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正义/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脉理正义/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邹志夔 著,姚惠萍,高雨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中医古籍
  • 医史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正骨
  • 中国医学
  • 古医籍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8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6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字数:1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脉理正义》六卷,明代邹志夔著。卷前列辨脉十篇,辨析十个脉学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卷一为明诊,揭脉之纲领,分别部位,详明诊法,探讨血脉成因、寸口取法、寸关尺定位、持脉方法、二十六种脉形、五脏六腑平脉等理论。卷二为序脉,布脉之条目,宗滑氏脉象阴阳比偶学说,述浮沉、迟数、实虚、洪微、滑涩、紧缓、长短、弦芤、动伏、濡弱、革牢、促结、散代等二十六脉,两两对偶。于各脉之下,详述与之相通的脉象主病。其论脉多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既论其常,又论其变。卷三、卷四为类症,分论伤寒脉法与杂病脉法,详其体用,融脉、症于一体。又论杂病四十四种,阐述病机、治法与方药。卷五为萃经,汇集《素问》《灵柩》《难经》《脉经》论脉要语。卷六为外诊,述望、闻、问三诊之精论。全书内容完备,论述精详,颇多新见,是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医脉学著作。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九年(1680)经济堂刻本为底本。

内页插图

目录

脉辨十篇
辨诘
辨七表八里九道之谬
辨命门
辨右尺为心包络三焦
辨三焦非无形
辨相火
辨三焦所配
辨人迎气口《内经》《脉经》所称不同
辨大小肠经脏之别
辨女子尺属心肺之谬

卷之一 明诊
原脉第一
取寸口第二
分寸关尺第三
别脏腑经络配五行第四
人迎气口神门脉第五
持脉法第六
脉有轻重有上下去来第七
脉形第八
脏腑平脉第九
胃气为本第十
四时六气脉第十一
脉贵有神第十二
脉贵有根第十三
观人有强弱大小第十四
分别男女第十五
方宜脉第十六
反关脉第十七
附:反见脉

卷之二 序脉
浮脉主病第一
沉脉主病第二
浮沉二脉合论
迟脉主病第三
数脉主病第四
迟数二脉合论
实脉主病第五
虚脉主病第六
实虚二脉合论
洪脉主病第七
微脉主病第八
洪微二脉合论
滑脉主病第九
涩脉主病第十
滑涩二脉合论
紧脉主病第十一
缓脉主病第十二
紧缓二脉合论
长脉主病第十三
短脉主病第十四
长短二脉合论
弦脉主病第十五
芤脉主病第十六
弦芤二脉合论
动脉主病第十七
伏脉主病第十八
动伏二脉合论
濡脉主病第十九
弱脉主病第二十
濡弱二脉合论
革脉主病第二十一
牢脉主病第二十二
牢革二脉合论
促脉主病二十三
结脉主病第二十四
促结二脉合论
散脉主病第二十五
代脉主病第二十六
散代二脉合论
涩促结代合论
厥脉主病第二十七
损至脉法第二十八
鼓从脉法第二十九
静躁脉法第三十
祟脉法三十一
死绝脉法第三十二
大奇脉法第三十三
察脉识病捷法第三十四

