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 [Studies on the Education of Residential Colleges in Today's Universities]

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 [Studies on the Education of Residential Colleges in Today's Universi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海东,宫辉,钟玲 等 编
图书标签:
  • 书院制
  • 高校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改革
  • 大学生培养
  • 人文教育
  • 通识教育
  • 校园文化
  • 教育研究
  • 现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587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63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Studies on the Education of Residential Colleges in Today's Universi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院制是一种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融合了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神。自2005年起,我国内地不少高校借鉴欧美住宿学院制,以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为指导,在所在学校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推行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主要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高校书院制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从高校书院制的内涵、书院制实施原因和发展现状、中外书院制对比研究、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及优化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述,以期为我国高校书院制理论研究和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目录

书院教育价值的评估
澳门大学住宿式书院系统成立两年绩效评估(二零一四年八月至二零一六年五月)/程海东
书院全入学习创新方案规划与成效评量研究:以台湾师范大学菁英书院为例/张少熙 李育齐
刘若兰
东海大学博雅书院的导师成长及学生培育机制/卓逸民
大一新生对住宿式书院归属感之探索性研究——以澳门大学C书院为例/李伟权 吕静慧 邓宇明
古代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作用/刘瑜 任欣 彭勃
高校书院育人机制的研究综述与展望/黄坤琦
书院与学院间的合作
完全学分制下对书院功能定位的思考与实践/董卓宁 梁国栋
复旦大学任重书院学生学术兴趣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一以历史学专业学术训练营为例/傅德华
中国985高校书院的制度构建及其反思/李会春
基于中英书院制比较下的书院与学院的合作方式研究——源于剑桥大学和西安
交通大学的实例/董研林
双院制下学院本科生管理模式的探索/汤敏 杨富鑫 许清源 胡欣
“交互式”师资配置模式下住宿式书院与院系间合作——以澳门大学蔡继有书院为例/齐亚宁 王春明 赵静
书院制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探索/刘佳
学生成长的教育计划
住宿学院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以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为例/刘敏泉 陈文滨
“书院制”下大学新生适应性群体差异实证分析及对策/梁俊凤 何益敏
书院制视阂下学生成长体系建构——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为例/齐建立 茹超
书院制下师范生抗逆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王和
书院制模式下第二课堂育人工作体系研究/丁占英 郭金明
书院制背景下“双主体”式师生沟通模式研究/王天舒 杨晓英
探索构建以“长期性、定期性活动”为核心的书院体验式教育/刘京京 梁伟贤 刘颖聪 林子洋
书院开展服务学习教育的效果与经验——以澳门大学吕志和书院服务学习项目为例/褚彩霞
激荡与交融:以培育人才观点谈菁英书院的运作/彭惠 李崇暐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顾蓉
困境叠生的“自治”:中国大陆现代书院制改革运动的基础、特色及其反思/程思祎
书院特色之发展
书院教育理想的实践——暨南国际大学的准备经验/苏玉龙 杨洲松
书院特色之发展/方永豪 陈宝瑜 李汉贤
台湾的大学住宿书院发展与成功大学的推动理念/董旭英 朱朝煌 臧台安
技科大类四年制书院特色发展之理念与实践——以复旦大学腾飞书院为例/王懿 朱建艺 朱百祥 高艳 汪源源
建设多维导师推进全员育人——以西京学院万钧书院“四支导师”队伍为例/刘鹏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雄历程”——政大新生书院的变革与挑战/陈立威 蔡炎龙
没有大三的校园——住宿书院之特色与创新/刘艾华
书院制模式下以“新六艺”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孟宪博 张鹏元
住宿式书院“统合式”教育模式的发展——以澳门大学霍英东珍禧书院2015-2016
年度才智精进项目为例/黄兆琳 蒋怡
书院生心智发展与实践行动的映射:澳门大学曹光彪书院驻院导师对书院教育
设计的认识/许恒嘉
作者简介(按姓氏笔划排序)
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 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发展挑战与未来前景。作者从历史沿革入手,梳理了书院制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书院制在现代高校的复兴与转型。本书重点关注当前中国高校书院制教育的实施现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了不同高校在借鉴书院制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化实践路径,包括其在师生互动、学术氛围营造、人格塑造、社群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本书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书院制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如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与学院制如何有机结合等现实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书旨在为高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期推动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 引言 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一种古老而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书院制教育,在中国高校中重新焕发生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形式,曾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书院制的精髓与现代高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对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书院制教育在当今高校环境中如何落地生根,焕发新的生命力?它能够为现代高等教育带来哪些独特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挑战?又将如何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本书的撰写,源于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深切关切,以及对书院制教育独特魅力的深刻认识。我们相信,书院制教育所强调的“教授治学”、“学术共同体”、“人格养成”等理念,对于弥补当下部分高校在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书的出版,旨在为推进中国高校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多样化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一章:历史回溯与理论溯源——书院制的古典基因 本章旨在为深入理解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首先追溯中国古代书院制的历史演进。从唐代官学之外的私人讲学场所萌芽,到宋代书院作为独立教育机构的繁荣,再到明清时期书院的普及与变迁,我们将重点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书院的代表性特点,如其办学宗旨、学术定位、师资构成、教学方式以及与科举制度的关系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挖掘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等,分析其在教育思想、学术传承和社会影响方面的突出贡献,从中提炼出书院制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继而,本章将深入探讨书院制教育的理论内涵。