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在思考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给平面设计作品的颜色种类做减法?如何让成本和效果达到平衡?在实践过程中,设计师们发现通过简约的色彩也能让作品传神。《简约不简单:简约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展现了用几种简单的颜色就做能出的优秀设计。编者展现的案例诠释了如何用简单的色彩让设计作品传神的应用技巧和法则,更体现了简约设计原理的精髓,即触感表现、特殊印刷和现代工艺等技法的融合。全书无论是对大众艺术、视觉经济及色彩表现进行歌颂,还是对当今普适的现代艺术进行赞美,都是要证明,在简约设计原理的指导下, 设计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色、红色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简约不简单:简约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收录了近120套作品,每套作品都是以简约的色彩表现来刻画视觉美感的。全书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单色经典、双色搭配和三色组合,介绍和展现了色彩应用原理、创意方案构思及视觉表现技法,既包括品牌和刊物设计,也涉及活动策划设计。书中介绍的案例紧随现在流行的设计趋势,展现的案例诠释了如何用简单的色彩让设计作品传神的应用技巧和法则,更体现了简约设计原理的精髓,即触感表现、特殊印刷和现代工艺等技法的融合,使视觉传达艺术不仅体现了严谨性,在某种程度同上还产生了独特的美感。《简约不简单:简约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适合平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等阅读,也适合建筑设计师等其他从事设计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视典文化于2001年在香港成立,专职设计书刊出版及平面设计元素,把握全球平面设计、插画、品牌设计等新流行趋势。自成立以来,已出版图书100多本,致力于为行内外的读者提供设计灵感、了解行业动态。
无论是优雅的黑色还是纯洁的白色,无论是带有情感的颜色还是具有内涵的颜色,采用单一的色彩形式来进行表现,往往能够使画面、材料和装饰要素呈现出一种柔美夺目的视觉效果。集创意元素为一体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技法,而在其最为简化的表现模式下,该技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感知思维,而且可以清晰地反映设计者的本质观念。如果说双色是一种搭配,那么三色则是一种组合。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喧嚣且信息化的时代,而在社会大众的眼中,它的格局却是那样平淡无奇,所以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物质形态,采用三色组合来表现其多层次的内涵,则是色彩在新时代下所需迎合的新常态。基于此,本章节为读者收录了大量的色彩工艺,并通过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展示了设计师精简巧妙的技法,因此笔者相信,该部分的内容一定能够为读者带来无限的灵感和深刻的启发。如果说双色是一种搭配,那么三色则是一种组合。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喧嚣且信息化的时代,而在社会大众的眼中,它的格局却是那样平淡无奇,所以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物质形态,采用三色组合来表现其多层次的内涵,则是色彩在新时代下所需迎合的新常态。基于此,本章节为读者收录了大量的色彩工艺,并通过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展示了设计师精简巧妙的技法,因此笔者相信,该部分的内容一定能够为读者带来无限的灵感和深刻的启发。
……
在平面设计逐渐转化成一个更为专业的领域的时代中,现代设计理念和印刷技术对其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全球化时代来临以前,商品一直都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由于互联网技术还不像今天这样畅通发达,所以诸如电话簿和百科全书这样的印刷品,就成了人们在当时条件下所青睐的和具有深刻意义的消费品。其次,在批量生产和计划报废系统还没有盛行于社会以前,工艺品也是人们在当时比较看重的消费品之一,因为在他们眼中,这种产品不仅廉价,而且还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欣赏价值。过去,在为商品设计广告的过程中,营销人员必须要在用色方面斟酌性地选择四色印刷或单色印刷。然而,由于经济预算的紧张和彩色印刷的高额成本,多数商家都希望能以最为廉价的形式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如今,印刷技术的成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昂贵,并且印刷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原先,但就其形而言,当今有很多印刷品都不是高质量的成品,相反,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琐碎印件。快捷的排版软件、丰富的库存图片、廉价的数字印刷已经逐渐占有了出版社和广告公司在过去所享有的特权,并且这种趋势也为平面生产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便利条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鲜为人知的真理已经随着互联网及平板电脑的发展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信息,而日记、相册及人们过去所熟悉的一系列情感媒介,也随之在便利时代的环境下成为现代意识形态中的淘汰之物。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设计师必须要对较为复杂的行情有深度的了解,并对目前所倡行的文化事业做出必要的贡献。现代设计在文艺复兴的启迪下,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简洁的美学形态,它意在通过言简意赅的表现形式,向社会公众传达最为罕见的奇闻趣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潮且具有国际风范的平面艺术成了设计主流,而这种形式风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美学,而且尤为突出了瑞士和荷兰所强调的顺 序性、主体性和唯物主义原理。为实现设计元素间的一种平衡、和谐和互动,以色彩量化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现,往往能使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彰显得更为突出。清晰的色标和色彩压缩,有助于促进设计切实地吻合自己的主题,而这也恰恰能够推论出像单一字体或有限色调这样的量化表现形式,在设计作品中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除了像 对印刷版式或网格系统这样的设计元素和原理进行运用外,印刷材质的选择也是提升艺术感染力所需重点考虑的因素。