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

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民權 述 著
圖書標籤:
  • 音韻學
  • 古代漢語
  • 語言學
  • 訓詁學
  • 萬光泰
  • 稿本
  • 整理
  • 研究
  • 清代
  • 學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44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953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清代學者萬光泰七種音韻學稿本的整理校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學術性研究。七種稿本是《古韻原本》、《九經韻證》、《經韻餘論》、《古音錶考正》、《經韻諧聲》、《四聲譜考略》、《濛古字括》,是20世紀以來發現的*重要的曆史語言學著作。本書的齣版將極大地豐富清代古音學研究內容,對清代學術史研究也會産生重大的社會影響。本書發掘的語料和萬光泰古音學體係、思想,是清代古音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清代古音學臻於完善。

作者簡介

張民權,江西南昌人,中國傳媒大學二級教授。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主要從事漢語音韻學及相關文獻研究。成果先後榮獲王力語言學奬、中華文化優秀著作奬、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奬和北京市社科成果優秀奬等。

目錄

緒 論 萬光泰與清代古音學/1
  第一節萬光泰音韻學稿本發現的意義/1
  第二節 萬光泰生平經歷及其學術生涯/17
  第三節 萬光泰歷史學與語言學著述/40
  第四節 萬光泰現存七種音韻學著作內容/50
  第五節 萬光泰古音學的最高成就:古韻十九部研究/53
  第六節 萬光泰的研究基礎及其歷史背景問題/70
  第七節 萬光泰與王念孫古音學的歷史傳播問題/90
第一章 萬光泰《古韻原本》與古音十三部研究/105
  第一節 萬光泰寫作此書的歷史背景問題/108
  第二節 古韻十三部的內容及其與顧炎武古韻十部的關係/110
  第三節 《古韻原本》對侵談二韻及其入聲有分開排列之趨勢/113
  附 《古韻原本》考釋/118
第二章 《九經韻證》古音十九部韻譜校注/163
  第一節 版本問題/163
  第二節 學術貢獻/164
  第三節 韻譜歸納法在古韻部研究中的意義/168
  第四節 萬氏韻譜與韻例分析問題/170
  附 《九經韻證》校注/176
第三章 《經韻餘論》與《詩經》韻例研究/228
  第一節 《詩經》句尾韻和句中韻問題/228
  第二節 辨析章句中似韻非韻之字/239
  第三節 辨析一章各自用韻而分爲兩部者/244
  第四節 研究《詩經》韻例與古音分部的互證關係/247
  附 經韻餘論/251
第四章 《古音錶考正》十九部諧聲錶箋釋/255
  第一節 《考正》主要內容/255
  第二節 《考正》眉批文字內容/261
  第三節 《考正》十九部諧聲錶的編撰問題/262
  附 《古音錶考正》箋注/268
第五章 《經韻諧聲》群經用韻與《説文》諧聲互證/284
  第一節 《詩經》用韻與《説文》諧聲係統的古音關係/285
  第二節 本書主要內容與學術貢獻/285
  第三節 本書注釋體例/294
  附 《經韻諧聲》考釋/297
  附論 萬光泰古韻十九部韻字錶及其音係問題/392
第六章 《四聲譜考略》與魏晉南北朝語音研究/423
  第一節 瀋約《四聲譜》辨正/424
  第二節 瀋約詩韻與南北朝語音史問題/426
  第三節 瀋約詩歌文集作品在當今文獻中的存廢情況/428
  第四節 萬光泰書稿《四聲譜考略》編排情況/430
  附 《四聲譜考略》考釋/433
第七章 《濛古字括》與元代語音史研究/526
  第一節 《元朝秘史》文獻形式與語言學研究/527
  第二節 《濛古字括》編寫體例及其主要內容/530
  第三節 《濛古字括》原文校勘/535
  第四節 《濛古字括》音圖韻字考釋/539
  第五節 《濛古字括》音圖説明文字考釋/544
  第六節 《元秘史》音譯用字考釋/552
  第七節 濛漢聲韻對照錶/555
結 語/559
附 録/565
  壹 謝啓昆《小學考》所録萬光泰著作篇目及序文/565
  貳 萬光泰《説文凝錦録》序跋文字/569
  叁 萬光泰其他著作自序文字選録/573
  肆 萬光泰生平傳記材料/578
  伍 萬光泰書畫藝術傳記資料/584
  陸 萬光泰與秀水詩派資料/590
  柒 袁枚有關萬光泰詩歌論跋/592
  捌 萬氏《柘坡居士集》汪孟鋗等序言提要文字/595
  玖 萬光泰著作收藏題跋知見録/599
參考文獻/605
專有名詞索引/612
後 記/625

前言/序言

序  言

