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嚮平等:戰時重慶的外交界與中國現代外交的黎明曙光(1938—1946)

走嚮平等:戰時重慶的外交界與中國現代外交的黎明曙光(1938—194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勇,〔荷〕張剋雷 著
圖書標籤:
  • 現代外交史
  • 戰時重慶
  • 外交界
  • 中國外交
  • 抗戰外交
  • 國際關係
  • 曆史研究
  • 社會文化史
  • 西南聯大
  • 公共外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 重慶齣版集團
ISBN:9787229115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580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3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走嚮平等:戰時重慶的外交界與中國現代外交的黎明曙光(1938—1946)》為中英雙語版。本書以戰時中國首都重慶多姿多彩的外交界為主要焦點,廣泛采用大量未曾披露的中文、英文、德文、法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語種史料和極為珍貴的照片,全麵概述瞭以重慶為舞颱的中國外交界,重構瞭在中華民國的外國外交使團的發展與重大變化,他們在中國從搖搖欲墜的半殖民地中非凡崛起成為世界大國的進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書中介紹瞭約30個在華外交使團的大緻情況,以及在渝軍事使團、國際新聞界等其他一些有趣的外國人團體。本書所采用的所有照片,多由戰時在華的外國外交官拍攝,這是時隔70多年後,在本書中首次與讀者見麵,為這一曆史性迴顧著作增色不少。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對重慶非凡的過去引入瞭新的視角,首次展示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與西方國傢不同層級的外交關係(大使級、公使級、代錶處,等等),係統地揭示瞭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及簽訂新約的過程。本書展現瞭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國傢擺脫西方國傢在華治外法權體係,從而結束其半殖民地地位的曆史;展現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後的中國,是如何成為一個大國——戰時盟國“四大國”之一,戰後如何成為聯閤國創始會員國和常任理事國,開始朝著平等互惠的現代外交方嚮前進的曆程;展現瞭在戰時國際舞颱之一的中國戰時首都重慶,許多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和個性鮮明的潮流人物,從而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重新定義瞭在全球變革的風口浪尖上,重慶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個主要國際中心,以及作為孕育當代中國的早期搖籃之一的獨特意義。

作者簡介

叢書總主編:章開沅,著名曆史學傢、教育傢,現任華中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作者:周 勇 〔荷〕張剋雷/著。

周勇,曆史學教授、研究員,曾就讀於四川大學曆史係,並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專業學習。1983年以來,先後在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現任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張剋雷(Vicent K. L. Chang,華裔荷蘭人,其祖父曾為戰時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官),荷蘭律師、谘詢師,擁有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法學碩士學位,曾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及中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學習。1999年畢業後,供職於國際知名的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阿姆斯特丹及香港分理處。現為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


目錄

總 序 章開沅i

本書摘要v

作者簡介ix

有關音譯的說明xv

圖片列錶 xxi

錶格列錶 xxxi

自 序3

前 言7

第一部分 序麯:變化大舞颱11

第一章 不平等條約與駐渝外國領事館(1890—1937年)13

第二章 派駐中華民國的外交使團 17

第一節 民國初年(1912—1927年)17

第二節 南京十年(1928—1937年)18

第三節 抗戰前夕(1937年)19

第三章 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 21

第一節 源起與背景21

第二節 遷址重慶22

第三節 行政組織23

第四節 領導人物24

第五節 戰時政策與變化25

第二部分風雲變幻:戰時重慶外交界55

第四章 危險時代的先鋒(1937—1940年)57

第一節 國際背景57

第二節 在寜、漢外國外交使團(1937—1938年) 60

第三節 在渝外國外交使團(1938—1940年)63

第四節 重慶外交界與各國人士74

第五章 攜手抗日(1941—1942年)108

第一節 國際背景108

第二節 在渝外國外交使團110

第三節 重慶外交界與各國人士121

第六章 走嚮和平與戰後新秩序(1943—1946年)154

第一節 國際背景154

第二節 在渝外國外交使團157

第三節 終結在華治外法權的新條約166

第四節 重慶外交界與各國人士170

第七章 影子外交:中國共産黨在重慶的對外事務(1939—1946年)185

第一節 在重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185

第二節 中共中央南方局與重慶外交界188

第三節 中共中央南方局與重慶外國新聞界192

結 論196

注 釋200

附錄一 主要事件年錶 (1840—1946年)569

附錄二 駐華外交使團一覽(1912—1946年)603

附錄三 駐渝外交使團一覽 (1938—1946年)605

附錄四 中外新條約一覽617

附錄五 所用原始資料一覽619

五-Ⅰ:1939—1940年間駐渝外國外交使團就人員及地址變更事宜緻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照會及官方信函的副本621

