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

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炳棣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經濟史
  • 土地製度
  • 中國史
  • 計量史
  • 何炳棣
  • 學術著作
  • 史料考證
  • 清史
  • 明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41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946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何炳棣著作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4
字數:1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的土地數字研究,“丁”與“畝”的概念至為重要。何炳棣先生從大量的方誌等史料中,發現細小特徵,進而提齣“丁”和“畝”為納稅單位的重要說法。
  《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除第1章的一部分之外,其餘幾乎完全是考證,而其結論,都是打破傳統舊說的。自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我國曆代土田數字都是根據地主、農民自己陳報的,在一般情形下都不是政府實測的。除瞭西漢末元始二年的土地數字與耕地麵積相當接近外,其餘朝代的土地數字都與事實有相當的差距。

作者簡介

何炳棣 1917年生於天津,祖籍浙江金華。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取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鄂宛加州大學。先後當選“中研院”院士、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1975—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重要著作有:《中國會館史論》《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 1368—1953》《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明清社會史論》《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等。

目錄

颱版序言
第一章 西漢末到北宋末
第二章 南宋經界法新探
第三章 明初魚鱗圖冊編製考實
第四章 明清土地數字的性質
第五章 從納稅單位到耕地麵積
引用書目
颱版後記
何炳棣教授履曆及主要著作目錄

精彩書摘

  《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
  (3)屯田、鋼鐵、弓弩解決給養最佳辦法是屯田。《漢書》捲96上《西域傳》綜述,自李廣利徵大宛(公元前102-101)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西域者益得職。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今新疆東南部羅布泊),往往起亭,而輪颱、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這項綜述值得注意之點有二。一、新疆天山南麓的屯田,要比《漢書·昭帝紀》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鼕發習戰射士詣朔方,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更早十多年;二、西域初置屯田的地區也正是今日仍認為是天山南北二大區域以庫爾勒為中心的樞紐地帶。案:天山南麓,孔雀河之北,西起輪颱,東至尉犁(在今庫爾勒市附近),嚮南延伸到渠犁(孔雀河北岸),在兩漢是全疆最大的一片相連的綠洲。據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桑弘羊奏議,這區域“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韆頃以上,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榖,與中國同時孰”1。
  自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鄭吉被派到此區加強屯田工作起,鄭吉除瞭連年大事“積榖”之外,並力求控製北疆車師之道。這是因為車師不但具有北疆最大的綠洲(以今日吐魯番為中心),並且是匈奴威脅剝削的主要對象。單於大臣們也充分瞭解經濟爭奪戰的重要:“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榖,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這個鬥爭,到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鄭吉攻剋車師,以諸國兵五萬人迎護早已決定降漢的匈奴日逐王赴長安,纔告一段落。此後中國有效控製車師綠洲是北疆比較安靖的主要原因之一。元帝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置戊己校尉屯田,居車師故地”,更加強瞭對西域統馭的能力。
  此外,西漢優越的鋼鐵和弓弩也是經營西域成功的因素之一。陳湯,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3年)以副都護身份矯製齣兵重定烏孫,並立下追襲捕殺逃至康居的匈奴郅支單於的不世之功。事後自軍事技術的觀點作瞭以下的比較:“夫鬍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根據目前所能肯定的古代中國冶鑄及兵器史知識,陳湯綜論的權威性是無可懷疑的。
  當代傑齣的中國冶鑄史傢華覺明綜論:“熟鐵柔軟,生鐵脆硬,鋼則剛柔兼備,且可淬硬,隻有鋼鐵纔能最終取代青銅。先秦諸子不乏有關鐵兵的記述,但一直到西漢前期,兵刃仍主要用銅。從西漢後期起,鐵兵逐漸代替瞭銅兵,進入完全的鐵器時代。關鍵在於製鋼術取得重大的突破。”自春鞦晚期起,鐵的生産一嚮以高碳、低矽、低硫磷的白口鐵為主。高碳可使溶點大大降低至1130度(攝氏),較青銅溶點不過略高80度,故自始即取得鐵液,承繼青銅鑄造方法,直接灌入鑄範即可成器。自春鞦晚期起,冶鑄主要“是以生鐵為原料,發展瞭脫碳製鋼、百煉成鋼和勻碳製鋼等多種製鋼技術”。西漢中葉以後,全套技術始告成熟,鐵兵於是大量代替銅兵,中國纔進入真正的鐵器時代。
  ……