最近,讀到一本好書,是中國傳媒大學張民權教授的《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掩捲而思,有許多感慨,今結閤書稿內容,敘述如下。
漢語上古音研究,從目前來説,其內容和範圍包括古音分部、係統描寫(音係構擬)和古音學史總結三大部分。從宋代吳棫以來,人們就嘗試給古音分部。吳棫《韻補》以古韻通轉的方式劃分古韻爲十三部,其中“通”者九部,古“轉聲”通者四部(如寒桓刪山古轉聲通先,仙通先,錶明寒桓刪山一部,先仙一部),同時鄭庠以收音方式分古韻爲六部,被清儒尊奉爲古韻分部之始。當然,宋人的古韻分部並不科學。
傳統古音學的基本特徵就是古韻分部,清儒從顧炎武起,就不遺餘力地給《詩經》古音分部,顧炎武用離析唐韻的方法分古韻爲十部,奠定瞭清代古音分部的基礎。嗣後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廣森分十八部,王念孫、江有誥分二十一部,前修未密,後齣轉精。古音分部越分越細,越分越精密,錶明人們對《詩經》古韻真實麵貌的認識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接近真理。在戴震的陰陽對轉理論啓示下,人們從古音係統論齣發,將入聲韻獨立,陰陽入三分,形成古韻分部的新格局。先有嘉慶時期的姚文田和劉逢祿等分古韻爲二十六部,黃侃在此基礎上分二十八部,王力先生則分十一類二十九部或三十部。這些研究與顧炎武以來的研究皆一脈相承。應該肯定的是,從顧炎武起,每一個韻部的離析劃分都是一個歷史進步。江永的真元分立,侵談分立,段玉裁的支脂之三分,魚侯分立,幽宵分立,戴震祭部獨立,孔廣森鼕部獨立,王念孫至部獨立,以及緝盍二部分立(江有誥亦如此),這些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研究,尤其是段玉裁支脂之三分、魚侯幽宵四部劃分,歷來爲學者稱道。
然而,根據張民權教授《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在顧炎武與江永之間的乾隆初,有個叫萬光泰的詩人學者,在古音研究上頗有貢獻。他繼承顧炎武古音十部的研究,進一步離閤今韻以求古音,得古韻十九部,其中如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魚侯幽宵四部劃分等都在江永段玉裁之前,特彆是他還從脂部中分齣瞭至未廢三部,這三部相當於王力的質部、物部和月部,從某種意義上説,是萬光泰率先將-t尾入聲韻獨立瞭。我們説,段玉裁將質部閤於真部,錶明入聲質部從脂部分齣的開始,而後王念孫將它完全獨立成至部,然而這項研究萬光泰實爲嚆矢矣。萬光泰的未部段玉裁、王念孫等皆未有研究,一直視之爲脂部入聲,到後來章太炎纔看齣瞭其中問題,設立隊部,而後王力受到啓發,創建微部,這樣就形成瞭微—物—文陰陽對轉的格式,實現瞭戴震所説的“且彆齣脂韻字配諄術者,閤微配文殷物迄、灰配魂痕沒爲一部”之設想(《答段若膺論韻》)。戴震之所以不同意段玉裁真文分立,就是文部沒有相應的陰陽對轉關係,萬光泰堅持真諄(文)分立,又獨立未類,這樣就解決瞭戴震的陰陽對轉問題。所以這些成就是非常大的。可惜萬光泰的這些古音成就一直被埋沒,無人知曉,現在張民權教授把它發掘齣來,將這些書稿加以整理齣版,是學術界的一件大好事,值得錶彰。其齣版的意義,如同王國維整理王念孫手稿齣版一樣。
萬光泰不僅分齣瞭十九部,而且有些韻部的歸字也是非常精粹。支脂之三部比段玉裁還要精細,因爲萬光泰從脂部分齣至未廢三部。魚侯蕭宵四部入聲分配,非常完善,段玉裁雖然侯部獨立,卻將入聲遺失在宵部。真文元三部的劃分,與王念孫、江有誥及今人研究密閤無爽。古音材料如《詩經》押韻等都是客觀的,全在於個人的分析,衹要方法對路,人們早晚會完成這些研究,衹是有個先行探索與後學精進問題。古韻部命名,顧炎武、江永和段玉裁等未有,萬光泰十九部以《廣韻》命名,與王念孫、江有誥和今人王力先生暗閤,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情。萬光泰屬於顧炎武的考古派研究,他雖然獨立瞭至、未、廢三部入聲,但還不算審音派研究,否則閉口韻侵談二部就應該分立,或者説將其入聲緝盍二部獨立。這是他的不足之處,也是時代的局限性,古韻研究還沒有走到這一步。我在《論清代古音學的審音派》一文中指齣,所謂審音派,它有兩點,一是入聲韻獨立,二是能夠運用等韻學原理去分析古音。
我覺得,現代學者古音研究的任務,除瞭繼續完善清代以來古韻分部之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古音係統的描寫包括古韻的音節結構及其性質特點分析等,所謂重建上古音係統,這項工作一直處於艱難的進展之中;另一項工作就是對學術史的梳理和總結,這項工作很重要,清代江藩有《漢學師承記》,近代梁啓超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皆爲學術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而漢語古音學從宋代吳棫、硃熹算起,也有近韆年的歷史,可以總結的東西很多,“總結”一是對前代學術的梳理,二是對後學研究的幫助啓示,所以尤其重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張世祿先生著有《中國古音學》(1930年),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寫瞭《清代古音學》,九十年代末,颱灣學者陳新雄先生著有《古音研究》一書,等等,這些對總結傳統古音學的歷史發展,闡發學術史上一些學者的研究得失,幫助後來者繼續研究,無疑起到瞭重要作用。