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很多学者都聚焦于数字劳工,但中国对数字劳工的研究还存在相当的空间。数字劳工不仅仅包括传媒产业中的数字劳工,还应该包括制造电子和科技产品的工人,更有网络“玩工”。因此,编者将目前西方学者对于数字劳工问题研究的zui新理论成果成系列出版,称之为《西方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这个系列包括四卷内容,每卷由中英文导言、中文内容介绍以及七至八篇英文论文构成。本书为第二卷:媒介产业的数字劳工。
姚建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上海市浦江人才,加拿大女王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文森特·莫斯可教授,也是该系历史上第yi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学术聚焦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出版产业研究和劳工问题。英文专著knowledge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当代中国的知识劳工:来自出版精魄改革和抵制》)由美国学术出版机构列克星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主持和参与多部学术著作的翻译,包括《政治的道德基础》(2006)、《批判的传播理论》(2007)、《美国的公共政策》(2008)、《传播政治经济学》(2013)等。
关于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不是内容本身,但在阅读体验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如此专业的学术论著,我通常期待它拥有清晰的章节结构、详尽的脚注和完备的索引。这不仅是对研究严谨性的体现,也是方便后续研究者和学生进行交叉引用的重要工具。一个好的学术系列,其文本的可读性和工具性是并重的。我希望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能够做到位,确保术语定义的一致性和逻辑论证的流畅性。当面对“媒介产业的数字劳工”这样跨学科的概念时,理论的整合与清晰的表达是留住读者的关键。如果文字晦涩难懂,即使思想再深刻,也可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既保持学术深度,又不失批判锐利性的姿态,成为我们理解这个“永远在线”时代劳动本质的权威指南。
评分如果这是一套丛书,那么其系列性意味着对某一主题的持续、多角度的跟踪和深化。我推测,在“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这个大框架下,不同卷册可能分别聚焦于内容审核员、算法工程师、自媒体人、数据标注员等不同群体。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研究,远比泛泛而谈的总结更为有力。例如,专门探讨“数字监工”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或者研究“网红经济”中的性别剥削,都将是极其引人入胜的议题。我希望作者们能够深入田野,呈现那些被主流经济数据所忽略的、充满人性和挣扎的微观故事。这些故事是理论的基石,也是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桥梁。没有这些鲜活的案例,再完美的理论也可能沦为空谈。优秀的学术作品应当是冰冷的分析与炽热的关怀的完美结合,只有看到那些具体个体的困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字劳工”背后沉重的代价。
评分读完(或仅仅是带着强烈的期待审视)这种宏大命题的学术系列丛书,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其理论的穿透力,而非简单的案例堆砌。我猜测《媒介产业的数字劳工》在理论层面,必然会与福柯的权力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当代批判理论相结合,去搭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它不会满足于描述“数字工人”在做什么,而是会深挖“为什么”他们必须以这种方式工作。比如,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资料,其所有权和控制权如何进一步固化了资本的优势?平台如何通过设计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实现对劳动过程的隐性控制,使得“自由职业”的外衣下包裹着高度规训化的劳动?这种对权力结构的深层挖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界定“媒介”在这一过程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劳动的场域,又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器。这样的理论构建,才能帮助我们跳出技术决定论的陷阱,看到技术背后真正的人类社会博弈。
评分从西方的视角切入数字劳工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选择。西方社会在技术创新和平台资本积累方面走在前列,其研究成果往往带有某种“先行者”的警示意义。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探讨硅谷模式如何溢出到全球,以及这种模式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结构性冲击。但同时,我也好奇,这种“西方视角”是否会过度聚焦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经验,而可能忽略了欧洲大陆在劳工保护传统上的差异,或者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在数字分包和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不同处境。一个优秀的比较性研究,应当在肯定西方案例的普遍性的同时,也能够识别其特殊性。我们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套工具箱,让我们能够辨识出那些在我们的本土语境下,披着不同文化外衣、却有着相同剥削内核的数字劳工现象。这种跨文化对比的视角,将极大地提升丛书的普适价值和讨论的深度。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册,光是标题就足够让人深思:”媒介产业的数字劳工/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西方的视角丛书“。虽然我手头上没有这本书的原文内容,但光凭这个名字,我能想象出它所承载的学术重量与现实关怀。它显然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信息社会核心劳动形态的著作。我预想,作者必然对媒介产业的转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从传统媒体的衰落到数字平台经济的崛起,中间那些被算法和数据重新定义的“劳动”形态,想必是这本书的聚焦点。尤其“数字劳工”这个词,暗示了对零工经济、平台工人以及内容创作者在数字生态系统中主体性丧失的关注。阅读这类著作,常常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们往往不是提供廉价的即时答案,而是构建起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用来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概念。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尖锐的批判视角,去审视西方在构建这一数字劳工体系时,那些光鲜外表下隐藏的剥削机制,以及不同群体在其中所遭遇的差异化困境。这本书大概率会引发读者对自己日常工作状态的重新审视,是一剂清醒的良药,而不是抚慰人心的甜言蜜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