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支撑平台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支撑平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电网
  • 调度控制
  • 电力系统
  • 支撑平台
  • 自动化
  • 信息技术
  • 能源互联网
  • 优化控制
  • 电力通信
  • 系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2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5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国家 “核高基”重大专项和 “863”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组织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各网省调度中心、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等几十家单位,联合开发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该系统已成功运用到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6个区域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和27个省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并在部分地级调控中心推广应用共249套。为总结和交流相关经验,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组织编著了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丛书,包括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总体架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支撑平台》《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应用技术》3个分册。

本书是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支撑平台》分册,共14章,包括:支撑平台总体架构、服务总线、消息总线、消息邮件及工作流程、实时数据库、时间序列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模型维护与方式描述、数据采集与交换、并行计算、图形人机界面、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管理、安全防护与等级保护。

本书可供从事调度自动化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研究、制造、测试、运行、检修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学习、培训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大师生阅读参考,还可作为工程招标的参考技术规范。

内容简介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支撑平台》为《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丛书的第二册,支撑平台。主要围绕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展开论述,从近年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基本服务和基础功能的发展和SOA架构,到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消息总线、服务总线、数据存储、公共服务、数据采集与交换、并行计算、平台管理和安全防护等功能的详细设计、技术特点和应用案例,zui后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目录

目录

第1章 支撑平台总体架构 1
1.1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1
1.2 支撑平台内部结构 2
1.3 支撑平台功能模块 4
第2章 服务总线 7
2.1 技术背景 7
2.2 SOA架构 8
2.3 服务文本描述 10
2.4 服务二进制描述 14
2.5 服务模式及流程交互 16
2.6 资源定位及域管理 17
2.7 服务消费者 19
2.8 服务提供者 20
2.9 远程服务代理 22
2.10 通用服务原语 23
2.11 通用服务列表 34
2.12 小结 37
第3章 消息总线 39
3.1 技术背景 39
3.2 功能结构 40
3.3 消息数据结构 43
3.4 消息原语 46
3.5 消息频道 49
3.6 消息订阅与传输 50
3.7 消息多态应用 52
3.8 集群化支持 53
3.9 部署与应用 54
3.10 小结 56
第4章 消息邮件及工作流程 57
4.1 技术背景 57
4.2 消息邮件功能结构 59
4.3 消息邮件描述格式 60
4.4 消息邮件路由转发 61
4.5 消息邮件负载均衡与安全机制 63
4.6 消息邮件部署与应用 67
4.7 工作流程引擎功能结构 69
4.8 工作流程描述规范 71
4.9 工作流程流转模式 73
4.10 工作流程部署与应用 82
4.11 小结 87
第5章 实时数据库 88
5.1 技术背景 88
5.2 功能结构 92
5.3 分区存储与直接定位 94
5.4 模型数据验证 96
5.5 数据同步与复制 98
5.6 多应用和多态支持 99
5.7 访问接口 101
5.8 远程安全访问 110
5.9 冗余互备与集群化配置 113
5.10 广域实时数据库 114
5.11 小结 121
第6章 时间序列数据库 122
6.1 技术背景 122
6.2 时间序列实时库元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 126
6.3 时间序列实时库数据服务 127
6.4 时间序列实时库访问接口 127
6.5 时间序列实时库远程访问和多态支持 131
6.6 时间序列历史库总体结构 132
6.7 时间序列历史库索引机制 136
6.8 时间序列历史库压缩存储机制 137
6.9 时间序列历史库数据服务 139
6.10 时间序列历史库数据访问接口 141
6.11 小结 144

