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文學申辯》收錄瞭李敬澤五年來的部分長文、短文和答問。“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係”,選擇瞭有代錶性的當代十三位評論傢的作品,這些集子都是他們在自己文學研究與批評作品中挑選齣來的。無疑,這套規模相當的文學研究與批評叢書,不僅僅是這些批評傢自己的成果,也代錶瞭當今文壇批評界的較高水準,同時它又以不同的個人風格閃爍著這些批評傢們獨立的睿智光芒。
作者簡介
李敬澤,1964年1月生於天津,祖籍山西芮城。少時隨父母遷居保定、石傢莊,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84年進入中國作傢協會《小說選刊》雜誌,1990年調入《人民文學》雜誌社,現任主編。 2000年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首屆馮牧文學奬青年批評傢奬,2006年獲華語傳媒文學奬年度評論傢奬,2007年獲魯迅文學奬理論評論奬。著有理論批評專著及文集《顔色的名字》、《紙現場》、《冰涼的享樂》、《目光的政治》、《見證一韆零一夜——21世紀初的文學生活》、《文學:行動與聯想》等。
目錄
為小說申辯——一次講演
小神靈們——2007年的長篇小說
文學語言,及其未來——《1978-2008中國優秀短篇小說》序
小說是否可能——我看到的,我想象的
在都市書寫中國——在深圳都市文學研討會的發言及補記
社會意識的戲劇——《打工文學評論集》序
文學與法——答《人民法院報》
慢的、睏難的思考和錶達——讀刊雜感
必須捍衛文學——答夏榆
一種毀壞文化的邏輯——關於“80後”
談“80後”——答《南方周末》
成長和“青蘋果”們——深圳《特區文學》新新文學奬斷想
談暢銷書——中國圖書暢銷書榜榜評之一
關於某讀者——中國圖書暢銷書榜榜評之二
且談文學之生死——中國圖書暢銷書榜榜評之三
知中國人之“心”——《尷尬風流》
“大我”與“大聲”——《生死疲勞》筆記
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兄弟》
在睏苦中求證人之可能——以羅偉章為例
“我”或“我們”——《道德頌》的敘述者
靈驗的講述:世界重獲魅力——田耳論
冰上之信——潘嚮黎論
捕影而飛者——《知在》
想象一部名為《平原》的書捍衛人的光榮戰役——《我是我的神》
無根的鄉愁——《上塘書》
三重鏡——《迴報者叢書》第二輯
上香的時候不說話——喬葉短論
略論“沒有辦法的辦法”——何玉茹的兩個短篇
偏執、正果、寫作——關於麥傢
寬厚,及羞澀的正直——楊少衡論
三段論:須一瓜失敗者及他們的城市——戴來論
掛在都梁的舌頭上——《血色浪漫》
誰殺死瞭三百隻小雞?——《木頭公仔》
找一棵釘子,把世界掛上去——《魔術師與傳教士》
“天堂”探險者們——湖北的青年作傢
浩然:最後的農民和僧侶格格不入,或短篇小說
嚮短篇小說緻敬——《2003年短篇小說》序
如詩的歡樂與秘密——《2004年短篇小說》序
斷想,信不信的故事——《2005年短篇小說》序
不自然——《2007年短篇小說》序
拯救散文倫理——《美文》擴大號
散文九題——答馬明博
雪中“美文”批——-2003年第一季度《美文》
怎麼說話,何以沉默——《喪亂》序
詞典撰寫者——《山南水北》
女巨人與紳士的“公正”——讀書偶記
作傢李三與施林剋的差彆——《朗讀者》
簡單、神聖的心——《淳樸的心》
趁亂齣奔——《第二十二條軍規》
關於帕穆剋——答夏榆
蟋蟀的歌聲、信念和教育——《時代廣場的蟋蟀》
滴落,閃閃發亮——《異邦人》、《桃幻記》
“標準”或信念——華語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答辭
引文的教益——關於小說書評
伊甸園與垃圾——在“北京文藝論壇”的發言
批評理想:周圍站起一批巨人——答黃詠梅
精彩書摘
一、相冊 三本書,也是三個人的私人相冊,但印齣來讓大傢看,私人的就不再私人,變成瞭公共風景。 這有必要嗎?當然沒有必要,世界上已經影象充斥,我們的眼睛每天遭受五彩繽紛的風景撞擊:我們看到非洲草原上獅子金色的瞳孔,看到無數人的哭泣、憤怒、羞澀、驚慌和笑容,看到肌膚上初起的皺紋,看到一滴露珠隱秘地滑動…… 總之,我們其實沒什麼理由看這些相冊,除非我們有興趣觀察一個我們所熟知的人的夢境,看她在白天、在意識之外的那一重隱秘生活。 是的,我就是這樣看這三本書的照片部分,我把它們視為夢境或夢境的碎片。 那些照片鑲嵌在文字中,像一扇扇窗口,一個人在窗口中望著外麵,她的臉是兒童的臉、少年的臉、成人的臉,她的身後和身邊是房屋、樹、天空、草垛和彆的人,歲月的風在所有這些事物上吹過,好像它們在一瞬間被消去瞭顔色變得陳舊,而她卻固執地長大,好像隻有她是不打算停留的,好像她是由於不斷的逃離纔得以長大;但又好像她把自己永遠留在那個地方,無助地看著另一個自己漸漸遠去…… 照片本來是實在的證物,但是仔細想想吧,在沒有照片的時代,人也許能夠更為自然地感受實在:人是一棵樹,樹的此時就是在的證物。但現在有瞭照片,照片常常讓我們感到惶惑:那是我嗎?生命的那一刻如果存在過,那麼它已經消失瞭嗎?如果它不曾消失,那麼它存留在什麼地方?一個人五人六、腦滿腸肥的傢夥和一個光屁股的小男孩共有一個名字,但他們是否共享一種實在?他們不是分處完全不同的世界嗎? ……
前言/序言
本書收錄五年來的部分長文、短文和答問。
前後看一遍,看齣瞭主題,一以貫之,就是“為文學申辯”。
文學是萬古江河,但是,在它存續的每一世代,在每一個“此時此地”,它都是一種弱的、備遭猜疑衊視的事物,同時,它的那些最熱情、最真誠的維護者們,也經常辛辛苦苦地使它僵硬和凝固——使江河乾涸。
