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道安十二歲齣傢,事佛圖澄為師,是著名佛教學者、。他集禪法與般若學之大成,被尊為“般若學六大傢”之一。他搜集整理佛教經典並主持譯經百餘萬言,提齣翻譯文體問題和“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譯,為後世譯經提供瞭範本。他主張僧侶以“釋”為姓,延用至今。他對佛學的貢獻實讓人佩服。
叢書簡介:
“大傢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啓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傢”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傢”。 內容簡介:
《道安》以時間為綫索勾勒東晉、前秦時高僧、“般若學六大傢”之一道安緻力於弘揚佛法的一生。道安是禪法及般若兩係學說集大成者,本書著重敘述瞭他撰寫佛經目錄,自覺整理佛經典籍,監譯齣《阿毗曇》等經百餘萬言,主張僧侶以“釋”為姓並整飭戒律,為遵行等對佛教傳播及本土化做齣巨大貢獻的重要事件。
崔濤,1974年生,山東青島人,文學博士,任教於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第1章 苦命少年的佛法緣
離亂的時代
悲苦的童年
拜師學佛
第2章 鄴城中寺拜師修行
遊學尋師
神通大和上佛圖澄
鄴宮寺拜師
揚名鄴宮寺
從格義到遊學
第3章 在北方輾轉的弘法道路
亂世受命
潛修濩澤
飛龍山會法友
恒山立寺弘法
鄴城受都寺弘法
第4章 襄陽弘法十五年
新野分遣眾徒
襄陽顯“風度”
大破“心無義”
書信通江東
興造檀溪寺
名播大江南北
綜理群經——研讀緣起法
綜理群經——研讀般若學
綜理群經——佛學研讀方法
烽煙起襄陽
再次分遣眾徒
第5章 弘化長安
入住五級寺
統一佛門姓氏
主持譯經道場——招攬譯經人纔
主持譯經道場——組織翻譯佛經
主持譯經道場——探討翻譯理論
整飭僧團戒律、儀軌
金輿榖會法友
勸誡苻堅
往生彌勒淨土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統一佛門姓氏
道安法師在長安五級寺做瞭一件對中土僧人影響很大的事情,就是統一瞭佛門姓氏。這件事其實倒不是他有意為之。平日也偶爾會有弟子嚮道安法師問起沙門的姓氏,尤其那些剛剛剃度齣傢的沙門。道安通常都會一一解答,也並未在意,畢竟姓氏對一個齣傢人而言不過是一個稱呼罷瞭。
一次,寺中有一個小沙彌又嚮道安法師問起瞭這個問題,他問道:
“師父,我們齣傢人是方外之人,也有姓氏嗎?”
“有,不過姓什麼不重要。”道安法師迴答說。
“那我們都是跟師父姓嗎?”
“照例都是這樣,師父的師父是天竺人,所以,人傢稱他竺佛圖澄,我也便姓竺,自稱竺道安。”
“可是,人傢都叫師父釋道安啊,您不也自稱釋道安嗎?怎麼迴事呢?”
齣傢人需要有姓氏嗎?這還真是個有趣的話題。釋迦牟尼佛陀在齣傢前俗名喬達摩·悉達多,他是釋迦族人,“釋迦”是他的俗姓,屬刹帝利種姓,“牟尼”是聖人的意思,後來他證悟成佛,被尊為釋迦牟尼,這大緻上相當於中土儒傢尊孔子為“孔聖人”,看來佛祖也不認為姓氏是個多大的問題,彆人沿用俗姓稱呼他,他也隨緣自便。那個時候,很多的齣傢人都是這樣,佛陀的弟子們像捨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等尊者,在齣傢後也都仍然沿用俗名俗姓。最初中土的一些沙門其實也是這樣,像嚴佛調、硃士行等,他們雖然齣傢,也還是沿用俗傢姓名。
中土人一嚮注重姓氏,初見某人,相互問好,也總愛問對方貴姓,以示尊重。當時有不少西域沙門來中土傳法,大概都沒少被問及這類問題。不過,那些沙門都是外國人,姓氏和中土並不一樣,他們的俗姓即便說瞭,一般人怕也記不住,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外國沙門大多沒有使用自己的俗傢姓氏,而是另立姓氏,大緻情況有兩類。
一種情況是以沙門所齣國度作為姓氏,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到中土最多被問到的除瞭姓什麼就是來自哪裏吧,所以久而久之,以國為姓也就成瞭稱呼外國沙門的慣例,比如天竺來的,就稱他“竺某某”,像竺法蘭、竺佛朔等;康居國來的,就稱他“康某某”,像康僧會等;月支國來的,就叫他“支某某”,像支婁迦讖、支謙等;安息國來的,便稱他“安某某”,像安世高、安玄等。另一種情形是用佛、法、僧三寶作為姓氏,像佛馱跋陀羅、佛圖羅刹等,是以佛為姓;曇摩羅刹、曇摩持、曇摩難提等,是以法為姓;僧伽跋摩、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等,又是以僧為姓。這很可能是那些沙門覺得自己本國俗姓與中土差異太大,既然是齣傢人,就不妨以三寶作為姓氏,其實這多半也是為瞭方便與中土人打交道。不過,中土人似乎更多的還是喜歡以國傢作為外國沙門的姓氏,比如道安法師的師父佛圖澄以佛為姓,但因他是天竺人,彆人也叫他竺佛圖澄;曇摩羅刹,是月支人,本姓支,他以法作為姓氏,稱曇摩羅刹,中土人也叫他竺曇摩羅刹,這樣的例子很多。
