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11版 中文平装版) [Social Psychology (11e)]

社会心理学(第11版 中文平装版) [Social Psychology (11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 等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行为
  • 人际关系
  • 认知
  • 态度
  • 偏见
  • 群体动力学
  • 社会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0047
版次:11
商品编码:1184953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11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8
字数:1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迈尔斯《社会心理学》11版的N个理由:
  1.全新的内容。与第8版相比,增加了2000多处全新的研究资料,新增和更新内容达50%以上。社会心理学近十年发展迅猛,成果累累,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都反映在《社会心理学》11版之中,资料更新到2011年。
  2.影响力广泛。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再版10余次,累计销量达300万册,中文版重印42次,销量逾40万册。
  3.优秀的译者团队。北大、北师大、南开、浙大四所大学9位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参与了翻译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副理事长金盛华。
  4.豪华的编辑团队。6位编辑都是心理学研究生,4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位毕业于北师大心理学系,专业功底扎实,保证了本书编校的学术和专业质量。
  5.学界评价好。津巴多曾说,“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当今整个心理学界无人能出其右。”彭凯平曾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典范,是评价其他教科书的一把标尺。”
  6.严谨而鲜活。每项研究、每个观点都言而有据,指明作者和年代,都反映在4000多篇参考文献之中。《社会心理学》还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名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读来赏心悦目,不忍释卷。
  7.读者评价高。《社会心理学》在豆瓣被近万名读者评为9分,有着近千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三家网店中有着一万多条的评论。
  8. 兼具感性与理性。《社会心理学》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宽泛性密切结合,既有名人名言、社会生活的生动案例,又有实证研究、理论剖析。
  9.设计印制精美。单栏留白,图文并茂,不逊原版的阅读体验。
  ……
  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持续畅销30余年,连续再版10次,版版优秀,越出越精。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有800多万名读者利用它学习社会心理学。中文版重印了42次,销量逾40万册。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很强,
  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人文的形象性,读者能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内容简介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迈尔斯曾在30 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他在40 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他的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

  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第9 版已于2013 年12 月出版)是当今热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10 多年中占了将近40% 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正如他在《心理学》第9 版前言中所写的,“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方式”。这应该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欢迎的秘诀吧。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 年美国科学院总统奖”,等等。

  戴维·迈尔斯还是城市人际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帮助创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协助中心,以扶助贫困家庭,同时他还去过数以百计的大学和社区做演讲。他还写了一些听力丧失的文章,倡导在美国进行一场助听技术革命(hearingloop.org)。

  他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中午都会去打篮球,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粉丝。迈尔斯夫妇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还有一个孙女。


精彩书评

  10 年前,我向国内的同仁推荐了一本我从1994 年开始就一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加州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她就是这本由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撰写的 《社会心理学》。在美国,如果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能够再版3 次以上,这本书就堪称经典教材了。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30 年中连续再版了10 余次,大家公认版版优秀,越出越精。在美国心理学教材市场上,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典范,是评价其他同类教科书的一把标尺。我相信读者拿到这本书后,也会和我一样捧读再三,不忍释卷。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无一例外地极为畅销。
  ——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

  最初受邀写这本书时,我就想全书既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又要具备人文的宽泛性,言而有据,启发思考。《社会心理学》在人文艺术的大背景下写就,其写作风格能让每名学生都从
  这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戴维·迈尔斯 美国密歇根希望学院心理学教授

目录

中译版序言
致中国读者
作者来信
前言
第1 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第一编 社会思维
第2 章 社会中的自我 32
第3 章 社会信念和判断 76
第4 章 态度和行为 118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5 章 基因、文化与性别 150
第6 章 从众和服从 184
第7 章 说 服 222
第8 章 群体影响 262
第三编 社会关系
第9 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302
第10 章 攻击:伤害他人 348
第11 章 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386
第12 章 帮助行为 432
第13 章 冲突与和解 474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14 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516
第15 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550
第16 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80
结 语 605
参考文献 606

