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勇 著,朱文富,李文英 编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日本教育史
  • 洋务运动
  • 明治维新
  • 教育改革
  • 比较研究
  • 近代教育
  • 中日教育交流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534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5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1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特色鲜明,从世界教育史的范围来看,属于后发速进,善于学习别国之长成就自己教育之特色,并能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在古代,当中国已处于晋朝,封建教育已经相当完备的时候,日本才于公元284年通过朝鲜半岛上的汉学家引入汉学经典,开始创办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宫廷学问所。此后日本大力吸收中国儒学和印度佛教,并使之与日本神道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16世纪中叶以后,兰学传入日本,日本教育中又增加了西洋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元素。到封建社会后期,日本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教育体系,还形成了以“和魂汉才”为指导思想的善于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教育成果的能力。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改革背景比较
——内忧外患与濒临灭亡
第一节 西力东渐与中日危机
第二节 改革的社会思潮
第三节 改革的教育基础
分析比较

第二章 改革目的比较
——维护封建统治与建立资本主义强国
第一节 洋务运动及其教育改革之目的
第二节 明治维新及其教育改革之目的
分析比较

第三章 改革指导思想比较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文明开化
第一节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提出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观念的差异
分析比较

第四章 改革措施比较
——局部突破与整体改革
第一节 教育改革所依托的政治体制比较
第二节 教育改革的领导机制与措施比较
分析比较

第五章 改革成效比较
——-枝独秀与满园春色
第一节 教育理论与制度建设比较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成就比较
分析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精彩书摘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二)洋务派官员的办学实践
  如前所述,最早奏请举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是恭亲王奕��,其初衷是为外交事务培养翻译人才。在负责清政府外交事务过程中,奕��感受到了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在奕��的推动下,近代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成立。
  长期与外国人交涉的李鸿章对翻译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1863年3月,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向皇帝上奏道:“伏惟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文字之人。各国在沪设立翻译官二员,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无偏袒捏架情弊。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李鸿章在奏折中,分析了外国翻译官和“别成一业”的上海通事在中外交涉中不得利的原因,由此认为非有自己的译员不可。于是,李鸿章奏请在上海仿照京师同文馆成立上海同文馆(后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按照李鸿章的设想,这所学校除了要培养外语人才以充外交翻译之外,还应为翻译算学、格物、制器等西学书籍培养人才,以便“转相传习”,通晓轮船火器之技巧,促进自强。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还先后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新式学堂,成为推动新式教育的重要领军人物。
  曾国藩对培养西学翻译人才也非常重视,他曾言:“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扦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因此,他提议在江南制造局“另立学馆,以习翻译”,选聪颖子弟,学习外文,同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受曾国藩影响,他的儿子曾纪泽很早就开始学习英文和西洋算术,后来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认为“欲防海之害而收之利”,必须有自己的工厂、学校。由他倡议并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即求是堂艺局),在当时具有领先之功,其所开课程包括外语、数学、工程学、航海学以及基础性的技术课程,每一门课程都用英语或法语教学。这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867年1月船政学堂开学,一反过去办学“专心道德文章,不复以艺事为重”的传统做法,将外文学习与科技知识学习并重,把培养科技人才置于首要地位。左宗棠认为求是堂艺局培养的人才“进诣尚未可量”,如果“宽以时日……以机器造机器,以华人学华人,以新法变新法,似制造驾驶之才固不可胜用也”。求是堂艺局分为前、后学堂。前学堂的学生学习法文,设置造船、设计专业(绘事院);后学堂学英文,设置驾驶、轮机专业。1876年前后,学堂增设培养一般工人的艺圃学堂,招收艺童、艺徒三百余名。后来,前、后学堂分别演变成造船学校、设计学校、海军学校、实际航行学校,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制图、机械学、航海和航海天文学、微积分、造船学以及实际操作规则等课程,循序肄业,但仍兼习汉文。
  ……