除這種通史性質的研究外,還有一些專著性研究,單篇學術研究論文更是不計其數,如王顯《清代學者在古韻分部研究上的貢獻》即是。我也寫過《江永和他的古音學》和《論江永的古韻入聲分部》等單篇論文,就江永的古音學做過專門研究。學術史研究,貴在發掘歷史文獻材料,對文獻發掘得越多,所研究的問題就會越深刻;同時對文獻的精細梳理,對同時代的研究者調查廣泛,關於問題的實質也就會看得越清楚。音韻學史的研究尤其如此。它是一項很艱難的研究工作,不對通史有較透徹的研究,不對古音學本身有全麵的瞭解與研究,是很難寫齣一部(篇)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著述的。張民權教授將萬光泰的古音研究成果發掘,對其書稿進行整理,從而豐富瞭清代古音學史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歷史新文獻的發掘、學術史的傳承梳理、漢語上古音的本體研究等諸多方麵,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張民權書稿內容,萬光泰在歷史和音韻學方麵都卓有建樹,而音韻學成就最大,學術貢獻甚多。今存有《古韻原本》《九經韻證》《經韻餘論》《古音錶考正》《經韻諧聲》《四聲譜考略》《濛古字括》等七種,由於英年早逝(39歲),這些著作均爲稿本而未刊刻。
這些著作除《濛古字括》外,主要爲漢語上古音研究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古音研究,在清代音韻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九經韻證》《古音錶考正》《經韻諧聲》三書,以顧炎武古音十部爲基礎,析古音爲十九部,其中如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魚侯分立、幽宵分立,以及至部、未部和廢部的獨立,均可彪炳史冊,因爲這些研究成果均在乾嘉學者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江有誥之前。《九經韻證》著作於乾隆九年(1744年),此時段玉裁(1735—1815年)還衹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王念孫(1744—1832年)剛剛齣生,其著作的時代意義就非常不一般瞭。而在研究方法上,採用韻譜歸納法和運用“同聲必同部”的古韻原理,建立《説文》諧聲係統與《詩經》用韻參照互求的古音學理論,是萬光泰對傳統古音學的卓越貢獻。
《九經韻證》是清代古音學史上第一部韻譜歸納法研究著作,作者以古音十九部爲綱,以《詩經》和群經用韻爲考察對象,類聚韻字成十九個韻譜,開段玉裁王念孫古韻譜研究之先。《古音錶考正》以諧聲偏旁列寫成十九個韻部,貫徹同諧聲者必同部的古音原理,亦導夫段玉裁諧聲説之先路。以《説文》諧聲爲綱,考察《詩經》群經用韻,將《説文》諧聲與群經用韻有機地結閤起來,既追溯其古音之本源,又考察其流變,是《經韻諧聲》的重要研究特色,清儒還沒有這樣的研究著作。這部書稿的研究內容特彆值得注意,它著重對《説文》諧聲音變與音轉問題進行瞭研究,詳細考察瞭古韻十九部的閤韻問題,試圖揭示語音流變有其內在規律性和方嚮性,而非雜亂無章;作者站在古音的立場上,重新審視諧聲理論,或訂正許慎六書之説,或辨析前人訛誤。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可以豐富《説文》學的內容,而且對於今天我們研讀《説文》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書稿對《詩經》韻字異文考察,凡二百多處,也是本書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四聲譜考略》(1746年)是漢語史上第一部研究瀋約及南北朝詩韻的著作。相傳梁朝瀋約著《四聲譜》,陸法言《切韻》亦從其齣,當然這種歷史傳説是錯誤的。《四聲譜》不傳,萬光泰試圖從瀋約等人詩文用韻入手,探討“四聲譜”的分韻立部與《廣韻》的關係,但觸及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語音發展的脈絡。這些研究對於考察陸法言《切韻》的分韻立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切韻》支脂之三分,魂痕二韻緊次元韻之後,而瀋約等詩文用韻正是如此。這是魏晉南北朝語音研究,直到二百年後,纔有今人於安瀾、王力和周祖謨等類似研究,所以萬光泰的研究極爲重要。考察魏晉南北朝詩文用韻,有助於《詩經》上古音研究,如支脂之三分,脂微分部等,王力先生正是從南北朝詩人用韻中得到啓發,從而確定脂微分部的。
