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生活 [Understanding Life ]

理解生活 [Understanding Life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著,武秋艳 译
图书标签:
  • 生活哲学
  • 人生思考
  • 自我成长
  • 幸福
  • 意义
  • 感悟
  • 人生智慧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2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30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Understanding Lif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理解人性》、《理解生活》是阿德勒逝世80周年新近完整译本,姚以婷X张沛超X郑世彦3位名家倾情导读,随书附书赠精美金句别册笔记本,记录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理解生活》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生活课,这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帮助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职业、社交和婚恋的困难,成就美好生活。


阿德勒说,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望,包括观念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会促使个体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并补偿自卑感。个体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独特的优越目标或成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遇到三大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婚恋问题。它们迫使人们做出应答,迫使人们处理这些问题,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每个人看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每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他的未来。


这一次,我们带你真正读懂阿德勒。


内容简介

《理解生活》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生活课,这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帮助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职业、社交和婚恋的困难,成就美好生活。


心理大师阿德勒给焦虑都市人的生活解药

自我启发之父的13堂生活课

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和每个阶段的自己不期而遇


阿德勒说,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望,包括观念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会促使个体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并补偿自卑感。个体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独特的优越目标或成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遇到三大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婚恋问题。它们迫使人们做出应答,迫使人们处理这些问题,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每个人看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每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他的未来。

听阿德勒讲述生活的13堂课,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困难,追逐未来。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其著作有《自卑与chao越》《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chao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精彩书评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

13堂生活课

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和每个阶段的自己不期而遇


阿德勒说,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望,包括观念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会促使个体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并补偿自卑感。个体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独特的优越目标或成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遇到三大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婚恋问题。它们迫使人们做出应答,迫使人们处理这些问题,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每个人看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每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他的未来。

听阿德勒讲述生活的13堂课,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困难,追逐未来。


目录

导读 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第一章
个体心理学原理 ‖001
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特质。
第二章
克服缺陷 ‖021
总想远离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而与比自己弱的孩子玩,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
第三章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038
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假定自己是优越的,进而产生了优越情结;正常的个体没有优越情结,甚至都没有优越感。
第四章
生活风格 ‖054
山谷中松树的生长方式和山顶的松树不一样,人类也是如此。
第五章
早期回忆 ‖069
早期回忆不是原因,它们只是一些线索,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态是如何发展的。
第六章
行为和态度 ‖084
行为本身源于态度,又是态度的表达;态度是个体对生活的表现。
第七章
梦及其解析 ‖099
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体。梦是个体心理的表达和活动形式。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教育 ‖114
所有问题儿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通常来说,他们都很懦弱。
第九章
错误的生活风格:
一个案例 ‖136
孩子只想到处惹事,搞得大家围着他团团转。这些行为与他的生活目标和原型是一致的。他的目标就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并控制他人,占据父母所有的注意力。
第十章
行为不良和缺乏社会兴趣 ‖150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兴趣、勇气和常识使他们将自卑感和优越感应用在对社会有意义的方面。
第十一章
恋爱和婚姻 ‖162
只有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解决恋爱和婚姻问题。大多数婚姻问题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社会兴趣。
第十二章
性欲和性问题 ‖176
性欲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性驱力应该被约束在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之内。
第十三章
结论 ‖188