前言/序言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包括11部专著,这些专著均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博士点师生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各自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写而成的。
  出版一套日本教育史研究丛书是我们多年的愿望。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特色鲜明,从世界教育史的范围来看,属于后发速进,善于学习别国之长成就自己教育之特色,并能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在古代,当中国已处于晋朝,封建教育已经相当完备的时候,日本才于公元284年通过朝鲜半岛上的汉学家引入汉学经典,开始创办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宫廷学问所。此后日本大力吸收中国儒学和印度佛教,并使之与日本神道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16世纪中叶以后,兰学传入日本,日本教育中又增加了西洋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元素。到封建社会后期,日本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教育体系,还形成了以“和魂汉才”为指导思想的善于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教育成果的能力。
  在近代,当西方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发展200多年,且在其经济社会成长中日益发挥巨大作用之时,日本才通过明治维新推翻封建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道路。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维新伊始,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此,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一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封建制度,一面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文明开化的工具,实施殖产兴业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被视为旺国兴邦的战略武器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明治政府的带领下,日本全国上下掀起了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教育改革运动以“和魂洋才”思想为指导,以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内容,以快速实现国家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由于政策得当,措施有力,仅用几十年时间便实现了既定目标。然而,由于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彻底性,日本近代教育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教育毒素,在以后日本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中,这些残余和毒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日本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葬送了前期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其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大力铲除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建立了以美国教育为样板的民主教育制度,为其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67年和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和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至此,日本宣布国家发展的追赶型战略已经结束,今后将迎来独创发展的新时代。恰逢此时,1973年中东爆发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又发动了其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支持国家的独创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实行了许多新政策,采取了许多新措施。但与第一次、第二次教育改革相比,由于没有现成的可以模仿的样板,时至今日,这次改革的成效仍不显著。虽然如此,他们在许多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于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教育问题而言,仍是颇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第二,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目前,我国正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建设,我们必须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结合我国国情,积累自己的经验,唯如此,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在这一创新积累的过程中,也必须勇于和善于学习别国的经验,唯如此,才能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方面,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是两国的共同特征。
《东亚教育变革的脉络:从近代化思想到实践的跨文化考察》 本书并非一部孤立的学术研究,而是一次深度透视东亚近代教育变革历程的宏观梳理。它将目光聚焦于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试图揭示不同国家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如何孕育、发展并实践其教育改革的思想渊源与实践路径。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国家或某个单一的改革运动,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勾勒出东亚各国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教育转型图景,并深入探讨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异同之处以及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近代化思想的涌动与教育变革的先声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首先回溯近代化思潮在东亚地区的孕育与发展。当西方文明以其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的思想体系叩击东亚古老的国门时,传统的统治阶层与知识精英们,在震惊之余,也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并非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审慎地探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 我们考察的重点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何形成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在教育领域投射出最初的光芒。这涉及到对当时社会结构、政治思潮、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心理的细致分析。例如,我们将探讨在一些率先感受到外部压力的地区,知识分子是如何将对西方技术和制度的观察,转化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敌,更是为了重塑国家的力量,实现民族的复兴。 具体而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危机的催生与救亡图存的呐喊: 当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时,教育作为维系民族文化、培养国家人才的根本,其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本书将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不同地区在遭受屈辱后,知识界和统治阶层如何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富强中的核心作用,并由此迸发出强烈的改革意愿。这是一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变的思想觉醒。 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选择性借鉴: 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潮和制度,东亚各国并非盲目照搬。本书将深入剖析当时知识精英们如何审慎地辨析西方文明的优劣,如何认识到西方教育体系的先进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本国国情。这种“为我所用”的态度,是理解后续具体改革措施的关键。我们将考察不同国家在吸收西方思想时,所展现出的文化自觉与策略。 传统教育体系的困境与转型需求: 在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冲击下,东亚国家原有的科举制度、书院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其局限性暴露无遗。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传统教育模式为何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它们在培养现代人才、推动国家发展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我们将揭示这种困境如何催生了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渴求,以及这种渴求如何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早期教育改良的零星尝试与思想萌芽: 在大规模、系统性的改革之前,必然存在着一些早期、零星的教育改良尝试。本书将梳理这些早期探索,例如一些开明官员创办的新式学堂、引进西学书籍的尝试、以及一些思想家提出的教育改革主张。这些看似微小的火花,却孕育着后来轰轰烈烈改革的思想种子,为后续的教育变革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第二部分: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与模式建构 在完成了对近代化思想涌动和教育变革先声的考察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东亚各国在这一时期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将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考察不同国家是如何将改革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教育体系。 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比较”与“考察”。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改革案例,通过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其改革的起点、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与遇到的挑战。这种比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力求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理解不同国家在相似的外部压力下,为何会走出不同的改革道路。 具体而言,本部分将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的起点与战略选择: 不同国家在启动教育改革时,其历史背景、政治格局、社会条件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改革的起点选择,以及各国在制定改革战略时所面临的权衡与取舍。