第7章 关系数据库 145
7.1 技术背景与功能框架 145
7.2 关系数据库服务 147
7.3 关系数据存储 154
7.4 数据库访问标准接口 156
7.5 历史数据采样与访问 166
7.6 应用与部署 169
7.7 小结 170
第8章 模型管理 172
8.1 技术背景 172
8.2 通用电网描述规范(CIM/E) 173
8.3 电网公共模型和应用专用模型 174
8.4 时间维度的模型统一维护 175
8.5 空间维度的模型统一维护 181
8.6 模型版本管理 183
8.7小结 183
第9章 数据采集与交换 184
9.1 技术背景 185
9.2 功能架构 185
9.3 远程数据索引表同步 187
9.4 多机负载均衡及多源数据处理 188
9.5 数据转发及统一监视服务 189
9.6 对IEC60870-5和IEC60870-6系列标准的支持 191
9.7 对IEC61850系列标准的支持 194
9.8 对DL/T 476标准的支持 194
9.9 对IEEE1344等其他标准的支持 198
9.10 电力系统通用服务协议及其测试实施 199
9.11 小结                             217
第10章 并行计算 220
10.1 技术背景 220
10.2 功能结构 223
10.3 并行任务调度 224
10.4 并行计算通信方式 228
10.5 在线数据及计算参数准备 242
10.6 计算程序接口及交互机制 243
10.7 在线并行计算流程 251
10.8 广域并行计算 253
10.9 小结                             261
第11章 图形人机界面 262
11.1 技术背景与总体架构 262
11.2 图形文件的格式规范 265
11.3 通用图形原语 268
11.4 电力系统图形原语 270
11.5 图形样式与菜单描述 274
11.6 图形的编辑与生成 277
11.7 图形的交换与浏览 289
11.8 通用图形人机界面部署与应用 299
11.9 小结                           301
第12章 公共服务 302
12.1 功能架构 302
12.2 通用告警服务 303
12.3 文件传输服务 308
12.4 报表服务 310
12.5 图形服务 314
12.6 地理信息服务 317
12.7 历史数据服务 322
12.8 小结 323
第十三章 集成化支撑平台管理 321
13.1 支撑平台管理功能架构 322
13.2 系统集群管理 323
13.3 节点及应用管理 327
13.4 进程管理 334
13.5 多网冗余 336
13.6 服务器资源监视 338
13.7 权限与安全管理 344
13.8 日志与审计 349
13.9 系统文件备份恢复 352
13.10 关系数据库备份恢复 353
13.11 CASE管理 355
13.12 时钟同步 357
13.13 主备调系统同步 360
13.14 本章小结
第14章 安全防护与等级保护 364
14.1 技术背景 364
14.2 安全防护体系 365
14.3 等级保护 367
14.4 基础设施安全 370
14.5 结构安全 371
14.6 本体安全 375
14.7 安全免疫 376
14.8 应急备用 377
14.9 安全管理 378
14.10 小结 380
第15章 结语 381