精彩书摘

  《理解生活》:
  统觉模式
  原型可以被看作包含个体生活目标的早期个性,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发展方向也确定了,个体在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基本定型了。正是这一事实,能够让我们预测个体今后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自此,个体的统觉就开始为他的人生目标服务了。孩子不会按照真实情境实际的样子去感知它,而是根据个人的统觉模式去感知,也就是说,他会带着个人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偏见理解所处的情境。
  一个患有胃病的孩子对吃具有超常的兴趣,视力有问题的孩子则迷恋一切可见事物。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许只需弄清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
  在这种联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总是倾向于将他们所有的人生经历与有缺陷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例如,一个患有胃病的孩子对吃具有超常的兴趣,视力有问题的孩子则迷恋一切可见事物。这种迷恋与个体的统觉模式是一致的。因此,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许只需弄清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但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不以旁观者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器官有缺陷这一事实,而是受到他自己的统觉模式的影响。因此,尽管生理器官的缺陷会影响一个人的统觉模式,但我们并不能根据对有生理缺陷的器官的外在观察推测出个体的统觉模式。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懂得相对论,即没有哪个人可以掌握绝对的真理,即使科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科学基于常识,也就是说,它是不断变化的,较大的错误不断地被越来越小的错误代替。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修正这些错误。修正错误在原型形成时期更容易。如果我们在那个阶段没有修正错误,今后想要修正可能就需要回顾当初的完整情境了。因此,如果我们眼前有一项任务是治疗一位精神病患者,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他在原型成形时期所犯的根本性错误,而不是成年之后所犯的日常错误。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根本性错误,就有可能通过适当的疗法修正它们。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遗传并不那么重要。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特质,即他在童年成长环境中建立形成了怎样的原型。遗传当然是先天性的生理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缓减孩子的特殊困难,把他安置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事实上,这正是一个优势,因为我们发现了缺陷所在,就知道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那些没有任何遗传缺陷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健康,但往往因为营养不良或错误的抚养方式而生活得比较糟糕。
  现在我们要探讨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教育和培训项目,这个项目针对的是神经症患者,包括神经症儿童、罪犯和那些试图通过酗酒逃离有意义的生活的酒鬼。
  为了容易、快速地理解问题所在,我们首先要问这些人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通常,人们会将出现的问题归因于新情境。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调查发现,在新的情况发生前,他们根本没有为应对新情况做好准备。只要个体处在有利的环境中,他的原型中的错误就不会显现出来,而每个新情况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体基于统觉模式如何应对新情况的测试,而个体的统觉模式是由原型产生的。个体的反应不是被动的,而是有创造性的、与他的生活目标是一致的。早期个体心理学研究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可能忽视了遗传和统觉模式的重要性。原型对各种经历的反应与统觉模式是一致的。我们的工作必须基于个体统觉模式,这样才能产生一定的成果。
  自卑感和社会兴趣
  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厌恶对孩子发展不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会独立。
  对于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孩子来说,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孩子的处境比其他孩子更加困难,所以他们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自卑感。在个体的原型刚开始形成时,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就已经大于对他人的关注,而且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也是这样的。生理缺陷并不是导致个体原型出现错误的唯一原因,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相同的错误,例如在童年期被溺爱或被厌恶。我们稍后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有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厌恶这三种对孩子发展不利的情况,并且通过案例来进行说明。目前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三类孩子是在不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时刻担心被攻击,因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会独立。
  ……

前言/序言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的郊区。这一时期前后的维也纳可以说是个非凡的地方,光是在心理治疗领域就贡献了六位世界级的大师,分别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意义疗法(logotherapy)的创始人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1905—1997);心理剧(psychodrama)疗法的创始人莫雷诺(Jacob Moreno,1889—1974);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al theory)集大成者科恩伯格(Otto kenberg,1928—)和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创始人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以及聚焦疗法(focusing therapy)的创始人简德林(Eugene Gendlin,1926—)。这六位大师,无一例外是犹太人,其中阿德勒、莫雷诺和弗兰克尔都曾经见过弗洛伊德,阿德勒则与弗洛伊德有过长期而富有细节的交往,可以说这三个人的思想和实践体系都同弗洛伊德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张力,而其中张力最大者莫过于阿德勒。从某种程度上说,阿德勒更可以被划入为教育家一类。

一个人选择或创造什么样的学派,往往与这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阿德勒不像他的前辈及好友弗洛伊德般高大且“高贵”,弗洛伊德尽管有兄弟姐妹,但几乎是被视为独生子般为母亲所宠爱。学业上的不同凡响进一步造就了弗洛伊德坚毅或固执的个性。阿德勒或许是由于本人幼年时经常体验到自卑感,其思想核心之一便是识别出一个人的“自卑情结”以及此人为此所做出的补偿与努力,这或许让出身于草根的读者感到更加亲切。阿德勒作为多子女家庭的一员,对同胞间竞争的动力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会对出生顺序对人格和动机的影响非常敏感,这对于已经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即将迎来“二孩时代”(或许在不远的未来的“多孩时代”)的国人又是阵及时雨。然而这些并不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深刻的地方,在我看来,他最为核心,也最为坚持的对人性的看法就是“人性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这一点。罗伯特·鲁尼恩(Robert Runyon,1984)