例如,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是强调科学技术还是人文素养?这些战略选择往往决定了改革的走向。 教育体制的重塑与内容创新: 近代教育改革必然涉及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本书将深入考察各国如何建立起现代化的学校系统,包括学制的确立、各级学校的设置、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等。同时,我们将分析改革如何对教育内容进行革新,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并试图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融合。 引进与本土化的策略: 在改革过程中,各国如何处理引进西方教育经验与保持本国教育传统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议题。本书将考察各国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教材、教学方法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尝试将这些外来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实践。这种“拿来主义”与“本土化”的辩证统一,是理解近代东亚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局限: 任何一项伟大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伴随着成就与局限。本书将全面评估各国的教育改革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我们也将毫不回避地审视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改革的阻力、资源的匮乏、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均等问题。 教育改革的社会效应与长远影响: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它对整个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经济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将探讨教育改革如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人才,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以及这些改革对国家未来发展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第三部分:跨文化比较的深化与东亚教育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进一步深化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东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在前面两部分的梳理和分析之后,我们已经对不同国家在近代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实践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将超越单一国家的视角,从更宏观的层面,对这些改革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启示。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整合”与“反思”。我们将把不同国家的改革经验进行整合,找出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东亚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尝试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具体而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 共性与特质的辨析: 在对不同国家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行细致比较之后,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出东亚各国在近代教育变革中的共同之处。例如,对国家主义的强调,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在吸收外来文明时所表现出的文化自觉。同时,我们也将辨析不同国家所展现出的独特改革路径和模式,例如,某些国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或者在教育公平性问题上的不同解决方式。 相互影响与借鉴的轨迹: 近代东亚各国并非孤立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理解其教育变革历程的重要维度。本书将考察不同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是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例如,一个国家的成功改革经验,如何被另一个国家注意到并加以采纳;或者,某个国家的改革失误,如何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警示。这种跨国界的知识传播与经验交流,是东亚近代教育史的重要特征。 历史经验的启示与反思: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对东亚近代教育改革的整个历程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我们将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例如,清晰的改革目标、坚定的改革决心、有效的改革策略等。同时,我们也将反思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例如,过度追求表面形式、忽视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改革成果未能惠及所有社会群体等。这些反思将为当下及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 在对历史经验进行充分总结和反思之后,本书将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将探讨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东亚各国在教育发展方面可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本书将尝试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例如,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平衡本土文化与全球化需求,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包容、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书旨在通过对东亚近代教育变革的深入研究,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更是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深刻探索。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段波澜壮阔的教育变革历程的梳理与反思,能够为当下的教育实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想,历史研究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对于这本论丛而言,其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国界的观察视角。它迫使我们跳出仅仅聚焦于“中国如何自救”的狭隘视角,转而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迁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图景中去审视。这种比较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优劣,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各自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读完后,我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强国策略的激进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洋务运动后期教育理念的曲折发展有了更深刻的共情。书中对于不同派系知识分子在教育方略上的激烈辩论记录得栩栩如生,仿佛那些百年前的争论,至今仍在当代教育改革中回响,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有一种老派史家的风范,不炫技,不刻意追求耸人听闻的观点,而是将所有的力量都倾注在对史实的忠诚还原与逻辑推演上。它的文字密度很高,初读时会略感吃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其中蕴含的复杂信息量。但我坚持读下来,是因为它带来的学术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对于“器物”与“精神”层面的教育改革的区分和联系的探讨尤为精妙。它不仅仅关注引进了多少西方的课程体系或学制架构,更关注的是,当“学习西方”成为国家意志时,这种意志是如何渗透、扭曲、乃至最终重塑了中国和日本社会的自我认知与知识生产模式的。这种对教育与国家权力关系复杂博弈的深入挖掘,是本书最让人拍案叫绝之处。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甫一捧读,便觉一股扎实的学问气息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史学通论,而是深入到历史肌理之中,细致描摹了两个看似遥远却又在近代化浪潮中有着深刻共鸣的变革时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考古”的耐心与严谨,尤其是在比对双方教育思想的文本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在面对外部冲击、寻求国家富强的关键时刻,教育体系的革新究竟扮演了怎样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那种对于制度变迁背后深层文化心理的洞察,远超出了单纯的事件叙述,它像是一面透镜,折射出不同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殊途同归的挣扎与抉择。全书的学术气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穿透力,足以激发读者对近代世界史的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显然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而不是面向大众市场的普及读物。它的学术规范令人信服,注释详实,引文精准,显示了作者长期的案头功夫。然而,超越其严谨的学术外衣,真正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对于“理想教育形态”的持续追问。作者并未将明治维新的结果视为完美的终点,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体制化、国家化教育背后的潜在弊端,以及这些弊端是如何在后续的军国主义扩张中被利用和放大的。这种对历史教训的警醒,透过对洋务时期教育实验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关怀,即技术和制度的引入,必须伴随着对文化内核的深刻反思,否则,变革的初衷很容易被异化。这本书读起来,是需要全神贯注的,但其给予读者的思想回馈,也绝对值得这份专注。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对这种偏向“比较史学”的著作抱持着一种观望态度的,总觉得跨文化、跨时空的对比容易沦为生硬的套用西方框架来衡量东方经验的窠臼。然而,这套论丛在处理中日两国教育革新的差异与共性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敏感性和分寸感。它没有急于下结论,反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铺陈细节——从具体官员的任命,到教科书的选材倾向,再到底层民众接受新式教育的阻力与接受度。这种微观层面的细致入微,使得宏大叙事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实。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课堂或者官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政策制定的艰难与理想蓝图的脆弱。对于真正想了解近代化深层动力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的并非现成答案,而是更精致的提问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