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修订版 套装全6册)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通史(修订版 套装全6册) [History of the Worl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天新,梁志明,许平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通史
  • 历史
  • 文化
  • 人类文明
  • 全球史
  • 历史书籍
  • 知识
  • 教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4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74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History of the Worl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0
套装数量:6
字数:26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通史(修订版 套装全6册)》分古代、中世纪、近代(上下)、现代、当代六卷,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21世纪初期。“古代卷”论及原始社会,代埃及、西亚各国、印度、希腊、罗马等国的历史;“中世纪卷”涉及西欧封建社会、萌芽、发展,东南欧各国的封建社会、亚洲各国的封建社会、非洲和美洲的封建社会,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社会的解体;“近代卷”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现代卷”主要是从20世纪初期至二战结束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当代卷”从二战结束到21世纪初期,主要论及美苏间的冷战对峙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战后初期各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苏联解体及苏东剧变之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目录

《世界通史:古代卷(修订版)》
《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修订版)》
《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修订版)》
《世界通史:近代卷(下 修订版)》
《世界通史:现代卷(修订版)》
《世界通史:当代卷(修订版)》

精彩书摘

  《世界通史:古代卷(修订版)》: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这两座城市,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的面积相似,大约各自都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估计大约各自都有35,000人。哈拉巴的卫城有高厚的砖墙,形成城堡。城北有谷仓、作坊和劳动者的宿舍(估计可容数百雇工和奴隶)。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和规模,较哈拉巴壮观。这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卫城的四周有防御的塔楼。卫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长约12米,宽7米,深2.4米。据发掘者认为,这是为了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用的。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很大的长厅(70x23·8米),可能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在浴池的西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谷仓。卫城南部另有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会议厅。下城居民区,街道整齐,主要的大街宽达10米。街里的房屋主要是用烧制的红砖砌成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很阔气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在富人区那里还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备,这在贫困的茅舍区是享受不到的,这表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十分明显。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的都城。除了这两座大城市外,在印度河流域还发现有几十处城镇和村落,这里可能也存在一些小的城邦。
  哈拉巴文化是已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铜与青铜的工具和武器,例如斧、镰、锯、小刀、钓鱼勾、匕首、箭头和矛头等。但这一时期的金属工具还不能排除石制工具。这一时期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在农业上还很少使用金属工具。当时耕地使用锄头,但木犁和带有燧石头的轻犁也开始使用了。作为耕畜的已有水牛和犁牛。当时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胡麻、瓜、枣和棉花等。印度次大陆可能是棉花培植最早的一个地区。稻的遗迹仅发现于古吉拉特地区。除了农业外,居民也从事牧畜业。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犁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和驴等。当时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匠人们对金属的热加工和冷加工都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并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除了金属加工外,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了较高的水平。在摩亨佐达罗曾发现有棉织物的遗物。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不仅在印度本土有经济的来往,而且与西亚也有了贸易联系。有许多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印章发现于两河流域一些地区。当时已有二进法和十进法等度量衡制度。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此外铭文还发现在陶器和金属物品上。迄今所知道的符号约有500个。印章上文字与图画(神、野兽)并见,多为单行的,而且很短,至多不超过20个符号。这些符号是发音符号,有些是表意字。这种文字目前正在解读中,并有所进展。学者们对这种文字所代表的语言作了多方的探索,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达罗毗荼语族;另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印欧语族或甚至印度·伊朗语族。这个问题只有待文字解读后才能确定下来。这个问题确定后,谁是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也就进一步明确了,许多历史问题将重新改写。
  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印度河文明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就衰落了。衰落的原因不清,学者们对此提出种种假说。一种说法,也是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持此说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入侵者的严重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上。在这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中,摩亨佐达罗彻底被摧毁了。除战火的遗迹外,在街巷和房屋里留下了不少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这座城市经过这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被驱散了,从此摩亨佐达罗荒无人烟。在哈拉巴卫城的上层有同样破坏的迹象,此外还发现有新的陶器类型与哈拉巴文化并存。在摩亨佐达罗以南的强胡达罗和阿姆利尚未发现有较大的破坏迹象,但出现了特殊类型的陶器和其他物质文化。这一切都说明新的入侵者已占据了印度河流域的中心区。
  关于这次大规模的入侵者的问题过去多数学者认为是吠陀时代的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可是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较晚,是以后几个世纪的事情。那么新的入侵者是谁呢?有的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侵入到印度河盆地的部落有各种人种集团,其中有居于俾路支的诸部落,有和伊朗部落相近的诸部落,还有同印度河文明很接近的周邻部落。这些新的入侵者是一股一股侵入到这里的,其中也可能有先行的雅利安诸部落集团,不过雅利安人的大规模入侵是后来的事情,而且主要是在印度河上游。
  另一种说法认为,文明的破坏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生态变化造成的,例如河床的改道,地震、洪水、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等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这些破坏性的因素可能因地而异。这类假说也常被采用。
  从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人侵这几百年间的历史,尽管有一些考古学上的报道,但基本上是模糊不清的。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开始,才有文献记录。
  ……

