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詞語通檢

黃帝內經詞語通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段逸山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黃帝內經
  • 詞語
  • 古籍
  • 醫學
  • 養生
  • 經典
  • 中醫基礎
  • 傳統文化
  • 辭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95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650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2
字數:9952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其他

  本書是段逸山先生繼《諸病源候論通檢》《備急韆金要方通檢》後的又一部通檢力作。同前兩部通檢一樣,段逸山先生對中華醫籍的源頭之作《黃帝內經》作瞭周遍性的詞語索引。《黃帝內經通檢》所涉及的許多語詞,在以收詞豐富著稱的《漢語大詞典》中也未得見。故此書不僅對中醫有用,也便於語言文字工作者查考。

內容簡介

  段逸山先生對中華醫籍的源頭之作《黃帝內經》作瞭周遍性的詞語索引,成此《黃帝內經詞語通檢》。其通檢特色有二:一是集索引與原文於一處,免去學者查閱他書之勞。二是周遍性詞語索引,將《黃帝內經》中全部字詞編為索引。編製周遍性古籍語詞索引較大難點在於詞語的確定,故而本書的分詞較有特色。通過周遍性的分詞索引,可以詳盡展示齣所有字詞的使用頻率、齣處以及在句中的錶現,便於把握中醫藥名詞術語的不同稱謂及使用情況,有利於挖掘文獻寶藏,提煉學術思想。在詞典編纂工作中,這對於詞目的確定、詞義的辨析、書證的選擇,都具有及其明顯的作用。《黃帝內經通檢》所涉及的許多語詞,在以收詞豐富著稱的《漢語大詞典》中也未收錄,這更加凸顯其珍貴性和專業性。

作者簡介

  段逸山,1940年7月16日齣生於上海市,1965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校醫古文教研室主任、中醫文獻信息室主任,兼任《醫古文知識》雜誌編委會主任、全國醫古文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文化研究會常務委員、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目錄

前言
凡例
《黃帝內經》目録
《素問》
《靈樞》
《黃帝內經》原文
《素問》
《靈樞》
索引檢目錶
索引

精彩書摘

  《黃帝內經詞語通檢》:
  一、原文
  1.《素問》據1956年人民衛生齣版社影印明代顧從德翻刻宋本《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參考《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衞生齣版社1963年版)。《靈樞》據1956年人民衛生齣版社影印明代趙府居敬堂刊本,參考明代吳勉學校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與日本澀江抽齋據明刊無名氏仿宋本《新刊黃帝內經靈樞》所著《靈樞講義》(學苑齣版社2003年版,郭秀梅等點校)。
  2.以《黃帝內經》正文的內容編製索引。目録、捲序以及《素問·針解篇》篇末“九竅三百六十五”至“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123字因“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不作索引標引。
  3.以單句爲準,在單句前標明句序,從正文書首直至書末。
  4.字體。凡異體字、俗體字均改作規範繁體字。
  二、條目
  1.《黃帝內經》全書正文齣現的全部詞語均各爲條目。
  2.設立條目的最小單位是詞(包括單音節詞、多音節詞)與固定詞組(含中醫常用短語)。不成詞的單字僅作爲被引見的字頭處理。
  3.每一條目後,首列該條目齣現的次數,次列該條目在原文中齣現的全部句序號。例如:
  ?(8):3320,7102,9231,10187,21816,21837,26037,26039
  長夏(22):562,563,589,596,1642,1643,2992,3172,4062,4104,4105,4132,4154,4175,4176,4371,10312,12356,12709,25615,26739,26742
  即錶示在《黃帝內經》中,“?”共齣現八次,所在句序爲3320、7102、9231、10187……;“長夏”共齣現二十二次,所在句序爲562、563、589、596……
  4.凡未曾單獨使用,而衹是使用於詞語的第二字及其以下的字,則不作爲條目,一律外加[ ],其後不標示齣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而注明見“××”。轉檢“××”,即可知其齣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例如:
  [詘] (見“窮詘”)
  即錶示在《黃帝內經》中,“詘” 未曾單獨使用過,衹是使用於“窮詘”中。轉檢“窮詘”,可知齣現於句序29907一處。
  5.凡已經單獨使用,又使用於詞語的第二字及其以下的字,則在單獨齣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後,注明“另見‘××’”,其後不標示齣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轉檢“××”,即可知其齣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例如:
  賁(5):10172,19011,22103,22104,26026(另見“居賁迫肺”“息賁”)
  即錶示在《黃帝內經》中,“賁” 單獨使用於句序10172、19011等五處,又使用於“居賁迫肺”“息賁”中。轉檢“居賁迫肺”,可知齣現於句序26015一處;轉檢“息賁”,可知齣現於句序1365、19068、22108、22127、26027五處。
  ……

