自生系统中,导入这一概念作为运动系统的模式。有机构成无论是对生命论还是对系统论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事实上,有机构成曾是两个世纪以前的流行语。这一概念在居维叶(Georges Cuvier)、若弗鲁瓦·圣伊莱尔(Geoffroy Saint-Hilaire)、维克达居尔(Félix Vicq d'Azyr)、比沙、拉马克(Lamarck)、康德、谢林(Schelling)的著作中,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叙述生命现象时的焦点叙述中。由于Organization一词,有体制、有机性、有机体制、组织、组织体制等多种译法,因此很难让人意识到是同一个概念,而且由于每个人又试图在这一用语中添加各种各样的内容,因此不容易察觉到这一流行语的存在。附带提一下,几乎在同一时期,“system”这一个词语在使用中也添加了极其多样的意义和内容。但是这个词语无一例外都被译成了“系统”。因此,很难看清楚现在的系统论和德国主观唯心论中频繁使用的“system”之间的关系。既然欧美人使用同一个词,那么这两者在系谱上的联系应该更加鲜明了。由于有机构成的导入,因此已经能够清楚地解释生命的固有性是如何形成的了。而且,由于不是在有机体中引进特殊的要因,所以凭借有机构成来把握生命现象,便可以顺利地与依靠物理及化学来进行经验性探究相结合。但是一个先决条件是由有机构成带来的现象不能还原成各种要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简而言之,就是放弃最基本的还原论。由于有机构成是要素的复合体,所以只有在复合体不能还原成要素这个先决条件下,才可以确保生命的固有性。正是这个过于简单的方针为生物学所采用,也是系统论得以全面展开的根据。这时,在存在中同时导入了多阶层性。既然明确区分了各个要素的水平和复合性构成的水平,因此如果贯彻这一理论,则根据复合性的程度区分出各种阶层,诞生出多阶层的存在论。按阶层区分出的诸如高分子、细胞内器官、组织、器官、个体等各个阶层,使得各自构成的水准都不一样。设定生命中固有构成水准的有机构成概念,不是围绕有机体是否是机械论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能够还原物理以及化学层面一切现象的“还原论”。如果突破了最基础还原论的虚构性,那么不用导入生机论原理,就能够阐明生命的固有性。从理论上说,要素的代数和并不等于整体,而是承认有机构成本身的固有性,并且承认生命现象的特性是由有机构成带来的。因此,在有机构成的概念被提出的这个阶段,本来机械论和生机论的对立模式已经完结。偶尔会单纯地使用“健全的还原论”、“健全的全体论”等字眼。这些用语被称为思想的偶像用语。既不能阐明事情,也没有将直观的灵感展现出来,只是单纯地用感觉来说明。就像“枯燥的还原论”或者“可爱的整体论”等不成体统一样,事实上,“健全的还原论”或者“健全的全体论”也是不成体统的。已被纳入这种有机体论中的观点有以下两点:(1)有机体系统显示各要素、各部分的独特构成关系;(2)有机构成的网络形成一个阶层,而有机体是多阶层的。当这种生命的理论被加工成一般性构想时,第一代系统论便应运而生。因此,系统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统合各个要素关系的理论,并且是作为多阶层性质的阶层理论而展开的。2动态平衡系统有机构成的意义和内容有机构成作为一种开放性系统,一边和外界进行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一边维持自身。而且即使环境条件发生很大变动,这种自我维持也不会毁坏。哪怕是一个细胞,它也进行着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营养,排出废弃物的活动。第一代系统论即动态平衡系统,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一边不断地消除偏差,一边进行自我维持。至19世纪中叶明确提出的有机体构想就是这种动态平衡系统。关于这种动态平衡系统的细节部分的研究至今仍在进行。开放性的动态平衡系统的基本构想由于贝塔朗菲、拉兹洛等人的努力,作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结出了硕果。在这一系统论中,一边与环境相互作用一边自我维持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这便成为了系统论的关键。有机构成是在明确区分生命现象和物质现象时导入的概念。有机构成显示的是在各个要素、各个部分之间成立的相互关联的形态,同时也显示了不轻易因物质代谢和环境而改变的构成的水准。借助有机构成这一词语中的实质内容有以下几点:(1)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在相互的空间配置中表现为一定的形态,这种形态本身是不变的,被称做“相互位置不变定律”。从动物的消化系统器官群来看,口腔、食道、胃、肠、按这种顺序构成不变的配置。即使品种变化各个部分的相互位置也不变,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形态”。譬如,得了胃溃疡后摘除胃,也就是说胃成了结构性空白但仍然占有其特定的位置。并且,即使产生了空间距离的变化,相互的位置关系也是不变的。(2)即使有机体的特定部分出现欠缺,由相邻的部分填补,相邻器官群的机能性也维持不变,被称做“相互填补原理”。譬如视觉功能的低下,通过听觉功能、触觉功能的发展维持感觉器官系统的功能平衡。(3)即使拥有统一器官系统的动物,品种不同整体形态也不相同。这是因为如果特定器官肥大、扩张的话,那么其相邻的器官就会缩小而产生形态差异,被称为“平衡原理”。各个部分的增大、缩小通过相邻关系调整,能够不改变器官的配置维持相邻配置。

