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述“當代草聖”的傳奇一生,彰顯林散之對藝術至為本真、純粹與忘我的精神。
★林散之曾自勵:“多留筆墨在人間”。淡而平的話,像極瞭林老為人,也是對生天成佛的極好注釋。
林散之是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大傢,最後以草書馳騁文壇,被譽為“當代草聖”。長篇傳記小說《草聖林散之》洋洋灑灑講述瞭林散之從一位鄉村儒者走上書法藝術高峰的傳奇一生,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栩栩如生的草聖身影,讓中國文學留住瞭一個孜孜不倦的藝術形象。
作者多角度刻畫瞭這位書法大傢的形象,對林散之的祖籍、傢世和人生各個時期的活動, 以及相關的人事、藝術淵源、學養等,都進行瞭翔實的研究和生動的描述,從而引領人們走進這個蘊藉民族文化情懷的書畫世界,並提供瞭一部令人振奮的中國故事。
李昌祥,字暢翔,南京市江浦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一級作傢。代錶作品有長篇小說《驚雷作鼓》《茫海一峰》《天不絕人》《天降大任》《浴血史詩》《音容散草》等。
第一章:母愛如海
第二章 佳侶最貞
第三章 心鶩八極
第四章 萬裏探幽
第五章 亂世尊嚴
第六章 何德何能
第七章 鈎深緻遠
第八章 大器晚成
第九章 神秀大草
第八章 大器晚成
林散之慶幸自己從小求學,得到瞭鄉賢提攜;投師學藝,得到瞭大師青睞;結交朋友,又得到瞭這些頂天立地的國學誌士的情緣。
啓功請林散之到傢作客時,還不拘一格,介紹瞭書房珍藏的一方古硯。林散之看得真切,古硯上刻有銘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啓功將自己臥室書房命名為“堅淨居”,自號為“堅淨翁”。這句銘文便是啓功的自勉之詞瞭。林散之在心裏暗自推敲著“堅淨”二字,堅者,堅持,堅定,堅韌,這不正是啓功為人質地的寫照嗎?大傢都有印象,啓功是位帶著幽默的隨和長者,啓功亦有無欲則剛的一麵。平素的謙和,並不隨波逐流、在關鍵事態上,他一點也不含糊。有一付唯賢是崇的真人性格,肯為直理,作番較真。這樣的人格,這樣的錘練,林散之感到有很多需要汲取。
字如其人,立品最要。
從藝做真人,“不及,非人也”。林散之早年書寫範仲淹的名言,到今天還立在心中。林散之突然躬身反問自己:散之書法,真的大器晚成瞭嗎?
林散之對自己開始有瞭新的不滿足。
林散之年輕時就肯立抱負,要青齣於藍,更勝於藍。要練就成黃賓虹式的藝術模式。可是,那都被現實幾多擊碎瞭。而今,那些被燒成的死灰,竟復燃瞭。
但林散之沒再像年輕時那樣,上峨嵋說走就走,拜大師學畫即畫。在他內心,因為成熟,還多瞭一個詞:人貴有自知之明。當他在報上發現這個新齣現的詞,不由在心裏過瞭一過,也讓心智帶著瞭清醒的把握,不再輕舉妄動。卻又情有篤锺。尤其在這利國利民的好時光,更是有所自勵著,有所較勁著。
要是年輕些就好瞭。
青年時光,那一種氣吞萬裏如虎,那一種對攀登的虎視眈眈,那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孕蓄的不祗是狂,不祗是妄,不祗是稚氣,不祗是天真,亦多有一種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拼勁。
試想當年,若沒有這股子牛勁真功,又如何拼上颱階?
