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企业创新的思路和华为发展中的疑虑,本书就是从由此为切入点,为读者揭示蒸蒸日上的华为是如何凭借创新驱动力,成为行业翘楚。
国内首部从企业创新角度解读华为的著作。
在双创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而华为就是实体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好案例。
作者曾在华为工作多年,对华为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有着自己的见解,2015年作者曾经出版专著《华为哲学》,市场反应热烈。
知名创新创业导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祝效国博士倾情作序推荐。
周留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后,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东土科技集团副总裁。曾在华为集团、力诺集团、等企业工作,具有近二十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曾在《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资料译丛》《经济与管理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15年出版专著《华为哲学:任正非的企业之道》。
引 子
ICT门槛那么高,华为何以能在全球领跑?
当我们谈论创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第一章
华为的创新逻辑: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太极与八卦":华为的创新图谱与"八宗最"
"18年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背后
"研发失败我就跳楼"
"客户才是衣食父母"
"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
"不要妄谈颠覆性""拥抱颠覆""被颠覆"
第二章
任正非的
企业家精神
以奋斗者为本:洞悉复杂人性特质
自我批判:超越个人认知局限
创新需要冒险,不创新是最大的风险
坚持主航道创新,四面八方喊创新就是葬歌
"统一的哲学是创新的基石"
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第三章
让理想照耀组织
牛皮还是要吹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这里工作,不需要拍马屁、拉关系"
"靠机制是华为保持不断创新的秘诀"
"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与"激活组织"
"轮值CEO制度"是不是一种创举?
成为领跑者为何还感到"前途茫茫"?
第四章
做成功的
技术商人
"无知""幼稚"和"孤注一掷"
研发20年浪费1000亿元?
让工程师成为技术商人
"压强原则"与"开放合作"
板凳要坐十年冷
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第五章
中西合璧,
管理其实无秘籍
作为管理大纲的《华为基本法》
花了28年时间向西方学管理
从"僵化、优化、固化"到"简化"
"狼狈计划"与"眼镜蛇组织"
管理上的灰色是生命之树
"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
第六章
聚焦商业成功,持续创造价值
"对客户需求有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
从"一五一工程"到"工匠精神"
"利益共同体"与"黑寡妇"
"没有好的服务网络就会垮下来"
不开放就是死亡
让桃子树上结出西瓜
第七章
激发人才,
释放能量
"知本主义"与"集体奋斗"
华为唯一可以依存的是人
如何把秀才塑造成战士?
管好干部分好钱
创新能否摆脱对人才的依赖?
炸开金字塔尖吸取宇宙能量
第八章
开放包容的文化
才能生生不息
"洋葱头"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傻""阿甘"与"芭蕾脚"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要宽容"歪瓜裂枣"的奇思异想
一杯咖啡中的罗马广场
"上甘岭"就在心中
结 语
创新永无止境
得而复失的全球创新百强榜
从"新常态"到"创新常态"
参考文献
2016年春夏之交,一向刻意低调,经常以“傻”作为标签的华为公司,忽然用一种让大多数关注者意想不到的方式令业界“大跌眼镜”。
先来看三条很有意思的新闻:
其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
其二:华为公司宣布,在美国和中国提起对三星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
其三: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香港的一个科技展会上表示,华为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超越三星和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
第一条新闻意味着华为开始向美国最值钱的高科技企业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第二条新闻意味着华为开始向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第三条新闻近乎于华为向业界最强对手的公开宣战。
这三条新闻折射出的信息相当不平常。
如果把企业界比作江湖,专利许可使用费也可以视为一种“保护费”。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江湖武林中,谁才有资格向别人收取“保护费”呢?只有武林盟主或者江湖霸主!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年来我们听的最多,议论的也最多的此类新闻要么是国外公司向中国公司收取专利费,要么是国外公司对中国公司发起专利讼诉。没办法,谁让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列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呢?落后就会被动,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要夹着脑袋过日子。2003年美国科技巨头思科对华为发起的跨国诉讼,最后虽然双方以和解告终,但是却有效阻击了华为进军美国市场的步伐。
正因为如此,当华为公司在知识产权领域先是收取美国苹果的“保护费”,接着又剑挑韩国三星,同时向世界智能手机排行榜上的老大和老二发起挑战的时候,整个世界通信领域都不禁有些“大跌眼镜”:在众人眼里一直疯痴憨傻、沉默不语的“靖哥哥”,何时练成了名震天下、威力巨大的“降龙十八掌”?