五-Ⅱ:1940年1月版標注有在渝外國外交使團地址的重慶地圖628

五-Ⅲ:1940年6月有關重慶大轟炸的來源不明的英文新聞報道 631

五-Ⅳ:1940年7月19日日本駐滬總領事有關重新界定重慶“安全地帶”的信函633

五-Ⅴ:1943年3月19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就荷蘭大使館秘書高羅佩抵達事宜緻荷蘭駐渝大使館的外交照會636

五-Ⅵ:1943年10月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官銜名錄節選638

五-Ⅶ:1946年1月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官銜名錄節選646

參考檔案655

參考文獻661

索 引695

後 記721


精彩書摘

……

前言/序言

總 序

章開沅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鼕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裏,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濾州,而起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迴想在那國破傢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瞭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捨,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乾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迴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迴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曆史時期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齣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曆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會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會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曆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曆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編纂齣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麵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隻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復協商達成第二次閤作,這纔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麵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嚮振興的重大轉摺點,為國傢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瞭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占領中國的颱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濛”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徵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傢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國傢,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者通過政變使日本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傢,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麵抗戰實際上揭開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緻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綫上。”即使在“二戰”全麵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齣瞭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鏇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誌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閤影,因為大傢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瞭。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並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盡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彆,我們韆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麵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麵的重要貢獻與曆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傢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曆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曆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全國各地學者密切閤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齣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這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齣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曆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親曆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纔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嚮洛陽。”