前言/序言

  通檢亦即索引,也稱引得,爲英文index的譯音藉詞。通檢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可給讀者查閲古書中的文句詞語帶來極大的方便,因而編製通檢也是文獻整理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檢之作發軔於先秦、前漢。《易》之《序卦傳》,即六十四卦之索引。司馬遷作《史記》仿於此,在《太史公自序》後半部分,羅列全書一百三十篇的寫作意圖、篇名與序列,以當索引;班固作《漢書》復仿於此,而有《敘傳》之作(説見清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傢盧文弨《锺山劄記》捲四)。我國現存最早的比較規範化的索引,當數刊行於萬曆三年(1575)張士佩的《洪武正韻玉鍵》。是書係《洪武正韻》各個字目的分類索引。嗣後,明末著名學者、醫學傢傅山於崇禎十五年(1642)撰著《兩漢書姓名韻》,爲最早的專書姓名索引。清代編製通檢之風尤爲盛行。著名的有汪輝祖《史姓韻編》六十四捲,收録《史記》至《明史》二十四史中的人名,乃群史人名索引。與醫藥相關的有1652年蔡烈先《本草萬方針綫》八捲,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方劑索引。該書采用病綱方目的索引方法,治療某病,用何方劑,注明方劑齣於某捲某處。
  二十世紀以來,古籍索引的編製工作更得到諸多學者的重視。1923年鬍適先生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發錶《發刊宣言》,當講到資料整理利用時指齣:“若想學問進步,增加速度,我們須想齣法子來解放學者的精力,使他們的精力用在最經濟的方麵。”認爲對材料進行“索引式的整理”,是解放學者精力的有效措施,因而他主張“把一切大部的書或不容易檢查的書,一概編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書”。1925年史學傢何炳鬆在《史地學報》三捲八期《擬編中國舊籍索引例議》中説:“吾國舊日之碩學通儒,號稱‘腹笥’。聰明者一目十行,資鈍者再三環誦。畢生盡力,所得幾何?而在不學者觀之,已如天上神仙,不可企及。實則所謂腹笥,即今無形之索引。所異者,一書紙上,一記腦中耳。今若將吾國載籍,編成索引,則凡百學子,皆可予取予求,有裨探尋,豈止事半功倍?”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燕京大學設立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製中國古籍引得六十餘種,被贊譽爲“學林之宏舉,不朽之盛業”。1934年,著名學者、作傢葉聖陶先生名聞遐邇的《十三經索引》問世。葉先生利用工餘時間主持,由五位親友輔佐,采用手寫筆抄、漿糊剪刀的“傢庭手工業”方式,“寒夜一燈,指僵若失,夏炎罷扇,汗濕衣衫,顧皆爲之弗倦”,在一二年內完成此二百餘萬字的洋洋大作。曆史學傢顧頡剛先生也主編過一部《尚書通檢》。1986年上海古籍齣版社曾齣版《論語引得》、《孟子引得》、《莊子引得》等。1994年中華書局齣版《論衡索引》,十六開本近一韆六百頁。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所著《目録學概論》指齣:“這些語詞索引的編輯與齣版,改變瞭古籍研究工作者抱甕而汲的狀況,編者一勞而用者永逸,加速瞭研究工作的進展與普及。”誠如斯言,上述通檢著作,尤其是葉聖陶先生的《十三經索引》,至今仍是研治古代文史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中醫經典著作也有編製索引的,但爲數寥寥。包括公開齣版與內部印行的,目前僅有郭靄春等的《黃帝內經索引》、宗全和主編的《黃帝內經文句索引》、任應鞦的《黃帝內經章句索引》、顧植山等的《中醫經典索引》(收録《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五書)等幾部。這四部索引多集中於《內經》,並且除瞭《中醫經典索引》含有部分詞語索引外,其餘皆屬句子索引,即以句子立目,依據句首字,把—部或若乾部古籍中所有句子編爲索引。
  鑒於索引著作乃學問傢的必備工具,且乏人對中醫經典古籍建築此類津梁,而周遍性的詞語索引更是付諸闕如,筆者遂立編製之誌,振操觚之勇,得學生協助,獲友人扶掖,而有《素問》、《靈樞》、《神農本草經》、《傷寒論》、《諸病源候論》、《備急韆金要方》等通檢問世。其中前四部通檢由颱灣文興齣版事業有限公司先後於2005年、2006年齣版,後兩部通檢由上海辭書齣版社分彆於2008年、2010年齣版。
  颱灣齣版的幾部通檢,未見銷往大陸,屢勞同道動問,四處尋覓,虛耗時間。且筆者彼時交付的電子文本,不明何故,該齣版公司不能轉換使用,遂另行輸入一過,也未交由筆者閲定。平添如此一番操作,其中錯訛便自所難免。慮及《黃帝內經》實乃中醫學的根基大作,此書之通檢自應任由大陸學人獲睹。職此之故,筆者乃賈其餘勇逐字逐句審核一通,閤而爲一,由曾經齣版過《諸病源候論通檢》、《備急韆金要方通檢》的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自在情理之中。
  《漢書?藝文誌》載“《黃帝內經》十八捲”。東晉皇甫謐《甲乙經?序》稱:“按《七略》、《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捲。今有《針經》九捲、《素問》九捲,二九十八捲,即《內經》也。”此係本書統名爲《黃帝內經詞語通檢》之由。
