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识一百问

书法常识一百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庆金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常识
  • 书法入门
  • 字体
  • 字形
  • 笔法
  • 墨法
  • 书法技法
  • 传统文化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5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01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常识一百问》涉及书法的方方面面,从书法入门最基本的常识,到书法经典作品的风格特征,从创作的工具准备到书法作品的欣赏,关于书法的所有应知应会,这里无不涉及。这些问题尽管“书法圈”中的人很早就有接触,却未必能得到一本问题如此集中、知识如此系统、答案如此简明扼要的书。

作者简介

  闫庆金,又名天宝,号天宝斋主人。1961年8月8日生于陕西省大荔县,祖籍河南省孟州市。新乡师范毕业,大学文化。历任中学教师,孟州市保密局长、政府接待办主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现任全国连锁天宝书画培训中心及多家书画培训机构艺术顾问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1.什么叫书法?
2.按照不同的字体形态,书体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3.书法作品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关键要素?
4.书法理论体系大体包括哪五个方面?
5.什么叫结构?
6.什么叫线条?
7.学帖有哪些基本方法?
8.学习书法有哪些好处?
9.如何才能学好书法?
10.什么是文房四宝?
11.毛笔可分为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性和用法?
12.目前有哪些著名的毛笔产地?
13.墨是如何制成的?分哪几类?如何鉴别?
14.目前书画最常用的墨汁有哪些?
15.什么是宣纸?有何特质?
16.什么叫生宣?什么叫熟宣?什么叫半生半熟宣?什么叫仿占笺?
17.我国著名砚台有哪些?
18.什么叫五指执笔法?
19.五指执笔法有哪些要领?
20.运腕一般有哪三种方法?
21.坐式书写的要领是什么?
22.立式书写的要领是什么?
23.什么叫用笔?如何认识用笔的意义?
24.狭义用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5.起笔、行笔与收笔三种用笔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6.如何理解提笔与按笔?
27.如何理解转笔与折笔?
28.如何理解疾笔与迟笔?
29.如何理解中锋和侧锋?
30.如何理解藏锋与露锋?
31.书法运笔应注意哪些要领?
32.如何理解“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为什么用笔必须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33.什么是“三戒”?什么是“八病”?
34.什么是篆书?什么是大篆?什么是小篆?
35.大篆主要包括哪几类?
36.什么是“小篆之祖”?
37.何谓“玉箸篆”?何谓“铁线篆”?
38.什么叫“倒薤篆”?
39.什么是“清篆”?
40.篆书的基本笔画是哪三种?
41.篆书的用笔特点是什么?
42.篆书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3.什么叫隶书?
44.隶书有哪三种基本笔画?其笔画特点是什么?
45.隶书有哪些艺术特点?
46.隶书鼎盛时期有哪些著名碑刻?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如何?
47.《张迁碑》的用笔和结体有什么特点?
48.什么叫汉简?其特点如何?
49.什么叫魏碑?
50.魏碑书体有哪些主要类型?各自有何特点?
51.“云南两爨”指的是什么?
52.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魏碑有哪十美?
53.什么叫楷书?
54.通常所说的楷书主要有哪几种不同风格的书体?
55.各时期主要楷书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56.欧阳询《兰亭记》的用笔特点有哪些?
57.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的用笔和结构特点有哪些?
58.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59.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60.楷书的基本笔画有哪些?欧、颜、柳、赵的写法如何?
61.如何理解书法结体十八法?
62.什么叫行书?其特点是什么?
63.行书一般分为哪两类?
64.行书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65.行书笔法主要有哪几种?
66.王羲之主要行书作品有哪些?
67.“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有哪些特点?
68.什么是“永字八法”?
69.如何把握永字八法临习图解?
70.行书基本笔画和写法有哪些?
71.唐初四大书家是哪些书家?什么叫“中唐三绝”?
72.唐代主要行书作品有哪些?
73.什么是草书?草书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74.什么叫章草?
75.什么叫今草?什么叫狂草?其主要作品有哪些?
76.五代最著名的书家是谁?
77.宋代四大书家是谁?此外宋代还有哪些书家?
78.什么是“淳化阁帖”?
79.元代三大书家是谁?此外元代还有哪些书家?
80.明初主要书家有谁?
81.什么叫“天下书法尽归吴门”?
82.晚明书坛如何?
83.什么叫“帖学”?代表人物有谁?
84.什么叫“碑学”?代表人物有谁?帖学碑学代表人物之外,清代还有哪些著名书家?
85.什么是“三希帖”?什么是“三希堂”?
86.什么叫“四宁”“四毋”?
87.清代扬州八怪是哪八个人?
88.郑板桥“六分半书”的艺术特色如何?
89.标准草书为谁倡创?有何特点?
90.什么是篆刻?篆刻可分为哪几类?
91.篆刻需要哪些工具材料?
92.如何设置印稿?
93.如何摹稿上印?