前言/序言

  《世界通史》(六卷本)1997年第一次出版,崔连仲、刘明翰、刘祚昌、徐天新等分任各卷主编,由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写作完成。本书按历史发展进程,完整叙述了人类社会从产生到现当代的发展过程。在揭示各国发展特点的同时,着力展现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摒弃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坚持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历史分期和卷次划分的主要根据,具有鲜明特点。本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先后十三次重印,累计发行十余万套。2001年入选“全国优秀畅销书”,2004年入选“中国文库”,是国内世界历史类图书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为了体现史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我们从2014年开始启动了本书的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进程,将对世界当代史的记述延展到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二是体现史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改变过去将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观点。三是体现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吸纳当代史学研究、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对原书地图、疆域等史实分别加以勘核与审改,对内容进行了完善。希望通过修订,本书能够充分反映当代历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更好地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
《文明的交响: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 一部超越地域与时间的史诗,深入剖析人类文明的起源、演进与未来走向。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人类历史图景。我们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王朝更迭或疆域变动,而是将视野聚焦于驱动人类社会进步与转型的核心动力——思想、技术、制度与文化。全书分为四个主要卷册,层层递进,构建起一部完整的“人类文明交响乐”。 --- 第一卷:黎明前的低语——史前与早期文明的奠基(约占总篇幅 30%) 本卷聚焦于人类历史最漫长、也最基础的阶段。它探讨的不是已成型的国家,而是人类心智与工具的诞生。 第一部分:工具与火的革命 深入考察人类从非洲大裂谷走向全球的迁徙史。详细描述旧石器时代晚期认知革命的关键性突破,包括符号思维、复杂语言的形成,以及艺术与宗教的萌芽。我们探讨火的驯化如何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社会结构和能源概念的起点。 第二部分:定居的必然性与第一次社会分工 重点分析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这不是一次瞬间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区域性的适应过程。我们将对比“沃土月牙地带”、“东亚稻作区”和“中美洲玉米区”的独立发展路径,分析定居生活带来的社会复杂化——从村落到早期城邦的演变。探讨早期社会中性别角色、财产观念和公共仪式的形成。 第三部分:大河流域的曙光与文字的诞生 细致梳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四大文明的地理依托、生态挑战与独特解决方案。重点剖析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结构及其在管理国家、记录神话和规范法律中的决定性作用。分析早期神权政治与王权神授观念的构建过程,以及灌溉系统如何成为早期国家权力的物质基础。 第四部分:连接与扩散的早期网络 超越孤立的文明叙事,本卷后半段关注史前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早期形态。如青铜时代的“海人”网络、印欧语系民族的扩散,以及这些跨区域互动如何催生了更宏大的共同叙事与技术共享(如冶金术)。 ---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风暴与帝国的兴衰(约占总篇幅 35%) 本卷是文明形态成熟与冲突的时期,标志着思想体系对人类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轴心时代”。 第一部分:精神世界的重塑:轴心时代 深入探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不同地理区域,人类对终极真理的追问如何同时迸发。我们会详细解析孔孟老庄的“人伦”与“道”、希腊哲学的“理性”探求、犹太教的“一神论”与“契约精神”,以及佛教对“苦”与“解脱”的洞察。强调这些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早期帝国压力与社会动荡的深刻回应。 第二部分:铁与火的征服:草原与农耕文明的拉锯 系统梳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秦汉帝国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关注其超越地域的治理模式——从波斯的行省制、罗马的法律体系到汉朝的郡县制。特别分析游牧民族(如匈奴、萨珊波斯)对帝国边疆的持续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塑造了帝国的军事化和财政结构。 第三部分:连接欧亚的丝路与宗教的远行 探讨欧亚大陆交通网络的成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宗教、疾病、技术和艺术的载体。详细描绘佛教如何沿商路向东传播,以及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衰落期如何找到立足之地。分析这些世界性宗教如何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展现其强大的适应性。 第四部分:古典秩序的瓦解与过渡期的张力 分析罗马帝国在西方的解体,以及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重点关注过渡期中,法律、行政机构和既有信仰体系如何被新的力量(如日耳曼部落、士族门阀)所重塑,为下一阶段的区域性整合做准备。 --- 第三卷:区域性整合与全球化前夜(约占总篇幅 25%) 本卷聚焦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世界主要文明圈的内部整合、技术飞跃以及海洋意识的觉醒。 第一部分:伊斯兰世界的崛起与知识的汇集 剖析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短时间内横跨三大洲的扩张。重点分析阿拉伯帝国在“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建立的知识中心,如何系统地吸收、保存并超越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遗产。探讨伊斯兰世界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关键性贡献。 第二部分:东亚的官僚化与制度创新 以宋代中国为核心,考察其在技术、商业和文官制度上的突破。分析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革命性技术”的成熟,以及它们在宋代社会中的应用。对比东亚儒家士大夫阶层对政治的深刻影响,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对其治理模式的采纳与变异。 第三部分:中世纪欧洲的重构与“双元权力” 考察西欧在封建体系下,教会权力与世俗王权之间复杂而持久的角力。分析大学的建立、经院哲学的兴起以及中世纪城市自治运动对未来民族国家形态的影响。同时,对比拜占庭帝国在东部的延续与坚持。 第四部分:跨越海洋的探索与冲击 描述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建立的空前连接,它既带来了毁灭,也极大促进了信息和物种的交流。同时,探讨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人的航行、印度洋的季风贸易网络以及非洲贸易文明(如加纳、马里帝国)的繁荣,为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埋下伏笔。 --- 第四卷:技术、思想与人类的未来(约占总篇幅 10%) 本卷将视野引向现代,关注技术加速、思想解放以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一部分:欧洲的内部驱动力与地理大发现 探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传统权威的颠覆。核心分析技术创新(如重商主义、先进航海技术)如何为地理大发现提供物质基础,并剖析大发现如何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换、殖民体系和“大分离”(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拉大)。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与社会形态的彻底转变 聚焦于能源(煤炭到石油)、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和人口流动的革命性变化。分析工业化对社会阶层、城市景观和环境的长期影响。探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现代意识形态如何作为对工业化社会矛盾的理论回应而诞生。 第三部分:世纪冲突与全球体系的重塑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帝国主义竞争、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和技术的毁灭性应用。探讨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联合国体系、冷战结构)如何试图约束人类的集体行为,以及非殖民化运动如何重绘世界政治版图。 结语:迈向一个未知的共同未来 本书最后部分将历史的进程延伸至当代,探讨全球化带来的深度融合与碎片化风险。关注气候变化、信息技术革命(数字时代)以及生物技术对“人”的定义带来的挑战。这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以历史的广阔视角,审视我们正共同塑造的未来。 --- 《文明的交响: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 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技术史和环境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非线性叙事: 避免单一中心论,强调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并行发展和相互影响。 深度解析: 不满足于“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如何改变了人类的集体心智结构”。 献给所有渴望理解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可能去往何方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通史”这种宏大叙事抱有一丝怀疑,担心它会流于表面,蜻蜓点水。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六册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赞叹。编者似乎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关键转折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提供了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近代工业革命那几册的内容,它没有简单地强调技术突破,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记载,去思考那些“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但它的可读性又远超一般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大门!我一直对历史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厚重的史书让人望而却步。这套书的排版和设计非常吸引人,每一册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旅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和年代,更是在讲述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宏大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如何将不同文明的脉络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你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比如,书中对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描写,让我对人类早期社会形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读完之后,我对世界各地文化起源的认识都加深了,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清晰的知识框架。这套书的修订版果然名不虚传,内容详实又不失趣味性,阅读体验非常棒。

