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室内攀岩必备指导书,攀岩领域教练心力之作。
★中国国家攀岩队前队长刘常忠, 攀岩国际级裁判陈新联袂推荐。
★ 超过340个关于动作、步骤的彩图详解,基础动作、进阶技能稳步推进。
★ 涵盖理论知识、训练动作,保护指导,一本书解锁时尚健身方式。
室内攀岩,既融入了室外岩壁的特点,又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既有野外攀岩的刺激,又有室内的舒适和安全,因而吸引了大量攀岩爱好者参与其中,参与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野外攀岩,并且被列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室内攀岩指南》是室内攀岩爱好者必备的技术工具书和指导书,约翰?怀特有着20多年的攀岩和教练经验,在本书中,他系统地介绍了室内攀岩的文化、从入门到升级的一整套攀岩动作和技巧、训练方法、事故的预防、攀岩损伤及其预防等。无论是入门级新手、高级玩家,还是经常参与攀岩赛事的选手,都能从中获益。
约翰?怀特,英国著名攀岩教练,有20年的攀岩和教练经验,个人技术娴熟,攀登过100多个高难度岩墙。
审译:
周文峰,资深媒体人,曾任德国阿克塞尔?斯普林格媒体集团AUTOBILD CHINA总编辑,《旅行者》杂志编辑总监。
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攀岩手册,是一本快速学习、了解攀岩运动的好书!
——刘常忠,中国国家攀岩队前队长,中国难度竞技攀岩记录保持者
犹如一个岩壁文化的布道者,本书作者约翰怀特作为英国著名的攀岩教练,他以无比简洁的语言撰写了这本全面介绍攀岩运动——从入门到提高的一整套教程,图文并茂,生动诙谐。
——陈新,攀岩国际级裁判,2008将北欧时尚运动项目旱地冰球引入中国
引言 攀岩简史
第一章 人工岩壁的历史
第二章 室内攀岩装备
第三章 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岩馆
第四章 开始攀登
第五章 顶绳攀登
第六章 室内先锋攀登
第七章 高级攀岩技巧
第八章 攀岩技术训练
第九章 事故的预防
第十章 攀岩损伤及其预防
第十一章 资格认证
第十二章 攀岩比赛
第十三章 室外攀岩
附录
序言
我在1996年开始攀岩时,不懂挑选装备、没有人指导,更没有系统资料可以参考,从没想过这项运动能给我带来这么多的挑战、思考和快乐。在从事这项运动20年之后,我仍然觉得其中乐趣门道无穷,国外很多人也是一爬就是几十年。为什么?因为攀岩是集拳击、围棋和体操于一体的运动。它像拳击一样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在瞬间做出判断,一秒的决策失误就可能让你倒在对手面前,只不过攀岩的对手就是各种刁钻的支点。它也像围棋布局谋略一样,需要脑海中视觉化线路和采取战略。当然,攀岩最形象的称呼是“岩壁上的芭蕾”,或“垂直的艺术体操”,因为它需要平衡和技巧。
尽管攀岩在中国发展不到30年,它已经从一项神秘危险的运动变成了越来越多人参与的健身运动,特别是室内攀岩的发展非常快。作为中国攀岩“吃螃蟹的人”到今天的教练、推广人,我既感欣慰又忧心忡忡。欣慰的是大家已经把攀岩作为一种健身方式乐于尝试,而忧心的是行业对攀岩的理解参差不齐。岩馆越开越多,很多追求的仅是岩壁越高越好,而不注重岩壁的趣味性设计和对初学者的正确引导。
所以当我读到这本册子时感叹这正是中国初学者需要的。这本不到200页的小册子,笔墨简单却内容丰富。它从攀岩的人文历史、基本常识引读者入门,使其对“攀岩是什么”有个全面的概念。然后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室内攀岩的技术技巧,还巧妙地引入了室外攀岩的技术,增加了室内攀岩的趣味性。这些技术的术语目前并没有对应的标准中译名,作者的翻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作者的巧思,比如你需要想象一下自己爬烟囱时手脚卡位的姿势、骑自行车时腿蹬的动作。通过理解这些术语,我们可以一窥欧洲攀岩发展,也更能理解所谓技巧是怎么从和大自然打交道过程中发展而来的。
攀岩将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这必将引发新的攀岩热。我建议对攀岩感兴趣、想入门或是望而却步的朋友们都读一读此书,相信会对攀岩有个新的感性认识。
刘常忠
2017年5月8日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安全”和“风险管理”这部分内容时,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这对于任何严肃的攀岩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很多入门书籍往往将安全须知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没有停留在仅仅教你如何打绳结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我们要使用这些特定的绳结,以及在不同环境(比如冰冷、潮湿或光线不足)下,这些操作的可靠性会如何变化。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用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清晰地勾勒出了“双人保护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并提供了相应的冗余备份方案。这使得读者在学习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风险防御网。