《濛古字括》是學術史上第一部研究《元朝秘史》音韻文字的著作,它以音圖的形式展現瞭《元朝秘史》的聲韻係統,這個聲韻係統其實就是元代漢語北方官話,這個語音係統在《濛古字韻》和《中原音韻》中都有所反映。其研究結論與今人羅常培、王力先生的研究多有一緻之處。《元朝秘史》是元朝早期一部漢字音譯的濛古歷史著作,作者從《元朝秘史》的音譯漢字齣發,歸納其一組組同音字的關係,從這些同音字裏麵,萬光泰發現瞭許多重要的語音現象。中古時代的《廣韻》音係至元代已大大簡化,首先是聲母濁音清化,其清化的軌跡是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這些完全可以從音譯字組中錶現齣來;其次是疑母喻母也閤併在影母裏麵,錶明零聲母字擴大化。在韻母係統上,萬光泰將其歸納爲十六個韻部,並用開齊閤撮四呼分析韻類,這些在漢語語音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清儒之中還沒有人像萬光泰這樣研究過元代語音。
由此看來,萬光泰對漢語上古音、中古音乃至近代語音都有研究,是一位傑齣的音韻學傢,尤其是上古音研究,貢獻巨大,添加到清代古音學傢的行列中毫不遜色。張民權教授將這些書稿加以整理並將這些研究成果發掘齣來,功不可沒。從今以後,凡是談到清代古音學時,都少不瞭萬光泰的研究。
可惜萬光泰的這些書稿當時被埋沒而沒有公開齣版,其研究成果沒有得到廣泛傳播,因而沒有發揮有效的社會影響。儘管如此,今天把萬光泰的研究發掘齣來瞭,我們就應該正確地對待之接受之。如果我們加以認真研究的話,其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藉鑒的。
這裏舉兩個例子,藉用張民權書稿的材料説之。
如《説文》諧聲與古韻分部問題,萬光泰的研究就有很多可取之處。以褱聲字“懷壞”古韻歸部爲例。褱字《説文》分析爲從衣眔聲,眔,《廣韻》入聲閤韻徒閤切。其實今本《説文》分析是錯誤的,萬光泰《經韻諧聲》考正爲從眔從衣,歸在脂部,符閤《詩經》用韻。今案之《一切經音義》捲六“敗壞”條下所釋褱字正是從眔從衣,可知今本有誤。然而董同龢《上古音韻錶稿》、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卻依《説文》諧聲歸在閉口韻緝部中。李氏“懷壞”擬音爲*gwr.b(?)、*gwr.bh(?)(見《上古音研究》第44頁)。董書又將從隸得聲的“逮棣”等字亦收在緝部,以爲眔從隸省聲。這是不妥當的,拘泥於許慎《説文》諧聲分析而缺乏必要的思辨精神。
又如古韻之部侯韻唇音咅聲字問題,是睏惑現代古音學傢的一大難題,因爲它與所謂灰韻字形成瞭一個開閤對立關係,在語音係統的構擬、解釋和具體處理上,都感到非常棘手。董同龢隻好於之部一等閤口擬齣兩類讀音(見《上古音韻錶稿》第126頁),李方桂《上古音研究》隻好“存疑不能定唇聲母爲什麼有兩讀”(第38頁)。按照《説文》,咅從否得聲,否又從不得聲,按諧聲原則似在之部,但萬光泰根據音變現象劃分在侯部,現代古音學傢如高本漢、董同龢、李方桂等則歸於之部。而如果我們像萬光泰那樣,將咅聲字看作一種音變現象而歸入侯部,問題就迎刃而解瞭。因爲侯部一等位置正好缺唇音,與東屋二部協調一緻。蓋今人衹看到段玉裁《六書音均錶》咅聲列在之部,而沒有注意段氏《説文解字注》咅聲係列字改在侯部。根據張民權考察,段氏全書咅聲係列18個字中,注四部者(侯部)12個,注一部(之部)者4個,注一部四部之間者2個。《説文解字注》成書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比《音均錶》成書晚三十年,前後修改難免有不一緻處。
以上可説明問題一斑。凡是前人留下的好東西,我們都應該繼承它學習它。這纔是我們的正確態度。
張民權的研究精神值得肯定,萬光泰的七部書稿前後經過十六年的校勘整理,方成《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一書。這種嚴謹慢工齣細活的著作精神,在當前浮躁風氣的學術研究中需要特彆加以提倡。文獻校勘是個很細緻很耐心的活兒,一點點地對照文獻,考證相關齣處,而且這些古籍文獻收集就是一件非常艱辛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古籍稿本類文獻,圖書館視爲秘籍孤本,不外藉不拍照不複印,衹能一點點抄寫。可以想見,萬光泰七種手稿本,作者要花費多少時間去抄寫。另外,從作者對萬光泰生平經歷的考證,以及書後附録的相關資料中,可以看齣作者花瞭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書稿中關於萬光泰《古韻原本》等收藏人“李氏肥遯廬”的考證,民國時期趙鴻謙的《九經韻證》跋文,《湖社月刊》關於萬光泰書畫材料等,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都不是很容易獲得的。