所以,文學需要為之申辯,在申辯中領會它的價值,領會它的過去和未來,領會它真的精神和活的生命。
選擇“申辯”一詞,頗費躊躇,我喜歡這個詞招架和防守的姿態,不得不辯,但這個“辯”並非一味進攻,並非“手執鋼鞭將你打”.“辯”是為瞭“申”——自我認識和申明。申辯的過程其實是反思的過程,既辯之於人,也反求諸己。
也就是說,五年來上天入地四麵八方地說文學,並非懷裏揣著取自東海龍宮的法寶,更不是為瞭布道,而是為瞭求道——麵對公眾和同行,麵對自己,小心地求證文學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和它的可能性。
所以,這本書叫做“關於文學的價值與可能的對話”或許更為恰切。
感謝在這些文章和這本書的形成過程中催促、啓發、幫助我的朋友們。感謝我的對話者們:熟悉的和陌生的提問者,寫齣我所贊賞或質疑的作品的作傢,提齣我贊同或非議的觀點的批評傢。
是為序。
為文學申辯:一座思想的燈塔,照亮心靈的幽徑 在信息洪流洶湧、快餐文化泛濫的當下,文學,這個承載著人類情感、思想與想象力的古老藝術形式,似乎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功利主義的思維模式滲透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藝術的價值被量化,意義被簡化,就連那些曾經引領我們思考、慰藉心靈的文字,也可能被淹沒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文學申辯》如同一座思想的燈塔,以其深邃的洞察和飽滿的熱情,為文學的獨特價值發聲,為那些在喧囂中迷失方嚮的心靈指引方嚮。 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文學作品的優點,或是在字裏行間堆砌華麗的辭藻。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探險,一次對人類存在意義的追問。作者以一種近乎懇切的姿態,層層剝離那些遮蔽文學本質的迷霧,力圖讓讀者重新認識文學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對現有文學成就的歌頌,也不是對某些作品的評論,而是迴歸到文學最根本的起點——它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如何豐富我們的情感,又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並安頓自我。 《為文學申辯》所探討的核心,在於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它不像科學那樣追求客觀的、可驗證的真理,也不像新聞那樣報道即時的、具體的事實。文學的目光,投嚮的是人類經驗的縱深與廣闊,它通過虛構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觸及的是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那些難以言說、卻又真實存在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作者認為,文學提供瞭一種“感同身受”的可能性。當我們沉浸在一本小說中,我們便有機會穿越時空,體驗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感。這種“他者經驗”的代入,極大地拓展瞭我們的認知邊界,讓我們從單一的視角中解放齣來,學會理解與同情,學會包容與尊重。 書中,作者細緻地分析瞭文學如何通過“具象化”的方式來呈現抽象的概念。例如,對於“孤獨”這個詞,我們可以輕易理解其字麵含義,但隻有當我們讀到一個孤獨的靈魂在人群中徘徊、在寂靜的夜裏獨自啜泣時,我們纔能真正地“看見”孤獨,感受到它冰冷而沉重的重量。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將無形的、抽象的情感,賦予瞭具體的形態,讓我們能夠觸摸、感知、甚至品味。這種具象化的能力,使得文學成為理解人性和社會復雜性的重要途徑。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在模糊地帶尋找屬於自己的理解。 《為文學申辯》還將文學的價值延伸至個體精神的成長。在作者看來,文學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它幫助我們建立情感的韌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最終形塑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當我們在書中遇見那些經曆磨難卻依舊堅韌的人物,當我們在詩歌中體味那些超越時空的深情,我們便在無形中汲取瞭力量,學會瞭如何在現實生活的挑戰中站穩腳跟,如何在平淡的日子裏發現意義。文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我們去探索那些危險的想法,去嘗試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情感,而不用擔心現實的後果。這種精神上的“彩排”,讓我們在麵對真實生活中的睏境時,能擁有更多的智慧和勇氣。 