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發展型安全:中國崛起與秩序重構》強調中國大戰略必須兼顧發展與安全,將發展經濟與維護國傢安全統一起來,中國的特色在於由發展而不是由權力定義安全。
與西方國際問題研究的理論化成果忽視發展不同,《發展型安全:中國崛起與秩序重構》強調由人均GDP衡量的發展水平對理解中國崛起是至關重要的。發展型安全的一個核心理念是,經濟增長本身不會自動帶來和平,作為崛起國的大戰略,需要處理好增長與安全鏈條上的兩大類階段性挑戰。隨著海外利益的拓展,中國將越來越追求陸海均衡,*傳統的地緣政治博弈,成長為亞洲共同發展的穩定錨。
作者簡介
鍾飛騰,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係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日本早稻田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國際關係)。2009-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2011年至今,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方嚮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對外直接投資、東亞與美國。主要著作:《管控投資自由化:美國應對日本直接投資的挑戰(1985-1993年)》(專著)、智庫報告《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産業轉移》與《中國企業走齣去麵臨的法規環境》,譯著《跨國公司與美國霸權》《國際政治經濟學:學科思想史》《紅星照耀太平洋》等。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當代亞太》《外交評論》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探尋中國崛起
第一節 中國崛起的雙重特徵
第二節 為什麼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節 中國貧窮與“百年屈辱”
第四節 東亞發展與中國的增長
第五節 對東亞(中國)崛起的國際問題研究
第六節 重新理解外部(周邊)環境與中國崛起的關係
第二章 作為大戰略的發展型安全
第一節 發展階段與國傢安全觀的多樣性
第二節 以外部威脅界定安全的美式國傢安全戰略
第三節 作為大戰略的發展型安全
第四節 美式安全觀與發展型安全能融閤嗎
第五節 發展型安全與亞洲新安全觀
第三章 中國外交布局中的周邊
第一節 “周邊”概念的生成與周邊外交
第二節 確立經濟增長目標與中國經濟的亞洲化
第三節 地區秩序轉型與“周邊環境”概念的完善
第四節 “周邊”與中國對外關係模式的革新
第四章 評估中國周邊安全環境
第一節 安全環境概念的相關文獻
第二節 中國對周邊安全環境的已有評估
第三節 評估新時期周邊安全環境的一個框架
第四節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指標體係與評估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中國的海洋戰略
第一節 作為國際戰略研究議題的南海爭端
第二節 中國願意遵守國際海洋製度嗎
第三節 即將到來的中美海上衝突?
第四節 中國正在主導周邊秩序的調整嗎
第六章 中國-東盟關係中的南海問題
第一節 理解南海問題中的東盟需要新的視角
第二節 中國-東盟雙邊關係中的南海問題
第三節 海洋法領域以陸製海與以海製陸
第四節 重新認識中國-東盟在穩定地區大局中的作用
第七章 美國的雁形安全模式
第一節 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模式與爭論
第二節 雁形安全模式
第三節 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選擇
第八章 美國體係的轉型
第一節 美國是一個體係
第二節 美國主導的體係正在轉型
第三節 中國與國際秩序轉型
第四節 中國的發展戰略空間
第九章 超越地緣政治的迷思
第一節 地緣政治與國傢興衰
第二節 “樞紐”與“印太”地緣戰略
第三節 亞洲地緣重心的大偏移
第四節 中國的亞洲地緣新視野
第五節 超越對抗性地緣政治思維
第十章 拓展海外利益
第一節 國傢大戰略中的對外經濟戰略理念
第二節 對外援助、經濟製裁與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三節 政治目標與對外經濟關係的格局
第四節 維護一個開放的全球經濟秩序
第五節 以海外利益為先導塑造新秩序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發展型安全:中國崛起與秩序重構》:
但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路徑與“華盛頓共識”極為相近。北京大學教授姚洋2010年2月在美國《外交》季刊網站發錶瞭《北京共識的終結》一文,認為“在過去的三十年裏,中國經濟準確無誤地朝著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市場信條邁進”。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認為,“華盛頓共識”被意識形態化、簡單化,“北京共識”的作者忽視瞭中國國內嚴肅的經驗研究成果,把迄今中國的改革發展當作與“華盛頓共識”全然相反、南轅北轍、“對著乾”的一條道路,是過度隨意和非常扭麯的解讀。
那麼怎麼理解中國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呢?姚洋認為,製造中國經濟奇跡的原因並不特殊。中國隻不過是遵照主流意見,即“華盛頓共識”進行改革和發展。真正要探究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政府會利用閤適的製度安排,采納和遵循這樣一種正確的經濟政策?姚洋的答案是,中國政府是一個中性的政府。市場經濟的性質萬變不離其宗,但是市場經濟何時被使用以及在什麼地方發展,則取決於政治因素,特彆是政府的能力和意願。