前言/序言

生命的理论在超越生物这一对象领域,并成为有可能应用在更为广阔范围中的构想时,期间必将形成系统论。事实上,系统论(包括各种控制论)是从生命科学中借鉴了其结构上的见解,从数学中借鉴了其标记上的技法后形成的理论,是把这些作为理论普遍化后的一种构想。

现在,在系统论中不断出现大幅度的理论改动。在这里,我想考察“自生系统论”,它可以被看做是系统论的大势所趋。自生系统的理论,是一种如今尚在形成过程之中的理论构想,无论是理论整体的轮廓,抑或是理论的细微部分,届时都必须逐个形成。亨博托·梅求若纳的执拗和持续的直观力所构思的,并通过尼古拉斯·卢曼导入到系统理论的核心,形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但是自生系统论的理论自身其完成度至今都很低。1984年之后的卢曼著作之所以令人费解是源于他自身反复尝试形成自生系统论的理论。因此,无法介绍自生系统论,而必须在每个阶段都构筑理论。

自生系统论经历了崭新构想所经常遭遇到的不一样的命运。自生系统的概念最早由梅求若纳和维若拉在1973年共同发表的论文「自生系统论——生命的有机构成」中提出[1]。是由梅求若纳所酝酿的构思和弗朗西斯克·维若拉的位相空间论相混合而成的一种理论构想。但是,不久维若拉判定自生系统不是赋予生命特征的基本性组织,而是一种仅仅适用于极其特殊的对象(细胞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原理[2]。并认为「自主」(自律性)才是生命的基本原理,而非自生系统[3]。1980年前后,自生系统论作为一种理论构想已经行不通了,由于梅求若纳和维若拉的见解分歧,从而放弃了从自生系统产生社会论的构想。在“智慧之树”这种面向一般听众的共同演讲[4]时期,梅求若纳和维若拉都厌倦了对自生系统抱有明确的方针。

1982年公开发行的神经生理学、生命论的主要研究,包括梅求若纳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关系论文在内,几乎所有都是德语译文版[5]。这之后事态急剧变化。不是梅求若纳、维若拉本人,而是其他领域的人们竞相开始将理论应用在各自的领域中。如卢曼将其应用在社会学上,维诺格拉德 /弗洛伦斯应用在认知科学上、应用在脑、神经生理学上, 应用在民法学上,布兰肯堡应用在精神医学上。这种应用,并不是把已经完善的理论应用到别的领域。而是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中形成自生系统论这种尚处在未完成理论阶段的内容。但即使这样,自生系统理论的完成度依然很低。这之后所出现的自生系统论,虽说是这些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现阶段理论的骨架,但是首先其初衷是想现在进一步推进理论构想本身。通过这一点,应该明白一种全新的系统理论已然形成。自生系统论不仅改变了系统境界、系统运作以及规范化的含义,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自我组织化系统中“自我”的定义。

在这里,理论所构成的东西和卢曼的一般理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卢曼在把社会行为论与现象学社会学接轨时,在接点中所导入的自生系统,在本书中将通过透析德国自然哲学和德勒兹形成了理论。梅求若纳所构想的“自生系统”,虽然其构思的源头至今不详,近乎灵感突现。但是其根本性的构想一定有其源头。本书将从德国自然哲学中去寻求这一源头。另外德勒兹则是把比喻性说明的事情用接续可能的形式引入经验科学中。使用“强度”或者“差异化”等词语时,若是不将只能由这些词语表现出的固有的经验或者事情弄明白,那么这些都只是单纯的词汇。相反,如果可以把握这些词语所表现出的经验或者事情,那么就可以将其转换成更为通俗的表达。本书中虽然抹去了“强度”“差异化”等词语,但是将事情这一东西放入了系统结构之中。其结果是,自生系统将大大突破既存的经验领域。

为了理解自生系统的结构,有必要对照性地追溯相当于自生系统前身的初级阶段系统论的理论构成。对于了解自生系统在沉默中所编排的各种准备,这项工作也必不可少。而为了明示自生系统所变更的东西,这也是不可少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我言及以及自生系统之间的差异,尚未明确阐明[6]。或许是因为这些概念几乎在同一时期被提起,变成了一连串有些不可思议又有趣的玩具,结果成了思想的偶像用语。但至少必须明确区分自生系统和自组织系统的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理解为系统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 梅求若纳、维若拉《自生系统论》(河本英夫译、国文社)

[2] Francisco J.Varela, “Autonomy and Autopoiesis,”in: G. Roth, H.Schwegler(eds),

Selforganizing Systems,Campus Verlag, 1981, PP. 14-23

[3] Francisco J.Varela, 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utonomy, North Holland,1979.