精彩书摘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影响力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图1。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社会学(研究群体和社会中的人)相比,社会心理学更侧重于用实验的方法对个体进行研究。与人格心理学相比,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较少,而侧重于研究不同个体之间如何相互看待和彼此影响。
  社会心理学仍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不过是在一个世纪之前才问世,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在1900年前后才出版发行(Smith,2005)。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心理学才有了现在的雏形。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像现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才在亚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是印度,接下来是中国香港和日本,近年来发展到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Haslan&Kashima;,2010)。
  社会心理学通过提出激发我们所有人浓厚兴趣的各种问题来研究我们的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还是我们对情境的解释?正如后面的章节中将会看到的那样,我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社会信念可以自我实现。比如,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吗?”)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不怎么样。”)。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那么恶狠狠的!”),这样一来就不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如此,由于一方预期对方可能会表现出敌意,他们很可能自己也变得恶狠狠的,这样便诱发了他们所预期的对方的敌意。
  ……

前言/序言

  中译版序言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
  2014 年9 月
  10 年前,当我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任教时,我向我的北大师弟,新曲线公司的刘力,推荐了一本我从1994 年开始就一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加州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她就是这本由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在美国,如果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能够再版3 次以上,这本书就堪称经典教材了。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20 年中连续再版10 余次,全球有700 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学系采用这本书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主讲教材。在中国,这本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也已经再版、重印多次。由此我们便不难想象这本教材是如何的出类拔萃了。
  一本优秀教科书的诞生,一般需要两个要素的完美结合。首先,她应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其次她还需要一位文采横溢的作者。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就是一个范例。
  为什么社会心理学的主题会吸引这么多的人关注呢?社会心理学在战后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与世界人民在1950 年代对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反省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疯狂,让很多人意识到,即使是品德非常高尚、学识非常超群、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也会做出非常愚蠢甚至道德败坏的事情。德国纳粹的法西斯分子,可以一边喝着高贵的咖啡,听着莫扎特的音乐,读着康德的哲学著作,一边却去屠杀无辜的其他人群,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信仰。反省人类如此残酷的暴行,正是社会心理学家的良心之所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上个世纪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乃是社会心理学兴起的社会历史原因。从民权运动、全球化到互联网革命,人类经受了巨大的历史文化变迁,产生了很多的社会心态问题,因而更需要科学地理解和疏导。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也对中华历史上的社会悲剧有过深刻的反省。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年轻而理想主义的红卫兵会痛殴自己的老师,残害知识精英,摧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都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有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反省,中国才能在很短时间内,痛定思痛,拨乱反正,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进步,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社会心理又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其他人关注的焦点。这种N=1 的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心理学一定也会成为我们中国社会的显学。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心态问题,我们其实可以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社会心理学有自己的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因此学习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对我们建设一个文明、理性的中国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社会心理学也与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为什么一些干练、精明的高级官员会栽在一些简单的生活错误上?为什么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女子可以唬住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权威机构?为什么有那么多漂亮的精英剩女还在愁嫁人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老人摔倒,很少人会去搀扶?为什么我们总存在地域歧视,大都市的人会歧视外地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心理学所要探讨的基本课题。包括它们产生的原因、活动的机制、变化的途径、干预的方法、解决的可能。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换句话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我们如何创造和改变环境,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性格、影响我们行为的科学。
  有些人不了解社会心理学,往往以为它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学科,因此可以由社会学来取代。这是一个误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问题中人“心”的作用,关注的是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可否认,所有的社会问题,例如权力斗争、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恶性竞争等等都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但社会心理学更关注每个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怎样思考、感受和行动。
  还有一种误解是把社会心理学理解为一门应用学科。而实际上,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心理学家们遵循实证研究证伪的原则,不断排除各种可能的假设,同时,采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室观察与模拟、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对思维、归因、决策、偏见、从众、团体动力、友谊、爱情等基本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之所以能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还因为戴维·迈尔斯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他在美国密歇根州西部一个安静小镇的希望学院任教,潜心著书,笔耕不辍,是美国(包括全球)心理学界写作和出版心理学教科书最多的一位心理学者。2005 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戴维·迈尔斯教授终身成就奖,著名的奥尔波特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当中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奖励他在普及、宣传、推广心理学科学方面的工作。戴维·迈尔斯教授把奖金的全部捐献给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励心理学教科书写作的优秀作家奖。《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充分地展示了戴维·迈尔斯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首先,这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我们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这就向人们昭示了社会心理学一定是一门涉及面很宽泛的学科。在具体叙述中,作者不仅观照的问题广泛,而且对每一问题的分析还能兼顾到不同的意见。这本教科书是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社会心理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对科学方法的坚持和表述思维的严谨性,从而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比起其他由社会学家和科普专家所著的同类书籍,这本书的材料大都建立在实验社会心理学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的每一个观点都有很严格的证据支持。这种崇尚实证、言而有据的表达风格是本书在美国心理学的教学人员中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书与其他教科书的另一个有别之处,就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引言。戴维·迈尔斯的这本教材已经出到了第11 版,大家公认版版优秀,越出越精。在对插图和引言这些细微之处的精心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所下的磨剑20 年、滴水穿石的工夫,还可以感受到一位老学者对自己专业的满腔热爱和专注。
  我在美国和在清华教授社会心理学时,使用的一直就是戴维·迈尔斯的这本教材。随着版本的更新,我能不断领略作者修改增订的精妙所在,并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该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结合的风格。在美国心理学教材市场上,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典范,是评价其他同类教科书的一把标尺。因此我很高兴向国内的同行推荐这本书。我相信我们的读者拿到这本书后,也会和我一样捧读再三,不忍释卷。