在其长文中列表分析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间的20点不同,细细读来会让人产生一种“既生瑜,何生亮”式的感慨。弗洛伊德的目光直指人性的深处,窥视晦暗幽冥之处的人性“小九九”,并努力使之大白于天下(荣格在这一点上似乎研究得更深,深到弗洛伊德都大呼“受不了”)。Adler的本意是“鹰”,这只鹰的眼睛似乎总往外看。

阿德勒的诸多提法,如“社会兴趣”“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与生活任务”“家庭序列与出生次序”等,完全不类于高深莫测的弗洛伊德和荣格式“行话”,基本上可以“望文生义”。正是因为如

此,国内的阿德勒研究似乎不怎么火,好像太浅了不值得研究。然而心理治疗流派演化史中受过阿德勒影响的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如罗洛梅、马斯洛、艾利斯、霍尼、沙利文、弗洛姆、伯恩等。其中霍尼为国内学界所较早的认识并译介,霍尼在精神分析阵营的内部开辟了新精神分析的路向,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并启发了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有学者通过概念的研究,发现霍尼的理论与阿德勒几乎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Nathan Freeman,1950),由此可见我们重读阿德勒的重要性。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两部书——《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大致上可以被合称为“个体心理学导论”,它们成书于作者思想的成熟期。文中,阿德勒以演讲体的风格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无论是从事临床心理的研究者还是家长、老师都可以从中获益。祝各位开卷有益,让我们开启与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


张沛超博士

资深心理咨询师

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阿德勒是一个矮子,大概比我还要矮一点儿。

我有多高?这么说吧,当初我报考警察,就因为身高不够而落榜。落榜就落榜,我只当缘分不够,总归是没有人骂我的。

可是,当初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手(阿德勒是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人)的时候,弗洛伊德就骂他是个“变态”,以及是个“妄想、嫉妒和玩世不恭的矮子”。当然,阿德勒也回敬弗洛伊德

了,他说弗洛伊德是个“骗子”,而他的精神分析就是“垃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垃圾”,那阿德勒的理论又是什么呢?

1911年,阿德勒被迫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同时带走了几位亲密的同事,他们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拍桌子决定要成立一个新的团体——自由精神分析协会。他们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来精神分析的框架与束缚。1913年,这个团体更名为“个体心理学学会”。阿德勒开始称自己的理论为个体心理学。

在1914年发行的第一期《个体心理学》杂志中,阿德勒这样写道:

个体心理学这个名字传达了这种观念,心理过程及其表征只有在个体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所有心理学的真知灼见都源于个体本身。我们当然知道完全理解一个单独的个体绝无可能,但是不能阻止我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了解个体的整体人格。在各种情况下,我们得问神经症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向何处去。神经症是源于童年的器官缺陷还是生活的挫折,向何处去就是他的生活计划是什么。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些区别。

弗洛伊德喜欢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人类的精神世界,例如他把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而阿德勒强调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性的哲学和重视个体整体性的心理学”,他关注的是人格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起源是童年性欲的压抑和扭曲,而阿德勒认为神经症源于童年的器官缺陷或生活挫折带来的自卑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神经症起源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自己的个人经验。

弗洛伊德从小在家中就体验到了俄狄浦斯情结,他曾在两岁至两岁半之间,在一次短途旅行中看到了母亲的裸体并且念念不忘,而阿德勒的两岁时光要悲惨得多,他的早期回忆中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有一段是身患佝偻病的我缠着绷带坐在一张长凳上,身体健康的哥哥则坐在我的对面。他可以跑,可以跳,可以轻松地在地上四处活动,但对我而言,每个动作既痛苦又费力。每个人都很努力地想帮我,父母更是竭尽心力。当时的我应该是两岁左右。

因为罹患佝偻病,阿德勒直到四岁才会走路。而在五岁那年,阿德勒又经历了一场生死磨难。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大男孩带他去滑冰,可是滑着滑着,大男孩不见了踪影;阿德勒站在冰面上,冻得瑟瑟发抖,后来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回了家。这次阿德勒不幸地感染了肺炎,医生认为他已经无望了。但正如你知道的结果,他竟然从死神手里逃脱了,而且阿德勒发誓,长大后他要成为一名医生!

