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活跃于法国大革命前夜,是位以笔做枪的战士,一生致力于为民众福祉奔走呼号,而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以及《忏悔录》,则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他毕生的奋斗目标——平等与民权。本书以卢梭的传记、著作、史论为基础,紧扣其平等与民权思想的精髓,对卢梭的思想进行解读、阐述。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目 录
第一讲 穷通命理:论卢梭
??2??一、英才初长成
??5??二、苦难铸贤哲
??9??三、名扬法兰西
14??四、悲苦度残年
第二讲?初露锋芒:论风俗
18??一、失落的人性
28??二、堕落的风俗
36??三、美德的回归
第三讲 狂狷济世:论平等
40??一、不平等的起源
63??二、不平等的基础
90??三、理想的共和国
第四讲 谏为苍生:论民权
100??一、民权与社会
120??二、民权与主权
144??三、民权与政府
182??四、民权与制度
第五讲 思齐政教:论育人
202??一、爱弥儿的诞生
224??二、爱弥儿的教育
253??三、爱弥儿的培养
277??四、爱弥儿的婚恋
283??参考文献
284??后记
民权与社会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那些自以为是万物主宰的人,反而比奴隶更像奴隶。我在上一篇当中论述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将对如何用契约社会的形式保护民众的权利并遏制人类的不平等展开论述。从强权的角度来看,民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迫对暴君俯首帖耳是合理的。那么,觉悟了的民众奋起反抗,将身上的枷锁打破同样是合理的,因为民众正是用当初暴君为他们套上枷锁的方式将身上的枷锁打碎,用被剥夺自由的方式重新获得自由。如果这种获得自由的方式没有合法性,那么当初剥夺民众自由的理由就更加不能成立。社会秩序作为一切神圣权利的基础,为民众的所有权利提供了保障。但是,秩序并非人类天生就有的,而是建立在契约之上。人类社会以契约为基础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知晓这些契约的内容是什么。而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入手,弄清社会形成的脉?络。
家庭是一切社会中zui为古老又zui为基本的单位。不过,孩子也只有在弱小的时候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当孩子已经成长起来并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之后,这种依附关系就会自然瓦解。当孩子独立之后,他们也就不再需要对父母俯首帖耳,而父母对孩子也就没有了抚养义务,双方又重新回到了自然的独立状态当中。如果孩子在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之后,依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么这就并非出于人类的本能,而是源于父母与孩子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关系当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是依据权利义务关系连接在一起,双方都要对对方负有相应的义务,并因此获得相应的权利。
人在脱离家庭之后所享有的自由是人类天性的产物。保障自己的生存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人类所应当享有的关怀也应当是对其基本需要的满足。当一个人的智力达到成熟,并且他的理性已经足以对这个世界上的善恶是非加以判断时,这个人便具有了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基本能力,那么他就已经有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条件。换言之,这时候的人已经不再依附于别人,而是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家庭实际上是社会的原始雏形,父亲扮演了统治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处于人民的地位。如果每一个人天生便拥有自由的权利,并且不会因社会条件的影响而不平等,那么他便都是为了zui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而从自身的自由中让渡出一部分交给别人。但是,家庭与国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于父子之间的爱与关怀就足以抵得上父亲对子女的帮衬。而国家则不然,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关心,往往是以民众对统治者命令的服从为代价换?取的。
格劳修斯认为,对统治者有利应当成为人类一切权利得以建立的理由。以奴隶制为例,奴隶制的形成在于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产生奴隶制的土壤,否则还将长时间处于原始状态。因此,奴隶制度的形成是基于事实,而不是处于某些学者的主观臆断。格劳修斯的这种不能够自圆其说的说法,仅仅是对暴君有利。而且,他所提出的一小撮统治者属于全人类,还是全人类属于一小撮统治者的疑问,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如果将民众视作属于一小撮统治者的话,那么这无疑是说民众是一群群牛羊,每群牛羊都有一个首领,而这些牛羊存在的目的就是被这些首领吃掉,这显然是一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我们依据格劳修斯的逻辑继续推演下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统治者作为羊群的牧羊人,他们的品质和才能自然高于群羊,那么羊就应当受到牧羊人的随意宰割。统治者压迫民众的权力,源于他们天生就是高贵的,而这种高贵则源于神的庇佑。这种观点无疑是在说民众生来就是畜生而已。格劳修斯的说法并非是他原创,霍布斯在这一问题上与格劳修斯保持一致。上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与格劳修斯和霍布斯相同的论断,即人与人生来本就不平等,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主,而另外一些人则生来就是当奴隶的?料。
1805年冬,一个小个子在格朗大街40号前伫立良久,他习惯性地正了正头顶上的考克帽,沉吟道:“如果我和卢梭没有出生过,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更加平静。”这个小个子正是刚刚从奥斯特里茨大胜而归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一个开创了时代的强人,为什么会对一个文弱书生钦佩有加呢?卢梭又是何方神圣呢?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卢梭的父亲伊萨克?卢梭是日内瓦的一位钟表匠师傅。母亲苏珊娜因为难产不幸离世,而这场不幸也造成了卢梭身患先天尿道畸形,这一病痛伴随了他的一生。卢梭的父亲虽然是个手艺人,却近乎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经常给年幼的卢梭讲解哥白尼的学说以及天体运行的原理。在日内瓦的格朗大街上,一位修表师傅一边劳动一边与儿子讨论塔西陀、莫里哀、奥维德,这也成为日内瓦的奇景。卢梭酷爱读书,7岁时就已经把家中的全部藏书读完,并能背诵其中的大部分经典篇目。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小卢梭或许会继承老卢梭的修表手艺,开一家钟表行或者摆个书摊聊以过活。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难,命运并不会让生活的安逸磨灭这位天才,3年后一场横祸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因为斗殴伤人被迫“跑路”,无父无母的卢梭彻底沦为孤儿。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卢梭为了糊口,尝试学习了各种手艺,然而他的双手却不像他的头脑一样灵光。日内瓦城里的所有行会师傅对这个孩子给出了一致评价:这个孩子笨得像头蠢驴。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涯,所有的人都对卢梭失去了信心。于是,被逼无奈的他为了生存,只得去一家管饭的天主教“圣灵收容院”接受重新洗礼,而在洗礼期间教堂可以提供食宿。就这样,异教徒卢梭(加尔文教徒)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了。