穿越人心的幽微曲径: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感知、影响、并归属于彼此的深刻洞察 我们是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情境的塑造?群体中的互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这些看似宏大而抽象的哲学命题,实则深刻地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从微不足道的日常交往,到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人类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情感体验,无不打上深深的社会烙印。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场探索人类内心世界与社会大环境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旅程。 这不是一本关于枯燥理论的堆砌,也不是一本充斥着冷冰冰数据的报告。相反,它是一次对人类真实生活场景的细致剖析,一次对我们为何如此行事的深入追问。我们将一起揭示那些支配我们决策的潜意识机制,理解那些塑造我们态度的力量,探究那些驱动我们社交行为的根本原因。 第一篇:社会思维的基石——认知与感知 我们将从人类最基本的能力——社会认知——出发,审视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世界。 社会世界的透视镜: 你是如何形成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的?是什么让你相信某些信息,而又质疑另一些信息?我们将深入探讨归因理论,了解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解释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例如基本归因错误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我们会审视“核心信念”和“感知”在构建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的作用,以及“自我实现预言”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经历。 信念、态度与情感的交织: 我们的态度从何而来?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我们将考察态度形成的不同理论,从经典条件反射到认知失调理论,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好感或反感,以及这些态度一旦形成,又如何抵制改变。我们将深入探讨说服的艺术,分析广告、政治宣传以及日常交流中,信息是如何被传播以改变人们看法的,同时也会讨论人们如何抵制说服,以及“心理免疫”是如何运作的。 自我:社会的镜子: 我们是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自我”的概念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将探索自我概念的构成,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效能感。我们会讨论“社会比较理论”,理解我们如何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以及“自我服务偏差”如何让我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你将看到,我们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的目光和社会的反馈所塑造的。 第二篇:社会影响力的潮汐——个体行为的互动 在理解了社会思维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将目光转向社会影响力如何具体地作用于个体行为。 步调一致的群体: 为什么我们会屈从于群体的压力?“从众”是如何产生的,又在何时变得尤为强大?我们将详细分析阿希的从众实验,探讨社会规范、群体一致性以及群体规模对个人决策的影响。你将了解到,有时,为了融入群体,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判断。 权威的力量: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曾震惊世界,它揭示了在权威指示下,个体可能做出多么令人不安的行为。我们将深入探讨服从的心理机制,分析权力关系、情境因素以及责任分散如何影响个体对权威的服从度。 群体动力学: 在群体中,个体的表现为何会发生改变?“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将考察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理解“群体思维”是如何导致灾难性决策的,以及“群体分化”如何使群体意见趋于极端。你将看到,一个人的力量,在群体中,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稀释。 偏见与歧视的阴影: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群体持有负面看法?歧视行为又从何而来?我们将剖析偏见的认知、情感和动机根源,探讨内群体偏好、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固化,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在偏见传播中的作用。我们会分析歧视产生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并探讨消除偏见与歧视的可能途径。 第三篇:人际关系的涟漪——亲密与联结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联结,渴望爱与归属。本篇将聚焦于塑造我们人际关系的奥秘。 吸引力的密码: 是什么让我们对某些人产生好感?外貌、相似性还是互补性?我们将探索吸引力的基本原则,从近因效应到熟悉效应,理解我们在选择朋友、伴侣时所遵循的潜意识规律。 爱与依恋: 爱情是如何产生的?依恋风格在亲密关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将深入研究爱情的类型,从浪漫的激情到长久的温情,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冲突解决和承诺。你将理解,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结的方式,在童年时期便已埋下伏笔。 助人与利他: 为什么我们会帮助他人?利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将探讨帮助行为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分析旁观者效应,理解在紧急情况下,为何有时会无人伸出援手,以及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 攻击性:黑暗的冲动: 攻击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是天性使然,还是环境所致?我们将分析攻击性的生物学基础、社会学习以及情境因素,探讨挫折-攻击假说,并思考如何管理和减少攻击性行为。 