我们将考察儒家“性、理、心、知”等哲学思想与书院教育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如何体现在对学者人格的塑造和学术精神的培养上。同时,我们还将借鉴西方教育史上的类似模式,如古希腊的学院(Academia)和吕克昂(Lyceum),以及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和早期的大学,通过比较研究,辨析书院制教育的独特性和普适性,为理解其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化提供更广阔的视野。重点将放在对“教授治学”、“身教重于言教”、“学思结合”、“社群互助”等书院精神的理论阐释,为后续的实践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现代复兴与本土化探索——书院制在当代高校的实践图景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聚焦于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我们将首先梳理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校兴起书院制教育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因素,分析其在应对时代需求、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瓶颈方面的作用。随后,本书将对当前中国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制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我们将按照不同的书院设置模式,如: 综合性书院: 针对全体学生,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专业性书院: 针对某一专业或学科学生,以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为目标。 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式书院: 针对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实施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培养计划。 我们将选取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等)中的典型书院,对其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的实践进行详尽的描述与分析: 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书院的设立形式、管理机构设置、与学校职能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学院)的关系,以及其内部的运行机制。 师生互动与学术氛围: 书院如何打破传统课堂的藩篱,通过导师制、学术沙龙、专题讲座、阅读分享、跨学科交流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更深入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和探究氛围。 人格养成与价值引领: 书院在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品德修养、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塑造方面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以及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社群建设与生活指导: 书院如何构建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剖析,我们将力求展现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的多元化、地域化和创新性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高校情境下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挑战与困境——书院制教育的现实审视 尽管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挑战与困境。本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审视与分析,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基础。 资源配置的压力: 书院制教育对场地、设施、师资、经费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平衡书院的投入与产出,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学校,如何有效地调配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书院功能的最小化成本与最大化效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 书院制教育对导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教育情怀和指导能力。然而,在现有高校评价体系下,担任书院导师的教师往往面临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重压力,如何吸引、留住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书院导师队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评价体系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学术成果和量化指标,而书院制教育所强调的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社群建设等非量化方面的成果,往往难以被有效纳入评价范畴。如何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书院教育成效的评价体系,是提升书院教育质量和认可度的关键。 与学院制的有机融合: 如何在高水平的学院制教学体系下,有效开展书院制教育,避免“两张皮”现象,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互补,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书院的功能与学院的功能界定,以及二者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分担,需要进一步明确。 规模扩张与质量维护的矛盾: 随着书院制教育的推广,规模的不断扩张可能带来管理上的难度,以及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难以得到同等程度提升的风险。如何在扩大书院覆盖面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 书院制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并真正发挥其在书院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避免形式主义,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领域。 本章的分析将力求客观,不回避问题,为深入探讨解决之道奠定基础。 第四章:优化与创新——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的发展路径 面对书院制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本章将着眼于优化与创新,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发展路径。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 建议高校应将书院制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探索多元化的资源筹集渠道,如校友捐赠、社会合作等。同时,优化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充分利用公寓楼的公共空间,建设集学习、交流、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专门的书院导师遴选、培训和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适当增加对书院导师工作的权重。鼓励教师承担书院导师职责,并提供相应的学术支持和发展机会。可以考虑设立专职的书院教育管理人员队伍。 创新评价体系: 倡导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术成就、人格品德、社群贡献、创新实践等纳入评价范围。引入学生互评、导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维度,建立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机制,更全面地反映书院育人成效。 深化与学院制的融合: 明确书院在“全人教育”层面的功能定位,与学院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功能形成互补。鼓励书院与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学生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探索“书院导师+专业导师”的协同育人模式。 坚持“小规模、精英化”与“规模化、普惠化”相结合: 在发展初期,可以优先发展少数有条件的“精英化”书院,积累经验,打造品牌。