前言/序言

  《何炳棣著作集》齣版說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曆史學傢。1917年4月6日齣生於天津。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取第六屆清華中美庚款留美公費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修英國及西歐史博士課程,通過口試,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曾先後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1948-196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1963-1987年)、美國鄂宛加州大學(1987-1990年)。1966年當選颱灣“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獲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2012年6月7日,在美國加州傢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親老傢衰”的自我壓力下,發奮讀書,力爭上遊。博士畢業後,即緻力於中國曆史的研究,其關於明清人口及明清社會階層間流動的研究專著,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興趣轉入中國農業的起源,並進而把研究對象擴展到中國文化的起源上。《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東方的搖籃》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慮後,決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領域,選擇“攻堅”,研究中國思想史中最關鍵的基本課題,完成瞭一係列重要論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學,從不做“第二等”的題目,嚮來“紮硬寨,打死仗”,視野宏闊,博徵史料,而著述則精要嚴謹,下筆必有建樹,且數十年堅韌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貢獻傑齣。

  何炳棣先生與中華書局交往密切,晚年擬將畢生著述加以修訂,交付中華書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係列齣版。其主要學術著作,多用英文寫作與首次發錶,其中部分已被譯為中文,皆應收入“著作集”中;未譯為中文的,待譯成後再行收入。而晚年有關思想史方麵的係列論文,為何先生一生學術的“畫龍點睛”之作,則均以中文寫成,編為《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收入“著作集”中。遺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訂工作,更未能親見“何炳棣著作集”的齣版。好在,學術可以長存。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5年2月


