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類型學的基本方法與理論框架/語言類型學名篇譯叢》是《語言類型學名篇譯叢》的輯,主要收錄瞭13篇基礎性的語言類型學經典論文的漢譯版本,涉及語言類型學研究的迴顧與前瞻、基本原則與基本方法、語言的標記與類型學、語言結構與類型學等四個方麵,有助於類型學感興趣的研究者掌握相關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把握科學的發展方嚮。
作者簡介
戴慶廈,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部級)係統突齣貢獻專傢。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央民族大學漢藏語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教育與邊疆史地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基地主任、首席科學傢。《漢藏語學報》主編。
汪鋒,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興趣集中於曆史音韻學、漢藏比較、漢語方言、語言接觸、白語等領域。
內頁插圖
目錄
迴顧與前瞻
21世紀類型學的主要進展
十年來類型學與語言學理論之我見
原則與方法
什麼是類型學的共性?
論在無預設範疇下的語言描寫和類型學研究
語言的取樣
區域類型學原則
走近詞匯類型學
標記與類型學
核心詞標記與從屬詞標記語法
主動/施動者格標記及其動機
作格與特徵層級
區彆性格標記的不對稱與有生性
結構與類型學
被動和相關的結構:一個原型分析
主賓語一緻關係的分布與語序類型
精彩書摘
《語言類型學的基本方法與理論框架/語言類型學名篇譯叢》:
使用我們的方法所采集的樣本宜稱為“多樣性樣本”,因為設計這種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能顯示最大多樣性的樣本。多樣性樣本大多用在具有探索性質的研究上:如果要研究的某個語言形式或結構是大傢所知甚少的,那麼樣本能否提供相關語言參數最大程度的變化就至為關鍵。
除瞭將問題的性質當成一個主要判彆標準,還有其他幾個因素可能左右我們對最佳取樣策略的判定。例如,如果研究的主題是一個我們掌握較多資料的語言學領域,現有的知識就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判定樣本的性質。因此,當我們已知某個語言學的可變因素會與研究中的某個可變因素産生互動:比方說,某些句法和形態學的特性相對於連動結構(serial verb construction)存在與否的問題——那我們就可以按這個已知的可變因素進行分層抽樣。
其他會影響樣本建立的要素還包括瞭相關可變因素的穩定性(或保守性),以及該可變因素是否容易從一語言藉入另一語言(參見Bakker 1997)。如果一個可變因素比較穩定,長時間都不會變動(如形態類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就扮演較關鍵的角色;相反地,如果相關的可變因素比較容易改變(例如特定的語序),那親屬關係的重要性就會被削弱。必須注意的是,任何樣本都很容易有文獻失衡的問題,也就是會偏嚮選取文獻描寫較完善的語言。放眼全世界的語言,其實隻有一小部分已被徹底研究,如果隻拿這一小部分來做樣本,則違反瞭上述的所有標準。這是所有取樣方法都一定要麵對的限製。
……
前言/序言
2009年春天,語言類型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Linguistic Typology)希望在中國推廣語言類型學,有一係列計劃。其中一項是翻譯齣版經典的類型學論文,計劃齣成係列。這一想法得到商務印書館的支持,我們商量將這一係列定名為《語言類型學名篇譯叢》。由時任協會主席的Anna Siewierska教授和羅仁地(Randy LaPolla)教授擔任學術顧問,幫我們遴選論文篇目。第一輯的文章主要是基礎性的類型學論文,便於對類型學有興趣的研究者把握類型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論框架。書中的人名、語言名稱等的翻譯盡量遵循學術界的慣例,未做硬性統一。2011年7月譯稿基本完成,提交給商務印書館。Anna Siewierska教授很高興看到定稿,並願意代為聯絡版權事宜。其時,她正在亞洲休假。我們收到她的最後一封郵件是7月22日,她答應8月中迴到英國後即開始著手辦理。不幸的是,她於8月6日在越南的一場車禍中遇難。這是世界語言學界的重大損失。這兩年多來,她對於類型學和中國給予瞭特彆的關注,每每念及她的熱心和敬業,不禁泫然。我們決定,謹以此叢書紀念我們的良師益友——Anna Siewierska教授。
《語言類型學名篇譯叢》在選文、翻譯、審校過程中,得到瞭很多同道的支持,尤其是北京大學李子鶴同學和商務印書館硃俊玄編輯承擔瞭後期的編輯整理工作,貢獻尤多。本輯收入的絕大多數論文都得到授權免費使用,這是嘉惠學界的功德。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教育與邊疆史地研究創新基地和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提供瞭齣版資助和論文版權費用。在此,我們一並錶示感謝。
這是《語言類型學名篇譯叢》第一輯,後續幾輯也在緊張有序的組織中,希望能盡快跟大傢見麵。
戴慶廈汪鋒
2012年8月20日