当然,他做到了。阿德勒一直努力补偿他早年的身体缺陷,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活跃的小伙子,并且成了一位优秀的眼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在结婚前,他写信给自己的女朋友莱莎——一位俄罗斯姑娘,满怀信心地说道:“虽然小时候我患过重病,但现在我很健康,我成为了医生,我战胜了死亡,我有能力和你共创美好未来!”

这身体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也许还好补偿,但是心理上的自卑感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最初,阿德勒把自卑感与身体上的缺陷联系在一起,后来他扩展了自卑情结这一概念,把任何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包括在内。)

正如前面所说,阿德勒有一个身体健康的哥哥——他的名字叫西格蒙德。与身材魁梧、长相英俊的哥哥相比,阿德勒的样貌怎么也算不上潇洒:矮小的身材,又圆又大的头,再加上厚实的额头和宽大的嘴巴。更糟糕的是,西格蒙德在家中备受父母宠爱,大家都认为老大是家里最聪明的、最有天赋的,因此,阿德勒总觉得自己生活在模范大哥的阴影之下。甚至直到中年,他还会小心翼翼地评价这位已是富商的大哥西格蒙德:“一个善良又勤奋的家伙,他一直超过我!”

可是问题的关键恐怕还不在于这个西格蒙德,而在于另外一个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据说弗洛伊德的《释梦》一书遭到他人的抨击,而作为粉丝的阿德勒公开发表文章声援弗洛伊德。于是,弗洛伊德就邀请阿德勒来参加他们每晚八点半的星期三学社,其实一开始也就五个人。最初,阿德勒风雨无阻,每周都来参加会谈并且积极发言。当然,弗洛伊德也没有亏待这个勤奋上进的年轻人,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前身即星期三学社)的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杂志》(Zentralblatt für psychoanalyse)的主编。

然而,阿德勒童年的自卑感仍在隐隐作痛、伺机发作,他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当作要去挑战的“大哥”,对其理论根基提出异议,而这当然是作为母亲最关爱的长子弗洛伊德所无法容忍的。结果是,阿德勒被逐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日后还不时遭到弗洛伊德那伙人的口诛笔伐。幸运的是,阿德勒离开时不仅带走了几位亲密的小伙伴,还带走了一张极为珍贵的明信片。以后每当有报道称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门生时,他就会拿出这张发黄的明信片,上面写着:

非常令人尊敬的同事先生:

为了探讨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小组里的同事和追随者每晚在我家八点半开始讨论,它正在给我带来会谈的快乐。……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我期望你早日答复是否愿意加入我们。今晚你过得愉快吗?

作为你的同事致以我诚挚的问候!

弗洛伊德博士

阿德勒手持明信片,仿佛在说:你看,当初弗洛伊德邀请我的时候,上面写的明明是同事嘛!

在阿德勒去美国之后,有位年轻的后生经常去听他讲课。有一天,这位后生无意间问起一个问题,涉及阿德勒以前是弗洛伊德的门生,阿德勒当时勃然大怒,满脸通红,声音很大,引得人们纷纷侧目。他宣称自己从来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学生、门徒或追随者,而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医生和研究者。(这一举动虽然吓得这位后生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从阿德勒那里收获颇多,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名叫马斯洛。)

的确,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相差甚远。在第一期《个体心理学》杂志上的那一段话中,你可能还看出了他们之间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弗洛伊德关注个体的过去,即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认为帮助病人找出存在无意识中的症结即可缓解,而阿德勒更关注未来,即是什么目标在引领一个人克服缺陷,追求卓越!正如他所说:“我们得问神经症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向何处去……向何处去就是他的生活计划是什么。”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一名寻找病根、医治疾病的良医,那么阿德勒更像是一名教育家,他强调的是一个人如何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他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教导一个人如何在世上安身立命。