卷之三 类症上伤寒脉法
评伤寒脉法大略第一
评伤寒三阴三阳脉法
第二
……
卷之四 类症下 杂病脉
卷之五 萃经
卷之六 外诊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脉学大家谈》 本书汇集了当代多位在脉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名家,就脉象的诊辨、理论的辨析、临床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全书以对话、论述、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将脉学这门古老而精深的医学技艺,以更贴近现代视角、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 内容亮点: 脉象精微辨析: 资深脉学专家将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基本脉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析,深入剖析其形成机理、与脏腑功能的对应关系,以及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细微差异。书中将穿插大量罕见脉象的图谱与解读,帮助读者拓宽脉象认知边界。 脉学理论演变与现代解读: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古籍脉学理论,而是追溯脉学理论的发生发展脉络,探讨历代医家在脉学理论上的贡献与争鸣。同时,将尝试以现代医学的视角,审视脉象与生理、病理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古老理论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临床疑难脉象的攻坚: 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多变、难以辨别的脉象,本书邀请多位名医“会诊”,通过案例剖析,层层剥茧,揭示辨析脉象的思维过程与诊断依据。书中将涉及多种疑难杂症的脉象特征,以及辨证施治的思路。 脉学与现代诊疗技术的融合探讨: 本书的前瞻性体现在对脉学与现代诊断技术(如心电图、超声等)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两者原理不同,但书中将分析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脉象诊察可能提供的独特信息,以及如何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脉学传承与创新之路: 各位专家将在书中分享各自的学医之路、临证心得,以及对脉学未来发展的思考。本书旨在激励新一代的医者,在继承传统脉学精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将脉学这门国粹发扬光大。 丰富的图文资料: 为增强阅读的直观性与学术性,本书将配以精美的脉象图谱、经典医案的原文摘录、以及作者手稿的影印件等,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深入的学习平台。 本书适合人群: 广大中医师(包括在读学生、青年医师、资深专家) 对中医脉学理论及临床实践感兴趣的医学爱好者 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学者 希望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独特诊疗智慧的读者 《脉学大家谈》力求以其深刻的理论见解、丰富的临床经验、前瞻性的学术思考,成为脉学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引领读者走进脉学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校的医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医学知识体系相对现代化,但内心深处始终觉得少了些什么,特别是对中医的精髓之处,总感觉隔靴搔痒。《脉理正义》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和系统的方式,梳理了脉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对历代名家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评价。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在“正本清源”,回归中医脉学最根本的原理。书中对“脉象与病机”的关联性分析,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脉象对应那个病”,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脉象”,以及这个脉象在整个病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指导意义,它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脉象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这对于我将来走上临床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虽然古雅,但整理得十分清晰,配以详细的注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障碍。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脉学,绝非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理病理认知基础上的科学体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的医学思想情有独钟。这次有幸接触到《脉理正义》,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脉象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与“察”的智慧宝典。它教会我用一种更细致、更敏锐的视角去理解人体的变化。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脉诊的书籍,但往往停留在“浮、沉、迟、数”这些基础概念上,感觉很零散,缺乏系统性。而《脉理正义》则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它不仅讲解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脉象背后所代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比如,书中对“寸口脉法”的阐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医会特别重视寸口,以及如何通过寸口脉的不同部位来区分身体的上下、表里。读到书中关于“气至而脉至,气止而脉止”的论述时,我更是惊叹于古人对生命活动精微之处的洞察。这种将脉象看作是生命能量流动的外部表现的观点,让我觉得中医理论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一种观察和思考疾病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医之所以能传承千年,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而《脉理正义》这本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独到”。它不仅仅是在讲脉象,更是在讲一种“察人”的艺术。书中对不同脉象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能“看见”那些微弱的脉搏跳动,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信息。它没有用花哨的语言去包装,而是用最朴实、最真切的文字,去揭示脉象与身体状况之间的微妙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脉象变化与疾病的预后”的探讨,它告诉我,脉象不仅仅是诊断疾病的工具,更是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晴雨表”。读到书中关于“久病入络”或“阴阳两虚”的脉象变化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人体衰老、疾病进展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望闻问切”中的“切”,明白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信息量。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往往藏在最基础、最常被忽略的细节之中,而《脉理正义》,正是挖掘这些细节的绝佳向导。

评分

这本《脉理正义》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脉学是中医里最神秘也最难懂的部分之一。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浅显,总感觉抓不住核心。直到翻开这本《脉理正义》,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脉学“理”的精髓。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脉象,而是层层剥茧,从脉象的形成机理,到不同脉象在病理状态下的具体表现,再到脉象与脏腑、气血的相互关系,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书中引用的医案也相当精彩,让我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体会到古人通过触摸脉搏所能洞察到的复杂病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脉象与脏腑病变的对应关系”的讲解,比如如何通过细微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肝的问题还是肾的问题,是实证还是虚证,这些都让我对中医的诊断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我,虽然是古籍整理,但并没有显得古板,反而透彻而生动,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仿佛在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对话,一点点将脉学这座宝库的门扉为我打开。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医籍的魅力深感着迷,《脉理正义》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脉学理论系统化、条理化。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正”与“义”的追求。它不仅仅是记录前人的经验,更是对这些经验进行辨析、考证,力求回归脉学理论的本源。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脉象的书籍,但总是感觉在脉象的“义理”层面有所欠缺,总觉得是零散的知识点。《脉理正义》则不同,它将脉象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让你明白每一个脉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所代表的深层含义。书中对“虚实寒热”与脉象关系的阐述,尤为精辟,让我对如何通过脉象来区分病情的虚实、寒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整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详细,让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它让我体会到,中医的脉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关于健康的哲学思考,而《脉理正义》这本书,正是这场哲学思考的杰出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