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译注(套装上下册)

淮南子译注(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刘安 著,陈广忠 译
图书标签:
  • 先秦典籍
  • 道家
  • 淮南子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注释
  • 译注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2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967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7
套装数量:2
字数:10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淮南子译注(套装上下册)》被胡适称为“绝代奇书”。全书二十一卷,集秦汉黄老道家之大成。  陈广忠先生研究《淮南子》三十多年,此书稿为多年来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套译注书的体例增改整理而成,基本架构是作者2008年黄山书社版《淮南子斠诠》。  《淮南子译注(套装上下册)》的底本采用北宋本,校勘精审;“注释”部分参照许慎、高诱旧注,并融入新研究成果;“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次之,以正、雅为行文目标。《淮南子译注(套装上下册)》扬清代朴学求实之精神,以研究、普及兼顾为原则,力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新的《淮南子》研究读本。

作者简介

  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诗词格律、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35年。已出版主要专著25部(独著21部,合著4部)。主要有:《淮南子译注》(1990)、《刘安评传》(1996)、《淮南子科技思想》(2001)、《淮南子斠诠》(2008)、《淮南子研究书目》(2011)、《淮南子精华》(2010,主编)、《全本全注全译 淮南子》(2012)、《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淮南子》(2015)、《淮南鸿烈解》(2013,校理)、《淮南文集》(2014)、《两淮文化》(1996)、《淮河传》(2009)、《韵镜通释》(2004)、《道家与中国哲学 汉代卷》(2004,合作)、《古典文献学》(2006,合作)、《全国高考语文诗词曲文言文解题指要》(2015)等,并发表论文80余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di一流也。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原道训
第二卷 俶真训
第三卷 天文训
第四卷 地形训
第五卷 时则训
第六卷 览冥训
第七卷 精神训
第八卷 本经训
第九卷 主术训
第十卷 缪称训
第十一卷 齐俗训
第十二卷 道应训
第十三卷 氾论训
第十四卷 诠言训
第十五卷 兵略训
第十六卷 说山训
第十七卷 说林训
第十八卷 人间训
第十九卷 脩务训
第二十卷 泰族训
第二十一卷 要略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淮南子?脩务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短暂。我从1979年孟秋开始涉足《淮南子》,寒来暑往,转瞬之间,已从热血青年跨入“耳顺”之年。其间已出版了12部专著(独著9部,合著3部)。《淮南子》研究已有4部著作行世:《淮南子译注》(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刘安评传》(1995年,广西教育出版社)、《淮南子科技思想》(2001年,安徽大学出版社)、《淮南子斠诠》(2008年,黄山书社),尚有《淮南子会考》、《淮南子许慎、高诱注辨证》、《淮南子大词典》等有待付梓。
  其中的《淮南子译注》一书,写于1985年,1990年出版。全书80万字。这是中国第一部今译今注本。时隔二十余年之后,我又完成的这部《淮南子斠诠》,同《译注》相比,有哪些主要不同呢?
  其一,选用版本不同。
  《淮南子译注》采用的底本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武进庄逵吉本,用作参校的是刘文典本。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清儒首治此书者为庄伯鸿(逵吉),当乾隆末,用道藏本校俗本,而以案语申己见,虽名校实兼注也。自庄书出,而诵习本书者认为唯一之善本,盖百余年。最近则刘叔雅(文典)著《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博采先辈之说,参以己所心得,又从《御览》、《选注》等书采辑佚文佚注甚备,价值足以与王氏《荀子集解》相埒。”