即以此為序。

庚寅盛暑於實齋

(章開沅,著名曆史學傢、教育傢,現任華中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近代中國外交的奠基與變革:戰時重慶的外交舞颱》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一個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後至1946年,以戰時陪都重慶為中心,審視中國外交界在極端艱苦環境下所展現齣的韌性、智慧與戰略轉型,揭示其如何為新中國外交的奠基與發展注入瞭至關重要的力量。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國傢主權、民族尊嚴與國際地位的深刻探索。 時代背景:風雨飄搖中的外交角逐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麵展開。上海、南京等淪陷後,國民政府將重心轉移至重慶,這座位於西南腹地的城市,在接下來的八年間,不僅承載著整個國傢的軍事、政治、經濟的運轉,更成為中國對外聯係與外交斡鏇的中心。在日寇鐵蹄之下,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命懸一綫,如何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聯閤一切可以聯閤的力量,抗擊侵略,保衛國傢,成為擺在中國外交界麵前最嚴峻的課題。 當時的國際局勢錯綜復雜。一方麵,英美等國雖然在道義上支持中國,但齣於自身利益與戰略考量,其援助並非總是堅定而及時;另一方麵,德意等軸心國則與日本走近,進一步加劇瞭中國外交的孤立與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外交官們肩負著沉重的國傢使命,他們在極其有限的資源和嚴峻的國際環境下,不畏艱險,奔走呼號,為爭取國際援助,爭取國際同情,爭取國際道義支持而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 重慶:戰時外交的樞紐與縮影 作為戰時的首都,重慶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國的使節、記者、援助人員以及各種國際組織。這座曾經被視為邊陲的城市,一夜之間成為瞭國際政治的舞颱,見證瞭中國外交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本書將重點關注在重慶這座特殊的舞颱上,中國外交官們如何以有限的資源,應對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如何在高壓環境下開展工作,以及他們與外國同行之間的互動,展現齣中國外交界在危難中孕育的變革力量。 本書將深入研究以下幾個關鍵層麵: 中國外交官的抗爭與斡鏇: 我們將詳細梳理中國外交部在戰時重慶的運作機製,重點關注那些傑齣的外交傢們,如汪精衛(雖然其後期立場發生轉變,但其在戰前及初期對中國外交的推動作用仍需客觀審視)、宋子文、顧維鈞、鬍適等(盡管並非所有都在重慶常駐,但其思想和影響力輻射至戰時外交),以及更多鮮為人知的駐外使節和工作人員,他們是如何在高壓環境下,通過多邊與雙邊外交渠道,為爭取同盟國援助、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支持而努力的。我們將分析他們在談判桌上的策略,在國際會議上的陳述,以及在各國輿論場上的積極發聲,這些都體現瞭中國外交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責任擔當。 國際社會在重慶的目光: 來自西方國傢(如美國、英國、法國等)的使領館、新聞機構、援助組織在重慶設立的機構,不僅是信息傳遞的渠道,更是中國外交活動的觀察者和參與者。本書將探究這些外國機構的運作,他們如何觀察、報道中國抗戰的進展,以及他們如何在中國的外交活動中扮演角色。例如,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活動、英國對中國戰局的評估、以及各國記者在中立國或同盟國宣傳中國抗戰的努力,這些都構成瞭復雜的國際外交圖景。 外交政策的調整與創新: 在戰時,中國的外交政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戰爭的需要不斷調整。本書將分析中國政府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國傢所采取的外交策略。例如,如何在中美關係中尋求平衡,如何爭取蘇聯的援助,如何與英國維係同盟關係,以及如何應對日本的外交攻勢。我們將探討中國在“一邊倒”戰略尚未確立前,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中尋求最大利益。 主權意識的覺醒與國際地位的提升: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它極大地提升瞭中國的國際地位。本書將深入研究中國外交界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係列的外交努力,爭取到瞭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並最終在開羅會議等重要國際場閤,為中國贏得瞭應有的尊重與發言權。從“門戶開放”政策下的不平等地位,到成為聯閤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中國在國際外交舞颱上的地位發生瞭質的飛躍。 戰後秩序的構建與新外交的萌芽: 隨著二戰的結束,國際政治格局發生瞭深刻變化。在中國外交界,如何處理戰後賠償問題,如何參與構建戰後國際新秩序,如何處理與前殖民國傢的關係,這些都成為新的挑戰。本書將關注中國外交官在戰後初期,如在舊金山聯閤國製憲會議上的錶現,這些都預示著新中國外交新時代的到來。 研究方法與視角 本書的研究將基於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於: 中國外交部的檔案文獻: 包括但不限於呈送國民政府的各類外交報告、與駐外使領館的往來電函、談判備忘錄等。 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人的文獻: 如蔣介石的日記、重要講話、批示等,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高層的外交決策。 外國駐華使領館的檔案: 例如美國國傢檔案館、英國國傢檔案館等保存的各國駐華使領館的報告、通信等,可以提供獨特的外部視角。 各國政府公開的外交文件: 例如美國國務院、英國外交部等齣版的官方外交文件集。 親曆者的迴憶錄與日記: 包括中國外交官、外國駐華外交官、記者等留下的第一手資料。 當時的報刊雜誌與新聞報道: 能夠反映當時的輿論環境和外交事件的傳播情況。 我們將采用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方法,既關注宏觀的外交政策製定,也關注微觀的外交活動細節;既關注中國外交官的努力,也關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反應。通過對這些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嚴謹分析,本書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立體、充滿張力的戰時中國外交圖景。 本書的意義與貢獻 《近代中國外交的奠基與變革:戰時重慶的外交舞颱》旨在填補當前學界在這一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外交研究上的部分空白,並為理解中國現代外交的演進脈絡提供一個關鍵的切入點。本書的價值在於: 1. 展現中國外交的韌性與創造力: 在國傢存亡之際,中國外交界所展現齣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靈活應變的策略,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動體現。 2. 揭示中國現代外交的形成機製: 通過對戰時重慶外交舞颱的剖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外交如何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中掙脫齣來,逐步走嚮獨立自主。 3. 為理解中國在國際體係中的定位提供曆史依據: 戰時外交的經驗,特彆是爭取國際支持的成功與不足,為新中國處理與世界各國關係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 4. 深化對中國現代國傢建設的理解: 外交是國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通過對戰時外交的研究,有助於理解中國在國傢重建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中國人民在艱難歲月裏,為爭取民族獨立與國傢尊嚴所付齣的巨大努力的緻敬。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重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感受中國外交界在那段曆史洪流中,所展現齣的不凡智慧與堅韌品格,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外交的黎明曙光是如何在戰火紛飛的重慶,一點一滴地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突破瞭以往許多關於抗戰時期中國外交研究的局限。作者並沒有將視角僅僅局限於政治決策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外交官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社交圈,甚至他們的個人情感世界。這種微觀的視角,反而讓宏大的曆史敘事更加豐滿和真實。我看到瞭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裏,這些遠道而來的外交官們,如何在異國他鄉工作生活,他們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如何與中國各界人士建立聯係。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繪,比如大使館的日常工作、晚宴上的交談、甚至是他們對重慶這座城市的印象,都極具畫麵感,仿佛我身臨其境。這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外交不僅僅是國傢之間的政治博弈,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這種“走嚮平等”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國際舞颱上,如何從一個被動接受者,逐漸走嚮一個能夠平等對話的參與者。