94.如何镌刻?
95.在篆刻章法及边款设计中要处理好哪三种关系?
96.什么叫章法?什么叫大章法?什么叫小章法?
97.篇章布局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98.字行的排列有哪几种形式?
99.书法作品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
100.什么叫款识?
101.款识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什么叫款?什么叫识?
102.款识有哪些基本要求?
103.如何题写上款?
104.如何题写下款?
105.什么叫单款?什么叫穷款?什么叫长款?
106.题款应注意哪几点?
107.书法作品中的印章一般分为哪几种?
108.什么叫起首章?常见的有哪些形状?
109.什么叫压角章?
110.什么叫名号章?
111.钤印应注意哪几点?
112.章法的常用形式有哪几种?
113.什么叫横批?
114.什么叫匾额?
115.什么叫条幅?
116.什么叫中堂?
117.什么叫对联?
118.什么叫“龙门对”?
119.什么叫“琴对”?
120.什么叫扇面?
121.什么叫斗方?
122.什么叫册页?
123.什么叫条屏?
124.行书章法中需注意哪些要点?
125.现代书法作品有哪些特殊制作方法?
126.欣赏书法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27.欣赏书法作品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28.如何理解“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129.如何在书法创作中把握法度?
130.为什么说书法艺术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映照?
翰墨春秋:中国书画艺术通鉴 作者: 佚名 定价: 待定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线装(依实际情况选择) 页数: 约 800 页 字数: 约 120 万字 --- 内容简介: 《翰墨春秋:中国书画艺术通鉴》并非一部专注于“书法常识问答”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提供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画领域——宏大历史脉络、深层哲学意蕴以及丰富技法细节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的编写理念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演变与传承。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探讨了中国书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 第一卷:源流溯源——中国文字与图画的起源(约 150 页) 本卷追溯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根基,重点不在于回答“什么是笔法”这类基础问题,而是着眼于其文化土壤的形成。 1. 符号的诞生与演变: 详细考察了甲骨文、金文的形制及其背后的巫祝、宗法观念。重点分析了篆书定型过程中,文字如何从单纯的记录符号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线条艺术。此处深入讨论了秦统一文字的政治意义对后世书风的深远影响,以及六国古文字的地域特色。 2. 史前陶符与岩画的图画性: 探讨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与岩画,分析它们与早期图画思维的关联。着重论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观念的远古渊源,即线条和形象的统一性。 3. 早期书风的地域性冲突与融合: 剖析了汉代隶书的成熟,并非简单的“蚕头燕尾”,而是对篆书的彻底“解构”与“重组”。详细对比了汉碑的雄强与魏晋简牍的朴拙,指出这是中国书法审美从“规范”向“个体精神”过渡的关键节点。 第二卷:魏晋风度与文人精神的觉醒(约 200 页) 本卷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聚焦于中国艺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及其对后世书画创作理念的决定性影响。 1. 王羲之的时代: 并非简单介绍《兰亭序》,而是深入分析了玄学对书法的影响。探讨了“自然无为”的思想如何转化为书法的“率性”与“风韵”。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碑帖对比研究,阐释了“二王”风格(王羲之、王献之)如何在士大夫阶层中确立了“妍美流便”的标准,并由此引出了对“笔法”与“意态”谁主导艺术表达的哲学辩论。 2.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 详细梳理了中国画“形似”向“神似”转化的理论基础。引入了“六法”的原始解读,并结合当时的名士风度,分析了“言之有物,意在笔先”的文人画雏形是如何在绘画领域萌芽的。 3. 北碑的雄浑与书法独立的呼唤: 重点对比了南帖的秀逸与北碑的雄强。论述了北朝石刻的粗犷如何为唐代楷书的博大精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指出这是书法艺术开始独立于纯粹的实用性,迈向自觉艺术的重要标志。 第三卷:盛唐气象与宋代理性的回归(约 250 页) 本卷描绘了中国书画艺术在不同地域和阶层中展现出的辉煌与思辨。 1. 唐代的法度与创新: 详细剖析了楷书的“盛唐气象”,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例,分析他们如何将前代的经验推向极致,形成各自的“法度”。特别是对颜真卿“忠义精神”如何融入其雄浑书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绘画方面,重点分析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魔力,以及山水画的初步成熟阶段。 2. 宋代:文人画的全面确立与理论的巅峰: 宋代是书画理论最为繁荣的时期。本书用较大篇幅分析了苏轼、米芾等人在理论上的突破。探讨了“书画同源”理论在宋代如何被系统化,以及“意境”如何超越“技巧”成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米芾对古人书迹的鉴赏与流派划分,体现了宋人对历史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能力。