似箭的光陰,終於排斥瞭造孽的文革。省國畫院,藝術院校,相繼恢復。林散之又見到瞭更多的文友同事。那一種“曆經劫波兄弟在”,真乃“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盡管相會重逢,帶有苦惱人的笑,畢竟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瞭。再讀杜甫的三吏三彆,彆樣的情緒,感嘆亦噓唏,驚定還拭淚。“鄰人滿牆頭”,“相對如夢寐”。
這一日,林散之應邀,特彆趕到學風正濃的藝術學院。因為心情爽快,又見石徑兩旁春花正放,輕便的步履將他帶入路徑亭廊。一首古詩油然在心頭閃現:“雲淡風輕近午天,隨花傍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喟偷閑學少年。”
…………………………………………………………
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好。
這時候的林老還就被這個民間歇後語,言中瞭。
林老竟然在一個莘莘學子的後生麵前錶現齣瞭一片孜孜以求的情狀。
在學子眼中,完全把林老看成是一種披閱,一種批改。這是麵對尊師的常態。
而林老此時,卻完全是一種虛懷若榖的狀態。
是工整小楷的嚴謹,細緻,工整,首先攫住瞭老花眼鏡。
在大眾已然用鋼筆抄寫,成為一種自然不過的常態下,這個嚴維學,既然還在用毛筆抄寫,一行行娟秀工麗的蠅頭楷書,讓林老一見,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幾十年前的自己嗎?卻又分分明明是這位名叫嚴維學的手抄,是來自蘇州一隅學子的手跡。這就不能不引動林老認真注視瞭。
林老因專注發現瞭一行撬動心靈的文字——
“書法以美化的綫條,形成瞭高貴的綫條藝術。能讓文字更加藝術起來,我真得為草書點贊。大草把文字藝術美推嚮瞭登峰造極的境界。大草前程無量。”
林老還發現瞭一行洞察力,穿透力極強的文字,也是用娟秀小楷規整書就,與講義夾子的零亂綫條,形成瞭極大反差,令人戰粟不已:
“大草自有特彆的藝術魅力。非一般所能想象。這是基於楷隸行書之上的至臻藝術,彰顯瞭漢字筆劃的辯證潛力,開拓瞭人們的藝術智力。草藝不可多得!”
水墨精湛的不同尋常,點贊的不同尋常,見識的不尋常,啓示的不尋常,讓林老的耳鼓響起瞭一韆多年前的聲音。那是韓愈,正在創作《進學解》和《師說》: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存也。”
學子筆記,將毛筆文字作為一種藝術來追求,不新不奇嗎?筆記上的認識,竟然是自己夢裏尋它韆百度,踏破鐵鞋無覓處的,遑遑求之所在。筆記竟給林老打開瞭一爿認識的窗戶!林散之不能不有所驚異:年輕人真會奇思妙想呢。
“我自從見到您的行草書法,好奇怪綫條的輾轉騰挪。”學子嚴維學在嚮長輩掏心掏肺著討教,“我們這一代,沒有係統抓過毛筆,隻會看。綫條錯綜得美輪美奐。隻覺得好神奇。也就是隻會看熱鬧,不會看門道。想讓自己的手靈起來,咋辦呢?也不常見到您老的草書,便整天練麯綫。今天趕來想旁聽名師講課,一問,日期是明天。看我!超前進不瞭教室,又不想就這麼走,看這兒花開的優美,外型綫條,麯裏拐彎的,也正對上自己學綫條的路數,由不得照著畫瞭幾張。書法就是綫條的美嘛,尤其是草書。不想讓林老…………見笑瞭。”
是呀,尤其是,隨著自來水鋼筆的普及,學子抄寫的情形再沒有瞭毛筆的曆練。這在無形中,給練習書法劃瞭一道鴻溝。再不容易得到臨帖臨碑瞭,再想用那種方法練習書法,路已長瞭幾道彎瞭。
這個學子非但不在難處卻步,竟然以綫條的開放認識,自創體係,獨闢蹊徑,用練習綫條的走勢,構思大草,想得雖天真,做得雖稚氣,這股子認真的率性,多麼令人慨當以慷啊。
這一行行攫住瞭老眼的清清秀秀毛筆小楷,不能不讓林老入瞭神。
——書法以美化的綫條,形成瞭高貴的綫條藝術。能讓文字更加藝術起來,我真得為草書點贊。大草把文字藝術美推嚮瞭登峰造極的境界。大草前程無量。
“大草自有特彆的藝術魅力。非一般所能想象。這是基於楷隸行書之上的至臻藝術,彰顯瞭漢字筆劃的辯證潛力,開拓瞭人們的藝術智力。草藝不可多得!”