[4] 梅求若纳、维若拉《智慧之树》(管启次郎译、朝日出版社)

[5] Humberto R. Maturana, Erkennen : Die Organisation und Verkörperung von Wirklichkeit, Friedr.Vieweg &Sohn, 1982.

[6] 例如参照以下文献。今田高俊 《自我组织性》(创文社) 147-148页。大庭健 《何为他者》(劲草书房) 264-266、282-284页。



《从机械到有机:复杂系统演化的深层逻辑》 一、 范式转换的时代呼唤:理解涌现的动态世界 自人类试图理解世界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原子论到整体论、从还原论到涌现论的认知飞跃。然而,传统的分析框架往往在面对生命、社会和生态等高度复杂的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系统并非仅仅是组件的简单堆砌,而是表现出自组织、适应性、非线性演化等独特属性。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工具,来捕捉这种从简单规则中诞生出宏大结构的“魔力”。 本书正是应运而生,它深入剖析了超越传统控制论和经典信息论范畴的复杂性本质。我们不满足于对系统进行静态的分解和描述,而是致力于揭示驱动系统自我生成、自我维持和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僵硬的机械观,步入一个充满活力、不断适应和创新的有机世界。 二、 核心议题的深度聚焦:结构、功能与动态的统一 本书围绕复杂系统演化的几个关键维度展开,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 1. 结构依赖与路径锁定:历史的重量 系统结构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我们将探讨“结构依赖性”(Path Dependency)在系统演化中的核心作用。早期微小的扰动或决策,如何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被不断放大,最终固化为系统难以撼动的宏观结构。我们分析了“锁定机制”——无论是技术标准、社会规范还是生物性状——是如何通过正反馈回路,将系统推向特定演化路径,并探讨打破这种锁定的可能性与成本。这不仅是对“选择”的分析,更是对“历史偶然性如何塑造必然性”的深入反思。 2. 耗散结构与远非平衡态的驱动力 生命、经济体乃至气候系统,都属于远非平衡态(Far-from-Equilibrium)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本书详细阐述了耗散结构理论如何解释这些系统如何从无序中自发地产生有序。我们着重分析了“有效度”(Efficiency)与“鲁棒性”(Robustness)之间的权衡。一个系统为了追求极高的短期效率,往往会牺牲长期的适应能力,而一个冗余度较高的系统则能在面对突发冲击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这种内在的张力,是理解系统稳定与崩溃交替的基石。 3. 涌现的层次性与跨尺度耦合 复杂系统的核心魅力在于涌现(Emergence)——更高层次的规律无法完全从低层次的组分中推导出来。本书辨析了不同类型的涌现:弱涌现(可解释性强)与强涌现(彻底的不可预测性)。我们运用多尺度建模的方法,分析了信息如何在不同层次间进行编码、传输和转换。例如,一个细胞群体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何远超单个细胞的总和;市场情绪如何从个体交易行为中涌现,并反过来影响个体决策。理解跨尺度耦合的机制,是设计有效干预措施的前提。 4. 自适应循环与“适应性复杂系统”(CAS)的洞察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适应”概念,引入了“自适应复杂系统”的视角。在这里,系统中的组分不仅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还能主动地改变环境或改变自身的规则。我们探讨了学习、记忆和社会化在系统适应性中的作用。系统如何通过不断地试错、修改内部模型(即“元规则”),从而实现对不可预测未来的前瞻性适应。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系统当前的平衡点,更要关注其探索未知空间的能力,即多样性(Diversity)与冗余性的重要性。 三、 方法论的创新与挑战 本书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和计算模型基础之上。我们探讨了信息论度量(如互信息、协同信息)如何被用来量化系统内部的相互依赖程度和信息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审视了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的优势与局限,特别是如何利用仿真技术来重现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并测试不同干预策略的潜在后果。 面对复杂性带来的认知挑战,本书倡导一种整体-部分-整体(Whole-Part-Whole)的循环论证方法,强调理解系统整体的功能和边界,是理解其各部分行为的关键。 四、 跨学科的普适性意义 《从机械到有机》的理论框架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在生物学领域: 它为理解基因调控网络、免疫系统的反应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经济与管理领域: 它揭示了市场泡沫、技术采纳曲线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的非线性本质,挑战了传统的均衡模型。 在社会科学领域: 它为分析社会运动的爆发、文化变迁的速度以及信息传播的模式提供了精细的分析工具。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认知工具箱”,使研究者和决策者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复杂系统中的关键驱动力、潜在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s)以及非预期的反馈效应。它鼓励我们从“控制”的心态转向“培育”和“引导”的心态,认识到在面对真正的复杂性时,干预的艺术在于尊重系统的内在生成逻辑,而非试图施加静态的完美蓝图。 结语:迈向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个日益互联和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不能再依赖简化的、线性的模型来指导行动。本书提供了一条通往更深刻理解的路径——认识到复杂系统本质上就是自我创造的实体。理解它们的演化逻辑,就是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动态现实。阅读本书,是接受挑战,拥抱复杂,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所提出的“自生”概念,并将其与我日常接触的各种系统进行对照。比如,我平时喜欢研究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规划到社区自治,总感觉背后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推动着一切。过去的城市研究,更多地关注外在的因素,比如政策、经济、人口流动等,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城市本身也具备一种内在的“自生”能力,它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自我组织、自我更新。我特别留意作者在书中关于“信息”和“能量”在自生系统中的角色是如何阐述的,这是否与我们理解的“负熵”概念有所关联?我对它在解释社会现象方面的应用也充满好奇,比如社会变革是如何发生的,群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这种从系统内部寻找驱动力的视角,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反馈回路”和“涌现性”,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发现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复杂且动态的社会系统。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的最后几章,心中百感交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让我对“系统”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更加自主的生命体。作者在书中对“目的性”和“学习”的阐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我一直认为“目的性”是人类独有的特征,但这本书似乎在提示我们,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系统,也可能包含着某种内在的“目的”驱动。而“学习”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和存储,更是一种系统自我更新和适应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复杂性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点,感觉这本理论著作,可能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基于“自生系统论”的框架,我们是否能够构建出真正具有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智能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智力的冒险,让我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这本书中,感觉它像一个复杂的迷宫,每一次深入都带来新的发现和挑战。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有条理,但有时候一些核心概念的引入,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精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控制”与“自组织”之间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传统的控制论,往往强调外部的指令和干预,而自生系统论似乎在暗示,真正的秩序和稳定,更多地来自于系统自身的内在机制。这让我想到了生物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依然能够维持自身稳态的能力。书中对“信息”的定义和它如何在自生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理解的“知识”和“经验”,是否也是一种自生系统中的“信息”呢?这本书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感觉它也在试图为理解更广泛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工具。比如,在技术创新领域,如何理解新技术的“自发”出现,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既有的生态系统。