在绘画上,详细介绍了李公麟的白描、范宽的“雨点皴”及其所蕴含的宋代理学思想对自然观的影响。 3. 辽金元:多元文化的交汇: 介绍了边疆民族政权对书画艺术的独特贡献,特别是赵孟頫“复古主义”的理论及其对元代画坛的重塑作用,及其对后世江南画派的间接影响。 第四卷:明清变法与艺术的世俗化(约 150 页) 本卷探讨了书画艺术在高度成熟后,如何在技法、风格与市场需求中寻求新的出路。 1. 明代的“晋唐”回归与“吴门画派”: 分析了明初的院体对唐代风格的继承与程式化。重点剖析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他们如何将文人的笔墨情趣融入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使绘画题材更加贴近生活,如花鸟画的精细化趋势。 2.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详细阐述了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后世画坛(尤其是清代)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对书法“中和之美”的追求。 3. 清代的“四王”与“个性和反叛”: 探讨了清初“四王”对元明山水画范式的集大成与规范化,这是中国传统绘画进入“集大成”阶段的体现。同时,也对比了“四僧”(如石涛、八大山人)对僵化程式的反叛,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夸张、变形、怪诞的笔墨来宣泄对时代的不满,预示着近现代艺术的先声。 第五卷:材料、工具与笔墨语言的深度解析(约 50 页) 本卷不涉及历史分期,而是从技术本体论的角度,对书画创作的物质基础和语言结构进行专论。 1. 笔墨的物理学与哲学: 详细分析了“笔”的提按顿挫如何控制墨的洇化,讨论了“干湿浓淡”的相互转化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如何运笔”,而是探讨不同运笔方式(如中锋、侧锋)如何对应不同的审美情绪(如内敛与外放)。 2. 纸绢的选择与墨色的变化: 深入解析了宣纸(皮纸、净皮、蝉翼)与绢的特性如何决定了书画家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讨论了徽墨、松烟墨在不同年代的配方差异如何影响墨色的层次感。 3. 鉴藏与装裱的艺术: 简要介绍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的形制(卷、轴、册页、屏风)及其对作品保护与展示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篆刻)与书画的不可分割性。 --- 总结: 《翰墨春秋:中国书画艺术通鉴》旨在超越基础知识的罗列,为读者构建一套系统、深入、富有思辨性的艺术史观。本书着重于“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这样写?”,而非仅仅是“是什么?”。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懂得欣赏线条和色彩的和谐,更要理解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辨、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操。此书适合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基础,渴望进行系统性、学术性研究的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法常识一百问》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作为一个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学习机会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书法这东西,光是欣赏还不够,总想知道那些笔画背后蕴含的章法、结字、用墨的讲究,但市面上的专业书籍往往过于晦涩,动辄就是碑帖对照、古人语录,读起来压力山大。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完全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就像是身边有一位耐心又博学的老师,随时准备解答你心中那些最基础、最朴素的疑问。比如,我以前就一直好奇,为什么有的字写得扁平,有的却修长,这难道只是写字人的随意性吗?这本书里就清晰地解释了“点画的欹侧与平衡”、“章法的疏密关系”等概念,用词浅显易懂,没有太多故作高深的术语。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历代书家的风格差异,如魏晋风度的飘逸、唐楷的法度森严,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是让你去临摹谁的哪一页,而是让你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让你在看展或者在博物馆里看到碑刻时,不再是“哦,这个好看”,而是能说出“嗯,这个结构处理得很巧妙,体现了某家某派的特点”。这种由表及里的理解升华,让人对艺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那种把复杂的理论拆解成一百个可以独立消化的小知识点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爱不释手,简直是为所有书法门外汉量身定做的一部宝典。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常识问答”类的书籍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意见,总觉得它们会为了凑数而塞入一些可有可无的边角料信息,内容深度堪忧。然而,《书法常识一百问》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广度上的覆盖面令人称奇。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印章与书法”、“题跋中的学问”以及“装裱对作品影响”这几个章节。这些内容往往被许多书法教材所忽略,因为它涉及到艺术品的完整性与流传问题。比如,关于题跋的落款位置、敬语的使用,甚至不同朝代对印泥颜色偏好的微小差异,书里都有涉及。