道安法師的時代齣傢沙門通常都是跟隨師父的姓,他的第一個師父叫什麼無法知道瞭,後來的受業師父是竺佛圖澄,自然也就跟著姓竺瞭,照例應該叫竺道安。他的同門師兄弟,像竺法汰、竺法祚也都是跟著師父佛圖澄姓竺的。不過,當時的確很多人都稱道安法師為釋道安,這樣就很容易混淆。據《高僧傳》記載,有一部書就說河北有一個竺道安,和釋道安齊名,並且說,習鑿齒曾經給這位竺道安寫過信。《高僧傳》的作者釋慧皎糾正瞭這個錯誤,因為習鑿齒寫信邀請的就是釋道安,他與河北竺道安是同一個人,道安法師本來姓竺,後來纔改姓釋。那麼,當時為什麼會有這種誤會呢?
道安法師被那小沙彌一問,倒覺得這還真是個問題。他解釋說:“自依止大和上佛圖澄,為師一直就姓竺,稱釋道安那都是因為習居士的緣故……”道安法師隻好將當年在襄陽會見習鑿齒的事情又講給弟子聽。當年習鑿齒到白馬寺見道安法師,自稱“四海習鑿齒”,習鑿齒辯纔淩人,齣語不凡,道安法師覺得自己既是齣傢弘法之人,自然稱釋迦弟子纔大氣,便藉用習鑿齒書信中提到的“彌天之雲”造句,自稱“彌天釋道安”。這一對對齣瞭氣勢,摺服瞭習鑿齒,也在江南士人中間一時傳為美談,“釋道安”之名從此也便代替“竺道安”,成瞭道安法師最常用的名號。
“不過,為師還真沒有想過,其實沙門的確應該以‘釋’為姓啊。”道安法師一邊嚮弟子解釋,一邊若有所思地說道。
道安法師想到自魏晉以來,中土沙門多隨師父取姓,各不相同,其實所有的齣傢人都是宗釋迦牟尼佛為師,完全可以統一起來,全部以“釋”為姓,這樣就不會混亂不清瞭。於是他便召集五級寺中的僧眾們交代說:“我們齣傢人都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既然慣例弟子跟師父姓,那我們應該都以‘釋’為姓纔對,這樣也就不會混亂瞭。”
從此,五級寺的沙門就都以“釋”為姓瞭。因為道安法師德隆位尊,是海內佛門泰鬥,他在所住五級寺實行這個規定後,天下不少寺院僧眾也紛紛效法,改姓“釋”瞭。不過,當時還是有不少沙門對此持保留意見,並未立刻更改姓氏。
後來,《增一阿含經》傳入中土,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佛對比丘說:‘四大河入海後,就不再擁有原來的名字,隻叫作大海。同樣的道理,有四姓,哪四姓呢?刹帝利、婆羅門、長老、居士種,他們到如來這裏剃除須發,穿上三法衣齣傢學道,也不再擁有原來的種姓,隻稱自己是沙門釋迦的弟子……凡談到生子之義,應當自稱沙門釋種子纔對。為什麼這麼說呢?凡齣傢修行的人沙門都由我而生,從佛法起,從佛法成。’”
佛陀在這裏講的四姓是印度的四種姓製度,也就是婆羅門、刹帝利、吠捨、首陀羅,《增一阿含經》所講略有變化。婆羅門是梵種,是婆羅門教僧侶階層,地位最高;刹帝利是王族及士族階層,也稱王種,佛經中刹帝利種姓多被列為第一;吠捨是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也稱居士種,居第三位;首陀羅是最下層的奴隸階層,又稱惡種。印度種姓製度森嚴,不同種姓擁有不同的權利地位,不能隨便逾越,可是佛陀主張眾生平等,說不管原來是哪個種姓的人,隻要齣傢到瞭他門下,就是他的弟子,一律平等,沒有差彆,因為凡齣傢到佛門修行的人都因皈依三寶而獲得新生。
《增一阿含經》所講種姓的姓並不是一般的姓氏,而是種姓製度的種姓,不過,這裏所講凡齣傢沙門都應稱釋迦弟子,他們因信仰三寶獲得重生,應當稱“沙門釋種子”,這些說法都從某些方麵為道安法師以“釋”為沙門姓氏提供瞭有力的證據,所以,《增一阿含經》一齣,中土沙門紛紛嘆服,從此齣傢沙門姓“釋”在中土也就成瞭規矩,正如我們看到的,自東晉以後,中土沙門就都自稱“釋某某”瞭,這個規矩一直延續到今天。
坦白說,我過去對某些古代哲學流派是存在一些刻闆印象的,覺得它們高深莫測,遙不可及。但這套“大傢精要”叢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我認為是它對於“人”的關注。它沒有把這些偉大的思想傢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將他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也會經曆睏惑和掙紮的普通人,隻是他們的思考維度更高遠罷瞭。書中的選篇很有講究,專門挑選瞭一些體現思想傢內心掙紮和人生抉擇的部分,讀起來非常有人情味。比如,當闡述到某個關鍵概念時,作者會穿插引用該思想傢寫給友人的書信片段,那些真誠的文字瞬間拉近瞭我們與曆史的距離。這種“去魅”的處理,使得原本冰冷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也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內化。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覺得,自己似乎又多瞭一個思考世界的全新維度,不再局限於日常的瑣碎之中。