  梁大师对庄本、刘本的评价,后代学者看法多有不同。于大成《淮南王书考》列举五家评议,云:黄丕烈斥庄逵吉为“庸妄人”。顾广圻谓其书“全无一是”。王念孙谓其“未晓文义,而辄行删改,妄生异说”。吴则虞以为其大耑有五:“一曰底本不明也。二曰误从俗本。三曰注文与正文间隔。四曰引类书之不备。五曰校字疎失,更仆难数。”郑良树谓其过尚不止此,更有三耑:“六曰改今从古。七曰妄言曲说。八曰删省注文。”而于大成的看法是:“庄氏所校,固不得谓之善本,然在晚明清初缪本充斥之际,得此本出而矫之,亦足以一清学者耳目。”但他认为庄本不是“善本”。对于刘本,1998年安徽大学出版社与云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淮南鸿烈集解》,我写下“校记”360多例。当然,庄本、刘本对《淮南子》的流传和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作为供研究使用的“底本”,则不能称为“善本”。
  《淮南子斠诠》采用的底本是北宋小字二十一卷本,上海涵芬楼景印刘泖生钞本,收在《四部丛刊?子部》中。用作对校的是明正统十年《道藏》二十八卷本,清光绪三十二年《道藏辑要》本,用作参校的有明刘绩《补注》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宋本与《道藏》本,皆为时代最早、最为完整与原始之“善本”。清代校勘家顾广圻谓北宋本为“当日最善之本”,远出《道藏》本之上。当代台湾学者王叔岷认为北宋本优于《道藏》本,“惜其中颇多讹误耳”(《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间诂第廿》)。
  北宋本与诸本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精到之处,且保留北宋之前旧貌。如《原道训》:“源流泉滂,冲而徐盈。”高诱注:“浡,涌也。”其正文中的“滂”字,《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补注》本、《汉魏丛书》本、庄逵吉本正文及注文皆作“浡”。浡,《广韵》“没”韵:“浡然兴作。”《尔雅?释诂下》:“浡,作也。”即兴起义。与文义不合。滂,《说文》:“沛也。”徐锴《系传》:“水广及皃。”指水盛涌出。《玉篇》:“滂,滂沱也。”知以“滂”字为盛。
  再如《道应训》:“七日,石乞入曰。”《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补注》本、庄逵吉本皆作“乙”。王念孙《读书杂志》:“石乙”当为“石乞”,字之误也。(“乞”即“气”之省文,非从“乙”声,不得通作“乙”)《人间篇》及哀十六年《左传》、《史记?楚世家》、《伍子胥传》、《墨子?非儒篇》、《吕氏春秋?分职篇》皆作“石乞”。陈按:北宋本是,其余诸本皆经过改动。
  其二,校勘方法的理念不同。
  清末民初学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校勘》中,把校法分为“死校”、“活校”两种。“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黄荛圃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卢抱经、孙渊如所刻之书是也。”当代学者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有《校法四则》,归纳为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四种。“活校”是广义的理校。因为校勘方法的理念不同,清代校勘学家遂分为两派:一派重视对校,辅以他校,重在存真,以顾广圻为代表;一派重视理校,参用他校法,强调校改,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两种校勘方法的争论,影响至今。以庄逵吉本、刘文典本与北宋本、《道藏》本对校,知庄、刘皆采用活校之法,已远非《道藏》本之旧。
  《淮南子译注》对版本讹、误、衍、倒的处理,采用理校之法,因此失误较多。而《淮南子斠诠》则采用“死校”与理校结合之法,重在存真,尽量不改变原本旧貌,以求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北宋本;而对其失误,也进行了校正。对其校勘结果的处理,采用的是底本附校勘记形式。
  如庄逵吉本《说林训》:“钓者静之,者扣舟,罩者抑之,罣者举之,为之异,得鱼一也。”王念孙《读书杂志》:“罣”非取鱼之具,《意林》、《埤雅》及《初学记?武部》、《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罾者举之”,是也。“罾”者举罾而得鱼,故言“举”。郑良树《淮南子斠理》:《韵府群玉》十五引此,亦作“罾者举之”。于大成《说林校释》:《诸子类语》四引,“罣”亦作“罾”。陈按:北宋本“罣”作“罾”。罣,《广韵》“霁”韵:“挂也。”《玉篇》:“罣,罣碍也。”罾,《说文》:“鱼网也。”王筠《说文句读》引《风土记》:“罾,树四柱而张网于水中,如蜘蛛之网,方而不圆。”知北宋本是,庄本误。
  再如庄逵吉本《说山训》:“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北宋本“椎”作“推”。《释名?释用器》:“椎,推也。”知“推”可通“椎”,“推”又是“椎”的声训义,“推”字不误。
  其三,考证的力度不同。
  《淮南子译注》的注释部分,基本采撷许慎、高诱之注。对版本的失误,音义的辨证,皆未作深究。而《淮南子斠诠》则对版本的不同,许慎、高诱注的考释,文献的征引等方面,则多有增加。如《原道训》:“刘览偏照,复守以全。”《译注》注释:偏:远。《斠诠》:偏,通“徧”,周遍。按: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后汉书?东夷传赞》李贤注云:“偏,远也。”亦合本文之义。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偏,叚借为徧”。《说文》:“偏,颇也。”“徧,帀也。”知北宋本用借字,其本字当作“徧”。即周遍义。
