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喻為“狐狸”型學者的李歐梵是如何在哈佛校園修煉成“精”的? 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哈佛是如何從學生變成教授的? 一位老哈佛人的學術自傳,為你揭開世界學府的神秘麵紗
作者簡介
李歐梵 1939年生於河南,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現為哈佛大學東亞係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等。 李歐梵先生被學界認為是繼夏濟安夏誌清之後海外研究現代文學的的第二代華人學者。他常自喻為“狐狸型”學者,因為在學術上每每"喜新厭舊""東摸西碰"。學者王德威贊譽李歐梵"但開風氣不為師""處處用功,而又無所計較"。在治學上,李歐梵多方齣擊,頻頻得勝,其著作更是紛蕪龐雜,極盡"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現代文學研究自不必說,一本《鐵屋裏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魯迅還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麵,一本《上海摩登》集現代都市文學、報紙期刊等諸多文化要素研究於一體,奠定其內地文化研究先鋒的地位,其把張愛玲定位為現代文學史上都市文學的終結者,讓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歐梵當年赴美求學時多有寂寞,便以看電影、聽音樂打發時間,由此竟也闖齣一條新路,從而對電影工業特彆是香港通俗電影有獨樹一幟的研究。還有,他對上至瓊瑤下至王文華等通俗小說也有高見。甚至於日本動漫《風之榖》,他竟用來作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謂大俗大雅,雅俗共賞。 在某種意義上,李歐梵並非甘於固守書齋學院的傳統知識分子,他錶現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現代性理論是他的"手術刀",中國現代文學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歡",通俗文化是他的"業餘愛好"。
目錄
再版序
前言
第一部 在哈佛求學的日子
序麯:申請到哈佛
芝加哥經驗
初抵哈佛
費正清教授
史華慈教授
在哈佛聽課之一
在哈佛聽課之二
讀書生活
語言和考試
論文和遊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哈佛的學生生活
第二部 在哈佛教學的日子
教學的經驗
在哈佛做訪問教授
在哈佛教中國現代文學
“核心課程”與“文化中國”
“東亞研究”和“文化研究”
我的哈佛學生
哈佛的典禮和儀式
揭開“名牌”的麵紗
申請哈佛的秘訣
退休記事
結語
附錄一
普實剋
韓南教授的治學和為人
附錄二
人文世界的精神漫遊者(劉再復)
狐狸說詩(陳建華)
歐梵在哈佛教書的日子(李玉瑩)
精彩書摘
《李歐梵作品係列:我的哈佛歲月》:
我申請到哈佛大學去上研究院,純屬偶然。記得在颱大外文係就讀的最後一年(一九六一年),畢業在即,前途茫茫,於是隨著班上大部分的同學(而且是女同學居大多數)申請赴美。當時到美國讀書是一種風氣,大傢趨之若鶩。然而,外文係畢業的學生到美國念什麼呢?隻有極少數的人敢念文學。
偏偏我在颱大外文係的幾位同學和好友——劉紹銘、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秀美)、歐陽子(洪智惠)、林耀福、戴天(成羲)、張光緒等人——都熱愛文學,在大三就辦瞭一本現在已成為文學史上經典的雜誌《現代文學》。而我呢?除瞭為他們搖旗呐喊並偶爾翻譯幾篇文章外,彆無貢獻。我雖喜歡文學,但不敢專攻純文學,那麼,到美國去讀什麼呢?於是我就鬍亂申請,到處亂寄申請信:耶魯和印第安納大學的戲劇係(我在大四那年選瞭董漢玖教授的戲劇課)、愛荷華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新聞和傳媒係,還有加州洛杉磯分校的電影係。最後,為瞭更“實際”一點,覺得應該申請讀一門“有用”的學問:因為我讀的是外文,所以以為可以學外交,而外交就是“國際關係”,於是我糊裏糊塗地決定申請到芝加哥大學讀國際關係,以防萬一——萬一我的戲劇和電影夢落空的話,至少還可以學到一樣東西謀生;而且當外交官也頗體麵,說不定還可以在某國外交部舉辦的舞會中和某大使女兒共舞!這是我在新竹中學讀書時一位英文老師說給我們學生聽的“好故事”。