其实,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民营科技公司于2013年已经超越瑞典爱立信公司,坐上了世界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头把交椅,目前在全球已有241家子公司,业务覆盖世界上170个国家,以无可争辩的骄人业绩成为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领跑者。
简单来说,ICT是以IT(信息技术)和CT(通信技术)技术的充分融合来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不仅代表了当今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全球专利申请增幅最快和申请最多的领域。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以及“工业4。0”和“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其实都和ICT密不可分。
早在2000年,八国集团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就认识到拥有信息技术和缺乏信息技术的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因此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毫不夸张地说,ICT行业是全球技术最密集、竞争最激烈、发展最快、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成立不足30年,又有很多“先天不足”的中国民营企业华为,何以竟然成为全世界的领跑者?
答案或许就在下面的这组数据里面: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3月发布的公报,2015年华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企业界连续两年高居榜首。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 377件。
同期华为发布的年报则显示,2015年华为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无线通信标准的研发投入为596亿元人民币(约92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5%,比过去占销售收入的10%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过去的十年间,华为在技术研发上共计投入达到2400亿元人民币。持续在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使华为在ICT热点前沿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拥有了很多现代人暂时还无法理解的所谓“黑科技”。在人工智能、未来数据中心、5G技术、电池极速充电技术等众多领域,华为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华为,一个出身一穷二白的青年后生,短短30年竟然能够称雄于世界信息通信江湖,确确实实印证了那句中国古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震惊之余,众人纷纷揣测:华为莫不是得到了什么“武林秘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近期的言论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认为虽然目前美国保持着世界创新领先地位,但是创新的热点地区在继续向亚洲转移和推进,尤其是日本、中国和韩国。
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参观华为公司时由衷地发出“如果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的感叹。2015年10月,领导人主席视察华为英国公司,再次积极肯定了华为在理念创新和组织创新方面做出的成就。国家领导人对华为的高度认可其实已经揭示了华为成功背后的秘密。
原来,这个所谓的“武林秘籍”就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
当华为每年坚持拿出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时,当华为每年不惜重金招聘大量的世界优秀人才加盟公司时,当华为每年拿出巨额的净利润给企业员工分红时,有的企业“羡慕、嫉妒、恨”,有的企业不以为然,也有的企业冷眼旁观。但是华为就是华为,一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寂寞无比地努力坚持,颇有些“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傻气与执拗。
……
创立不足30年的华为,为何能超越爱立信摘取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桂冠?
在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任正非为何能代表中国企业汇报华为的创新经验?
曾经毫不起眼的代理商,如何一步一步从追随者成功逆袭为行业的领头羊?
其实,华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浓缩在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中;华为所有成功的奥秘,都离不开长期坚守的创新逻辑。任正非今日人生的辉煌,都来自于一个突破,那就是对人性的洞悉。华为无尽的创新动力,都来自于一个信念,那就是顽强地活下去。
华为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融合了华为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炼狱史"。在华为的创新体系中,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华为创新的思想之魂,"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创新的动力之源,全体奋斗者是华为创新的成功之本。在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下,基于对客户和员工的深刻理解,华为在理论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不断解放思想、打破界限、开拓进取、稳中求变、居安思危、自我批判,在长期的企业创新中形成了具有华为特色的理论图谱和实践路径,为华为30年来的高速增长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推动华为在历尽沧桑、饱经苦难之后终于迎来事业辉煌。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减速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低迷,企业举步维艰。残酷的事实再次证明,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企业命运所系。危急关头,国家适时启动"创新驱动战略",并在G20峰会上提出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常态"。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标杆和创新典范,华为创新30年的理论与实践故事,将助力中国企业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开启充满希望的漫漫创新之旅。
大洋彼岸,加州最南端的圣迭戈,面向大海,蓝天白云,海风拂面。此时此刻,我正在读周留征博士的新作《华为创新》,书中的很多理念,与我不期而遇。
我与周留征博士并不认识,但很高兴收到他寄来的书稿。企业创新正好也是我的研究领域,今天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读他的书稿。没想到一旦开卷,竟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稿。
这本书里有黄金--大量翔实而丰富的素材,像讲故事一样。而且该书语言流畅,展示出了作者的文采,读来如沐春风,行云流水,同时又充满了对人性和哲理的思考,真可谓跳出技术看创新。
我在美国加州20多年,长期研究创新理论与实践。我常常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尤其是从加州硅谷的角度研究创新,并希望给在路上的中国企业提供些帮助。我与周留征博士研究风格不同,也许正因为这些差异,我感觉他的书很有学习价值,很有互补性。
与华为同属ICT产业的高通(Qualcomm)是我的研究案例之一,高通由我所在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教授IrvineJacobs于1985年创立(与华为同时代诞生)。自创立之初起,高通就以浓郁的技术色彩著称,而且还十分重视组织、机制和生态圈的创新。在创新这条路上,华为和高通都经历过曲折和艰难,但都在各自的土壤里长成了参天大树,分别成为美国和中国无线通信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在十几年前,我和我的团队通过对全球2000多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与转型的"技术(Technology)、组织(Organization)、生态圈(EnvironmentorEco-system)"理论,简称TOE理论。企业要保持创新与转型的生命力,就必须要有核心技术优势、鼓励创新的内在机制、适合创新的土壤和开放的生态圈。高通和华为正是TOE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的典范。