前言/序言

前言
我国电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电网装机规模达15.08亿千瓦,已经数年超过美国电网(11.9亿千瓦)和欧洲电网(9亿千瓦),成为世界上装机规模zui大、电压等级zui高、年发电量zui大、风电和光伏装机zui多的特大电网。如何保障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全局优化经济调度、重大事故协同处置、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是各国大电网调度都面临的重大挑战。原电网调度中心十余套各自独立的自动化业务系统,难以支持调度中心的横向集成和调度系统的纵向贯通,难以支持多级电网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调度,难以满足纵深安全防护和等级保护的要求,迫切需要研发新一代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为此,在国家“核高基”和“863”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组织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各网省调度中心、相关科研院所和制造厂商等几十家单位,联合开发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一体化支撑平台,以及实时监控与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调度管理四大类应用。经过5年多来的努力,系统已成功运用到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6个区域电网和27个省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覆盖了国网公司全部等保四级系统,并在183个地级调控中心推广应用,实现了国网省多级调度控制业务的一体化协同运作,推动了调度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电网实时监测从稳态到动态、电网分析从离线到在线、电网控制从局部到全局、电网调度从单独到协同的重要技术进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已成为特大电网调度须臾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手段。
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核心技术形成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7项、企业标准24项,项目团队发表论文135篇。该项目的支撑平台和应用技术成果分获2011年、2012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总体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作为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对该项目的鉴定意见“主要成果为国际首创”,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主席评价该项目为“世界级成果”,国际特大电网运行组织(GO15)秘书长称该项目“领先欧美电网三到五年”。
虽然该系统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并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也在公司系统内进行过多次相关技术讲座,但还没有一本专著对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性地介绍。目前,从事调控相关业务人员、系统开发厂家以及电力专业的师生,都对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相关的技术进展高度关注,期望能够出版专著。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交流相关技术,我们组织编著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共三册,名称分别为“总体架构”、“支撑平台”、“应用技术”。
diyi册《总体架构》主要围绕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展开论述,从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面临挑战开始,论述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体系架构,基础平台和四类应用,模块化配置原则,平台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和各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运行数据传输流程及安全防护技术等内容,zui后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第三册《应用技术》主要围绕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监控与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调度管理四大类应用展开论述,从近年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应用技术的发展,到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安全约束发电计划、联合安全校核、调度运行管理等功能的详细设计、技术特点和应用案例。
第二册《支撑平台》主要围绕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展开论述,从近年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基本服务和基础功能的发展和SOA架构,到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消息总线、服务总线、简单邮件、实时数据库、时序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人机图形界面、工作流程、集群管理、公共服务、数据采集与交换、并行计算、平台管理和安全防护等功能的详细设计、技术特点和应用案例。共十四章。diyi章介绍了平台的总体架构。第二至四章介绍了各类数据传输总线。数据传输总线是构建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基础,是系统内/系统间信息传输的桥梁,分别介绍服务总线、消息总线、消息邮件和工作流程引擎。第五至七章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用于存储电网模型、实时数据、历史采样数据、告警数据的介质,是各项业务交互的数据基础,根据数据访问实时性、吞吐量的要求,数据分别存储在实时数据库、时序实时数据库、时序历史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中。第八章为电网模型与方式描述,介绍了通用模型描述规范、电力系统模型架构与模型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九章为数据采集与交换,分别介绍了数据采集与交换的原理、技术特点及电力系统通用服务协议等方面的内容。第十至十四章介绍了平台的各类基本服务,包括并行计算平台、人机图形界面、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和安全防护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系统学习使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或专项技术培训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工程招标的参考技术规范。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分册由辛耀中、陶洪铸、尚学伟、翟明玉等编著,全书由辛耀中负责统稿,严亚勤协助统稿,由许洪强、张晓华、李丹、刘永奇、凌卫家等负责审核。其中:
第1章总体架构由辛耀中、翟明玉、尚学伟、陶洪铸、严亚勤、崔恒志等编写;
第2章服务总线由辛耀中、梅峥、李军良、叶飞、马发勇、李西太、黄海峰、邓兆云、彭清卿、王恒、高原、雷宝龙、张鸿、万书鹏、易强、郭海龙、高宝山等编写;
第3章消息总线由辛耀中、王恒、武瑞龙、叶飞、马发勇、李军良、何毅斌、厉启鹏、谢小刚、李汝阳、武杨、葛以踊、雷宝龙、耿仁辉、张凯、高原、万书鹏等编写;
第4章消息邮件和工作流由梅峥、辛耀中、程旭、李西太、梁云、叶飞、李军良、王恒、马云龙、厉启鹏、马发勇等编写;
第5章实时数据库由彭晖、陶洪铸、李军良、马志斌、金芬兰、王瑾、吴庆曦、侯勇、刘金波、靳晶、于宏文、魏娜、徐建航、蒋军、陈俊安、吴京京等编写;