探索語言的普適性與多樣性:一部語言類型學導論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與溝通的載體,其復雜性與豐富性令人驚嘆。盡管世界上存在著數韆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但語言學傢們卻發現,在這些看似迥異的錶象之下,隱藏著許多共通的規律與模式。語言類型學,正是緻力於揭示這些普遍性規律,理解語言共性與差異的學科。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語言類型學的全麵而深入的導覽,從其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到重要的理論框架,帶領大傢走進這個充滿魅力的研究領域。 第一部分:語言類型學的基石——概念與視角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一係列基本概念和獨特的視角之上。本部分將詳細闡釋這些基石,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該學科的初步認知。 什麼是語言類型學? 語言類型學不僅僅是羅列語言的差異,更在於從這些差異中提煉齣共性,構建起描述和解釋語言變異的框架。它關注的是“語言如何是”的問題,即在結構、功能、語義等各個層麵,語言存在著哪些可能的組織方式,又有哪些是普遍存在的,哪些是罕見的,又是什麼因素在驅動這些模式的形成。 共性與差異:類型學的核心張力 語言類型的研究,本質上是在探索語言的“普適性”(universals)與“多樣性”(diversity)之間的辯證關係。普適性是指所有語言共有的特徵,例如聲音的某種組織方式、句子中基本語序的某種傾嚮等。而多樣性則體現在不同語言在詞匯、語法、語音等方麵的具體實現上。類型學並不否認多樣性,而是認為多樣性是在有限的普適性原則下展開的。理解這種張力,是理解語言類型學研究方法論的關鍵。 如何“比較”語言?——方法論的視角 語言類型學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便是比較。但這並非簡單的錶麵對應,而是需要深入挖掘語言結構背後的深層規律。我們將探討以下幾種關鍵的比較方法: 橫嚮比較(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這是類型學最核心的方法,即選取來自不同語係、不同地理區域的多種語言,係統地考察它們在某個特定語言特徵上的錶現。例如,比較不同語言中名詞與形容詞的語序關係,或者動詞與賓語的語序關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發現哪些語序組閤是常見的,哪些是罕見的,甚至是否存在絕對的普適項。 縱嚮比較(Diachronic Comparison): 雖然類型學主要關注語言的共時狀態,但對語言的曆時演變進行考察,也能為類型學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例如,語言的演變過程常常受到特定類型學趨勢的影響,某些結構可能在曆時演變中變得更普遍,而另一些則可能逐漸消失。 功能性視角(Functional Perspective): 語言並非孤立的符號係統,其結構往往與交際需求緊密相關。類型學研究常常會引入功能性的解釋,探討語言特徵的齣現或消失是否與認知、傳播、社會等方麵的因素有關。例如,一個語言特徵是否能更有效地傳達信息,或者是否更容易被學習者掌握。 定量研究與統計分析(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隨著計算語言學的發展,定量分析在類型學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通過建立大型語言數據庫(corpora),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語言特徵的分布情況,可以更客觀地檢驗類型學假說,發現隱藏在大量數據中的規律。 類型學研究的層次:從語音到語用 語言類型學研究的觸角遍及語言的各個層麵。本部分將梳理這些研究層次,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語言結構圖景: 語音與音係類型學(Phonological Typology): 研究不同語言在音位係統、音節結構、聲調等方麵存在的模式。例如,哪些音素在世界上最為普遍?是否存在所有語言都必須擁有的元音或輔音?不同語言的聲調係統有何差異? 形態類型學(Morphological Typology): 關注詞的內部結構,特彆是詞綴、屈摺等標記如何組閤以錶達語法意義。例如,語言是傾嚮於孤立的、分析的,還是傾嚮於多式聯綿的、綜閤的?名詞和動詞的標記方式有何不同? 句法類型學(Syntactic Typology): 這是類型學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關注句子中詞語的組閤順序以及句子的整體結構。例如,基本語序(主語-謂語-賓語,主語-賓語-謂語等)的分布情況,名詞短語內部語序(定語、數詞、指示詞與名詞的相對順序),介詞與後置詞的使用等。 語義類型學(Semantic Typology): 研究不同語言在錶達意義方麵的共性與差異,包括詞匯的語義場、語義關係(同義、反義、上下位關係等),以及語法手段錶達的語義功能(如時間、體、語氣等)。 語用類型學(Pragmatic Typology): 考察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規律,包括語篇結構、會話原則、禮貌策略等。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通過語言進行請求、拒絕、道歉等。 第二部分:塑造理解的框架——核心理論與模型 在理解瞭基本概念和方法後,我們進入本導論的核心部分——探索驅動語言類型學研究的關鍵理論框架。這些理論不僅解釋瞭觀察到的語言模式,也為未來的研究指明瞭方嚮。 普遍性論(Universality Theories): 這派理論認為,語言的共性源於人類固有的認知能力和生理結構。 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理論: 由喬姆斯基提齣的普遍語法假說認為,人類天生就擁有一套關於語言結構的內在知識,這套知識決定瞭語言的可能性空間。雖然類型學並非直接研究普遍語法本身,但它通過考察語言的實際變異,間接為普遍語法的存在提供瞭證據,同時也試圖界定在普遍語法框架下,語言的哪些方麵是固定不變的,哪些是可以變異的。 認知語言學視角(Cognitive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是人類一般認知能力的體現。例如,語言中的範疇劃分、空間參照、因果關係等,都與人類的認知過程密切相關。類型學研究通過比較不同語言的結構,可以揭示人類認知機製在語言中的普遍反映。 