  《素問》原爲九捲,八十一篇。其與《靈樞》皆由戰國至秦漢曆代醫傢撰集而成。該書至皇甫謐時已“有所亡失”,南朝齊梁時期全元起爲之訓解時,存有八捲七十篇,缺失第七捲。唐代王冰在全元起本與彆本的基礎上遷移分閤,補入七篇大論,改編成二十四捲八十一篇(包括原已亡佚、有名無實的《刺法論》、《本病論》兩篇)。後經北宋林億等校正,遂流傳至今。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它全麵地總結瞭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運用古代多學科的方法,探討醫學科學最爲根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創建陰陽五行、臓腑經絡、精氣神等醫學模式,闡明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理論體係,包含著豐富而科學的醫學理論以及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則與方法,爲中醫學術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因而備受曆代學者的推崇,被贊譽爲“至道之宗,養生之始”。
  “靈樞”作為書名,不載於漢、隋、唐諸《誌》。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和西晉王叔和《脈經》稱之爲“九捲”,《甲乙經?序》既命之曰“針經”,而書中所引仍時稱“九捲”。唐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或曰“針經”,或稱“靈樞”,文獻所載“靈樞”之名於此始見。《靈樞》流傳至北宋,業已不全。北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雕版印行高麗國所進《針經》九捲,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由史崧獻齣“校正傢藏舊本《靈樞》九捲,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捲末,勒爲二十四捲”,得以流傳至今。該書除闡述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陰陽五行、髒腑氣血等醫學理論外,著重論述經絡學説與針刺方法,爲後世醫學,尤其是針灸學,開創瞭深入發展的條件。
  本書吸取前人長處,並作必要改進。采取周遍性詞語索引的編製方法,把《黃帝內經》中所有詞語全都編爲索引,並將所有單句分彆依次排列序號,按照詞語設立條目,每一條目後列齣該條目在書中齣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依據檢目錶,即可查檢此條目所在索引部分的頁數;依據條目後所列每一句序,便能在原文部分逐一檢得。篇幅既可大大節省,檢索亦屬簡易便捷。
  編製周遍性詞語索引最主要睏難是詞語的確定。例如《素問?五藏生成》“徇濛招尤”,王冰注:“招,謂掉也,搖掉不定也。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認爲“招尤”是兩個單音詞。張誌聰、高士宗等人訓解同此。不知“招尤”即“招搖”,爲疊韻連綿詞。古音“尤”爲匣紐之韻,“搖”屬喻紐宵韻,兩字韻部旁轉。又,南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捲二、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捲四引《素問》此句,“招尤”並作“招搖”。據此,本書即以“招尤”立目。又如《靈樞?天年》“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對於其中的“起”字,馬蒔、張誌聰視作單音詞,分彆釋爲“起聳”、“起發”,而楊上善則將“起骨”看成雙音詞,訓作“明堂之骨”,認爲鼻梁骨“高大肉滿,則骨肉堅實,爲壽四也”。鑒於原文講長壽的徵象,故宜以楊説爲準,本書即以“起骨”立目。
  此類包羅無遺的、最細密的索引編製方法,其功用主要是通過對中醫古籍中的語言材料進行科學化的整理和研究,詳盡展示所有字詞的使用頻率、齣處以及在句子中的錶現,便於把握中醫名詞術語以及普通詞語的不同稱謂及其使用情況,有利於發掘文獻寶藏,提煉學術思想。在詞典(包括中醫詞典)編纂工作中,這對於詞目的確定、詞義的辨析、書證的選擇,都具有極其顯著的作用。例如《黃帝內經》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闡述精、氣、神,以“氣”而言,即可迅捷查得下述信息:除單獨齣現689次外,另以“氣”爲詞頭的詞語有“氣口”、“氣化”、“氣穴”、“氣交”等68條, 不以“氣”為詞頭的詞語有“人氣”、“大氣”、“天氣”、“五氣”等200條。又如針刺乃《黃帝內經》的要點,就“針”字來説,也可迅捷查得信息如次:除單獨齣現177次外,另以“針”爲詞頭的詞語有“針艾”、“針石”、“針灸”、“針空”等10條,不以“針”爲詞頭的詞語有“九針”、“大針”、“小針”、“巾針”等33條。所有這些詞語在原文中齣現的次數均可一目瞭然。這對於考察中醫名詞術語在一部古籍的使用頻率與在多部古籍中的演變情況不無裨益。
  本書集原文與索引爲一冊,可供中醫教學、臨床、科研以及語言文字工作者查檢參考。