古人説“知人論世”,要瞭解這個人的著作,得首先瞭解這個人的身世及其社會環境。萬光泰首先是個詩人,然後是個學者,作者將萬光泰的生活環境做瞭詳盡的考證,萬光泰的身世、詩畫創作、秀水派詩人朋友群,包括萬光泰乾隆初年參加博學宏詞考試,落第後客居天津水西莊主人查爲仁傢等事,都考證得非常詳細,就連萬光泰死後棺柩暫厝於北京夕照寺,以及何時棺柩運迴故鄉嘉興的,都有詳盡的考證。作者查閲瞭大量的文獻資料。最後寫萬光泰生命彌留之際,請範同治寫傢書和託付書稿事,死後朋友哭吊詩等,材料都非常翔實。一個年輕貧睏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寫得非常生動,有血有肉,很富有文學色彩。尤其是寫萬光泰貧寒之中沒有立即應尚書梁詩正之邀請,參與編輯《續文獻通考》事,頗有自己的人格精神,因爲梁詩正當時還在主編《葉音..集》,而萬光泰堅持顧炎武的《詩經》古本音説,堅決反對葉音説,所以萬光泰與梁詩正的音韻學觀念格格不入,最後兩年礙於朋友情麵纔不得已而參與之。看來萬光泰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音韻學傢,還是一個敢於堅持原則精神,不攀附權勢的學者。我們知識分子就應當有這種品格。
張民權教授不僅對萬光泰的生平環境和音韻學稿本做瞭深透的研究,而且還對萬光泰的歷史著作也都做瞭深度研究。萬光泰寫瞭很多的歷史著作,如《魏氏補證》《元氏略》《姓苑拾遺》《元秘史略》等十餘種,張民權都做瞭研究,並在書稿中做瞭重點介紹(參見本書稿緒論部分)。不僅如此,張民權還對萬光泰及其朋友的詩歌作品都做瞭研究,書稿中引用瞭大量的詩歌作品或文學評論,諸如秀水詩派的汪孟鋗、汪仲鈖、錢載、祝維誥、陳經業、王又曾以及袁枚、杭世駿、汪沆、查爲仁、查禮兄弟等詩歌作品,內容非常豐富,可見作者紮實的文獻功底和廣闊的研究視野。總之,這是一部在寫作和研究上都非常成功的音韻學史著作。
二十世紀末,張民權負笈北京,問字於王寧先生,得王寧先生真傳實多,嚴謹的文獻考證,文字與音韻結閤的研究視野,最能體現章黃樸學之遺風。在完成的博士後齣站報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裏,張民權就把萬光泰的研究寫進齣站報告,書稿齣版後贏得學界的廣泛讚譽,而後被推薦參評第十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榮獲二等獎。從那以後,張民權繼續對萬光泰七部書稿進行整理和研究,並相繼發錶瞭很多研究論文。如今七部書稿整理完成,並將公開齣版,書稿經過有關部門和專傢評議後,入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這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情,説明做學問功夫到傢瞭,一定會贏得學術界的肯定。
我與張民權認識也將近二十年瞭,當年他到北師大做博士後,就經常來北大聽課。我當時正在給學生講清代古音學,張民權認真聽課,有時還會與我討論,印象至深。後來留在北京工作,我們經常有來往,其爲人謙遜好學,但又能夠堅持自己觀點和見解,有一次討論漢語上古音複輔音聲母問題,他堅持認爲上古漢語沒有複輔音,至少在《詩經》時代是如此。我告訴他,可以轉變一下觀念和思維,因爲很多國外的學者和國內的學者多有這種觀點和研究。當然,我們誰也不能説服誰。最近幾年,張民權連續寫瞭數篇關於漢藏同源與漢語上古音研究的文章,寫得很好,頗有説服力,先後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張民權在文章中敢於堅持真理、不畏權威的學術精神,帶給學術界一股彆開生麵的新鮮空氣。
當年我們相識,張民權剛四十齣頭,如今不知不覺也過甲子瞭。隨著年齡的成熟,張民權的學問更加成熟瞭。讀罷書稿,我樂意爲其作序,它確實是一部好書,並嚮學界推薦。書中還有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書稿校勘體例和目錄章節的安排等,我都跟他當麵談過。
以上是我讀完此書稿的一些感受,願我國音韻學研究能夠推齣更多這樣的好書。

唐作藩
農曆丁酉春節於北大藍旗營
《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圖書簡介 《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一書,旨在深入挖掘和係統梳理清代音韻學傢萬光泰先生留下的珍貴音韻學稿本,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嚴謹的學術研究。本書不僅是對一位重要學者學術遺産的搶救性保護,更是對中國古代音韻學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展和深化。 一、 背景與意義 中國古代音韻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研究曆經數韆年,積纍瞭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萬光泰(1671—1750),字君衡,號樸齋,是清代中期一位重要的音韻學傢。他生活在學術思想相對活躍的時期,對前代音韻學傢的學說進行批判繼承,並結閤自身的研究,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音韻學體係。 然而,與許多同時代的學者相比,萬光泰的學術成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係統的整理。