一切申請手續辦完後,父親有一天對我說:“不妨試試申請哈佛。”我當時頗為猶豫,以為機會渺茫,白白浪費瞭申請費,後來又覺試試無妨,反正我在外文係四年讀書的成績不錯——一個名列前茅的學生,說不定會受到這個名列前茅的名校青睞吧!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後來纔知道,在美國上研究院,主要看你要學的那一門的準備工作做得如何,英文考一百分也沒有用,而如要申請到哈佛念本科,則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每一個申請的學生不僅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個個都是天纔。那麼,我要申請到哈佛念哪一科呢?哈佛沒有戲劇係,更沒有電影或傳媒,我應該念什麼呢?在大二的國際關係課上第一次聽到哈佛教授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的名字,而且據說他對颱灣當局不甚友善。我不知從何處得來的靈感,以為自己在“國際關係”方麵的皮毛常識可以得到他的重視,遂決定申請哈佛的東亞研究,並以中國近代史為主修科,先修碩士班的“東亞地區研究”(Regk)nalStIidles—EastAsia)這個項目。
申請錶寄齣後,我未幾就畢業服兵役去瞭,很僥幸地抽簽“中舉”到空軍幼年學校去做英語教官,每天除瞭教書外,無所事事。該校位居颱灣地區南端的東港,周末還可以坐火車到高雄的“空軍俱樂部”去和中學女老師跳舞,玩得樂不思蜀,竟然忘瞭申請到美國念書的事。第二年(一九六二年)春天,父親寄給我幾封美國大學的信,我的申請紛紛落空,而獨有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收瞭我:芝加哥給我免學費的待遇,而哈佛的信中說我得瞭一份“另類奬學金”,我看後欣喜若狂,但又覺得信中的英文名詞有點太怪——“alternatefOrafellowshit)”——我把“alternate”這個字初解為“另一種”奬學金,卻把“fora”這兩個小字眼忽略瞭,迴傢和父親商量,他也作同樣解釋,以為我得到瞭哈佛的奬學金。後來幾經細讀“文本”之後,纔領悟到我原來是“備取”或“候補”:如果彆人不要那份奬學金,我或者還有機會,否則無望。
誰還會拒絕哈佛的奬學金?我在絕望之餘,終於決定接受芝加哥大學的“免學費”待遇,至少可以為父母省下一筆可觀的學費。其實父母親根本無力資助我“自費”留學,他們兩人任教的全年薪水還不夠買一張到美國的飛機票!為瞭我到芝加哥的旅費,他們必須藉債,甚至傾傢蕩産也在所不惜,一切都是為瞭我這個寶貝兒子可以負笈留學。天曉得我當時為什麼要選一門我對之毫無瞭解的“學問”。到瞭芝加哥以後,我纔發現,所謂“國際關係學”全不是那迴事,也根本不是所謂國際時事。要研究必須有方法,而我初進芝大就要學所謂“遊戲理論”(gametheory),把各個國傢的政治和軍力當作一盤棋子,或一個國際舞颱上的“海員”——不是真人,而是像當今計算機遊戲中的電動木偶——並以此來推測“安全”指數。
到瞭芝大不到兩個月,我就陷入“存在”危機:我來美國乾什麼?為什麼要學這種“遊戲”?為什麼要啃這些似懂非懂的理論天書?我還要做什麼外交官的美夢?各個國傢都隻不過是國際政治這個棋盤上的一個小棋子而已,根本不在教授眼裏。我還選瞭一門“國際政治”的課,講授這門課的是鼎鼎大名的摩根索(HansJ.Mor’genthau)教授,他剛剛齣版的那本教科書《國際政治》(Politic’5among。
Nations)正炙手可熱,這本書大談國際關係上的“務實主義”,所以對於國際關係上的所謂“道義”完全嗤之以鼻。
……
李歐梵作品係列:我的哈佛歲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