  再如《原道训》:“扶摇抮抱羊角而上。”《译注》注释:抮:旋,转。扶摇:盘旋而起的旋风。羊角:曲折上升的旋风。而《斠诠》的注释是:扶摇:盘旋而起的暴风。《庄子?逍遥道》:“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抮抱:旋转曲折。《广雅?释训》:“轸,转戾也。”《集韵》“职”韵:“,《博雅》:轸,转戾也。”“抮抱”当作“抮”。并见《精神训》、《本经训》,“抱”字皆误。按: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已对此进行了辨析。
  其四,译文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近代学者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汉语与外文对译“信、达、雅”的要求。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十分艰难的。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汉语言文字的坚实功底。
  如《说林训》:“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译注》译文:“大凡用人的方法,就像用燧取火一样,迟缓了就得不到火,次数多了就不能打中,正好在快慢、次数适中的时候,才能燃着。”这个译文的依据是高诱注:
  “疏,犹迟也。数,犹疾也。”而高氏的注释缺乏科学性。此言阳燧聚焦取火,与快、慢无关。《孔子家语?贤君》王肃注:“数,近;疏,远。”《玉篇》:“疏,远也。”《斠诠》的译文是:“大凡用人的方法,就像用燧取火一样,距离它远了就得不到火,距离它近了就不能得中,正好在远近适中(即焦点)的时候,才能燃着。”
  《淮南子》冠绝一世。绚丽多姿的文采,吞吐天地、雄视八方的阔大气势,书中体现的汉初黄老道家的进取精神和恢弘气度,以及深邃的哲理,连珠似的妙语,博大精深的思想,很自然成为“文宗秦汉”散文的代表作。《淮南子》如冰山之雪莲,探幽寻秘,需越崇山峻岭,破艰难险阻,方能得其芳芬。《淮南子》又如尘世之桂花,山间湖畔,荒郊旷野,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淮南子》流行两千多年,倾倒了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这里有东汉的许慎、马融、卢植、高诱、延笃,宋代苏颂、高似孙、黄震,明代刘绩、张烒如、王蓥、焦竑、朱东光、茅一桂、王夫之,清代黄丕烈、惠栋、顾广圻、陈奂、王念孙、钱塘、庄逵吉、卢文弨、汪文台、孙诒让、陶方琦、俞樾,近代曾国藩、章太炎、吴汝纶、梁启超、王国维,现当代胡适、刘文典、刘家立、蒋礼鸿、于大成、刘典爵、吴则虞、吴承仕、杨树达、刘盼遂、马宗霍,王叔岷、郑良树,日本池田知久、美国安乐哲、加拿大白光华,等等。我想,《淮南子》独特的思想体系,独立的思维模式,超越时代的创新理念,驰骋天地的绝代鸿文,这是它在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中,永不泯灭的根本原因。
  学术创新的著作是怎样产生的?“隐忍苟活”的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仲尼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国古代的学术创新,就是由这些囚禁者、流浪者、放逐者、身残者、受刑者、贬谪者、发愤者等,用智慧、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其著述方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丰碑。而作为小小诸侯王的刘安,妙龄祖母赵美人的吞金自逝,年轻父亲刘长的绝食毙命;宫廷斗争的永无休止,暗无天日;秦汉战争的腥风血雨,生灵涂炭;“文景之治”的相对稳定与隐藏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凡此种种,都促使这位饱学的侯王,不断思索着天下长治久安的良策,于是这部融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的传世之作,便应运而生了。
  在当今世俗社会权势、金钱、名利与学术结为一体,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的氛围之下,作为草根学术的生存、发展和创新的空间,日趋狭窄。作者呕心沥血数年完成的《淮南子斠诠》,在出版无望之时,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安徽大学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有识之士,伸出援手,给以出版资助,使这部著作得以顺利问世。这是有益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远见之举。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何志华教授,他为我搜集了港、台学者的研究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陈广忠
  2007年元旦于安徽大学草野居