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探索适合大规模推广的书院模式,例如,以宿舍楼或学生社团为基础的“微书院”模式,以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 激发学生主体性: 鼓励学生在书院管理、活动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推动书院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 鼓励高校加强对书院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搭建平台,促进不同高校书院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分享成功经验,共同应对挑战。 引入技术支持: 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书院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 Facilitate 师生交流,并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记录与分析。 结语 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的探索,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教育改革。本书通过对历史的回溯、理论的梳理、实践的剖析以及困境的审视,力图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地优化与创新,书院制教育定能在中国高校的改革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独特的力量。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众多学者的智慧启迪和实践者的辛勤耕耘,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引发更多同行者的思考与共鸣,共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页,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推导感,作者的行文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报告与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之间,既有数据的支撑,又不失对教育哲学层面的追问。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界定和操作化“书院制”这个概念的。在当代语境下,这个词汇承载了太多期望,从早期的精英试点到现在的普遍推广,其内涵一直在被稀释或重塑。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去区分不同类型书院的教育目标、管理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差异。比如,那些依附于特定院系的“小书院”与独立设置的通识教育书院在育人效果上有何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探讨了书院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优秀的导师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整合进书院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义上的指导?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复杂的制度设计与实际的人文关怀相结合起来分析,那无疑会比一般性的政策综述更有价值,它需要展现出一种能够穿透制度表象、直抵教育本质的犀利目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和副标题给人的感觉是面向未来的,它直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迫切的转型方向之一。我常常思考,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书院制,被寄予了重塑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厚望。我希望书中能够超越单纯的制度介绍,进一步探讨书院制教育对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长远影响机制。例如,它如何通过跨学科的研讨小组或共同生活经历,有效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原创性思考?另外,书中对书院制改革的成效评估标准设定是否足够科学和多元?是否仅仅关注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名校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在求知欲、道德感和公民意识等方面的长期成长?一本优秀的教育研究,必须敢于提出对既有评价体系的质疑,并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评估框架。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相信,它或许正是这样一部敢于直面难题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读到部分章节的论述时,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对教育公平性的敏感。书院制教育,其初衷往往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支持系统,但这很容易在资源倾斜和生源筛选上引发争议。这本书的价值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处理精英化倾向与普惠性目标之间的矛盾。我设想,优秀的论述应该会涵盖对不同背景学生在书院中的适应性研究,探讨书院的“小团体”氛围是增强了归属感,还是无意中加剧了“圈子化”的隔阂?此外,对于中国国情而言,如何平衡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中国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理论整合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既有的理论模型。如果它能够提供可供操作的、既能保持学术高标准又能兼顾规模扩张的实施路径,那对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参考资料。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纸张的触感厚实,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大量批注的学术著作来说,是一种极佳的阅读体验。我个人习惯于在书页空白处做大量的思考记录和疑问标记,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设计,恰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我的思考能够顺畅地在文字之间流淌。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学业导师制”在书院环境下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度挖掘。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受限于课程结构和行政壁垒,而书院制承诺了一种更为紧密的、生活化的指导。这本书是否细致描绘了导师与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互动模式?例如,定期的晚餐会、午后的沙龙,这些被视为“软性”的教育环节,往往才是塑造学生品格和世界观的关键。如果书中能够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展现出这些互动如何切实地影响了学生的学术志趣和职业选择,那么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将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研究专著的封面设计乍一看颇为朴实,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以工整的宋体标题,散发出一种学术的沉静感。我是在一次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讨会上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就被其副标题——“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所吸引。我个人一直对国内高校在借鉴传统书院精神的同时,如何适应当前精英化与通识教育并重的复杂局面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排版极为清晰,页边距适中,注释详实,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文献梳理上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阐述上,而是似乎试图深入到具体院校的实践案例中去剖析这种模式的内在张力。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书院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社群归属感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希望看到它能够批判性地审视当前一些“书院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比如如何平衡专业教育与跨学科培养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检验书院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总体而言,仅凭其外在的学术气质和明确的研究指向,我已经能感受到它是一部严肃且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