评分

作为一名对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套通史的价值远超历史记录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哲学思考录。每一卷的结尾,作者似乎都会引申出关于权力、道德、进步和衰落的深刻见解。例如,在论述古代帝国衰亡的部分,书中对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的一些隐忧。它迫使我思考:人类文明的周期性规律是否真的存在?什么样的结构性缺陷最终会导致强大的文明走向崩溃?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它不只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激发你思考“这意味着什么”。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质质量真的没话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收藏价值。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精美的插图和地图是加分项,它们极大地帮助了对地理空间变化和疆域变迁的理解。我记得有一处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描绘,配上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沿途物产对比图,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艰辛与繁荣。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客观和包容。他没有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标签去划分历史人物,而是试图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决策的复杂性。这种处理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的鲜活记录。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套书的“全景”视角,这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很多历史书为了突出某个地区或某个时代,往往会忽略掉同期世界其他角落的动态。然而,这套书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的尺度上进行编排,你可以在一章中读到欧洲的文艺复兴,紧接着就能看到同一时期东方文明的某种突破或停滞。这种平行叙事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全球历史的同步性与关联性。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或以某个单一文明为中心的认知定势。现在,当我再去看待国际新闻或地缘政治冲突时,我能更清晰地追溯到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根源。这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构建工具”。

评分

很好 正版 发货快

评分

高大上的书,值得收藏,也值得看!

评分

感觉还可以的。京东买的主要是放心点,其他也没什么。正好赶了个活动也低了点

评分

新版本,收藏一套,感谢京东的优惠。

评分

高大上的书,值得收藏,也值得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味道不错,很好吃,感觉不错

评分

收到了,是正品,可以看很久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