个性化的印刷设计,往往能够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触动人们的内心,而当今电子荧幕之外的诸多事物,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工艺印刷是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特别是由压花 及 纹理等特殊材质所制作出的效果,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备受推崇的风格模式。尤为特别的是,工艺印刷具有一种不可复制性,并且它的量化色彩,也是其表现视觉冲击力的主要途径。印刷作为设计形式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能激励人们重新审视设计的价值,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路。世界各地的平面设计师都在努力以最简洁的设计 语言来创作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以最非凡的表现形式来革新最平凡的物质形态,以最罕见的形式材料来制作最精湛的印刷工艺。在自助出版业的繁荣态势下, RISO 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这其中,伴随着色彩量化原理的普及,很多艺术品都呈现了一种柔美的形式风格,并且丝网印刷海报也在有限色调的衬托之下变得更加出彩。简约的设计形式甚至已经受到了国际品牌的青睐,因为这种艺术风格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品牌形象中最具有其代表性的识别系统,那就是品牌的主题色调。本书展示了近年来以简洁的设计语言创作的经典之作。当您翻开这本书时,笔者建议您对书中的作品先进行总体性的浏览,然后再针对其中每一幅作品的细节展开深入性的探析,因为纵观设计如何反映时代思潮,其脉络总会令我们感到兴奋不已。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色彩应用指南”。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设计哲学”的入门读物,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何用最少的视觉元素去承载最大的信息量,是所有设计师面临的共同挑战。书中对于“色彩的语境性”探讨得尤为深刻,它强调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媒介载体下,同一组简约色彩所能唤起的共鸣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它对比分析了北欧极简主义与日式侘寂美学在色彩运用上的细微差别,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模仿案例,而是开始主动思考我所面对的项目,其核心精神应该通过何种“克制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这本书成功地引导我完成了从“会用颜色”到“懂得选择颜色”的蜕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选择很考究,有一定的厚度和细腻的纹理,使得书中那些微妙的色彩渐变和低对比度的设计作品呈现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任何色彩失真或墨点洇散的情况。在内容组织上,作者巧妙地将理论阐述、经典案例赏析和现代实战应用无缝衔接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用箭头、标注和简短的文字说明,清晰地指出“为什么这里用这个灰度”或者“这个色彩的介入点在哪里”。这种结构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仿佛有一位资深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而不是干巴巴地阅读一本工具书。对于追求设计细节和工艺品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复杂性”的恐惧。以前,当我面对一个信息量巨大的项目时,我总倾向于用更多的颜色、更多的图层来试图“组织”信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用无数的案例反复证明:真正的组织和引导,是通过减法来实现的。它教会我如何勇敢地删除那些“锦上添花”的颜色,只留下最核心的“骨架色”。书中关于色彩的心理学分析部分,也极为精准地指出了,在简约设计中,任何一个色彩的出现都必须是“有目的性”的,它不能是装饰,而必须是导航或强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它让我对“有效沟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的设计工作效率和作品的最终质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类主题的书籍无非就是展示一些扁平化设计或者Logo设计,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涵盖了品牌视觉识别(VI)中的色彩系统构建,还延伸到了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设计中的色彩层次管理。特别是关于“无障碍设计”与简约色彩结合的部分,作者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如何在保持视觉美感的同时,确保色彩对比度满足所有用户的可读性要求。这体现了作者对设计伦理的重视,而非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美学追求上。对于像我一样,需要跨领域进行视觉输出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框架,让我知道如何将简约的原则落地到复杂交互系统的具体实践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颇具匠心,采用了极简的黑白灰调子,只在标题的某个小细节处点缀了一抹低饱和度的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简约”这个概念的深度剖析,作者并非肤浅地停留在“少即是多”的口号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色彩在极简语境下的情绪传达和信息密度控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负空间”与色彩平衡的章节,它不仅仅展示了大量的优秀案例,更重要的是,它剖析了设计师是如何通过克制来放大每一个色彩元素的能量。对于那些刚接触平面设计,或者在设计中总感觉“用力过猛”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简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人立刻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安静的角落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配色方案,更是一种面对复杂信息时的提炼能力和审美定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