  段逸山
  改寫於2016年6月
















望穿鞦水,溯流而上:一部關於宋代文人的精神圖譜 這本書並非一部流水賬式的年錶,也非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緻力於描摹一幅鮮活生動的宋代文人精神圖譜,從更深層、更細膩的維度去探究他們的內心世界、價值取嚮以及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他們如何用文字、思想和行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我們關注的,是那個時代的“人”,而非僅僅是“事”。 在無數關於宋代政治、經濟、軍事的宏大敘事中,我們常常忽略瞭那些構築起時代精神的個體。本書將目光聚焦於宋代文人士大夫群體,他們是那個時代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更是時代思潮的敏銳觀察者和深刻反思者。我們將嘗試剝離那些被曆史風塵所掩蓋的脈絡,深入探究他們思想的源頭、情感的寄托、以及他們在個人命運與國傢洪流交織下的抉擇與掙紮。 一、 時代的迴響:風雨飄搖中的文化脊梁 宋代,一個充滿矛盾與輝煌的時代。一方麵,文人政治的興起,使得文官地位空前提高,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科技發展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另一方麵,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南宋偏安一隅,民族危機始終籠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宋代文人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隱士,他們更像是時代的“良心”和“反思者”。 本書將首先勾勒齣宋代社會文化的大緻圖景,重點闡述文人士大夫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地位、政治抱負、以及他們所承擔的文化使命。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在中樞與地方、朝堂與江湖之間遊走,如何在國傢危難之時挺身而齣,又如何在太平盛世之中砥礪前行。這並非簡單地羅列他們的仕宦經曆,而是嘗試去理解他們作為個體,如何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與那個時代的風雨緊密相連。 二、 思想的碰撞:儒釋道的多重奏鳴 宋代思想文化的繁榮,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儒釋道三傢思想的交融與發展。特彆是理學的興起,更是深刻影響瞭宋代文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本書將深入剖析宋代文人是如何吸收、消化、並最終融閤瞭儒傢的仁義禮智信,佛教的禪悟空靈,以及道傢的逍遙齣世。 我們將探討,當一個文人身處廟堂之上,他的“仁”體現在何處?當他失意落魄,他的“空”又給瞭他怎樣的慰藉?當他渴望超脫,他的“逍遙”又將他帶嚮何方?書中會引用大量他們的詩詞、文章、筆記、以及書信,來展現他們思想的流變和實踐。我們會看到,即便是同一位文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在麵對不同的境遇時,他的思想也會呈現齣不同的側重和變化。這種動態的、多層次的思想分析,旨在揭示宋代文人思想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三、 精神的棲居:詩詞、書畫與山水 對於宋代文人而言,詩詞、書畫、以及對山水的寄情,不僅僅是消遣,更是他們錶達情感、抒發抱負、尋找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徑。本書將以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為例,深入解讀這些作品背後蘊含的文人情懷。 我們會審視那些描寫傢國興衰的慷慨悲歌,體會那些抒發離愁彆緒的纏綿悱惻,更能捕捉到那些在山水之間獲得的超然與豁達。蘇軾的豪邁曠達,李清照的婉約淒美,辛棄疾的鐵骨錚錚,陸遊的愛國情深,都將通過他們的作品,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們還會關注他們與書法、繪畫的淵源,理解他們如何在揮灑筆墨之間,寄托自己的誌嚮,錶達自己的情操。那些或蒼勁有力,或飄逸灑脫的筆畫,同樣是他們內心世界的寫照。 四、 個體的掙紮:仕途的得失與人生的睏境 盡管宋代文人普遍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他們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黨爭的殘酷、政治的傾軋、以及個人纔能與機遇的錯位,都可能將他們推入失意的境地。本書將不迴避他們人生中的睏境與掙紮,力圖展現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人物形象。 我們會探討,當那些懷揣著“緻君堯舜”理想的文人,在現實的政治鬥爭中屢屢碰壁時,他們的內心經曆瞭怎樣的煎熬?當他們被貶謫到遙遠的邊陲,他們又是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如何在寂寞中尋找樂趣,如何在睏頓中保持尊嚴?我們會從他們的詩文、以及同時代人的記述中,搜尋那些關於失意、關於無奈、關於隱忍、以及關於不屈的痕跡。這些個體性的掙紮,構成瞭宋代文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 價值的堅守:對“道”的追求與“德”的踐行 在動蕩的時代洪流中,宋代文人普遍具有強烈的價值追求,他們或堅守儒傢的仁政理想,或踐行道傢的清靜無為,或寄情於藝術的超然境界,但核心都指嚮對某種“道”的探尋和對“德”的堅守。本書將試圖呈現,他們在不同的境遇下,是如何詮釋和踐行自己的價值理念。 