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何炳棣著作集》出版说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7年4月6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第六届清华中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及西欧史博士课程,通过口试,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1963-1987年)、美国鄂宛加州大学(1987-1990年)。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2012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家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亲老家衰”的自我压力下,发奋读书,力争上游。博士毕业后,即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其关于明清人口及明清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研究专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兴趣转入中国农业的起源,并进而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起源上。《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最关键的基本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视野宏阔,博征史料,而著述则精要严谨,下笔必有建树,且数十年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贡献杰出。
何炳棣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密切,晚年拟将毕生著述加以修订,交付中华书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系列出版。其主要学术著作,多用英文写作与首次发表,其中部分已被译为中文,皆应收入“著作集”中;未译为中文的,待译成后再行收入。而晚年有关思想史方面的系列论文,为何先生一生学术的“画龙点睛”之作,则均以中文写成,编为《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著作集”中。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订工作,更未能亲见“何炳棣著作集”的出版。好在,学术可以长存。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2月
不得不说,这本关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著作,其田野调查的扎实程度令人咋舌。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深入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长期忽视的角落,去倾听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他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系重组的描绘,细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每当他引用口述史料或地方志中的片段时,总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场感。这种研究方法,成功地弥合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它挑战了许多关于“传统社会稳固性”的既有观念,揭示了在表面平静下,土地和资源分配的每一次微小波动,都可能引发剧烈的社会震荡。对于希望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基础如何被重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细节支撑和理论框架。
评分这本关于清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研究,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财政运作核心的密室之门。以往我总觉得赋税制度是枯燥的数字游戏,但作者却将复杂的税目、征收流程、以及地方摊派的机制,描绘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博弈的权力剧。他详细梳理了“火耗归公”前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分配上的角力,那种对制度变迁背后政治动机的深刻揣摩,令人拍案叫绝。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不同省份、不同时期的地方“隐性税收”的梳理,那些隐藏在正规名目之下的沉重负担,被他通过档案中零散的奏折和判例,系统地还原了出来。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遥远时代里,小民百姓面对层层盘剥时的无力和无奈,也能感受到中枢官员在维护财政平衡时的绞尽脑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资料的搜集,更在于其对历史制度运行逻辑的穿透力。
评分这本宋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简直是历史学界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仅罗列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极其严谨的考据方法,对宋代社会结构、经济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均输法”与“募兵制”的论述,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北宋政治经济格局的认知。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层层剥笋,追溯其背后的制度根源和演变逻辑。尤其是在处理那些互相矛盾的史籍记载时,那种抽丝剥茧、合理推断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起在历史的尘土中挖掘真相。它对史料的批判性使用,以及对研究方法的精妙把握,都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极高的标杆。虽然内容稍显厚重,但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倾注的巨大心血和深厚学养。这绝对是研究宋代社会史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晚期帝制时代的地方权力运作,提供了无比清晰的图景。
评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动态的学者而言,这本侧重于法律制度与地方治理的专著,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作者对于“良民”与“贱民”身份界定在不同朝代的法律文件中的微妙变化,进行了极其精密的对比研究。他没有将古代法律视为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地方官僚的解释和执行中产生“弹性”和“变异”。我特别欣赏他对司法实践中人情与律法的冲突的论述,这揭示了古代中国治理的本质——它并非是机械化的官僚体系,而是一个充满协商、妥协与个体裁量的复杂场域。全书逻辑缜密,论证层层推进,尤其是对不同朝代“诉讼制度”的比较分析,极具启发性,让人对古代的“法治”有了更为复杂和立体的认识,而非简单的褒贬。
评分初读这本关于明清社会变迁的著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叙事的张力与细节的精确。作者显然对明清之际江南士绅阶层的转型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洞察力。他没有使用宏大叙事来一概而论,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人、事、地、物,比如某个家族的田产变动,某份契约文书的措辞变化,甚至是地方乡约的实际执行力度。这种“微观入史”的视角,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表和法令条文,而是鲜活的、充满张力的生活图景。特别是关于“宗族势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读起来酣畅淋漓。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维护自身利益的复杂过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学家的风范,不卖弄辞藻,但句句珠玑,读完后,我对明清社会研究的范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商品很好,有机会还会购买!
评分与1988年的简体字本比,加入了相当精彩的序言。献词也很彪悍:献给已故、健在攻治中国经济、社会史的三代学人。 序言中注明,入了何先生法眼的这些同侪是:郑毅生、陶希圣、张德昌、梁方仲、梁嘉彬、严中平、彭信威、汤象龙、吴晗、孙毓堂、瞿同祖、全汉昇、何兹全、王毓铨、杨联陞、傅衣凌、李埏、王永兴、吴承明、彭泽益、韦庆远、黄仁宇、任以都、刘广京、侯继明、郝延平、王业键、黄宗智、袁清、伍仲贤、王国斌、李中清。
评分宝宝很喜欢的一本书,画面非常的唯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宝宝翻来覆去的看,对书里面的生活,孩子也会多愁善感了,呵呵。这个阶段的孩子很爱看书,个人觉得比看电视好多了。这本书是非常著名的绘本,得过很多奖项非常有名气。值得给孩子看,收藏也很有意义
评分何先生的书很好,这么说的设计很好,装真的很漂亮
评分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评分大师的书,必须买。
评分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评分囤货季,但服务比去年前年差一大截了
评分与1988年的简体字本比,加入了相当精彩的序言。献词也很彪悍:献给已故、健在攻治中国经济、社会史的三代学人。 序言中注明,入了何先生法眼的这些同侪是:郑毅生、陶希圣、张德昌、梁方仲、梁嘉彬、严中平、彭信威、汤象龙、吴晗、孙毓堂、瞿同祖、全汉昇、何兹全、王毓铨、杨联陞、傅衣凌、李埏、王永兴、吴承明、彭泽益、韦庆远、黄仁宇、任以都、刘广京、侯继明、郝延平、王业键、黄宗智、袁清、伍仲贤、王国斌、李中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