这说明编者在整理资料时,绝非只是照本宣科地引用了常见的“笔法”或“结体”理论,而是深入到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品所处的实际环境中去考察。这种多维度的知识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结构。我不再仅仅把书法看作是纸上的线条艺术,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艺术史、收藏史乃至文人社交礼仪的脉络中去理解。对于想要真正深入研究书法文化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帮你补齐那些零散在各种专业文献中的“常识”,将它们系统化、结构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适合那些追求全面发展的学习者。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阅读习惯的人,我非常注重书籍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不仅是知识的陈列室,更像是一本可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它的“问”的设计非常巧妙,涵盖了从“什么是藏锋”、“如何区分中锋与侧锋”到“如何鉴别高仿碑帖”的广泛范围。我发现,每当我练习书法遇到困惑时,比如写出来的字形总是板滞,我能迅速翻到对应的问题,找到解决思路,这比厚厚的理论书籍要方便太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许多“常识”是针对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误区”而设置的。比如,针对初学者容易陷入的“只求形似不求神韵”的怪圈,书中就专门有一问来剖析“神韵”的来源,指出了形似与神韵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于我这种还在努力突破瓶颈的中级学习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及时的指导。它就像一个贴心的“书法问题急救箱”,随时待命。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内容组织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它的实用价值,让我愿意把它放在书桌触手可及的地方,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人性化的书法知识体系。它的“一百问”并非是随机罗列的零散知识点,而是遵循着一个合理的逻辑递进关系。一开始是基础概念的界定,比如笔画名称、墨法的处理;随后过渡到结构与章法的分析,探讨单字与篇章之间的关系;最后上升到对艺术鉴赏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比如版本学、碑刻常识等。这种由内而外、由技入道的布局,保证了读者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将旧知识进行整合和深化。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人感到这本书的编撰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和全面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书法与文人精神”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跳脱了纯粹的技术层面,触及了书法作为中国士人精神寄托的核心价值。它让我明白了,练习书法不只是为了写出一手好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知识点赋予了温度和生命力,让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到敬畏但又有些畏难的普通人,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逐步爱上并理解这门深奥的艺术。它无疑是一部值得所有书法爱好者珍藏的入门与进阶的桥梁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效率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经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典故,让原本枯燥的术语瞬间活了起来。举个例子,当它解释“飞白”现象时,并没有干巴巴地说“是笔毫蘸墨不匀造成的”,而是引用了某位大书法家临池时心境的描述,将技术层面的问题与书写者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以情带理”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此外,书中在处理一些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审慎的态度——它不会武断地下定论,而是会呈现主流观点,并指出其他学者的看法,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对于读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全面的信息,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标准答案”。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压力的学术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尤其是在谈到不同书体(篆、隶、草、行、楷)的演变逻辑时,那种清晰的脉络梳理,让人对汉字书写历史的流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过瘾。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不错

评分

好好学习

评分

ok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非常好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好学习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