《尚书》是一部汇集了上古时期帝王、诸侯的诏令、政令、策命、训辞等重要文献的经典,其内容横跨夏、商、周三代,是研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历史事件、思想观念以及语言文字的宝贵资料。这部典籍因其内容宏大、年代久远,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解读上的挑战。 《尚书》的文本并非一次性成书,而是历经数百年,由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汇编。其最早的编纂者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西周时期是《尚书》初具规模的重要时期,而其最终的形成则可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尚书》的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早期政治决策的记录,也有对后世君王的训诫,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统治思想。 从内容上看,《尚书》大致可以分为“书经”和“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等不同部分。其中,“书经”是《尚书》的主体,包含了大量来自夏、商、周三代的史料。例如,《尚书·夏书》记录了夏朝的政治活动;《尚书·商书》则展现了商朝君臣之间的互动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盘庚迁殷”等;而《尚书·周书》更是篇幅宏大,详细记载了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以及周朝早期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军事行动。这些篇章不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权力运行和伦理观念。 除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措施,《尚书》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强调“民惟命,天惟向”的天命观,但并非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将“敬天保民”作为君主施政的核心原则。书中反复提及“德”,认为君主的统治必须以“德”为基础,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天命的垂顾。“德”不仅指道德修养,更包含了政治上的仁爱、勤政、审慎等品质。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基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尚书》中许多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治理智慧。例如,“盘庚”篇记录了商王盘庚为了国家长久发展,不顾反对将都城迁往殷地,其决策过程中的权衡与决心,以及对臣民的劝谕,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在关键时刻的担当和远见。“无逸”篇则集中体现了周公对周成王的告诫,强调君王不能贪图安逸享乐,必须勤于政务,体察民情,才能巩固江山社稷。这些篇章的论述,既是针对特定历史情境的政治训诫,也提炼出了普适性的治国之道,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尚书》在语言风格上也独具特色,其文风古朴、庄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许多篇章采用对话、叙事、议论等多种形式,语言精炼,意蕴深远。例如,“尧典”篇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尧、舜两代圣王禅让的伟大景象,展现了理想君主的风范。“禹贡”篇则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九州的地理疆域、物产以及相应的贡赋,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宏观视野。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也使得《尚书》成为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 然而,《尚书》的传播和解读也并非一帆风顺。《尚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散佚和重编。尤其是东晋时期,梅赜献上“伪古文尚书”,引发了关于《尚书》真伪的长期争论,即“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之辨。尽管学术界对于“伪古文尚书”的争议至今未息,但无论真伪,这些篇章都为我们理解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尚书》的译注工作,其核心在于克服文本的古奥和词义的变迁,使古老的智慧能够被现代人理解和吸收。译注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古汉语功底,熟悉上古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政治制度,以及相关文献。《尚书》中的许多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或者意义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译注者通过考证、比对,乃至推敲,来还原其本来的意义。同时,对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政治决策进行详尽的考证和解读,也是译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对于“五服”、“职方”、“九鼎”等概念的解释,需要结合古代的疆域划分、行政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敬”、“慎”、“勤”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则需要深入挖掘其在政治伦理层面的含义。译注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尚书》原文的精神,体会其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尚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更在于其蕴含的政治智慧、伦理思想和文化精神。它所倡导的“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君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它所展现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权力意志;它所体现的对政治秩序的追求和对社会和谐的关注,也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深入研究《尚书》,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智慧的传承与发扬。历代学者对《尚书》的研究和注解层出不穷,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尚书》仍然是治国理政、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经典读物。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持续启迪着后人的思考,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的机会,在书架上瞥见了这套《淮南子译注》。当时便被它典雅的装帧所吸引,古朴的书名,配上素净的书页,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富有内涵的气质。拿到手中,沉甸甸的重量,更是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宝藏。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原文,但往往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望而却步。这套译注本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译文言简意赅,却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而那些精到的注释,更是让我如同获得了一位博学渊博的导师,随时随地为我答疑解惑。读《淮南子》,不仅仅是在学习古人的思想,更是在感受一种古老的文明脉络。它所描绘的天地万物,阴阳五行,以及君臣之道,无不展现出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这套书,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这是一套令我感到惊喜的《淮南子》译注本。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的“可读性”。许多古籍,即使有译文,也常常显得生硬晦涩,但这套译注,却做到了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让语言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译文部分,我尤其欣赏其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又没有过度“白话化”,保留了古文的韵味。而注释更是细致入微,对于一些历史典故、哲学概念,都解释得非常清晰,甚至还会列举相关的其他文献来佐证,这样的严谨态度,对于深入理解《淮南子》的内涵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读者进入《淮南子》思想世界的向导。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而这套译注,就是那条修建得十分平整、沿途风光旖旎的小径,让我能够舒适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被荆棘和泥泞所阻碍。