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来讨论“装备的生命周期管理”——从材料疲劳到紫外线损伤的评估标准,这通常是专业技术报告才会涉及的深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完全信任书中所传达的每一个操作指令,知道它们都是经过严格的现实检验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深邃的岩壁纹理,配上烫金的标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立刻去挑战自我的冲动。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无可挑剔,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岩点分布图,看起来也丝毫没有费力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阅读体验堪称一流。比如在介绍基础握法的那一节,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让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即便是新手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要领。再说说排版,大量的留白处理,使得整个版面呼吸感十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很多技术手册为了塞入更多信息而显得拥挤不堪,但这本《指南》显然走的是精品路线,它懂得“少即是多”的哲学。我甚至留意到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这对于一本经常被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它似乎在暗示着这本书会陪伴攀岩者走过很长一段旅程。总而言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旅程奠定了极高的期待值。
评分这本“指南”的叙述风格简直是充满了老派探险家的那种朴实和真诚,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前辈,坐在壁炉边,用他那沙哑但充满力量的声音,跟你分享那些用汗水和擦伤换来的经验。作者在描述一些高难度路线的通过技巧时,很少使用那些浮夸的形容词,而是专注于描述当时的心境变化——那种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如何通过呼吸和专注力来锚定自己的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它们不是为了凑字数而存在的花边新闻,而是作为理论支撑的生动案例。比如,有一段关于“如何应对肌肉泵感(Pumped)”的描述,作者没有简单地推荐休息,而是分享了他在一次失败尝试后,如何通过极端的放松练习,重新找回前臂的控制感。这种对“软技能”——即心理韧性和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因为它承认了攀岩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这种温暖而坚定的语气,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在进行一场心灵上的共同攀登。
评分我最看重一本技术书籍的逻辑严谨性,而这本读物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那种东拉西扯、堆砌概念的毛病,而是以一种近乎工程学的精确度,层层递进地构建起攀岩的知识体系。作者似乎对人体的生物力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讲解发力点和身体姿态时,总能精确地指出“为什么”以及“如何做”。例如,在分析动态抱作(Dyno)的执行细节时,它不仅给出了标准流程,还细致地剖析了不同体重和臂展的人群在起跳角度上应做出的微调,这种个性化的指导力度,在市面上其他泛泛而谈的读物中是极为罕见的。而且,全书的术语定义清晰统一,避免了不同章节间因概念混淆而产生的歧义。它就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教练,每一步都为你设定了明确的检查点,确保你在前进的过程中没有留下任何结构性的漏洞。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精确度,想要快速从“会爬”进化到“会科学地爬”的进阶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方式简直是福音,让人感觉每翻一页,自己的技术底片都在被精密地重塑和优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是它对攀岩运动与“环境感知”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技术手册的范畴。作者巧妙地将攀岩训练与自然哲学、空间几何学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理解视角。例如,书中对“路线阅读”的解析,与其说是教你如何看岩壁,不如说是教你如何“与岩壁对话”。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光影、岩石的湿度和晶体结构,来预测下一个岩点是否“可靠”,甚至是如何利用气流和温度变化来辅助判断自己的体力分配。这种训练方式,将攀岩者从单纯的“力量执行者”提升为“环境信息分析师”。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攀爬时那种过于功利性的心态,转而欣赏那些隐藏在岩石纹理中的自然美学。它鼓励攀岩者放慢速度,去理解攀爬的每一刻都是与特定地点的独一无二的互动。这使得这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攀爬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存在于”攀爬环境中的哲学导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