第6章时序数据库由彭晖、陶洪铸、王瑾、葛云鹏、吴庆曦、谢晓冬、刘涛、詹庆才、马发勇等编写;
第7章关系数据库由陈鹏、解梅、季学纯、马志斌、王玉军、孙炜、季惠英、王清让、梅峥、李昊、史浩秋、李军良、王昌频、张瑞、卞月峰、郑春伟、汪洋、钱行、伍凌云等编写;
第8章电网模型与方式描述由辛耀中、米为民、蒋国栋、解梅、张勇、陈鹏、王智伟、万博、苏瑞、武冰、时勇、隋国星、季学纯、王兴志、路轶等编写;
第9章数据采集与交换由数据采集与交换由杜鹏、高保成、陈宁、李汇群、叶飞、王民昆、陈清山、晏亮、温昭琦、黄海峰、张鸿、屈刚、米为民、王智伟、王军、金鑫、赵静、丁德鑫、孙云彦、武会超、王永福、卢长燕等编写;
第10章并行计算由严剑峰、辛耀中、何春江、陈勇、严亚勤、谢梅等编写;
第11章图形人机界面由辛耀中、李伟、赵林、孙云枫、孟鑫、黄昆、孙湃、程芸、沈国辉、苏大威、曹蓉蓉、苏运光、马仲佳、刘仁勇、张亮、田国辉、芦玉英、程大闯、汪小闯、刘艳、许花、赵昆、李猛、程亿强、严振、殷霞等编写;
第12章公共服务由孙云枫、李军良、陶洪铸、曹蓉蓉、梅峥、雷宝龙、叶飞、蒋国栋、陈鹏、马志斌、季学纯、沈国辉、万书鹏、高原、蒋小龙、王景、钱行、解梅、葛朝强等编写;
第13章平台管理由陶洪铸、翟明玉、高原、王恒、陈鹏、叶飞、黄昆、马志斌、曹蓉蓉、马发勇、丁捷、管玉昕、顾文杰、杜鹏、雷宝龙、任升、万书鹏、沙一川、袁鑫等编写;
第14章安全防护由辛耀中、南贵林、高昆仑、孙炜、杨维永、朱世顺,高明慧、徐项帅、吕超、余勇、马骁、梁野、李勃、张亮等编写。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电力出版社,将本书列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科技著作出版项目,并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罗翠兰、陈雷、陈倩,正是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书稿中的不少错误,为本书增色良多,作者深受感动。
本书作者多为科研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写作水平有限,书中肯定还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辛耀中、陶洪铸、尚学伟、翟明玉等
2016年9月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技术革新与未来展望 引言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电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向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可靠化的方向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能源生产、传输、消费模式的颠覆。而支撑这一宏大变革的核心,离不开强大的调度控制系统。本书《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领域,深入剖析了支撑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运行的底层技术、架构设计、核心功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详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是如何通过强大的支撑平台得以实现的。我们避免了对具体调度策略和算法的详述,而是将重点放在构建、运行和演进这一平台所需的基础设施、技术要素和关键能力上。 第一部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础与演进 智能电网的内涵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界定智能电网的核心概念,阐述其相对于传统电网的显著优势,并深入分析当前电网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新能源并网的波动性、分布式能源的接入、电力市场化改革、用户侧互动需求增加等。这些挑战是构建先进调度控制系统的根本驱动力。 调度控制系统的核心职能: 详细解析传统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包括负荷预测、发电计划制定、电网运行监控、故障诊断与处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在此基础上,引出现代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原有职能上的扩展与升级,例如更加精细化的实时控制、对新能源发电的预测与调度、需求侧响应的集成等。 支撑平台的重要性: 强调支撑平台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的基石作用。没有稳健、高效、可扩展的支撑平台,再先进的调度算法也难以落地。支撑平台负责提供必要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安全保障以及各类应用服务的接口,是实现一切调度控制功能的载体。 第二部分:支撑平台的核心技术与架构 数据采集与通信: 先进计量基础设施 (AMI): 详细阐述AMI在智能电网数据采集中的核心地位,包括智能电表、通信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海量、实时、双向的数据传输。 SCADA/EMS/DMS的演进: 回顾和分析传统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DMS(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系统的功能,并重点介绍它们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如何与支撑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功能升级和数据共享。 通信技术: 探讨支撑平台所需的多样化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如光纤、PLC)和无线通信(如4G/5G、LoRa、NB-IoT),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与技术挑战。 数据管理与处理: 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 深入分析智能电网产生海量数据的特点(体量大、速度快、种类多、价值密度低),介绍支撑平台如何采用大数据技术(如Hadoop、Spark)和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检索和分析。 实时数据处理与流计算: 讲解支撑平台如何利用流计算技术(如Flink、Storm)实现对实时数据的即时处理和分析,为秒级甚至毫秒级的调度控制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集成与标准化: 讨论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如何进行集成,以及数据标准化在支撑平台中的重要性,确保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可用性。 计算与分析能力: 高性能计算: 介绍支撑平台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集群(HPC)或云计算资源,满足复杂的电网仿真、状态估计、优化计算等高强度计算需求。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探讨AI/ML技术如何在支撑平台中发挥作用,例如用于负荷预测、新能源发电预测、故障诊断、设备状态监测、市场分析等,提升调度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可视化与人机交互: 强调支撑平台提供的强大可视化能力,如何将复杂的电网运行状态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调度人员,以及优良的人机交互界面如何提高调度效率和降低误操作风险。 平台架构与集成: 微服务架构: 介绍支撑平台如何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庞大的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可独立部署和扩展的服务单元,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与API接口: 阐述SOA理念在平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开放的API接口如何实现支撑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如市场交易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新能源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 云原生技术: 探讨云原生技术(如容器化、Kubernetes)在支撑平台中的应用,如何实现资源的弹性伸缩、应用的快速部署和高效管理。 