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局的理论要求、攻杀要领和战术技巧,并从各重大象棋赛中精选名家284盘中局战例予以说明,可使读者学习掌握中局攻防规律,提高中局功力。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所选棋例短小精悍,突出精华,讲解精当。本书适合象棋初级和中级水平的读者阅读。
李雪明,象棋大师,1998年获“棋缘杯”季军,2000年获“天丰杯”第六名,2010年获北京“和谐杯”亚军。
第一章 中局基础理论
第一节 抢线占位 ………………………………………………… 2
第二节 抓住要害 ………………………………………………… 13
第三节 先发制人 ………………………………………………… 23
第四节 仕相助攻 ………………………………………………… 30
第五节 出其不意 ………………………………………………… 39
第六节 声东击西 ………………………………………………… 51
第七节 将计就计 ………………………………………………… 59
第八节 以逸待劳 ………………………………………………… 70
第九节 以攻制攻 ………………………………………………… 75
第十节 积极捕捉战机 …………………………………………… 87
第二章 中局攻杀要领
第一节 中路突破 ………………………………………………… 98
第二节 侧翼抢攻 ……………………………………………… 108
第三节 左右夹击 ……………………………………………… 120
第四节 河口突破 ……………………………………………… 127
第五节 破象除士 ……………………………………………… 138
第六节 兵卒攻坚 ……………………………………………… 145
第七节 冷着妙用 ……………………………………………… 152
第八节 巧塞士角和象腰 ……………………………………… 164
第九节 车着妙用 ……………………………………………… 173
第十节 对攻抢先 ……………………………………………… 185
从实战应用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滞后性非常明显。它引用的很多对局和理论成果,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时代,里面所提倡的一些“最优”着法,在现代计算机引擎的分析下,早已被证明存在更优或更简洁的解决方案。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经典”中局处理方式应用到我的网络对弈中,结果往往是陷入了僵局,或者被更年轻、更熟悉现代开局理论的对手轻松突破。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将这些理论与时俱进地进行过检验和修正。一本教授“技巧”的书,理应反映出当前棋坛最前沿的理解和最具效率的策略。但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最佳实践固化了下来,对于渴望掌握当代象棋精髓的读者来说,它的参考价值有限,甚至可能因为误导而产生负面影响。
评分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对“变招”和“例外情况”的处理极为草率。作者似乎总是在描绘一个理想化的棋局发展路径,一旦棋盘局势略微偏离他预设的轨迹,书中的分析就戛然而止,留下一大片模糊不清的空白地带。比如,当一个关键的弃子战术需要进行时,书中往往只展示了最佳的一条线,但对于对手可能采取的第二或第三选择,以及我方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次优”选择的局面,则几乎没有提及。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在实际对弈中遭遇任何细微的偏差时,都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培养起应付复杂多变局面的弹性思维。真正的中局理论应当是关于“概率”和“应对”,而不是僵硬的“定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它提供的是一副过于精致但脆弱的地图,而不是一把能够穿越丛林的万能钥匙。
评分我花了好几个周末的时间试图啃完这本书,但最终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理论的堆砌”,而不是“技巧的传授”。作者似乎认为只要把历史上所有著名的残局或中局变化罗列出来,就算完成了构建一个理论体系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些变化的深层驱动力——比如为什么这个兵型需要这样走,背后的战略思想是什么——书中几乎没有深入挖掘。它给出的更多是“你应该走A,因为A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走A的原因在于它能更好地控制中心和限制对方的马”,这种缺乏逻辑链条的指导,使得学习者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实战中去。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可以让我面对一个从未见过的局面时,能自行推导出合理的着法,但这本书记载的内容似乎只适用于复盘特定的经典对局,一旦脱离了书中的例子,我立刻就感到茫然无措,仿佛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成了空中楼阁,无法落地生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我怀疑是不是印刷厂的学徒随便糊弄出来的。纸张质量粗糙不说,字迹也模糊不清,很多地方简直是叠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分析复杂的棋局时,那些关键的着法根本看不真切,简直让人抓狂。我为了搞清楚一个变例,不得不拿着放大镜对着书,这哪里是学习,分明是折磨眼睛。更别提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了,仿佛是把一堆零散的笔记东拼西凑起来,读起来断断续续,完全没有那种层层递进的学术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极其老气,那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完全提不起读者的兴趣,放在书架上就是一块沉重的负担。作者在对局面的描述上,也显得非常啰嗦和重复,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绕好几个弯子才能说明白,让人忍不住想直接跳到下一页。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出版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一种敷衍了事的气息,作为一本理论书籍,它在最基础的阅读体验上就彻底失败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和学院派,充满了大量我从未在其他象棋读物中见过的生僻术语和过于书面的表达方式,仿佛作者在写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而不是面向广大棋友的教学材料。很多时候,我需要频繁地查阅字典,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意思,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思维的连贯性。比如,书中对“空间压迫”的描述,用了长达半页的篇幅去定义其集合边界和向量投影,这对于一个追求快速提高棋艺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冗余和晦涩。我更喜欢那些直截了当、用棋盘语言来阐述概念的教材,比如直接指出“这个象被我的马牵制住了,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这条斜线的控制”。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的理论世界里,完全没有考虑到普通棋手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教授用只有同行才懂的“黑话”讲解前沿物理学,让人倍感挫败和疏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