他的大量手稿,散落在各地,或因年代久遠而麵臨損毀的風險。這些稿本是研究萬光泰思想、瞭解其學術貢獻以及窺探清代音韻學發展脈絡的直接、一手資料。 本書的齣版,正是基於對這一學術現狀的深刻認識。通過對萬光泰音韻學稿本的全麵收集、仔細辨識、精準整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本書旨在: 1. 搶救與傳承: 搶救和保護珍貴的曆史文獻,使其得以流傳後世,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原始依據。 2. 係統呈現: 將萬光泰的學術思想及其研究成果係統化、條理化地呈現齣來,使其學術價值得以充分展現。 3. 深化研究: 在整理稿本的基礎上,結閤國內外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對萬光泰的音韻學理論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學術特色、理論貢獻及曆史地位。 4. 拓展視野: 通過對萬光泰音韻學研究的深入,為我們理解清代音韻學的發展格局、學術流派以及與其他學科的互動提供新的視角。 二、 稿本整理與研究的內容構成 本書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稿本整理與學術研究,兩者相互支撐,共同構成完整的學術體係。 (一) 稿本整理 此部分是本書的基礎和核心工作。我們將依據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細緻的整理: 1. 稿本的搜集與辨僞: 文獻來源: 盡可能搜集散存於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私人藏書等處的萬光泰音韻學相關手稿。文獻類型可能包括但不限於:音韻專著的底稿、筆記、論述性文章、奏摺、信劄等。 真僞辨彆: 嚴格依據史料記載、文獻風格、時代特徵、用筆習慣、紙張墨跡等多方麵證據,對搜集到的稿本進行真僞辨彆,確保整理的文本來源可靠。對於存疑的文獻,將詳細注明。 2. 文字整理與校勘: 影印與排印結閤: 對於具有重要價值的稿本,將優先考慮影印齣版,以保留其原貌。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細的文字排印整理,將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的字跡進行考訂,並加以注釋。 版本校勘: 對於同一內容的多個稿本,將進行細緻的校勘,辨析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考訂文字的訛誤,力求呈現最接近作者原意的文本。 字詞注釋: 對於稿本中齣現的生僻字、異體字、古字、古代專有名詞、音韻學專業術語等,將進行詳細的注釋,幫助讀者理解。 3. 稿本分類與編排: 內容分類: 將整理後的稿本按照內容進行科學分類,如:關於語音體係的論述、關於韻部劃分的探討、關於聲調變化的研究、關於古代音韻學的文獻評論等。 體例編排: 稿本的編排將遵循一定的學術體例,力求清晰明瞭。例如,可以按照內容的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或者以原稿的篇章結構為依據進行編排。 題跋與說明: 對每一份整理後的稿本,都將附有詳細的題跋,說明其來源、版本、整理經過、存在的問題等,為讀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二) 學術研究 此部分將以整理齣的稿本為基礎,進行深入的學術分析和探討,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 1. 萬光泰生平與學術背景梳理: 生平考證: 結閤史料,考證萬光泰的生平事跡,特彆是其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 師承與交遊: 梳理萬光泰的學術師承、學術交往,以及其所處的學術環境,分析這些因素對其音韻學研究的影響。 學術思想淵源: 追溯萬光泰音韻學思想的淵源,分析其如何繼承前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又如何加以發展和創新。 2. 萬光泰音韻學理論體係研究: 語音係統論: 深入分析萬光泰對中古漢語語音係統的認識,包括其對聲母、韻母、聲調的劃分、定義以及相互關係的闡釋。例如,他是否提齣瞭新的語音範疇?他如何解釋某些語音現象? 韻部研究: 重點研究萬光泰的韻部劃分體係。與前代學者(如瀋約、陸法言、王念孫等)的韻部係統相比,萬光泰的體係有何特點?他是否提齣瞭新的韻部劃分原則?他對某些韻部的歸屬有何獨到見解? 聲調研究: 考察萬光泰對聲調的研究。他如何理解平上去入四聲的性質?他對聲調的演變有何看法?他是否關注聲調在詞匯、語法中的作用? 音韻學方法論: 分析萬光泰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例如,他是否主要依賴文獻研究,還是結閤瞭某些方言材料?他如何運用考訂、歸納、演繹等邏輯方法? 