安全与可靠性: 网络安全: 详细阐述支撑平台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支撑平台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来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系统可靠性与容错: 讨论支撑平台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转移、数据备份等手段,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容错能力,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维持关键调度功能的运行。 数据隐私与合规性: 关注支撑平台在处理敏感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时的隐私保护问题,以及如何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要求。 第三部分:支撑平台的功能模块与应用场景 数据服务模块: 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支持各类应用对数据的访问和查询。 计算服务模块: 提供各类计算资源和算法引擎,支持调度决策的生成。 监控与告警模块: 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发出告警。 态势感知模块: 基于海量数据和AI分析,提供宏观的电网运行态势和风险预警。 应用服务集成模块: 提供标准接口,方便第三方应用(如负荷预测系统、市场交易系统)接入和调用支撑平台能力。 典型应用场景: 结合具体场景,例如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下的电网运行、需求侧响应的管理与执行、电网故障的快速诊断与恢复等,展示支撑平台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探讨AI/ML在支撑平台中的进一步深化应用,如自主学习、预测性维护、智能决策支持等。 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展望区块链、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 开放性与生态系统: 强调支撑平台的开放性将是构建健康电网生态的关键,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其中。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总结支撑平台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统一、人才培养等,并展望其在构建更清洁、更可靠、更经济的未来能源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结语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帮助理解支撑现代智能电网运行的幕后英雄。通过对支撑平台关键技术、架构设计和未来趋势的深入探讨,本书希望能为从事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开发、规划和运营的专业人士,以及对能源领域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本书不涉及具体的调度算法和策略,而是聚焦于“如何构建和运行一个能够支撑这些先进调度功能的基础设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专注于电力系统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应用的科研人员,我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探索“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的内在潜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支撑平台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驱动电网的智能化升级。例如,在“数据分析与挖掘”章节,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数据分析引擎,能够处理海量的电网运行数据,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负荷预测的精度提升、新能源发电量预测的优化、以及潜在故障的提前预警。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具体的机器学习算法在这些场景下的应用,例如如何使用LSTM、GRU等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或者如何利用图神经网络(GNN)来分析电网拓扑结构,辅助故障诊断。然而,书中对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提及,更多的是一种“应用前景”的描绘,而非“技术实现”的细节。同样,在“智能决策支持”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调度员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决策支持,例如通过专家系统、规则引擎,或者更高级的强化学习代理,来辅助生成最优的调度方案。书中虽然提到了“决策支持”,但对于支撑这些决策的AI模型的构建、训练、验证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鲁棒性和可靠性,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因此,对于我这样需要深入研究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理论指导方面,未能提供足够的内容。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能源领域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对“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它触及了我工作中最核心、也最前沿的部分。然而,当我翻阅完这本书后,我必须坦诚地说,我感到一丝失望,更多的是一种错位的期待。这本书似乎并未能深入到我所期望的那种技术细节和实操指导。例如,在关于“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章节,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关于不同传感器技术(如光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低延迟。我期待能看到具体的算法实现,比如卡尔曼滤波在噪声抑制中的应用,或者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数据检测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挑战,例如计算资源的限制和模型更新的策略。然而,书中对此的描述却显得相当概括,更多的是在陈述“需要收集实时数据”和“需要进行有效处理”,却未能提供如何“有效”的具体方法论。同样,在“网络通信与安全”部分,我期待了解不同通信协议(如IEC 61850、DNP3、Modbus TCP/IP)在智能电网调度中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在安全性方面的权衡,比如如何抵御DDoS攻击、数据篡改等威胁,以及相应的加密和认证机制。书中对这些技术细节的提及也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强调了“通信的重要性”和“安全防护的必要性”。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或者非技术背景管理者的科普读物,它描绘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宏大图景,但对于像我这样需要深入理解底层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读者来说,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更侧重于“平台”二字的内涵,深入探讨支撑这一平台的关键技术、架构设计、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落地实践。