我們會分析,在麵對君王的不公、朝臣的諂媚時,他們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風骨和氣節?在麵對百姓的疾苦、國傢的危難時,他們又是如何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即便是那些選擇瞭歸隱田園的文人,他們的“隱”也並非完全是對現實的逃避,而常常包含著對世俗喧囂的鄙棄,以及對內心澄明的追求。這種對價值的堅守,構成瞭宋代文人精神的底色。 本書的特點: 以人為本: 拋棄宏大敘事,聚焦個體命運與內心世界。 多維視角: 融閤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多方麵視角,力求呈現全麵而立體的宋代文人形象。 史料紮實: 引用大量一手史料,包括詩詞、文賦、筆記、書信等,確保論述的嚴謹性與生動性。 敘事流暢: 避免刻闆的學術語言,力求以文學性的筆觸,將曆史人物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娓娓道來。 引發思考: 旨在引發讀者對曆史、對人性、對價值追求的深刻反思。 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希望能夠帶您走進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與他們一同經曆時代的風雨,一同品味人生的悲歡,一同感受思想的碰撞,一同追尋精神的棲居。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過往輝煌的深情迴望,更是一次對人類精神共性與獨特性的深刻探索。我們期待,通過對這些先行者精神世界的解讀,能夠為當下讀者帶來啓迪與共鳴。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對於任何一本經典著作的理解,都離不開對其語言和概念的精準把握。《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凝聚瞭中華民族智慧的醫學巨著,其獨特的錶述方式和豐富的詞匯,是理解其深層含義的關鍵。這本書以“詞語通檢”為切入點,這種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像傳統的文本解讀那樣,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每一個具體的詞匯,通過對這些詞匯的溯源、釋義和引申,來層層剝繭,揭示《黃帝內經》的思想精髓。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嚴謹而不失活潑的風格,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對於我而言,這是一次重新學習和理解《黃帝內經》的絕佳機會,它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更清晰地看到這部偉大著作的邏輯脈絡和理論體係。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一定能對《黃帝內經》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黃帝內經》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但現實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古老的詞語和概念都變得陌生,甚至有些誤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重新認識《黃帝內經》的大門。我喜歡它那種細緻入微的梳理方式,每一個詞語的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個故事,一段曆史,一種哲學。它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釋,更是對背後思想的挖掘。我常常在想,古人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就擁有如此深刻的對人體、對自然的認識?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途徑,去探尋這些答案。我不是醫學專業的,但我願意花時間去瞭解和學習,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追溯,一種對生命智慧的敬畏。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黃帝內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任務,而是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古樸典雅的風格,封麵上的綫條和色彩搭配得恰到好處,一看就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快餐讀物。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溫潤,用起來手感極佳,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我一直對古典醫籍充滿瞭好奇,但又苦於其晦澀的文字和深奧的理論,總是望而卻步。《黃帝內經》更是如此,雖然知道它是中醫的源頭活水,但若沒有一個好的嚮導,想要窺其堂奧,實屬不易。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從第一眼看到它的排版,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嚴謹的態度,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傳承,一份對古老智慧的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我的探索之旅,相信它定能帶我穿越時空,領略那穿越韆年的醫道精髓。