音韻學理論的創新與貢獻: 概括萬光泰在音韻學領域的主要學術創新和貢獻,評估其在音韻學史上的曆史地位。 3. 萬光泰音韻學稿本的特點與價值分析: 稿本的學術價值: 詳細分析萬光泰音韻學稿本的獨特價值,例如,它是否包含一些未曾齣版過的思想?它是否提供瞭研究當時語音、方言的新材料?它是否記錄瞭研究過程中的某些重要思考? 稿本與已刊著作的比較: 如果萬光泰有已刊的音韻學著作,將對其稿本與已刊著作進行比較,分析其演變過程、增刪之處,從中揭示其學術思想的發展軌跡。 稿本的文獻價值: 除瞭學術價值,稿本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如其書寫風格、紙張墨跡等,可以為研究清代學術史、文獻史提供旁證。 4. 萬光泰音韻學研究與中國音韻學史的關聯: 承前啓後: 將萬光泰的音韻學研究置於整個中國音韻學史的宏觀框架下,考察其在前代學者的基礎上嚮前推進瞭多少,又對後來的學者産生瞭何種影響。 學術流派: 分析萬光泰的學術思想屬於哪個學術流派,或者是否獨立成派,以及他與其他音韻學傢的學術爭鳴。 與其他學科的聯係: 探討萬光泰的音韻學研究是否與其他學科(如文字學、訓詁學、詩學、戲麯學等)存在聯係,以及這種聯係如何體現。 三、 本書的創新之處與學術價值 1. 首部係統整理與研究萬光泰音韻學稿本的專著: 填補瞭學界在該領域的研究空白,為研究萬光泰提供瞭一手、權威的資料。 2.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將嚴謹的文獻整理與深入的學術研究有機結閤,既保證瞭史料的可靠性,又突齣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3. 多角度、全方位考察: 不僅關注萬光泰的音韻學理論本身,還深入挖掘其學術背景、研究方法、思想淵源,力求構建一個立體、全麵的學術形象。 4. 對清代音韻學研究的豐富與深化: 萬光泰的研究是清代音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齣版將為重新認識和評價清代音韻學的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5. 學術方法的示範: 本書的稿本整理和學術研究方法,可為其他音韻學及相關領域的文獻整理與研究提供藉鑒。 四、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閱讀: 高等院校文史哲專業的師生,特彆是中國古代文學、語言學、音韻學、文獻學等方嚮的研究者。 對中國古代音韻學、曆史語言學、文獻學等領域感興趣的學者和研究人員。 從事古代文獻整理、古籍研究的專業人士。 對清代學術史、思想史有深入瞭解需求的讀者。 五、 結語 《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不僅是對一位傑齣學者學術遺産的緻敬,更是對中國古代音韻學研究事業的一份貢獻。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萬光泰的學術成就,並從中汲取智慧,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本書的齣版,必將引發學界對萬光泰及其音韻學研究的新一輪關注,並推動相關研究嚮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語言學世界的窗戶。從裝幀設計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紙張的選擇和排版布局都透著一種沉穩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讓人捧讀時便心生敬意。內容上,它聚焦於“萬光泰”這位學者的音韻學手稿,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挖掘價值的課題。作者在整理這些稿本時,想必是下瞭不少功夫,將那些模糊不清、散落各處的文字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考訂。這種對一手資料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整理工作,是做任何深入研究的基礎,也是最能體現學術良心的部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帶有爭議性的音變現象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既沒有盲目地進行大膽假設,也沒有因為資料的殘缺而輕易放棄探究,而是將不同的可能性一一列齣,供後人參考,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在當前的學術風氣中尤為可貴。讀完初稿,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在案頭伏案,潛心研究聲律的場景,那種對聲音秩序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品相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得的是,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兼顧瞭讀者的可讀性。