阿德勒认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面临着三种重要的关系——工作、社交和婚恋,这三种关系构成了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工作,使我们在自然资源的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找到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使我们能够与人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自身,以理解两性的存在和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人类繁衍问题。

阿德勒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主题之中,而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即反映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最深层感受。他举例说,假使有一个人,他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际范围广泛而成果丰硕。我们就能断言,这样的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个富于创造性的历程,生活中充满了机会,而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阿德勒理论的众多应用之一是叙事取向的生涯咨询。其核心理念是,最初面临的生活挫折或困境会在个体的记忆中形成一种执念,而个体也会因此形成一种生活风格,有时在无意识中将其转换成一种职业,从而克服童年时期的缺陷和自卑,实现生命的完满。

除了那个从小口吃口含石子勤奋练习,后来成为著名演说家的希腊人德摩斯梯尼之外,我再举一例。

作为一个男孩,功夫巨星李小龙是我的人生偶像之一。我小时候经常学着李小龙的样子:双脚踮起来跳来跳去,忽然大拇指一抹鼻子,右脚再闪电般地抬起,一声“我打……”长啸而出,假想中的敌人就便应声倒地。在我的心目中,李小龙便是力量与强者的化身!

后来,我才发现李小龙并非天生就很厉害,相反,他是因为儿时体质不好才开始习武的,而且他的身体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比如,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李小龙脚尖着地,轻盈地跳来跳去,可谁能想到他竟是扁平足,脚后跟本来就很难着地。还有他那招牌性动作抹鼻子也不是为了耍酷,而是他自小就有鼻炎!再看他那犀利的眼神,竟然出自一双近视600多度的眼睛,幸亏他练的咏春拳讲究的是近身格斗。一个有着诸多器官缺陷的人,却将身体机能发挥到了几乎是人类的极限,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写道:为了征服磨砺和苦难,人们必须把它们上升为命运的伙伴,而且,既然苦难在我们心中,那么就必须与它相遇,根据自己的目标处理它,而不是每天都躲避它。这与阿德勒的观点一致,通过征服他们的磨砺和苦难,人们会超越自己,抵达其对立面。人们会把弱势变成优势,把恐惧变成勇气,把孤独变成关系,把痛苦变成意义。个体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个人的执念(preoccupation)变成职业(occupation)。

执念源自个体面对世界的最初经验,尤其是所遭遇的挫折,然后它始终萦绕在个体的早期回忆中,促使个体与之周旋、战斗。因此,阿德勒说,无论来访者什么时候来寻求职业指导,他都会询问他们关于生命早期的记忆。他认为,对于童年早期的记忆确凿地展示了来访者一直以来将自己训练成什么样子的人——从千疮百孔到光彩照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盖世英雄!

许多心理学家声称,阿德勒的理论过于浅显,依赖于对日常生活的常识性观察,但另一些人则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敏锐而富有见地。当我们阅读阿德勒时,会发现他所描述的既是家常琐碎,又是真知灼见。对于职业选择、两性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似乎每个人都能插得上嘴、说道几句,但又没有人能像阿德勒那样看得明白、说得透彻。对于阿德勒理论的广泛性和通俗性,心理学家亨利·艾伦伯格是这样评论的:

像阿德勒这样四处被抄袭却从未得到他人致意的人并不多见。他的学说已变成一句法国方言所形容的“公共广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入其中并取走任何东西却都不会感到羞愧。某位作者可能害怕而谨慎地表明自己由他处所引用的任何文字。但是,一旦来源是个体心理学,他的做法就绝非如此;情况变得似乎是,阿德勒从来未贡献过任何独创性的东西。

弗洛伊德曾嘲弄阿德勒的理论过于简单,他认为由于精神分析的复杂性,学习精神分析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但是学习阿德勒的理论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因为没什么东西可以学习”。而阿德勒认为,这恰恰就是他想要获得的效果。他花费了40年的时间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简单,更易理解。

确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阿德勒比弗洛伊德关注的主题更为广泛,同时他又比荣格的神秘主义更为实用。他对生活和人性的看法影响着我们,而且我们理应接受他的影响!