第四篇:社会情境的宏大画卷——群体、文化与社会 最后,我们将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审视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社会事件如何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的塑造力: 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我们将探讨跨文化研究的视角,理解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以及文化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语言到家庭结构。 环境心理学: 物理环境,如空间、噪音、人口密度,会对我们的情绪、行为和社会互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压力水平、幸福感以及群体的互动模式。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我们将考察其在健康、教育、法律、环境保护以及商业等领域的应用,看到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改善社会生活。 这本书,将是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绝佳指南。它不是为你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为你提供一套精妙的工具,让你能够以更深刻、更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洞察人心的幽微曲径,去理解那些连接着你我,也连接着整个社会的无形力量。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契机;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场对社会理解的革新。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精彩绝伦的社会心理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和公正态度。社会心理学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文化差异、偏见、刻板印象等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克制和审慎。它提供了多视角的分析框架,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回避核心的社会矛盾。通过阅读,我学会了用更宏大、更具同理心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相处”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看似非理性的社会现象,并鼓励读者成为更有建设性的社会参与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内容组织上仿佛是为一门完整的大学课程量身定制的。它不是那种把所有理论一股脑倒给读者的书,而是层层递进,从个体认知到群体影响,再到人际互动,脉络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我发现,作者在穿插讲解理论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无论是社会热点事件还是日常的社交困境,都能找到对应的理论解释。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代入感和实用价值。有时候,读完一个章节,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最近的某些行为,这种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过程,比单纯的记忆知识点要深刻得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识为人所用”,而不是让知识成为束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到手沉甸甸的,摸上去很有质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配色沉稳,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纸张的质量也超乎预期,厚实而富有韧性,感觉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不过,对于经常需要携带出门的读者来说,这个厚度和重量可能稍微有点不太友好,毕竟要背着它通勤或者去图书馆,还是需要一个结实的包包来支撑。但话说回来,这种厚重感也从侧面烘托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有一种“沉浸式学习”的预感,希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和这精良的装帧一样令人满意。

评分

我之前对这个领域的理解非常零散,大多是通过网络上的短文和科普视频建立起来的碎片化认知。读了这本教材(请注意,这里我假设我在描述的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材),感觉就像是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地图,把那些原本散落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每引入一个概念都会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支撑,让你不得不信服。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经典实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个研究的局限性在哪里”。这种层次感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见学术研究的精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深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内容密度非常高,初次接触时确实感到了一定的挑战性。有些章节涉及复杂的统计概念和实验设计方法,对于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和查阅补充材料。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有一定学术背景或者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的读者。它没有刻意地去“简化”复杂的理论,而是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学术严谨性。虽然这使得阅读过程略显“费劲”,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准确性。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工具书”和“思想基石”。

评分

经典丛书 不错

评分

正版图书,配送及时!

评分

好厚的一本书,比想象中的还要厚。正版无疑~

评分

好书

评分

东西很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喜欢在京东购物,服务好,物流一如既往地快,很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书,有参考价值。

评分

书的包装回来时被撕开了,书角也卷起了,书背还有指甲刮的痕迹,真是无语了。

评分

书收到了,很大一本书,厚厚的,质量很好,心理学很感兴趣,先看这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