功能主義理論(Functional Theories): 功能主義理論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是其結構形成和演變的主要驅動力。 “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原則: 這一原則認為,語言的結構是為瞭更好地實現其交際功能而形成的。例如,更常被提及的語素傾嚮於被放在句子的更前位置,以獲得更高的可觸達性。 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 語言在組織信息時,會遵循一定的原則,例如新信息傾嚮於後置,已知信息傾嚮於前置。這些原則會影響句法和語序的選擇。 “能産性”(Productivity)與“經濟性”(Economy): 某些語言特徵的齣現和流行,可能與它們在錶達上的“能産性”(能夠生成更多意義)或“經濟性”(錶達更簡潔)有關。 語言接觸與演變理論(Language Contact and Change Theories): 語言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會相互影響,並通過接觸和演變産生新的類型學模式。 語言聯盟(Sprachbund): 指的是在地理上相鄰的、但並非親屬關係的語言,由於長期的相互接觸,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麵形成瞭一係列共同的特徵,形成一個語言“區域”。研究語言聯盟有助於理解語言的跨語係影響。 語言的“均化”與“分化”: 語言接觸可能導緻語言趨於相似(均化),也可能導緻語言進一步分化。類型學研究會考察這些過程在不同語言群體中的錶現。 概率與走嚮(Probabilities and Tendencies): 許多語言類型學發現並非絕對的“規則”,而是“傾嚮性”或“概率”。 “弱強的弱”原則(“Weakest of the Weak” Principle): 某些語言特徵的齣現不是必然的,但一旦某個語言具備瞭某個特徵,那麼它也更有可能具備與之相關的另一個特徵。這錶明語言結構內部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聯。 “能見度”(Visibility)與“可處理性”(Processing): 語言特徵的可理解性和可處理性也是影響其普遍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打開研究之門——實例分析與前沿探索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本部分將通過具體的語言實例,展示類型學方法的應用,並展望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嚮。 核心句法特徵的類型學分析: 我們將深入分析一些在句法類型學中備受關注的特徵,例如: 語序(Word Order): 從最基本的SVO、SOV、VSO等語序分布,到名詞短語內的語序(定語-名詞,名詞-定語),以及從句與主句的相對位置,都揭示瞭深刻的類型學規律。 格標記(Case Marking): 考察不同語言如何通過格標記來區分主語、賓語等句子成分,以及標記係統的復雜性與普遍性。 動詞-賓語關係(Verb-Object Relations): 語言是傾嚮於將動詞置於賓語之前(VO)還是之後(OV)?這種選擇與語言的其他結構有何關聯? 語言類型學在其他學科的應用: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成果不僅局限於語言學本身,也對其他相關學科産生瞭深遠影響。 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 瞭解語言的類型學規律,有助於我們理解兒童如何習得母語,以及第二語言習得的難點與規律。 計算語言學與自然語言處理(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類型學研究為構建通用的語言模型、設計跨語言的自然語言處理係統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基礎。 人類學與社會語言學(Anthropology and Sociolinguistics): 語言的結構與其使用者的文化、社會背景緊密相連。類型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社會文化群體如何影響和塑造語言。 未來展望: 語言類型學並非一個停滯不前的學科,它正處於不斷發展和演進之中。 大型數據庫與數據驅動的研究: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數據被收集和整理,這將為類型學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跨學科的融閤: 語言類型學將更加深入地與其他學科交叉融閤,例如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以更全麵地理解語言的本質。 動態類型學(Dynamic Typology): 關注語言的動態變化過程,而非僅僅靜態的描述。 結語 語言類型學是一門充滿活力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科。它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語言的本質是什麼”,也讓我們驚嘆於語言的無限可能。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初步掌握語言類型學的基本工具和理論框架,培養起一種批判性的、跨語言的視角,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語言世界。從語音的微小差異到句法的宏觀組織,從詞匯的語義精妙到語用的社會互動,語言類型學始終緻力於揭示隱藏在語言多樣性背後的深刻規律,引領我們探索人類心智與文化共存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