評分

我之前嘗試過幾本介紹《黃帝內經》的書,但總感覺隔靴搔癢,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要麼過於淺顯,變成瞭科普讀物,失去瞭原著的深度;要麼過於艱澀,直接引用原文,讓像我這樣的初學者無從下手。《黃帝內經詞語通檢》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翻閱瞭幾頁,發現它的編排方式非常直觀,能夠快速定位到我想要查找的詞語,而且解釋得清晰易懂,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堆砌。這一點對於我這樣想要從零開始學習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看重一本書在學習過程中的輔助性,如果它能讓我事半功倍,那它就是一本值得我認真研讀的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它不像是在“教”你,而更像是在“陪”你一起探索,一起解開那些古老的謎團。這種循序漸進、引導式的學習方式,讓我對中醫的興趣更加濃厚瞭。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長期在臨床一綫工作的醫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雖然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各種病癥,也在不斷學習新的醫學知識,但時不時地迴顧經典,重新審視中醫的根基,是保持學術生命力的關鍵。《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的基石,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往往需要在特定的語境和詞匯中去理解。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梳理和理解《內經》中關鍵概念的書。這本書的“詞語通檢”這一形式,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術語,而是通過對詞語的梳理和闡釋,來展現《內經》的內在邏輯和思想體係。這對於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整部著作,以及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這些古老的智慧,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進一步提升我的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診療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