评分

我最近刚收到这本《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自生系统论”这个概念有点模糊,觉得它听起来比传统的系统论更加抽象和难以捉摸。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构建的全新视角所吸引。作者的语言虽然有时候显得比较学术化,但整体逻辑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它对“边界”的重新定义,以及对“自主性”的强调。过去,我们在理解系统时,常常陷入对输入输出和因果关系的僵化思考,而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将焦点放在系统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自我组织能力上。我感觉它在尝试解释那些看似“无中生有”的现象,比如生命是如何从无机物中诞生的,意识是如何从大脑的物理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作者通过大量的理论推演和对不同学科的交叉引用,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度和广度。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经历一场思维的洗礼,被迫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

这本书,我早在几年前就有所耳闻,断断续续地关注它的进展。总觉得“自生系统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魅力,好像预示着某种颠覆性的思想即将登场。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跳出既有框架,重新审视事物本质的理论充满好奇。传统的系统论,在描述复杂性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总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或许是那种内在的生命力,那种自发生成、自我演化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期待。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涌现”这个概念,以及它所提出的“自生”机制,是否能够真正解释生命、意识乃至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读到这本书的上市消息,我的内心是激动而又充满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引路人,带我深入理解那些宏大而又精密的系统,洞察它们如何在混沌中找到秩序,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有深意,简洁而不失力量,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回归本源、探索内在的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与作者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探索之旅,看看“第三代系统论”究竟能为我们揭示怎样的世界图景。

评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关注系统论哲学,该书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值得阅读。

评分

不错,就是我想要的,比较给力,我喜欢!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慢慢学习……

评分

在京东上买书还是很划算,送货非常快

评分

还行。。。。。。。。。

评分

最近对三论比较感兴趣,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书很不错,送货也快,思想前卫

评分

还行。。。。。。。。。

评分

京东今年购物体验前进一大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