……
前言/序言
鍾飛騰博士完成這本《發展型安全:中國崛起與秩序重構》書稿,要我寫一篇序言,雖有些為難,但盛情難卻,隻好從命。
作者把發展型安全作為主題,把發展與安全,發展與秩序重構聯係起來,試圖以國際政治經濟學方法來研究中國崛起背景下對自身安全環境和周邊秩序的構建,應該說,這是一個很有理論性和現實意義的議題,也是一項帶有創意性的研究。
安全問題一直是近代中國麵臨的一個最嚴峻問題。在自身衰落的情況下,麵對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中國失去瞭捍衛自己利益和維護自身安全的基本能力,成為被侵犯、被瓜分的病夫之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瞭中國衰落的下行綫,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裏,安全問題就像一把達摩剋利斯劍,時刻懸在頭上,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能被動應對,有時甚至不得不捲入戰爭。究其原因,一個緻命的問題是經濟不發達,實力不強,甚至陷入貧睏。就對外關係來說,在此情況下,中國與周邊絕大多數國傢基於發展利益的共享性很小。應該說,當時,除瞭冷戰對抗格局和中蘇分裂的政治因素外,發展滯後是國傢安全脆弱的內在病因。
改革開放是中國做齣的一個重大理念與戰略轉變。理念上的轉變主要體現在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作為第一要務來抓,而戰略上的轉變則體現在為發展而主動開拓安全環境上。前者改變瞭中國的資源和作為方嚮,把主要資源、精力和政策導嚮轉嚮發展經濟,為此,大力推動對外開放,積極吸引外來資本,發展加工製造業;而後者轉變瞭中國處理外部關係的方式,主動改善和發展與他國的關係,緩解外部安全威脅,為此,鄧小平先後齣訪美國、日本、歐洲和東南亞,主動改善與這些國傢的關係。顯然,以發展為中心的安全環境構建,讓中國走齣被動維護安全的狀況,實現瞭安全環境的主動創建。在此基礎上,中國進一步有所作為,積極推動通過談判解決曆史遺留的陸地邊界爭端,完成瞭除印度外的陸地邊界勘定,同時,積極參與多種區域閤作機製。這樣,既改善瞭中國的安全環境,又為擴大對外經濟關係奠定瞭基礎,可以說,由此實現瞭發展增進安全和安全推動發展的良性互動。當然,正如作者所說的,發展本身並不能自動産生安全,不過,為實現發展而主動創建安全環境,因發展進步和綜閤實力提升而使安全環境得以改善,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這種互動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發展型安全:中國崛起與秩序重構 一部深刻剖析當前國際格局演變,洞察大國互動新範式,解讀中國崛起背後驅動力及其對全球秩序重塑之影響的力作。 在全球化浪潮激蕩,地緣政治格局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國際關係理論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興大國的崛起,特彆是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融入世界經濟和政治體係,深刻改變著全球力量對比和互動模式。本書不落窠臼,將目光聚焦於“發展型安全”這一核心概念,試圖揭示中國崛起並非僅僅是力量的簡單增長,而是一種以發展為基礎、以共同繁榮為目標、以閤作共贏為手段的全新安全觀和國際實踐。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事實或進行宏觀敘事,而是通過深入的理論辨析、紮實的案例研究以及前瞻性的戰略思考,為讀者呈現瞭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圖景。它首先追溯瞭國際安全概念的演變,從傳統的軍事安全、國傢安全,到非傳統安全、綜閤安全,最終引齣“發展型安全”的提齣及其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內涵。作者認為,中國視自身的發展為安全之本,並將國傢的發展與全球的穩定和繁榮緊密相連,這種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科技進步、文化交流等多元要素融為一體的安全觀,是對傳統“零和博弈”安全邏輯的根本性超越。 隨後,本書詳細闡述瞭中國崛起的內在邏輯和動力。這不僅僅是經濟體量的擴張,更是中國在治理能力、科技創新、製度建設、文化自信等多個維度上實現的全麵提升。作者深入剖析瞭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纍的寶貴經驗,以及在應對內部挑戰、化解社會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麵所展現齣的韌性和智慧。特彆地,本書著重探討瞭中國如何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並實踐其獨特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如何轉化為一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的內在驅動。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書對中國崛起如何重塑全球秩序進行瞭深度解讀。作者認為,中國並非尋求顛覆現有國際秩序,而是倡導一種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秩序重構。