周留征博士对华为创新的剖析,与我们的TOE理论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他将深入的剖析和见解写成书,感觉更加系统。而且这本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对分析东西方创新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大量佐证。
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其对创新实践的指导与借鉴。在TOE的三个维度上,一些中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致命短板,尤其是在创新与转型的"主航道"上。该书可以说是及时雨,为广大企业创新和转型提供了借鉴。我期待该书早日出版,让更多人受益。
凯文·祝效国(KevinZhu)于美国加州圣迭戈
《华为创新》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个对商业策略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华为在全球化战略中的创新表现非常感兴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华为是如何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文化差异以及竞争格局,来调整其创新策略的?它又是如何通过本地化研发和合作,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华为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它是如何通过创新来化解这些挑战的?例如,在专利布局上,它又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并在与国际巨头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华为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比如在智慧城市、数字能源等领域,它又是如何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来赋能各行各业的?这本书为我理解一个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取得成功,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巨大潜力。
评分《华为创新》这本书,让我对“技术迭代”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在关注华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就能推出一代又一代性能更强、体验更佳的产品。书中是否有揭示其产品研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武器”?比如,在基础研究的投入上,华为的战略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并确保自身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的?我特别好奇,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华为是如何平衡技术突破和用户需求的?它又是如何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来不断提升产品的用户满意度的?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华为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研发等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实践?这些技术上的深耕,是否是支撑其整体创新能力不断跃升的基石?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科技企业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驱动业务增长的绝佳窗口,让我对华为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我对《华为创新》一书的某些章节,真的是欲罢不能。书中对于华为如何构建其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描述,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都无法孤军奋战,必须懂得与外界合作,共同成长。那么,华为是如何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初创企业以及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来汇聚全球的智慧和资源,并加速自身创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华为在“生态合作”上的具体模式,例如它的开发者计划、创新基金、或者是一些合作研发的成功案例?我特别想知道,在与外部伙伴合作的过程中,华为是如何处理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复杂问题的,又是如何确保合作能够真正实现共赢的?这种开放的态度和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否是华为能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并不断拓展其商业边界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并非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而华为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出了表率。
评分读完《华为创新》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风暴。书中关于企业文化对创新的塑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华为如何能在如此庞大和复杂的组织架构下,依然保持创业初期的那种狼性精神和敢于质疑一切的文化氛围,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在华为内部被反复强调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以及“自我批判”的精神,究竟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最终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的?书中是否有提供具体的管理实践和案例,来解释这种文化的落地?比如,在项目推进中,当遇到瓶颈时,是如何通过内部的开放讨论和挑战来寻求突破的?又或者,在员工激励机制上,是如何在认可和奖励创新的同时,又避免滋生惰性和保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灰度管理”的阐述,它在创新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看似模糊却又充满智慧的管理哲学,是否是华为能够在大环境快速变化中保持灵活和适应性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持续创新型组织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初拿到《华为创新》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翻阅的。毕竟,华为这两个字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领域,都代表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一种不断突破边界的决心。我期待着书中能详细剖析那些让华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核心驱动力,比如它在5G通信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如何建立的?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专利壁垒是如何被一一攻克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其研发体系的运作机制,从基础研究的投入到应用技术的落地,再到产品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蕴含着某种独特的“华为之道”?我尤其好奇,它在软件和硬件协同研发上的策略,是如何平衡速度与质量,又如何能够持续地为消费者带来惊艳的产品体验。此外,在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新兴领域,华为又是如何布局,如何通过创新来构建其长远的竞争优势?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窥见那些在实验室里、在会议室里、在田间地头,孕育出伟大创新的火花?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信息,而是能够触及到华为创新灵魂深处的洞察。
评分很不错的书,送给朋友的,很受用
评分不错 给公司买的 各种图书都不错
评分了解华为创新基因一本很好书!
评分好书!速度不是很快,不过还是很满意了!
评分正版体验,2017年好书,值得购买。就是发货太慢了,等了半个多月才收到书。
评分一个星期读完!点个赞!看了之后有所感触颇深
评分阅读中,中国好书之一
评分一直想买,终于到手,迫不及待的看,收获很大,干货很多,值得认真反复阅读。赞
评分第三次买,书不错,是正品,喜欢在京东买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