但是,从“天国之门”走出来的卢梭却发现“人间”依旧令他失望,因为经过了三个月“灵魂涤荡”之后,他依旧没能找到工作,只能到法国的一个叫华伦夫人的贵妇人家里当助手。在那个宁静的法国乡村,16岁的卢梭遇到了28岁的华伦夫人,而此人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华伦夫人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恋人、母亲、保护人的多重角色,二人超越年龄和阶级的爱情也被传为佳话。也是在那个不平静的法国乡村里,卢梭目睹了法国社会发展中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亲历了穷人与富人生活的天差地别,并开始怀疑那些脱离劳动实践的欧洲知识分子的夸夸其谈。他开始思考人类的风俗为何堕落,开始探寻人类不平等的源头和基础,开始建构一个充分保障民众的契约社会,开始呼唤始终保持着美德与善良的新人的出现。
经过24年的沉淀,卢梭的思想已经日臻成熟,他就像是一座积蓄着巨大能量的火山,只是需要一个喷涌才华的机会。终于,1749年的夏天,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当卢梭前往探监路上时,偶然看到《法兰西信使报》这个征文题目时,他仿佛被雷击到一样瞬间感到天旋地转,多年积累的学识和思考在那一刻爆发出来。他眼含热泪向铁窗内的好友狄德罗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关于这篇征文的构思,狄德罗激动地看着眼前这位老友,并断定一位必将载入人类史册的大哲已经冉冉升起。
果不其然,当这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被公之于众时,整个欧洲思想界为之震动。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并不能使风俗变得纯朴,而脱离了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日益堕落的根源所在。科学与艺术创造了财富,金钱固然可以买到一切,却不能培养风尚和公民。当没有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者与统治者们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支配现实时,人类的文明就在虚幻的清辞中走向了没落。卢梭的文章犹如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唤醒了欧洲沉睡的灵魂。
随后,卢梭再次对着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打出一记重拳。他在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尖锐而深刻地指出,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第一个人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时,人类的不平等就此拉开帷幕。紧接着,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民权概念,并认为只有民权社会才能制止人类不平等的蔓延。当主权在民的思想如宣言般响彻云霄时,一个旧世界轰然倒塌,另一个以现代民主制度为基石的新世界正如婴儿般呱呱坠地。十多年后,当《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伴着民众的炮火相继问世时,每一个共和国公民的灵魂中无不回荡着卢梭的洪钟大吕。
卢梭虽然是以笔做枪的战士,却也藏着柔情的一面,尤其在他的晚年更是如此。卢梭的晚年是在潦倒与悲苦中度过的。当他看着自己的爱人、朋友、敌人相继离他而去时,当他在冻馁中靠抄乐谱勉强过活时,当他看到他所倡导的契约社会中的种种弊端时,他开始忏悔自己的过失,并在《忏悔录》中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呼唤着新人的诞生,并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与真写出了《爱弥儿》。这是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爱弥儿》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卢梭那赤子之心的温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1778年7月2日,一代文化巨匠让-雅克?卢梭溘然长逝,享年66岁。就在卢梭去世11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民众按照卢梭亲手设计的蓝图,建立起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10年后,一个来自科西嘉岛的小个子拿破仑?波拿巴登上历史舞台,他用了20年的时间横扫欧罗巴,将卢梭的思想在欧洲的每一个角落变为现实。当征服了大半个欧洲的拿破仑来到格朗大街40号,瞻仰他儿时的偶像卢梭时,他不禁感叹:“世间有两种东西能征服世界,剑和笔,而剑又终将被笔所征服。卢梭的一支笔写出了一个时代,胜过我的万马千军。”
这就是卢梭,一个激情澎湃的思想家,一个英雄气概的先驱者。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一同前往卢梭的精神世界,一同穿越到那个英杰辈出的启蒙时代,一同感受人类经典的永恒魅力,开启通向平等与民权的大门,为我们的生活助力!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哲学著作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叙事与宏大主题交织的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历史案例,它们犹如一颗颗精准的锚点,将抽象的理念牢牢地固定在具体的经验世界中。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挖掘出先前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含义。举例来说,书中关于公共意志的描绘,那种既包容又充满约束力的张力,真是写得入木三分。我曾试着将书中的理论与我们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的一些治理难题进行对照,惊讶地发现,那些跨越了时空的洞见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预见性。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伴侣,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以新的面貌向你提出新的挑战和启示。