這種重構體現在多個層麵: 經濟秩序的再平衡: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市場規模、消費能力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使得任何對全球經濟秩序的討論都無法繞過中國。本書分析瞭中國在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倡導多邊貿易體係方麵的積極作用,以及其在“一帶一路”倡議等框架下,為促進區域經濟聯動和共同發展所做的努力。這並非是簡單的經濟擴張,而是旨在通過更廣泛的互聯互通,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並為發展中國傢提供更多機遇。 安全治理的新範式: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其在維護地區和平、打擊恐怖主義、參與維和行動等方麵的作用日益凸顯。本書著眼於中國提齣的“共同、綜閤、閤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以及其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具體實踐。這包括但不限於推動地區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而非武力解決爭端、以及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際閤作。中國的發展型安全觀,強調的是通過共同發展來消除衝突的根源,通過閤作來應對共同的挑戰,而非傳統的軍事威懾和對抗。 全球治理體係的改革與完善: 麵對全球性挑戰的日益嚴峻,現有全球治理體係的有效性受到質疑。本書深入分析瞭中國在改革和完善現有國際機製,以及推動建立新型全球治理平颱方麵的努力。這包括中國在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中扮演的更加積極的角色,以及其在 G20、金磚國傢等新興多邊框架下的倡導。中國並非要另起爐竈,而是緻力於在現有框架內推動更加公正閤理的改革,提升發展中國傢的代錶性和發言權,使其更能適應21世紀的全球性挑戰。 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的深化: 在經濟和安全領域之外,本書也關注中國崛起對全球文化和價值觀的潛在影響。作者強調,中國的發展型安全觀並非排他性的,而是倡導文明的對話和互鑒。中國在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其在文化交流、教育閤作等方麵的投入,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基於多元化視角的全球化,而非單一文化的強製輸齣。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避免瞭對中國崛起簡單化的“威脅論”或“機遇論”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挖掘瞭中國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和戰略意圖。作者通過大量的跨學科研究,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曆史學以及國際關係理論相結閤,構建瞭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框架。 在內容上,本書細緻探討瞭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和標誌性事件,例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融入與貢獻,其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的穩定作用,以及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麵的積極參與。同時,本書也坦誠地分析瞭中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內部製約,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反過來塑造其外部行為。 本書並非是為中國崛起辯護的宣傳冊,而是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力求客觀、全麵地呈現事實,並在此基礎上提齣深刻的洞見。它鼓勵讀者超越簡單的國傢中心主義視角,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審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中國崛起對人類未來發展方嚮的潛在影響。 本書的閱讀對象廣泛,不僅對國際關係學者、政策製定者、商業領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對關心中國發展和世界未來走嚮的普通讀者提供瞭深刻的啓示。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崛起並非是舊秩序的終結,而是一個新時代全球秩序重塑的開端。而“發展型安全”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實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領著國際關係朝著更加和平、穩定與繁榮的方嚮發展。本書是一次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的深刻思考,一次關於大國責任與全球閤作的深入探索,一次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的全麵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