評分

這本《走嚮平等》的確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將目光聚焦在戰時重慶這個特殊的曆史節點,探討瞭中國現代外交的興起與發展。我原以為會讀到許多枯燥的條約和會議記錄,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這本書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書中對不同國傢駐華外交官的群像式描繪,尤其引人入勝。我看到瞭他們在動蕩年代的堅守與努力,他們為促進中國抗戰所做的貢獻,以及他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情感聯係。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的解讀。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艱難睏苦中,如何努力尋求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如何爭取自身的國際地位。“黎明曙光”這個詞用得非常貼切,它預示著中國外交事業的光明未來。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中國現代外交的麯摺曆程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古典而又不失莊重,封麵上的手繪地圖仿佛將人瞬間帶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厚實的紙張觸感極佳,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麵而來,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原本以為“戰時重慶的外交界”可能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但讀瞭開頭幾章後,我發現我的看法完全錯瞭。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勾勒齣瞭那個特殊時期重慶這座陪都的國際畫捲。那些如今可能已經被曆史塵埃掩埋的外交官們,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起來,他們的名字、他們的身份、他們在這個動蕩年代所扮演的角色,都栩栩如生。我尤其對書中描述的,那些來自不同國傢的外交官們,在重慶這座臨時首都的社交場閤中的互動感到好奇。他們是如何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下,維係著國際聯係,又如何在大國博弈中,為各自的國傢爭取利益?這本書似乎在試圖解答這些問題,通過細緻入微的考據和生動的敘事,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近現代中國外交史的宏偉圖景。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細節呈現都非常齣色。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時代背景,交代瞭1938-1946年間,中國所處的國際大環境以及戰時重慶作為中國外交前沿陣地的特殊地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嚴謹態度,書中引用的史料非常豐富,但又沒有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反而是通過這些詳實的史料,將那個年代的外交博弈推嚮瞭高潮。例如,書中對一些關鍵的外交談判和事件的描述,都充滿瞭戲劇性,讓人讀來欲罷不能。我能想象到,作者為瞭搜集這些信息,必然付齣瞭巨大的心血。那些關於各國使館人員的日常生活,他們之間的交流,甚至是一些私下的談話,都被作者挖掘並呈現在讀者麵前。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宏大曆史事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在曆史洪流中,那些為中國外交奔走呼號的外交官們的故事。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外交是如何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一點點萌芽並走嚮成熟的,充滿瞭艱辛,也充滿瞭希望。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年代,親身感受著重慶那濃厚的曆史氛圍。作者在行文上,並沒有采用過於學院派的腔調,而是用一種更為平實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我們引入瞭那個波詭雲譎的外交舞颱。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具體人物的刻畫,那些為國奔波的外交官們,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犧牲,都讓讀者為之動容。書中對於不同國傢的外交政策和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都有著非常深入的分析,這讓我對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同盟國之間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閤作與分歧的描寫,這些內部的運作和博弈,往往比錶麵上的宣言更能決定曆史的走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的外交,更是關於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一步步爭取國際社會的尊重和理解。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外交的“黎明曙光”,也讓我對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有瞭更深的感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