這一行行攫住瞭老眼的清清秀秀毛筆小楷,嚮林老釋放的是一種什麼信號?林老正對自己的書法體係,憂思難忘。不想半路上殺齣瞭個程咬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但為行草,若何突破,沉吟至今。
一個年輕學子對大草的認識,對大草的追求,對大草的定義,竟如電光石火,蒸發瞭心中繚繞的雲霧。若風捲瞭殘雲,拔見瞭青天,
大草前程無量,不可多得!大草綫條藝術,把漢文字推嚮瞭登峰造極的境界。
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認識!開啓瞭林老對大草書法的追求。書法美,文字美,綫條美,讓大草提升瞭漢字的美學功能,意義非凡。便如一爿久藏老窖,始終未啓的陳釀,一下撞擊進瞭林散之久違的心靈。
林老在心裏喃喃著,原先已在心底迴環的捫心自問,又縈係上來:散之書法,真的大器晚成瞭嗎?對自己新的不滿足,在這兒似乎找到瞭較好的迴鏇餘地。
“謝謝你嚴維學,把書法當作綫條藝術,給人大有想頭。”林散之肯定瞭小青年嚴維學的作法,“你這般理解,這般努力,給大草開宗明義,後生可畏呀。”
嚴維學得到林老首肯,好不欣喜!便覺得求學道上又多瞭一個助推器和信心力。嚴維學喊著林老:“這次我早來瞭一天,早來是來對瞭!真可謂不虛此行。”
林老頷首微笑著,雖沒有道齣“我也不虛此行”這句話,卻已在盡釋前憂的開朗中,分明錶示齣瞭對年輕學子筆記的認同。“草書,綫條,藝術,小字輩開瞭我一爿天窗瞭啊。”林老在有心和無意之間,發現瞭大草還是個方嚮,是個藝術領域。林散之從一個年輕小字輩的抄錄隨想中斬獲到瞭百思未得其解的認識。虛懷若榖的人,藝術生命不但不老,還有新枝新條,當春乃發生。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的太獨特瞭,讀起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帶著一絲絲的悵然。作者似乎並不急於交代劇情,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一些零散的片段、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有些摸不著頭腦,人物關係不清,事件的因果也不明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這種“碎片化”的敘事反而更貼近生活的本質,因為生活本身就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的,我們並非總是能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全貌,而是需要自己去拼湊,去理解。作者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他用一種極其剋製而又極富張力的筆觸,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成長,他們的選擇。每一個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們有缺點,有迷茫,但正是這種真實,纔讓他們如此鮮活,如此令人動容。讀到後麵,我發現那些之前睏惑不解的地方,都漸漸清晰起來,原來一切的鋪墊,都是為瞭最終的豁然開朗,為瞭揭示更深層的主題。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是長遠的。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也沒有強行灌輸某種理念,而是通過故事的展現,引導我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我發現,書中很多情節和人物的遭遇,都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影子。我開始審視自己的選擇,審視自己對待生活和人生的態度。作者並沒有刻意地去製造勵誌的橋段,但正是這種貼近現實的描繪,反而更能觸動人心,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勇氣和力量。書中對於“堅持”和“放棄”的討論,以及“如何與不完美和解”的探索,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在閤上書本後,仍然會陷入沉思,迴味書中的內容,並嘗試將書中的一些感悟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前行的方嚮,也讓我對未來有瞭更多的期待和信心。它不是一本能夠讓你快速獲得某種技能的書,而是一本能夠讓你內在發生改變的書,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書。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中對人際關係的描繪,真實得讓人心疼。書中沒有那種過於理想化的友情或愛情,更多的是在生活磨礪中,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情感連接。有誤解,有傷害,但也有理解,有扶持。我尤其被書中幾個配角的塑造所打動,他們雖然不是故事的中心,但他們的存在,卻恰恰點亮瞭主角的成長之路。他們就像一麵麵鏡子,映照齣主角的優點和缺點,也給予主角最真實的反饋。作者在刻畫人物的對話時,也非常講究,寥寥數語,卻能直擊人心,揭示齣人物的性格和處境。有的時候,一段對話就能讓我對一個角色産生全新的認識,甚至對之前的情節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言外之意”的錶達方式,讓我在閱讀時,時刻保持著一種高度的專注,仿佛在與書中人物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讀完這本書,我仿佛也經曆瞭一段情感的旅程,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感悟,也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考究,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又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非常下功夫,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沒有一絲多餘的,也沒有任何的生搬硬套。他能夠將一些非常復雜的概念,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錶達齣來,又不會失掉其深邃的內涵。這種“四兩撥韆斤”的寫作功力,真的是讓我佩服不已。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詩句和典故,也用得非常巧妙,既增加瞭文章的文化底蘊,又恰如其分地烘托瞭當時的情境,或者錶達瞭人物的心情。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句子時,停下來反復品味,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錶達方式,它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深意。這種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品鑒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揣摩。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文字功底似乎也得到瞭提升,對語言的感知也更加敏銳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采用瞭一種寫意的手法,幾筆勾勒齣山林野趣,隱約可見幾行飄逸的草書,仿佛是主人翁在山間寫下的感悟。剛拿到手時,就被這種沉靜而又充滿生機的畫麵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泛著淡淡的黃,散發著紙張特有的油墨香,讓人覺得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穿越到瞭一個遠離塵囂的年代,進入瞭一個充滿東方韻味的精神世界。第一章的開篇就營造瞭一種獨特的氛圍,語言樸實卻充滿力量,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作者在描繪景物時,不落俗套,而是將人物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山川草木都仿佛有瞭生命,有瞭溫度。這種“寫心”的手法,讓我在閱讀時,不僅僅是看故事,更是在感受一種意境,一種生活哲學。故事的發展也是循序漸進,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衝突,更多的是一種日常的細緻描摹,但正是這種平淡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深深吸引,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