《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是一部開創性的史學著作,由著名曆史學傢何炳棣先生傾注畢生心血編纂而成。本書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曆史敘述,而是以嚴謹的考據精神,深入挖掘中國曆代官方文獻、地方誌、碑刻、墓葬銘文、契約文書等各類史料,對中國古代土地製度、土地所有權、土地麵積、土地産量以及與土地相關的賦稅、徭役等一係列核心問題進行瞭係統性的量化研究。 內容要點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範圍涵蓋瞭從先秦時期直至近代的廣闊曆史跨度,力求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梳理與分析,展現中國土地製度的演變軌跡及其對社會經濟、政治結構、人口變遷産生的深遠影響。何炳棣先生在書中采取瞭獨樹一幟的研究方法,摒棄瞭空泛的理論推演,而是將重點放在“數字”的實證考察上。他強調“事實乃是曆史研究的基石”,因此,本書的核心在於對史料中零散、甚至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進行搜集、辨析、整閤與解讀。 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土地麵積與測量: 中國古代土地丈量工具簡陋,標準不一,且不同朝代、不同地區存在差異。何炳棣先生對曆代關於土地單位(如畝、頃)的定義、變遷,以及各種測量方法進行瞭細緻的考證。他通過比較不同史料中同一地塊的麵積記載,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誤差來源,並試圖估算齣相對準確的土地麵積數據。例如,對於不同時期“畝”的實際大小,他搜集瞭大量地方誌和史書中的記載,結閤當時的賦役製度,進行比對和推算,力求還原曆史真實。 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模式: 土地所有權在中國古代呈現齣復雜的多重性,包括國傢所有、貴族所有、地主所有、自耕農所有,以及宗族、寺廟等集體所有。本書深入研究瞭不同曆史時期土地所有權的形態,如井田製、占田製、均田製、土地買賣、土地兼並等。通過分析土地流轉的契約文書、地權糾紛的訴訟記錄,何炳棣先生試圖量化不同所有權形態下土地的分布比例,以及土地經營模式(如租佃、自營)的普遍程度。 土地産量與農業技術: 農業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基礎,土地産量直接關係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本書通過對曆代關於農作物産量、稅收、倉儲等記載的分析,嘗試估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單位土地産量。他不僅關注主要糧食作物的産量,也觸及瞭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相關內容。同時,書中也間接反映瞭不同曆史時期農業技術的進步對土地産量的影響。 土地與賦稅徭役: 土地是國傢稅收和徭役的主要來源。本書詳細考證瞭曆代與土地相關的賦稅製度,如田租、口賦、丁稅、地畝稅等。何炳棣先生通過搜集曆代的賦稅率、稅收額度等數據,分析賦役負擔的輕重及其對農民生活的影響。他尤其關注瞭土地私有化進程中,賦役製度的改革和演變,以及其對社會階層分化的作用。 土地與人口變遷: 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與人口的增長息息相關。本書通過對土地麵積、産量與人口數據的相互印證,探討瞭土地資源對人口承載能力的影響,以及不同時期人口壓力對土地製度和農業生産方式的塑造。例如,在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土地的開墾與精耕細作水平的提高,是支撐人口增長的關鍵。 學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的齣版,在中國史學界引起瞭巨大反響,其學術價值和深遠影響體現在: 開闢瞭量化研究的新範式: 在何炳棣先生之前,關於中國古代土地製度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為主。本書大膽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為曆史學研究開闢瞭新的視角和道路。它證明瞭即使是曆史悠久、資料零散的中國古代社會,也可以通過嚴謹的數字考證,得齣更為精確和客觀的結論。 夯實瞭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基石: 土地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核心,對政治、文化、人口等諸多領域都産生著根本性影響。本書通過對土地數字的深入考察,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運行邏輯提供瞭堅實的量化依據,極大地豐富和深化瞭我們對中國古代史的認識。 糾正瞭諸多曆史誤解: 許多關於中國古代土地製度的傳統說法,在何炳棣先生的考證下得到瞭修正或完善。他通過大量的實證數據,糾正瞭過去一些以訛傳訛的觀點,使曆史研究更加接近真實。 為後世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研究範例和數據: 本書搜集、整理瞭海量的原始史料數據,並進行瞭細緻的分析,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寶庫和嚴謹的研究方法藉鑒。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社會史、製度史等領域時,都將本書視為重要的參考。 展現瞭史學傢的嚴謹與擔當: 何炳棣先生在本書中展現齣的對待史料一絲不苟、力求精確的精神,以及麵對睏難研究課題迎難而上的勇氣,為後輩史學工作者樹立瞭典範。他以其畢生的學術實踐,詮釋瞭史學研究的莊嚴與神聖。 總而言之,《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巨著。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土地製度的書,更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通過對“數字”的執著追求,何炳棣先生為我們揭示瞭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最核心的經濟結構,為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提供瞭不可或缺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清代賦稅製度演變的研究,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清代財政運作核心的密室之門。以往我總覺得賦稅製度是枯燥的數字遊戲,但作者卻將復雜的稅目、徵收流程、以及地方攤派的機製,描繪成瞭一部充滿人性博弈的權力劇。他詳細梳理瞭“火耗歸公”前後中央與地方在財政收入分配上的角力,那種對製度變遷背後政治動機的深刻揣摩,令人拍案叫絕。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不同省份、不同時期的地方“隱性稅收”的梳理,那些隱藏在正規名目之下的沉重負擔,被他通過檔案中零散的奏摺和判例,係統地還原瞭齣來。讀起來,我仿佛能聽到遙遠時代裏,小民百姓麵對層層盤剝時的無力和無奈,也能感受到中樞官員在維護財政平衡時的絞盡腦汁。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資料的搜集,更在於其對曆史製度運行邏輯的穿透力。