评分

初读《淮南子》,那股来自先秦的古朴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漫长的时空,与那些思想的巨匠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译注本的选择,无疑是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顺利登堂入室的关键。厚重的上下册,沉甸甸的质感,预示着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揣摩的鸿篇巨制。 当我翻开第一页,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在译注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译文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这是译者功力的体现。而注释更是锦上添花,对于那些生僻的字词、典故、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都做了详尽的解释,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读《淮南子》,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可能有些微苦涩,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回甘,以及层次丰富的香气。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启迪。它所探讨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引人深思。

评分

终于入手了这套《淮南子译注》,对于一直以来对这本书心向往之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拿到手后,确实不负所望,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以及那一页页沉甸甸的文字,都充满了古老智慧的吸引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哲学概念时,显得游刃有余。译文既没有失去原文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晦涩,使得像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也能逐渐领略到《淮南子》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关于宇宙起源、自然运行规律的论述,在译注的帮助下,变得格外清晰。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并试图从中找到普遍的规律。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承。这套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启示。

评分

对于《淮南子》这部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典籍,我早已有所耳闻,却苦于原文晦涩,难以下咽。这套《淮南子译注》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 拿到书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旨,并且在文字的选择上,既有古韵,又不失流畅。而注释部分,更是堪称经典。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深入地剖析了原文的思想背景、哲学内涵,甚至还会引用历代学者的观点进行辨析。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了解了《淮南子》说了什么,更能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这句话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位进入一座宏伟古代建筑的访客,而这套译注,就是为我配备的专业导览,让我能够逐一欣赏每一处精美的雕刻,理解每一块砖石的意义,从而全面地感受到这座建筑的宏伟与深邃。

评分

很好的,活动时买的,价格也不错。

评分

开本比较大,字体也大,有译文,美中不足是完全胶装书,书脊容易裂。

评分

很好的国学经典,值得慢慢阅读品味

评分

内容不错,古典文籍,需用心慢理品味!

评分

。。。。。。。。。。。?????????!!

评分

印刷精美,文言白话对照,比较权威。

评分

除去第三章《天文》和第四章《地形》,淮南子总的来说,是以道家学说为治国方针,倡导无为的思想。全书脉络清晰,结构畅达,简本比原本容易理解多了。

评分

版本很不错的,字体也比较大,打折后价格实惠

评分

内容不错,古典文籍,需用心慢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