马斯洛在去世前还撰文说:“对我来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年复一年地变得越来越正确。正如这些事实表明,它们越来越强烈地维护着他这个人的形象。我必须指出,尤其在他对整体性的强调这一点上,这个时代仍然没有赶上他。”

在一个世纪之后,相隔了时空,我们仍然能看到阿德勒的身影,这证明他不是一个矮子,而是一个巨人。


郑世彦

心理咨询师,《看电影学心理学》作者

黄光国译本《自卑与超越》责任编辑



《沉寂星辰的低语》 第一章:尘埃中的诞生 宇宙,一个浩瀚而沉默的画布,无数星辰在其中燃尽生命,又在寂静中消逝。然而,在这无垠的黑暗与炽烈的光芒之间,一种微小的、近乎虚无的物质,悄然孕育着生命的萌芽。它们不是宏大的星云,也不是燃烧的恒星,而是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尘埃,是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最原始的碎片。 想象一下,在距离我们亿万光年的某个星系边缘,一颗已经熄灭的巨星,它最后的残骸散落在太空中,如同散落一地的星辰碎片。在这些微小的尘埃颗粒上,在宇宙射线与星际气体碰撞产生的能量的催化下,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开始悄然发生。简单的原子,如氢、氦、碳、氮、氧,在极端环境下,以我们难以想象的精妙组合,编织出更复杂的分子。这些分子,如同种子,静静地等待着一个契机。 或许,是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旋转的原始星盘中,尘埃颗粒相互碰撞、吸附,逐渐形成更大的聚合体。这些聚合体,就像宇宙的泥沼,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吞噬着周围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特别的分子,它们拥有了能够自我复制的潜能。这是一种近乎奇迹的现象,一种超越了简单物理和化学定律的飞跃。这些分子,它们不是被创造,而是“出现”了,仿佛是宇宙自身意识的初啼。 生命,并不总是以我们熟悉的形态出现。它可能不是绿叶,不是羽翼,而是一种纯粹的、以信息传递和自我维持为核心的能量流动。这些最初的生命形式,它们纤弱而顽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挣扎求存。没有氧气,没有液态水,甚至连稳定的温度都难以维持。它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延续自身,将那份微弱的“存在”信息传递下去。 那些构成生命的基石,氨基酸、核苷酸,它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科学家的推测,或许是在一些富含甲烷和氨的冰冷星体表面,在闪电或火山活动的能量冲击下,它们得以合成。又或许,是在海底热泉的喷口,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生命得以摆脱死寂。无论起源如何,这些最初的生命,都如同一粒粒沉寂的星尘,默默地等待着命运的召唤。 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寂静的。没有戏剧性的爆发,没有宏大的宣告。生命,以一种极其低调的方式,在宇宙的寂静中,开始了它最原始的篇章。它并非诞生于某个特定的时刻,而是如同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缓慢演变。我们所知的生命,或许只是宇宙中无数种可能性的一个分支,而在这之前,还有无数的尝试,无数的失败,无数的沉寂。 第二章:无声的进化 生命的诞生,仅仅是故事的开端。在冰冷或炽热的宇宙深处,这些最初的生命形式,它们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它们无法主动捕食,无法感知环境的变化,甚至连最基本的运动都显得笨拙。然而,它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能力,便是“复制”。 想象一下,在一个由有机分子构成的原始汤中,一个自我复制的分子,它能够利用周围的原材料,制造出与自己几乎完全相同的副本。这个过程并非完美,每一次复制都可能伴随着微小的错误,这种错误,便是“变异”的种子。 这些变异,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变异可能是有害的,导致复制的失败,甚至生命的灭亡。但偶尔,一些微小的变异,却能够赋予这个复制体一线生机,让它在恶劣的环境中,拥有比其他复制体更强的生存能力。 例如,一个微小的变异,可能让它对某种毒素产生了一点点的抵抗力;又或者,它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某种稀缺的营养物质。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这些拥有微小优势的复制体,它们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衍出更多的后代。而它们的后代,也继承了这份优势,并可能在新的变异中,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无声运作。没有意识,没有目的,仅仅是环境与基因的博弈。生命,在这样的博弈中,一步步地雕刻着自己。从最初的单一分子,到能够进行简单新陈代谢的细胞;从单一细胞,到多细胞生物。每一步的跨越,都凝聚了无数次微小的变异和无数次的筛选。 在早期地球,或者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生命的外星世界,生命的故事,就是一部无声的进化史。它发生在深海的热泉,发生在古老的湖泊,发生在冰封的地底。那些我们从未察觉的角落,或许都曾经是生命演化的舞台。 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根本就没有预设的目的。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驱使着生物去适应,去繁衍,去占据每一个能够生存的空间。