評分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國傢與社會關係動態的學者而言,這本側重於法律製度與地方治理的專著,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作者對於“良民”與“賤民”身份界定在不同朝代的法律文件中的微妙變化,進行瞭極其精密的對比研究。他沒有將古代法律視為一成不變的鐵律,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展現瞭法律條文是如何在地方官僚的解釋和執行中産生“彈性”和“變異”。我特彆欣賞他對司法實踐中人情與律法的衝突的論述,這揭示瞭古代中國治理的本質——它並非是機械化的官僚體係,而是一個充滿協商、妥協與個體裁量的復雜場域。全書邏輯縝密,論證層層推進,尤其是對不同朝代“訴訟製度”的比較分析,極具啓發性,讓人對古代的“法治”有瞭更為復雜和立體的認識,而非簡單的褒貶。

評分

這本宋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簡直是曆史學界的一座豐碑!它不僅僅羅列瞭大量的史料和數據,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極其嚴謹的考據方法,對宋代社會結構、經濟基礎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均輸法”與“募兵製”的論述,簡直是顛覆瞭我過去對北宋政治經濟格局的認知。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層層剝筍,追溯其背後的製度根源和演變邏輯。尤其是在處理那些互相矛盾的史籍記載時,那種抽絲剝繭、閤理推斷的功力,讓人嘆為觀止。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一起在曆史的塵土中挖掘真相。它對史料的批判性使用,以及對研究方法的精妙把握,都為後來的學者樹立瞭極高的標杆。雖然內容稍顯厚重,但每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作者傾注的巨大心血和深厚學養。這絕對是研究宋代社會史繞不開的經典之作,對於理解中晚期帝製時代的地方權力運作,提供瞭無比清晰的圖景。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關於近現代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的著作,其田野調查的紮實程度令人咋舌。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深入到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長期忽視的角落,去傾聽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的聲音。他對於某一特定區域的土地所有權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關係重組的描繪,細緻到令人發指的地步。每當他引用口述史料或地方誌中的片段時,總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現場感。這種研究方法,成功地彌閤瞭宏大敘事與微觀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它挑戰瞭許多關於“傳統社會穩固性”的既有觀念,揭示瞭在錶麵平靜下,土地和資源分配的每一次微小波動,都可能引發劇烈的社會震蕩。對於希望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基礎如何被重塑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無可替代的細節支撐和理論框架。

評分

初讀這本關於明清社會變遷的著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敘事的張力與細節的精確。作者顯然對明清之際江南士紳階層的轉型有著超乎尋常的敏銳洞察力。他沒有使用宏大敘事來一概而論,而是聚焦於具體的人、事、地、物,比如某個傢族的田産變動,某份契約文書的措辭變化,甚至是地方鄉約的實際執行力度。這種“微觀入史”的視角,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錶和法令條文,而是鮮活的、充滿張力的生活圖景。特彆是關於“宗族勢力”與“國傢權力”之間微妙的拉鋸戰的分析,讀起來酣暢淋灕。他成功地捕捉到瞭在宏觀政策調控下,地方精英如何利用製度的灰色地帶,維護自身利益的復雜過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帶著一股沉穩的曆史學傢的風範,不賣弄辭藻,但句句珠璣,讀完後,我對明清社會研究的範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學科偏冷書非常好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社會進化的過程

評分

幫朋友購買的圖書,已經在京東購買過很多次瞭,幾乎每次都是首選京東。圖書種類多,活動又多,還可以疊加用券,非常滿意,希望多做活動。

評分

第一流的作品。第一流的作者。

評分

書的裝幀很精緻,大師的作品有點貴,但咬瞭牙買來品味。

評分

洋洋灑灑,乾貨滿滿

評分

好書。見學問。定價有些高。

評分

寶寶很喜歡的一本書,畫麵非常的唯美,充滿瞭詩情畫意,寶寶翻來覆去的看,對書裏麵的生活,孩子也會多愁善感瞭,嗬嗬。這個階段的孩子很愛看書,個人覺得比看電視好多瞭。這本書是非常著名的繪本,得過很多奬項非常有名氣。值得給孩子看,收藏也很有意義

評分

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評分

還沒來得及看,物流很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