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再版,充实了第一版中的内容,使得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以满足读者在写作新闻精品方面的要求与需要。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成的》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刘保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任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人大校工会常委兼宣传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中国石油报》《新闻爱好者》《新闻与写作》《传媒观察》等杂志社顾问。
1939年生, 1960年入伍到空军部队,从事新闻、宣传、秘书等工作。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后,先后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论文300余篇,约计210万字。撰写《新闻采写技巧》《毛泽东的青年观》《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等专著12本。有7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全国和省部级奖,1篇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三等奖。由于在新闻教学中的贡献,曾获韬奋园丁二等奖。
目 录
再版的话…………………………………………………………………………1
一版前言…………………………………………………………………………3
第一篇 关于采访
怎样发现新闻
—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3
沉下去得“蛟龙” 脚板底下出精品
—新闻精品是用脚这样采写的…………………………………………10
做好调查研究 源头活水滚滚来
—新闻精品在调查研究中诞生…………………………………………15
抓准问题就成功一半
—新闻精品是这样抓问题的……………………………………………19
不同常人的观察 不同凡响的作品
—新闻精品中的观察技巧………………………………………………27
问得新奇 问得得法
—新闻采访中“问”的艺术……………………………………………31
弘扬时代正气 抨击社会弊端
—新闻精品是这样选择批评报道问题的………………………………34
等。。。。。。。。。。。。。。。。。。。
怎样发现新闻
——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作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我很赞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潘堂林社长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的观点:“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这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大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曾撰文说得更直接:“笔下功夫不强仍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这是经验之谈。
在报社的编辑部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除了跑会议、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在外报里找观点,在本地找例子,有的在网上扒新闻,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从反常现象中去发现新闻。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到位,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灌输理论,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手把手教导年轻记者如何“破局”。作者在讲述采写心路历程时,总是能穿插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顿悟”时刻,这些瞬间往往是解决实际操作难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谈及如何与信息源建立信任时,书中描述了一个多番碰壁后,最终通过坚持和真诚换来独家线索的详尽过程,那种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紧张的采写现场。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使得那些抽象的“新闻敏感度”或“职业道德”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对于渴望在实战中快速成长的业余爱好者或媒体新人来说,这种浸润式的学习体验是书本上最宝贵的财富,让人读后有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
评分从实操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案例解析部分可以说是“干货满满,毫不注水”。它没有过多地停留在新闻标题如何吸引眼球这种表层技巧上,而是深入到了新闻稿件的“骨架”搭建——即如何构建一个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报道结构。书中对几种常见新闻体裁(如调查报道、深度特写、新闻评论)的结构拆解,简直像一份精密的工程蓝图。作者会用流程图或者结构框架图的形式,把一篇优秀报道的起承转合、关键信息点的布局,乃至情绪的高潮点和收尾的升华处理,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个人尝试模仿书中建议的“倒金字塔结构变体”来组织一篇稿件,发现原本觉得庞杂的材料瞬间变得清晰有序,报道的说服力也大大增强。这种直接针对“如何下手”的指导,对于那些常年被素材淹没、不知如何下笔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提供了立即可用的效率提升方案。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引证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和全面,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新闻史的尊重。它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只堆砌新奇的技巧,而是将这些技巧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新闻发展脉络中去考察。书中多次引用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新闻学经典理论,并巧妙地将其与当代的社交媒体传播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内容显得既有历史纵深感又紧跟时代前沿。每当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或方法论时,总能找到历史上的先例或理论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论述逻辑异常稳固,让人信服。对于想要系统提升理论素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牢靠的,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术”,更是支撑“术”的“道”,非常适合作为系统学习新闻传播学的补充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得既有质感又不失活力,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内页纸张的选取也很考究,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排版方面,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特别是那些需要突出重点的案例分析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样式或背景色块进行区分,使得信息层次非常清晰,读者可以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经典新闻报道的摘录部分,不仅原文引用得当,旁边的注释也极其详尽,能够帮助初学者理解当时报道的时代背景和采写难度。整体来看,从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到翻开阅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用户体验”上的用心,这让我在学习之余,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行业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伦理困境”的探讨深度,这往往是许多入门级新闻书籍会回避或一笔带过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标准答案,而是将每一个复杂的道德抉择摆在读者面前,让他们去权衡利弊,思考新闻价值与个体隐私、公共利益与个人安危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所列举的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深度报道背后的挣扎,让人深思。我记得其中有一章关于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案例,探讨了在第一时间抢到独家消息和保护受害者尊严之间的冲突,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记者内心的煎熬与最终的选择,这种对职业良知的拷问,远超出了简单的“技术指导”范畴。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出好新闻,更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要写”和“应该如何负责任地去写”,这种对职业精神的塑造,是这本书超越其他同类读物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