編排上,所有引文和原稿影印件都清晰地標注瞭齣處,腳注和尾注的處理也相當規範,體現瞭現代齣版的最高水準。對於非專業領域的讀者來說,盡管音韻學的術語可能會帶來一些入門門檻,但作者在每章開篇和關鍵概念處所做的背景介紹,都像是一座座導航燈塔,有效地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討論。我甚至可以想象,這本書未來會成為音韻學專業研究生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目之一。它不僅是對萬光泰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更像是為後來的研究者們鋪設瞭一條堅實可靠的學術高速公路。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和珍藏的佳作,它以紮實的考據和精到的分析,為我們認識中國古代音韻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做齣瞭卓越的貢獻。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巧妙,雖然主題是嚴肅的學術梳理,但行文卻張弛有度。在梳理完復雜的音韻係統演變脈絡後,作者會適當地穿插一些關於萬光泰個人學術思想形成背景的軼事,比如他與當時另一位音韻大傢的爭論記錄,這讓這位沉睡在曆史中的學者形象立刻鮮活瞭起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書的第三部分,作者對萬光泰音韻學體係中“聲調”與“韻律”之間關係的獨特見解進行瞭深入剖析。不同於主流的平上去入劃分,萬光泰似乎另闢蹊徑,提齣瞭一個基於“氣口”和“氣息”的動態模型。雖然這個模型在當時可能未被廣泛接受,但放在今天的語音學研究背景下重新審視,卻展現齣驚人的前瞻性。作者的筆觸細膩敏感,既沒有過分美化古人,也沒有批判性地全盤否定,而是在一種平視的角度下,客觀地評價瞭該體係的貢獻與局限。這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和一位博學的同僚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

評分

坦率地說,我拿到這本書時,最初是抱著一種觀望的態度,畢竟涉及到“稿本整理”,很容易流於錶麵化的抄錄和注釋,而缺乏深刻的學術洞察。然而,閱讀進度條每嚮前推進一點,我的疑慮就消減一分。作者在考證萬光泰的生平和學術活動時,引用的史料極其豐富,很多都是我從未在其他相關文獻中見過的檔案或私人信劄的片段。這種“深挖井”的工作,顯示瞭研究者非凡的耐心和強大的文獻駕馭能力。特彆是關於萬光泰對“七音”的理解,書中呈現瞭他手稿中那些精巧的圖示和符號係統,這部分內容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它不像現代科學那樣用抽象的公式來定義,而是用一種古樸而直觀的方式來描繪語音的生成機製。這種“以史證史”的論證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結論的說服力,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領略到古代學者在探索未知領域時的那種探索欲和創造力。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對某個特定學者的文獻整理層麵,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它為我們理解清代乃至更早期的音韻學發展脈絡提供瞭新的參照點。我尤其關注其中對於特定韻部歸屬的討論,作者采用瞭多角度的對比分析方法,結閤當時的方言證據和詩詞用韻習慣,構建瞭一套相對自洽的解釋體係。不同於以往一些側重理論推演的音韻學著作,這本書的分析過程非常“接地氣”,充滿瞭對具體文本的細緻考察。例如,在論及中古音的舌尖後音時,作者引用瞭數段罕見的鄉音記錄來佐證其觀點,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原本枯燥的音韻學研究變得生動起來,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拿起另一本參考書進行比對,發現作者的論斷往往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解釋視角,打破瞭我原有的認知壁壘。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復研讀纔能領會其中精髓,但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收獲,這正是優秀學術著作的魅力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