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电力系统标准化工作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我对“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所蕴含的标准化潜力有着极大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时,如何有效地应用和推动相关标准,以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性。例如,在“数据模型与互操作性”的章节,我原本期望看到对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等国际标准的详细解读,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厂商设备的数据集成,如何解决标准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数据映射、语义冲突等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如何通过推广CIM标准,成功实现了跨区域电网信息的互通。然而,书中对标准的提及,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介绍,比如“遵循行业标准”,却未能深入到标准的应用层面,也未能探讨在标准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样,在“系统接口与协议”部分,我期望看到关于如何基于标准化接口(如IEC 61850、OpenADR等)来构建开放的支撑平台,如何设计标准化的API,以便于第三方开发者能够方便地接入和开发应用。书中对这些标准化接口的介绍,也显得较为表面化,未能深入到协议细节和实现方法。因此,尽管本书在描绘智能电网的宏大愿景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作为一本能够指导行业标准化实践的技术书籍方面,其深度和实用性还有待提高。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工程师,我带着对“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的浓厚兴趣翻开了这本书。我尤其关注的是支撑整个调度系统运行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书中虽然提到了“通信网络”的重要性,并涉及了一些相关的概念,但对于支撑如此关键的系统,其通信网络在技术选型、架构设计和性能保障方面,并没有提供我所期望的深度。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集约化、智能化的通信网络,例如如何利用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技术来实现网络的灵活配置和优化,如何通过MPLS、MSTP等技术来保证网络的高可用性和容错能力,以及如何针对不同业务(如实时控制、数据采集、语音通信)进行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书中对这些网络层面的具体技术细节的探讨,显得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强调了“通信的稳定”和“信息的畅通”,却未能深入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路径。同样,在“网络安全”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在支撑平台层面上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如何抵御APT攻击、网络窃听、数据篡改等威胁,以及如何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和安全态势感知。书中虽然提到了“安全防护”,但对于具体的安全技术和策略,例如入侵检测系统(IDS)、防火墙配置、VPN的应用等,都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对于我这样需要直接面对通信网络建设和保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实操指导方面,未能满足我的需求。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它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巨幅画卷,描绘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的宏伟蓝图,但当你试图凑近细看,却发现那些最动人的笔触和最精妙的细节都略显模糊。比如说,在讨论“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的部分,书中慷慨激昂地强调了不同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比如源荷互动、储能协调、新能源接入等。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实际工程中,当不同厂商的设备、不同协议的系统需要集成时,究竟会遇到哪些“硬骨头”?是如何通过API设计、数据模型标准化(如 CIM 标准的实际应用)、或者微服务架构来解决这些互联互通难题的?我期待看到具体的集成案例分析,比如一个区域性的调度中心是如何将来自多个变电站、多个发电厂、甚至大量分布式能源的用户侧响应数据整合到统一的调度平台上的。然而,书中对此的论述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比如“构建开放的接口”、“实现信息的共享”,却缺乏对这些概念背后具体技术实现路径的深入挖掘。同样,在“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章节,我原本期望能够看到关于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例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电网拓扑结构的结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态势感知界面设计、以及如何通过交互式图表来帮助调度员快速做出决策。书中虽然提到了“提供直观的界面”,但对于如何实现这种“直观”,如何通过用户体验设计来提升调度效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描绘“是什么”和“为什么”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如何做”方面,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能满足我作为一名实践者对技术深度和操作性指导的期望。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电力行业从事多年市场推广和产品规划的专业人士,我关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这类产品,更多的是从其市场应用、商业价值以及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这本书在描绘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如何提升电网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图景。它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展示了智能电网的优势。然而,当我试图从书中寻找关于“支撑平台”本身作为一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技术优势是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以及在实际推广和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时,我感到有些不足。书中更多的是在强调“平台”的功能和价值,但对于构成这一价值的核心技术,例如其可扩展性如何满足不同规模用户的需求,其开放性如何吸引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其可靠性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这些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平台在技术架构上的创新点,例如其是否采用了微服务架构,是否支持云原生技术,是否具备快速迭代和部署的能力,以及这些技术优势是如何直接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在用户体验方面,书中虽然提到了“可视化”和“人机交互”,但对于如何通过优秀的用户界面设计、便捷的操作流程来提升调度员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这方面的内容也相对薄弱。因此,对于我这样的商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智能电网应用的“科普指南”,而未能提供足够深入的市场分析和产品竞争力剖析。