那些无法适应环境的,便如同被风吹散的尘埃,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能够适应的,则继续前行,将生命的印记,刻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微生物,它可能存在于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中,它与现代的生命形式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它却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它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顽强与韧性。即使在最严酷的条件下,生命也能找到生存的道路。 这种进化,是潜移默化的,是循序渐进的。它不像科幻小说里那样,突然出现某种超级生命体。它是一个缓慢而必然的过程,是生命自身不断完善和适应的过程。每一次的基因突变,每一次的物种分化,都是生命在向宇宙发出的信号,证明着它的存在,它的强大,它的无限可能。 第三章:宇宙的共鸣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那闪烁的星辰,我们是否曾想过,在那遥远的彼端,是否也存在着如此的生命故事?《沉寂星辰的低语》并非一本关于已知生命的百科全书,它所描绘的,是一种超越了我们经验的生命概念。 生命,或许并非仅仅存在于我们所理解的“生物”形态。它可能是一种以信息为载体,以能量流动为表现的普遍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从最小的粒子到最宏大的星系,都遵循着某种内在的秩序与规律。而生命,或许就是这种秩序与规律最复杂的体现。 想象一下,在某些极端环境下,生命以我们难以想象的形态出现。例如,在恒星的内部,那里温度极高,密度极大,或许存在着某种以核聚变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它们以能量为食,以辐射为信息传递的方式。又或者,在星际物质的云团中,复杂的电磁场相互作用,信息得以传递和复制,形成一种“能量生命”。 这些“沉寂的低语”,它们并没有显露于我们的感官,它们以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存在着。它们是宇宙深处的回响,是生命从物质到能量,从局部到整体的延伸。 我们所见的生命,或许只是宇宙生命图景中的一个渺小分支。如同一个巨大的森林,我们只看到了几棵树,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的浩瀚。这些未被我们察觉的生命形式,它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与宇宙中的能量场、基本粒子,甚至时空本身,产生着共鸣。 当一颗恒星死亡,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光和粒子的形式散播出去。这些能量,或许能够催化出新的生命形式,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存在。生命的轮回,并非局限于行星表面的生物圈,它可能是一种贯穿宇宙始终的普遍现象。 《沉寂星辰的低语》所探讨的,是生命存在的边界。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想象那些超越我们已知世界的可能性。生命,或许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它隐藏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用它沉寂而深邃的低语,诉说着存在本身的奥秘。 或许,当我们接收到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时,那并非是某种智慧生命的呼唤,而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生命形式,以它独特的方式,与我们产生的共鸣。它们的故事,与我们的故事,虽然形式迥异,但都源于那同一个宇宙的源头,都在诉说着“存在”的奇迹。 这本书,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一次对宇宙无限可能的畅想。它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一同在沉寂的星辰中,倾听那低语,感受那超越一切界限的生命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角度来看,《理解生活》的优点在于它的普适性和深度兼得。它没有设定特定的读者群体——无论你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退休的长者,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经验的对接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选择的悖论”的阐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看似拥有无限的选择权,但这种自由反而常常导致决策疲劳和随后的后悔。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自由,而是深入分析了自由背后的沉重责任,以及如何在这种无休止的选项中,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筛选机制。书中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美感,很少出现“非黑即白”的结论,更多的是展现了生活多面体的复杂性。它的文字力量在于其温柔的坚持,它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但它提出的每一个质疑都像一根细小的针,恰到好处地刺破了你自以为是的认知泡沫。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目光变得更加柔和,因为我开始理解,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套复杂且不易察觉的“生活逻辑”。