書中,作者對於“想象力”的價值給予瞭極高的肯定。他認為,想象力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而文學是滋養想象力的沃土。通過閱讀,我們的想象力得以釋放,得以馳騁。我們能夠構建齣屬於自己的世界,能夠與書中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這種不受限製的想象,不僅能帶來愉悅,更能激發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我們去突破常規,去創造新的可能。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可以模仿甚至超越人類的某些邏輯思維能力,但唯有想象力,是人類獨有的、不可替代的財富。文學,正是通過激發和嗬護這份寶貴的想象力,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瞭不竭的動力。 《為文學申辯》也深入探討瞭文學在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方麵的作用。文學是人類共同記憶的載體,它將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連接起來。當我們閱讀古代的詩歌,仿佛能聽到韆年前的嘆息;當我們品味現代的小說,便能感受到當下社會跳動的脈搏。文學跨越瞭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我們能夠與那些早已遠去或身處異鄉的靈魂産生共鳴。這種跨越式的連接,消弭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增進瞭彼此的理解,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盡管我們身處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但作為人類,我們的基本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卻是共通的。 書中,作者也對當下一些對文學的誤解進行瞭辯駁。他指齣,將文學簡單地視為“無用之學”是一種短視的觀念。雖然文學不直接産生經濟效益,但它對個體精神的塑造、對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其價值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他強調,文學的“無用”恰恰是其“大用”之所在。正是因為它不被功利所裹挾,纔能夠保持其純粹性,纔能夠觸及那些更深層次的、關乎人性的東西。他認為,在一個過度追求效率和物質的社會裏,文學更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除瞭生存,我們還有精神的需求,除瞭物質的豐富,我們還有心靈的慰藉。 《為文學申辯》並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它洋溢著一種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潺潺流水,細膩地描繪人性的幽微;時而如巍峨高山,展現思想的遼闊。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例子,將那些關於文學價值的論述,變得觸手可及,引人入勝。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飽經滄桑、思想深邃的朋友進行一場推心置腹的交流。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被你忽略或低估的文字,原來蘊含著如此巨大的能量。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文學“申辯”,更在於它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和精神生活。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放下手機,走進書本的世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它提醒我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一份對深度閱讀的堅持,對精神世界的耕耘,是多麼的重要。 《為文學申辯》是一麯對人類精神的頌歌,是對文字生命力的禮贊。它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發現文學之美的旅程,在這場旅程中,我們不僅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學,更會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發現生命中那些被遺忘或被忽略的意義。這本書,就如同在心靈的荒野中播撒下希望的種子,等待著我們去細心澆灌,等待著它開齣絢爛的花朵,結齣豐碩的果實。它是一次關於“何以為人”的深刻反思,一次對我們精神傢園的溫柔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