评分

作为一个对能源互联网和电力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描绘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美好前景方面,确实做到了淋漓尽致。它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然而,当我试图从中挖掘出推动这一转变的“支撑平台”的具体实现细节时,我却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书中反复强调了“数据驱动”的重要性,并提到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但我希望能看到的是,在支撑平台层面,是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完整体系。例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支持PB级数据存储、毫秒级查询的数据湖或数据仓库?如何利用时序数据库来高效存储和检索电网运行数据?如何将各种AI模型(如预测性维护、负荷预测、故障诊断)无缝地集成到支撑平台中,并实现模型的在线训练和部署?书中对这些底层数据基础设施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存在性”的陈述,而非“实现性”的讲解。同样,在“系统可靠性与容错机制”部分,我期待看到关于支撑平台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故障隔离、自动切换等机制来保障调度控制系统的连续运行,甚至是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维持最基本的功能。书中对这些关键的技术细节,如双机热备、负载均衡、分布式事务处理等,并没有深入探讨。因此,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优秀的“愿景报告”,而非一份能够指导实践的“技术手册”。

评分

我的职业生涯与电网运行息息相关,从传统的调度模式到如今的智能化转型,我亲眼见证了技术的巨大变革。“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这个书名,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吸引着我深入探索。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却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宽广却浅显的湖泊,水的广度令人赞叹,但其深度却未能触及我内心深处的疑问。书中洋洋洒洒地描绘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从源到荷的协同,到新能源的消纳,再到用户侧的互动,无不体现了其先进性。但我更希望了解的是,支撑这一切的“平台”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在“通信基础设施”的章节,我原本期待看到关于5G、NB-IoT等新型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如何保证海量终端设备接入的可靠性和低延迟,以及如何解决广域网通信的安全性和带宽限制问题。书中对这些前沿通信技术的提及,更多的是一种趋势的展望,而非具体的实现路径。同样,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部分,我期望看到关于如何在支撑平台层面构建端到端的安全保障体系,如何实现对敏感电网运行数据的加密、脱敏和访问控制,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国家级网络攻击的威胁。书中虽然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从技术和架构层面实现这些安全目标,则显得较为模糊。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描绘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宏观图景上做得可圈可点,但在作为支撑起这一切的“平台”的技术细节和落地实践上,未能提供足够的深度,让我感到意犹未尽。

评分

以一个资深IT架构师的视角来审视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在“平台”这个概念的阐释上,给我留下了一些未竟之问。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功能模块,但对于支撑这些功能的“平台”本身,其架构设计、技术选型、以及演进路径的探讨,却显得有些单薄。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平台如何支持高可用性、可伸缩性、弹性和可维护性的深入分析。例如,在讨论“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时,我希望了解书中是如何权衡使用Kubernetes、Docker等容器化技术来构建灵活、弹性的调度平台,或者如何利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技术来处理海量电网运行数据,以及这些技术在电网这种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考虑和优化。此外,关于平台的安全架构,书中虽然提到了“安全防护”,但我更想了解如何设计一个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到应用安全,如何有效地隔离关键系统,如何实现精细化的访问控制,以及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时,平台如何能够快速响应和恢复。这本书更像是对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应用层面的功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但对于构成其基石的“支撑平台”的内部机理,则未能提供足够的深度。这种对基础支撑的“抽象”处理,使得这本书在作为一本技术架构类书籍时,其价值有所减弱。

评分

当我以一位在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工程师的身份来审视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宏观视角,勾勒出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未来图景。然而,在“支撑平台”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上,我感觉书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原本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平台在自动化方面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电网运行的自主调节和优化。我期待看到关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强化学习(RL)等先进控制理论在电网调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些算法是如何集成到支撑平台中,并实现其高效运行的。书中虽然提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但对于这些自动化功能的底层技术实现,以及平台如何支撑这些复杂算法的运行和管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样,在“系统集成与协同”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平台如何通过标准化接口和协议,实现与不同层级的控制系统(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电机组调速系统、用户侧能源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协同框架,实现全局最优的调度决策。书中对这些集成和协同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强调,未能深入到具体的集成技术和协同机制。因此,对于我这样需要深入理解自动化技术和系统集成细节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方面,未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