评分

理解生活 [Understanding Life] 读完《理解生活》,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向导,带着我穿梭于日常琐事的迷雾之中。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讲述宏大的哲学理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微小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波动,并用精准的语言将其描摹出来。比如,关于“等待”这一主题的探讨,并非简单地描述等待的煎熬,而是深入挖掘了等待背后蕴含的希望、焦虑以及自我调节的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个关于“噪音与宁静”的章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环境的依赖与反感,促使我去思考,真正的内心平静究竟是从外部环境获取,还是需要从内部构建。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潺潺溪流般舒缓,时而又像疾风骤雨般振聋发聩,这种变化使得阅读体验极其丰富。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我探索,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我合上书页后,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段,似乎都被镀上了一层新的光泽,值得我们停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个非常迷茫的时期接触到《理解生活》的。当时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感到困惑,对人际关系也感到疲惫不堪。这本书带来的帮助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速效药”,而是一种缓慢而坚实的内在支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遗憾”时的态度,没有过度的感伤和自责,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数据反馈,帮助我们校准未来的航向。书中那种冷静而又饱含人文关怀的语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它没有指责我“不够努力”或“想得太多”,而是温柔地接纳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挣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地停笔,拿起旁边的纸笔,记录下一些与我个人经历产生强烈共鸣的句子。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使在探讨相对沉重的主题时,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它成功地将深奥的生存智慧融入到最朴实的叙事中,让“理解生活”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大胆,它似乎毫不避讳地触碰了许多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生活边缘地带”。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极其敏感的观察者,他似乎能洞察到我们与世界互动时那些微妙的张力。书中关于“效率陷阱”的那一章,对我触动极大。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优的产出,但作者却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过度追求效率是否正在以牺牲“存在感”为代价?他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相干的例子——从早晨被闹钟惊醒的瞬间,到晚上对着屏幕发呆的时刻——构建了一个有力的论证。这种由小及大的论证方式,使得理论变得非常扎实可信。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把社会现象和个人心理状态结合得如此紧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成熟,用词考究而不晦涩,逻辑链条清晰却又富于文学美感。它绝非一本让人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全神贯注、用心体会的作品,读完后,你对“度日如年”和“白驹过隙”的理解都会被重新定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着实精妙,它不像一般的励志书籍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散点透视的视角,将“生活”这个复杂的主题拆解成无数个可供独立思考的碎片。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完全沉浸其中,因为它的深度要求读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这种跳跃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会到作者想要构建的那个“生活网络”。比如,书中对“习惯的力量”的论述,并不是简单地强调坚持,而是深入分析了习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框架,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这种剖析的彻底性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一些比喻的运用也极具匠心,它们往往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哲学意义。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段落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因为我感觉自己只抓住了表层,而作者深藏的意涵尚未完全领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有新的收获。它挑战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迫使我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

评分

汉 语:我来打酱油。 英 语:It's none of my business .I come to buy some sauce. 德 语:Ich bezogen, was ich kam zu einer Soja-So?e.法 语:Je lis ce qui, j'en suis arriv une sauce de soja. 荷 兰 语:Ik gerelateerd wat, kwam ik tot een sojasaus. 俄 语:Я,касающихся того, что я пришел к соевым соусом. 西班牙语:Relacionados con lo que yo, me vino a un salsa de soja. 意大利语:I relativi cosa, sono venuto a una salsa di soia. 日 本 语:私関连したどのような、私がして醤油.希 腊 语:I σχετικ? ? τι ? ρθα σε μια σ? λτσα σ? για?

评分

买了四本书,只有这本没有包装膜,还有几个小坑,客服怎么解释?

评分

很厚的五本书,想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深入了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评分

京东买书很多次了,书都非常好,快递也及时送到,包装也好!买书只到京东买了,也是习惯了。

评分

书还没看,不过只是看着封面就能感到一份肃穆。看书的时机在于读者的心境与生活的需求,总之现在的我还没准备好坠入哲思的汪洋。不过,这一切也不会太久。

评分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 to solve customer suffering,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

评分

活动价购买,确实很划算哦!书籍质量很不错。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很厚的五本书,想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深入了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各种效应都有所涉及,还算全面,作为知识储备多了解一下蛮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