其逻辑的严谨性,即便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因其叙事的流畅而被完美地消化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令人难以抗拒,它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重新置于聚光灯下,进行最无情的审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不妥协的知识分子风骨,他敢于挑战约定俗成的观点,敢于提出与时代主流相悖却又深刻正确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想要放下一切,立刻投入到某种社会实践中的冲动,这种强烈的行动驱动力,恰恰是许多纯粹的理论作品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哲学思辨转化为一种迫切的道德呼吁。书中对权力异化的描绘,精准而残酷,让人读后不由得感到脊背发凉,但正是这种警醒,促使我更加珍视那些来之不易的权利与自由,并意识到维护它们需要的持续的警惕和努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更在于它点燃了每一个读者心中对正义的永恒追求。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这种挑战绝非令人气馁的枯燥,而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攀登。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古典的韵律感和一种近乎诗意的哲思,但其思想内核却锋利如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社会表象下隐藏的权力结构和不公的根源。我得说,有些章节需要我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正是这种“挣扎”的过程,才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哲学命题,转化为了个体生命经验的切身体会。它迫使我直面那些关于权利、义务以及我们如何界定“多数人暴政”的尖锐问题。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和谐,而是更渴望探究背后驱动这一切运作的深层机制。可以说,这本书为我的批判性思维装上了一套全新的、高精度的校准仪。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流,直抵人心最深处的那片柔软之地。我读它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作者那些犀利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论述。它不是那种堆砌着艰涩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智者,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与你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关于“人”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一种不带虚伪色彩的、平等的共存状态。那种细腻的笔触,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以及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构建,都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温暖。特别是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契约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却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妙的思维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理所当然”。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晰了一些,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实在难以用寻常的“好书”二字来概括。我甚至会时不时地翻开某一页,不是为了重读内容,而是为了重温那种被深刻触动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简直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有低沉、深邃的铺垫,也有高亢、激昂的爆发点,绝不会让人感到平铺直叙的乏味。作者在叙述理想蓝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坚定,极大地感染了我。我能感受到,他不仅仅是在进行理论构建,更是在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愿景图。其中关于公民教育和美德培养的部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外在制度的完善必须以健全的内在精神为基础,这无疑是对当代社会过度依赖技术和法律的倾向的一种有力反拨。这本书让我思考,真正的进步,或许并不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先进的技术,而在于我们作为“人”的道德和心智能够达到何种高度。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药方,而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人对自身的责任感重新燃起激情。
评分产地 其它
评分本书广泛采用当代政治,哲学,道德生活中的例证,使读者对休谟哲学的现实应用意义有更生动的体会,并会将休谟的思想置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框架中讨论,使读者不会觉得乏味,且不仅对哲学,乃至对当时的社会变迁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包装不错,终于可以好好看看了。快递员态度好。
评分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德格尔是第yi位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本书以存在问题为出发点,对海德格尔所关注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如存在、时间、真理、艺术和语言等)进行追问与探讨,力图展现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全貌的同时,厘清思路构架和具体概念,突入各个问题的核心与实质。本书的意义在于有助深入理解海德格尔极富创见的哲学思想,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发端与发展、来龙与去脉,适合初学者和对海德格尔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与学习。
评分很好的书,深入浅出,让人看的欲罢不能,知识就是人生的阶梯。懂得学习才是幸福的人生!很好的书,深入浅出,让人看的欲罢不能,知识就是人生的阶梯。懂得学习才是幸福的人生!很好的书,深入浅出,让人看的欲罢不能,知识就是人生的阶梯。懂得学习才是幸福的人生!很好的书,深入浅出,让人看的欲罢不能,知识就是人生的阶梯。懂得学习才是幸福的人生!!!!!!!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刚买了,好好读,读后再追加评价,买了很多卢梭的书
评分分类 盘
评分趁打折买的,挺优惠,存书有空再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