評分手裏這本《大傢精要》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敘事的節奏感。它不像那種教科書式的論述,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娓娓道來。比如,在介紹某個思想流派的興起時,作者會先描繪當時社會動蕩的圖景,將思想傢的誕生置於一個具體的曆史背景之下,讓讀者立刻就能理解為什麼那樣的思想會應運而生。隨後,纔是對核心觀點的深入剖析。這種“先聲奪人”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我發現自己閱讀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沉浸其中,甚至會産生一種與那位“大傢”隔空對話的錯覺。尤其是一些關於倫理和治理的論述,放在今天來看,依然閃爍著真知灼見的光芒。我甚至會停下來,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反思和批注。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意思,它選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既有分量感,又不會過於油膩,很適閤長時間的沉思和閱讀。
評分對於深度閱讀愛好者來說,一個好的注釋係統是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這套“大傢精要”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堪稱典範。它采用瞭一種非常清晰的腳注和頁邊注係統,對於那些生僻的古詞、專有名詞,甚至是一些文化典故,都會給齣簡明扼要的解釋,而且注釋的文字本身也寫得十分精煉,絕無畫蛇添足之感。更難得的是,這些注釋並非簡單的詞典式解釋,而是深入到瞭語境之中,幫助讀者理解該詞在那一特定曆史時期的確切含義。我翻閱瞭幾個關鍵章節的尾注,發現不少地方引用瞭後世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使得讀者在理解基礎內容的同時,也能瞭解到這些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和爭論焦點,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對於想要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份隱藏的參考書目。
評分這套“大傢精要”叢書,光是聽到名字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最近淘到瞭一本,是關於某個古代哲學傢的精選語錄和思想精粹,裝幀樸素卻內蘊深厚。初翻開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古樸的字體,雖然是印刷體,卻仿佛能觸摸到先賢們當年伏案疾書的場景。這本書的編排極其用心,它沒有將所有內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很巧妙地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段落進行瞭現代化的白話注解,但又不失原意的精準。對於我們這些現代讀者來說,理解古代典籍往往是最大的門檻,而這套書恰好跨越瞭這個鴻溝。它像一位和藹的嚮導,領著我們在浩瀚的古代思想海洋中航行,精準地指齣瞭那些最值得駐足欣賞的風景。讀完其中幾章,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打磨得更加鋒利瞭些,看待事物的角度也變得更加開闊和深刻。那種被知識的洪流溫柔地衝擊,然後又逐漸沉澱下來的感覺,是閱讀任何快餐式讀物都無法比擬的。我尤其欣賞它對背景資料的補充說明,讓我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慢燉”。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瞭快速瀏覽和即時反饋,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品味那些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齣味的文字。而這套《大傢精要》就是一本鼓勵慢下來的書。它的排版疏朗有緻,留白恰當,給予讀者足夠的喘息空間去消化吸收。我發現自己讀這本書時,常常會放下書本,望嚮窗外,讓那些關於“道”與“德”、“正義”與“秩序”的思考在腦海中自然發酵。這種強迫自己慢下來的過程,反而帶來瞭極大的精神滿足感。它不是在教你“怎麼想”,而是在啓發你“如何去思考”那些永恒的議題。對於那些渴望在喧囂生活中尋找一處精神庇護所的求知者來說,這套叢書無疑是值得珍藏的良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